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開啓修心門扉講記 上冊▪P5

  ..續本文上一頁癡,則無論做何等事體,都是不善之業。”

  智悲光尊者的《功德藏》中也有這樣的教言,華智仁波切在《大圓滿前行》中也曾引用過,是用比喻的方式來說明一個道理:如果樹根有毒性,那麼樹枝、樹葉、樹果全部有毒。如果樹根是良藥,那麼樹枝等的藥性也不會害衆生的,因此說樹根決定一切。同樣的,如果我們的動力或是意念是貪嗔癡叁毒煩惱,那麼做出的行爲無論別人看起來多麼的了不起,但實際上還是罪業難擋。

  譬如說:我到城市裏面去給別人講經說法,目的是依靠講經說法獲得一筆可觀的收入,雖然在別人看來我神采奕奕、滔滔不絕地大談佛教因果道理,但是我心裏唯一的目的是什麼呢?或者是財産,或者是名聲,或者是爲得到他人的恭敬的話,那麼不管我講了多少天的法,實際上沒有絲毫功德。

  因此,我們要經常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是否處于叁毒煩惱中,當然我們作爲凡夫人,萬事都按照《開啓修心門扉》所講的那樣如理如實地做到,一定會困難重重,但有些人連什麼是修法都全然不知,這一點非常可惜。我們首先在理論上應該懂得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才會及時糾正自己的錯誤觀念。比如說自己做不好的時候:哎,我今天發心真的不好,形象上我做了善事,但是我這種善事佛經中說功德不大。這一點自己一定要清楚。不然本來是以貪嗔之心所引發的形象善事,世間上的人們還得意洋洋,飄飄然覺得自己所做非別人能及,從來都不觀察自己的動機爲何。這一點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修行的過程中一定要觀察。

  很多高僧大德也是這樣講的,修法不重要,修法的方法很重要,倘若修法的方法搞錯了,你修了多少天也等于零。比如你不懂方法入了禅定,是叁界中的一種等持,入了八萬劫也只是無色界,還是一介凡夫,所以特別可怕。盡管有些人是觀托嘎,有些人修禅宗,有些人修淨土宗,最關鍵是發心的動機,這一點作爲佛教徒首先必須要觀察。

  仲敦巴格西曾請教阿底峽尊者:“如果以貪著此生的幸福安樂、恭敬利養等念頭行事的人們,其後果將如何呢?”“將僅僅獲得此等後果。”

  仲敦巴格西曾請教阿底峽尊者:貪圖今生的幸福快樂、恭敬利養等的念頭,作各種功德之事,他的果報是怎麼樣呢?尊者回答說:他僅僅獲得了這個果。比如:我一心只爲發財,在叁寶面前頂禮、供燈,那麼這個果報是怎麼樣呢?叁寶的加持,如果你不是業力極重,即生中很可能得到高官厚祿,但就僅此而已了,不可能成爲佛果和解脫的因。

  “那麼來世又將如何呢?”“將深墮地獄、餓鬼及旁生叁惡趣。”

  那麼以這樣的果報未來將如何呢?阿底峽尊者回答說:深墮叁惡趣。因爲他希求今世的善果,念頭不清淨,所以因他貪執世間八法的緣故他未來的果報就是地獄、餓鬼和旁生。

  格西衮巴瓦也曾教誨道:“以世間八法之心行事之人希望獲得四種收效,如果能如願以償,其此生結果也不過如此,對來世卻無有絲毫利益。如果事與願違,則對此生也無有意義。”

  想獲得四種收益,比如說某人以世間八法的心尋求恭敬、名聲、贊歎、幸福快樂四種受益,是非常可怕的。以前上師如意寶也講過,我們所作所爲沒有一點世間八法的牽連,作爲凡夫人來講是難以實現的,但我們若了知自己是在世間八法的意念鼓吹下做事情,要馬上反省並提醒自己:我的發心不正確,我今天所做的並不好。

  如果他當時發願沒有如是成功,那麼對即生也不一定有意義,如果即生中真的有強有力的發願,只能獲得今生的果。

  格西衮巴瓦是這樣對我們教誨的。

  龍樹菩薩也雲:“貪嗔癡及彼,所生業不善,無貪嗔癡等,所生業是善。”

  這是《寶鬘論》裏的,貪心、嗔心和癡心所産生的業全部是不善業,然後無貪、無嗔、無癡所産生的業全部是善業,所以心非常關鍵,行爲不是很重要的。

  此外,《寶雲經》中也雲:“世間由心而牽引,以心莫能洞察心,無論善業或惡業,皆由意念而積集。”

  《寶雲經》中說,世間的一切事物全部是唯心造作的,心本身不能洞察自己,我們作爲凡夫人,以心來觀察心是非常困難的,但是不管怎麼樣,以心善或不善來造作出善業和惡業,全部是心來決定一切,而不是行爲。

  《入行論》中也雲:“虎獅大象熊,蛇及一切敵,有情地獄卒,惡神並羅刹,唯由系此心,即攝彼一切,調伏此一心,一切皆馴服。”

  此處也引用《入菩薩行論》的教證說:複活地獄和衆合地獄中有許多大象、毒蛇、獄卒、惡神、閻羅和羅刹,全部系于自己的一念心,如果自心汙濁,外境也會顯現可怕的景象,如果心清淨,譬如一些身心獲得自在的瑜伽士,不管是遇到大象還是毒蛇,都已成爲修行的順緣。

  我有時候想:我們修行過程中所遇到的違緣,使得在座的修行人對佛法更加生起了堅定的信心,其堅定不拔的毅力也可以從中表現出來,更突顯出他的勇氣和威力,還有些人在危險面前,脆弱也會無法掩飾地表現出來,因此全部是心的力量所致。

  如果我們真正調伏了自心,那麼就等于調伏了世間的一切,不悅意的外境自然消于法界中了。

  “若不知此心,奧秘法中尊,求樂或避苦,無義終漂泊。故吾當善持,善護此道心,除此護心戒,何牢戒其余?”

