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開啓修心門扉講記 上冊▪P13

  ..續本文上一頁沒有的法一個也沒有,再稍微看一下就恢複到原來狀況了,就像刀子曾經磨過,再稍磨砺就會很鋒利。

  有一個極爲恰當的比喻可以更進一步地說明這一點。如果自己早已饑腸辘辘,即將被迫入死亡的邊緣,好不容易竭盡全力來至一樂善好施的有錢人家中,卻不去索取迫切急需的飲食,以解燃眉之急,而于只對將來有利的金銀財寶垂涎叁尺,貪得無厭地拼命索拿,(也許,還沒有等到出門,自己已嗚呼哀哉,命歸黃泉了)。

  如同前面所講的聽受高深法固然非常好,我並不是要你們對密法起邪見,心全部專注于加行,不是這樣的,對密法的見解不能退,比如說有些金剛道友每天不間斷念誦《大圓滿直指心性》或者是《大圓滿基道果發願文》,密法確實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和加持力,又遇到了上師如意寶這樣的密法瑜伽士就更稀有難得,他老人家的法脈傳承一定要重視,在修學密法的同時也不能輕視加行法門,此中密意應該是這樣的。

  這個問題接下來進一步說明:如果你早已饑餓難擋,已經瀕臨死亡,好不容易來到了一個喜歡布施的有錢人家,此時對你來說最關鍵的問題就是吃一點東西,馬上吞下一碗面或者是一碗米飯就不會死了,但是你沒有迫切地去希求飲食來解決燃眉之急,即將餓死之時卻對錢財特別貪執,垂涎欲滴地想要獲得,貪得無厭地拼命索要人家的金子、銀子,很有可能馬上死了還在要金銀財寶,所以我們想一想值不值得?不值得!

  比喻有些初學者對最關鍵的看破今世和觀無常等基礎法門不重視,如果沒有打好基礎,雖然密法和有些高深修法非常殊勝,但是在希求它的過程中會把最關鍵的命根斷掉。初學者就比喻一個特別饑餓的人馬上要死了,是給他一點金子好還是給一點食品好呢?當然是後者。所以,對于新來的人不要馬上傳一個大圓滿灌頂,傳一個托嘎,還是給他講一些《大圓滿前行》、《入菩薩行論》比較應理,因爲他的相續中基礎都沒有,他一定用不來大圓滿,就像將金子給一個快餓死的人,金子還要換錢,錢要換糧食,糧食還要做熟,最後他一定來不及吃就死掉了。

  所以,我們應當對修法的次第生起信心,《劄嘎山法》剛剛講完的一段時間, 中,大家都變成真正的修行人一樣,曾經我們經常聽到的一些“怪聲”在一段時間中全消于法界了,現在又開始出現一些“怪聲”,所以,我認爲有基礎的人不要舍棄密法和甚深的大圓滿竅訣,但是沒有基礎的人先打好基礎,再修高深的法最好不過,這是噶當派的不共特點。所以,藏地的修行人就像進了保險公司一樣,有一定的安全感,作爲修行人來講,應該歡喜。

  下面是另一個比喻:說百遍。

  所謂“口說百遍”,也即康巴人商討之時“口說百次,尾搖千遍”之意。說一千道一萬,追根溯源,最根本的就是,不論如何勤懇黾勉地聞思修行,若修法無有進展,都是因爲不能放下盤算今生之安富尊榮的緣故。

  康巴人商量事情的時候,有些年老有經驗的人說話過程中會引用很多比喻。比如:“口說百次,尾搖千遍”就是口說百遍也好,尾巴搖一千遍,總而言之怎樣怎樣,或者說一千道一萬,追根溯源,根本就是如何如何,歸根結底總結起來應該什麼什麼。這裏的意思:不管說一千說一萬遍,歸根結底我們再勤勤懇懇地修學,但是修法不成功的原因是什麼呢?就是怪我們不能看破今生,不能放下今世的榮華富貴,不能舍棄現在的安富尊榮的緣故。

  很多修行人這樣講:“我修了很多法,依止了很多上師,現在還沒有成就,好像我修行越來越退步,爲什麼是這樣?上師你可不可以給我打個卦、算個命?”我可以告訴他說一千遍也好,道一萬遍也罷,觀察自己看破今世沒有,如果你沒有看破今世,你求再大的法也于事無補,你依止再大的上師,法王的法王,法王的主席也不一定起到作用。學校裏面的老師再好,學生一點也不精勤的話,老師相續中的知識也不可能傳播到學生的心地當中。因此首先要看破今世。

  高僧大德們的此番教誨都是立意深刻、回味悠長的,應該能給我們一些啓迪,引起世人的深思。

  高僧大德給我們留下來的這些教言像價值不菲的美味佳肴,細細品味,回味悠長,意義深遠,對每個人都有一種啓發。高僧大德們的甚深教言,並不像世間人中哪位領導語重心長的教育,領導的教育中有世間的意念、自私自利的毒藥,甚至還可能有害衆生的企圖,但是高僧大德給我們留下來的箴言只要我們自己能回味,定會獲益匪淺。

  前輩們給我們這些濁世的修行人,留下了浩如煙海的經教,汗牛充棟的論典,但無論說法如何,歸納其要就是,要從現在開始精勤實修,並且勵力斷除的不是其他什麼,就是要斬斷對今生的貪戀,看破今世。

  前輩的高僧大德們將浩如煙海的佛經教典已經留下來了,汗牛充棟 的論典也有。像印度的六大莊嚴、全知龍欽巴、麥彭仁波切等等,他們所著的教典非常多。

  浩如煙海的佛經論典在短暫的一生中全部修持是困難的,但是我們全部歸納起來不是其他什麼,就是要斬斷對今世的貪戀,看破今世。最初對它們貪戀,之後要認清它的本質是沒有什麼可貪戀的,所以要看破,看破以後從自己的實際行動中要舍棄,看破和舍棄在漢語當中是有所差別的,看破今世,然後舍棄。