  心的奧秘在佛法中是最深奧、最甚深的法要,如果我們不知道心的奧妙,那麼即使你絞盡腦汁地去尋求快樂和避免痛苦,最終還是會無意義地漂泊于輪回中。《入行論》的這一頌詞,顯密各乘都有他獨到的解釋方法,但我們在此處從看破今世的出離心的角度來觀察心的奧秘。有些人知道心的奧秘,有些人不知道,知道的人修行很成功,不知道的人修行是難以成就的。

  打一個比方:我們這裏組織金剛道友修五十萬加行,同一個上師傳授,同一個時間修行,甚至修行的內容也是同步的,但是恐怕有四個人修就有四種不同的效果。

  一種人心想:我是密宗修行人,只有修完加行才能聽密法,否則這麼多人面前如果只有我一個人聽不成密法,那太不好意思了,沒臉見人,所以還是要修加行。這樣的一種發心。

  還有一種人認爲輪回太苦了,我應該從輪回中獲得解脫,所以我要修五十萬加行。

  有一種人想:我即生中要修完加行,修圓滿次第,聽說密宗特別靈,一定要讓我開天眼或者能在別人面前顯示神通。

  其實天眼並不重要,開天眼就是可能見得到一些奇奇怪怪的東西,你到城市裏見五花八門各種各樣的東西也肯定見得到,所以,這算不上稀有難得,偏偏有些人真的覺得開天眼特別重要。

  最後一種人修加行,目的是爲了一切衆生獲得佛果,以這種發心攝持是非常了不起的。

  有些人根本不知道發心的重要性,反正自己豐衣足食就很知足,對心的奧秘的理解和探求就是如此,所以,四種人對心之奧秘的認識才會如此大相徑庭,同樣五體投地的十萬個頭,發了菩提心的人,十萬個大頭已經是成佛之因,而發心獲得今生福報的人,也只能限于獲得今生福報的果,除此之外一無所獲。就像從色達買票上車,有人在色爾壩下車,有人要去馬爾康,有人是成都的票,有人直接抵達北京。

  同樣的道理,發心也是如此,就像射箭一樣,對境是不同的箭靶。因此,發心的時候千萬不要爲了今生的財産、名聲等爲目的,可惜很多人恰恰就是這樣,我們到一些大寺院中會看到很多善男信女燒香供養、頂禮膜拜,很值得欣慰隨喜,《白蓮花論》中記載了很多供佛的功德,但只要詢問他們的發心,結果就不那麼樂觀了。

  所以,我們在座的每位修行人,今後一定要尋找最殊勝的“心的奧秘”,知曉發心的重要性,哪怕是在你供一盞燈、燒一支香的時候,都要爲一切衆生獲得佛果而回向,以這樣的發心所攝持,功德在千百萬劫中都不能失毀。同理,雖然你形象上百萬頂禮,實際上不如以菩提心攝持頂禮一次的功德大。所以說做任何事情不是形象上的,應該以發心攝持。

  再比如說:我現在在法座上講經說法,你們一定會認爲我修得好、功德大,但如果我是以自私自利和名聞利養之心攝持,我所講的也許會給別人種下善根,得一些利益,但是從我自身的角度講並無實義,或許在街上掃地的某個人,如果他掃地是爲一切衆生獲得佛果,功德會完全超勝形象講法的功德。心的奧秘是最殊勝的,但是很多人真的不知道。

  所以,寂天菩薩再叁懇請大家一定要護持這顆道心,除護心以外,其他形象上的戒條沒有任何用處。

  因此,無論做任何事情,觀察自己的發心極爲重要。如果爲了今生的幸福、安樂與名聲,而勤懇造作自耕耘稼樯乃至觀修等一切事業,都只能稱之爲“貪圖今生者”,其與旁生無有任何差別。

  我們應經常反觀內心,觀察自己是不是爲了今生的快樂和名聲,在世間做耕種莊稼等事宜,其實這些毫無意義,甚至我們觀生起次第、圓滿次第在無有發心的攝持下也了無實義。有人認爲聞思是低劣的,是分別尋思者的做法,不如長年閉關好。但是你閉關的前提有沒有發菩提心?閉關的目的是什麼?爲今生的目的而閉關、即生中獲得成就還是在別人面前炫耀自己的神變?如果爲一切衆生成佛,功德真是不可思議,如果你爲了今生,就不是修密乘的人,也不是修大乘的人,而應該是貪圖今世的修行人。無論你是否喜歡聽,我還是想說你跟牦牛或者山洞裏的旱獺沒有任何差別,山洞裏的旱獺也是冬天四個月中不外出,一直處于冬眠狀態,而你在屋子裏面不外出,你跟旱獺有什麼差別呢!還有些人只是聽說密法很殊勝,就迷迷糊糊地修,這樣也不行,一定要發菩提心,我們道理上應該懂,所以觀修等一切事業也不一定成爲解脫的因。

  昨天也講了,作者的根本上師最開頭的時候說到旁生與我們之間無有什麼差別,我在著《佛教科學論》的時候也說過有些人即生中貪吃貪喝,就是與旁生不分軒轾。但一些基督徒和國外的人不高興,但事實如此,薩迦班智達爲主的很多高僧大德也是這樣說的。

  有一次,我從康定坐車回來的時候有一位居士提出要和我辯論,他說:“…

《開啓修心門扉講記 上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