  這一點對我們具有深遠的意義,其他的一切都毫無價值,我們應對此再叁權衡掂量。

  這一點對我們具有深遠的意義,其他的一切都毫無價值 。自己應該再叁地衡量。這是一個比喻。

  下面是博朵瓦尊者《喻法書寶鬘論》中的另一個比喻,比喻中這樣講的:

  所謂“雪雞門基狐與鼬”的說法,包含了幾個比喻。“雪雞”是指黃鼠狼在河的此岸緊緊地叼住雪雞的脖子,雪雞拼命掙紮,奮力飛至對岸,

  《喻法書》中的比喻特別難懂,如果不是一些大德來解釋它,只是“雪雞門基狐與鼬”是很難弄清楚它的意思的。這句話包括了幾個比喻,其中第一個比喻是“雪雞”,在漢文中翻譯爲雪雞,在藏文中叫貢牧,它的叫聲很動聽。

  雪雞的比喻是指:有一只黃鼠狼在河的此岸,它狠狠地咬住了雪雞的脖子,最後雪雞由河的此岸拼命飛到對岸去了,最後死在黃鼠狼的口中。

  (最終仍死于黃鼠狼之口。獲得了獵物的)黃鼠狼神色怅惘地悲歎道:“我雖然殺了如同空懷母牦牛的雪雞,卻離開了我那可以安睡的故土。”

  但黃鼠狼極度傷感地悲歎道:空懷母牦牛般地雪雞雖然已經被我殺害並美美地享用了,但是卻已經離開了我的故鄉。因爲它的故鄉原本是河的此岸,因它始終咬著雪雞的脖子不放,最後雪雞已經把它帶到了河的彼岸,它雖然已經殺了雪雞,但是卻不能回去了,爲什麼不能回去呢?黃鼠狼不會過河,這條河可能比較寬。因爲已經離開故土的緣故,所以非常痛苦。

  在此應該著重解釋一下“空懷母牦牛”,藏人一般都會明白,空懷母牦牛是不能生育的母牛,也沒有被擠過牛奶,所以它的肉特別肥,藏人一般也會認爲它的肉特別好吃。因此,我們放生的時候,空懷母牦牛買得比較多。這是噶當派的一個比喻。

  同樣,如果挖空心思地追求此生的享樂,或許會得到一些榮華富貴,但卻因此而與善趣解脫相去甚遠了。

  意義上是我們挖空心思地追求現世的安樂,也許能獲得錢財、名譽等等,有一些利益,但是已經與解脫相去甚遠了,非常可惜。我們也是這樣,有些修行人通過化緣等各種方法,將房子也裝修得不錯,別人給他供養的錢財也很多,名聞利養等各方面都如願獲得,還是非常快樂的,可是輪回的解脫和善趣的果報從此以後再也不能找回。

  就像那黃鼠狼,它雖然得到了一塊肉,這一點是可喜的,但是它再也回不去那可愛又可以安睡的故鄉了,這才是最傷心的。

  噶當派的修行人對現世的榮華富貴、名聲財産唯恐避之不及,因爲擁有這些,很可能就阻塞了自己的解脫之門,所以,我們這一生中爲現世的名聞利養奔波就像黃鼠狼獲得一塊肉一樣。

  看噶當派的比喻在意義上對比的時候,還是會有許多感觸。我曾特別想翻譯《喻法書》,在成都還專門買了一本《喻法書》,本想在那裏翻譯,但後來看無著菩薩的《入行論釋》也比較重要,就改變了初衷。《喻法書》中的每一個比喻講起來,表面上講了黃鼠狼飛離故土的故事,但是真正去思維,確實世間的名聲、財産、利益真的不值得希求,否則終將遠離解脫。無著菩薩也曾說過,他因爲一段時間當中具足了所謂福報,結果修行的境界全部蕩然無存了。對此在以下第十品中還會講到。

  所謂“門基”,是指從此地出發前往印度,沒有必要花費心思去探察一百由旬以外的深淵。因爲,如果對位于門基的險地不加以提防,最終會摔倒致死。

  門基是指門口上的深坑險地。有些人從此處前往印度,關鍵就是看自己眼前的路況,先不用看印度和尼泊爾交接的地方路好不好,因爲你出發時是從這裏到成都,從成都到拉薩,然後再到阿裏,過了阿裏以後到了尼泊爾的邊界地方,進入尼泊爾的首都加德滿都後才前往印度,路途較遠,所以,在剛剛要出門的時候就去研究尼泊爾首都到印度的路好不好走沒有很大意義。

  我們求法也是這樣,我們剛入佛門,像大圓滿的第叁步境界、第四步境界,或者見道中的第一刹那、第二刹那、第十六刹那還很遙遠,到那裏還要一定的時間,不是非常重要。對你來講,第一步境界的明點顯現成什麼呢?風入于中脈時候的境界是什麼樣?就像我們談論印度地方的懸崖一樣。如果你在門口上就已經倒下去了,去不成印度了,所以到了那裏以後再說吧!因爲對門基的險地不加提防就有摔倒致死的可能。

  同理,鑽研探究高深的斷證也並非當務之急,如果對貪執今生的懸崖掉以輕心,也會因此而墮落于叁惡趣感受難以堪忍的痛苦。

  同理,最甚深的比如說中觀應成派最後獲得果位時的所斷是什麼呢?這些作爲初入門的人來講真是有一點……所以,一般來講修行派對理論派從語氣上有一點排斥的味道,理論派對修行派的盲修也有一種排斥的味道,這…

《開啓修心門扉講記 上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