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教科學論》很好,但是裏面說只求飲食的人跟旁生沒有什麼差別,我們國外的人不能接受,佛教徒是不是把我們都看成牦牛?”我回答說:“如果今生中除去吃喝的念頭以外沒有解脫等其他念頭,這跟牦牛沒有很大的差別吧,這只是從希求飲食這一方面所做的比喻,不一定你的頭上也一定要有兩個與牦牛頭上一樣的角才能說和牦牛相同啊,要看我們的發心怎麼樣。”
如果爲了來世的人天福報,而修法或做世間事務,則可稱之爲“下等士夫”,彼等一切努力,都只能成爲輪回的因。
《菩提道次第論》中講了叁士道,我們自我觀察一下,不要自我標榜爲修密宗者,修大圓滿、大威德、大手印者,這些大大的詞暫時不要用,等你真正用這個法本來衡量自己,看自己每天的發心和所爲,到底是貪圖世間的修行人,還是下等士夫、中等士夫、殊勝士夫中的哪一種,我是爲了來世的安樂要轉生到天人中,或者爲自己的快樂轉生到極樂世界,會不會這樣很難說吧,有些老太太要注意。
如果爲了自己擺脫輪回,以對世間諸事産生厭離、恐怖和畏懼的心理而修法,其所做的一切善業,都僅能成爲脫離輪回的因。此等之人可稱之爲“中等士夫”。
我們很多人也是如此,爲了自己而修,就像聲聞緣覺一樣,輪回太苦,輪回中不管是轉爲旁生、天人都非常苦,所以我一定要從中獲得解脫,所以我要修行,依靠密法來修持。解脫是變成阿羅漢嗎?他根本沒有想過。按大乘的角度來講,就像《修心八頌》中講的一樣,此類自我念頭一定要像毒藥一樣舍棄,如果我們想爲自己而從輪回中獲得解脫的話,這叫做中等士夫。不是最好的,也不算最差吧!
如果不是僅爲尋求自己的解脫,而是爲了一切衆生的解脫爲目標,則其一切行爲都是圓滿正等覺的因,此等之人可稱之爲“上等士夫”或“勝士夫”。
很多金剛道友看了《入菩薩行論》,應該在相續中有一顆忘我利他的心,這種心非常重要!不管我們做什麼,甚至于掃地、買東西、給別人打針或者將上師的金剛語傳給道友,此時此刻你發心爲了衆生的利益,爲別人的修行成就一種順緣,這也是一種菩提的因,所作所爲成爲菩提果的因。
我們發願一定要成佛果,買票必須要買得遠一點,但是如果你沒有錢可能沒辦法買,所以,沒有發心的話,也得不到佛果,沒有前世的大乘種性的因,我們很多人不一定發這樣的願。
這裏所說的不是爲了希求自己的解脫,而是爲了一切衆生解脫爲目標。我們應該這樣,功德可以說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一定是無量無邊的。我們內心的如來藏可以開發,就像箱子裏的種子,只不過是無始以來的無明習氣障蒙蔽,自我的習氣和外面的皮殼比較厚,所以,直接撥開有一點點困難,但是我們只要勤作就一定會顯露他的本來面目。所以所作所爲不是行爲大小的問題而是發心的問題。你如果發心,雖然你任何事情都沒有做,每天都在家裏睡懶覺,實際上你的功德也是無量的,如果你發心不正確,整日爲別人講經說法……
我經常特別慚愧,自己口頭上給你們啰唆半天,每一次觀察自己的心,卻連下等士夫都當不到,爲什麼呢?下等士夫還是爲即生中的人天福報,但是我的發心是什麼呢?有時候我覺得自己有一顆好心,不管怎麼辛苦,也是爲大家有一點利益,但有時候就是一種迷迷糊糊的狀態,就像有些領導上班一樣,兩點鍾的時候必須要去上班,這是上級的一種規定,像這樣的所作所爲都沒有什麼利益,不要像我的發心一樣。
希望大家一定要先知道菩提心的重要,然後所作所爲中極小的行爲也應該去攝持,如果有了這些基礎,以後我們學密法不會很困難,如果沒有基礎,一百個上師給你灌一百個頂,我覺得沒有很大的意義,因爲沒有打好基礎做這些也不過成爲形象而已。
所以,但願大家都變成上等士夫,宗大師的《菩提道次第論》中所有的內容都是講叁士道,叁士道中最殊勝的就是以菩提心來攝持一切行爲,這一點極爲重要。
2003年12月26日 第5節課
昨天講了貪圖今世者、小士道、中士道、上士道,叁士道和不是叁士道的四種修行人。《開啓修心門扉》並不是觀察別人的過失,應該衡量自己究竟是不是一個真正的修行人,如果不是,以後在修行中就要注意。不然現在的大多數人對自己很有信心,自認爲是一地菩薩,認爲自己很了不起,我們暫且不談一地菩薩,凡夫人中上士道、中士道和下士道的修行人中你自己有沒有資格身列其中?所以我們不要自我贊歎,自我標榜對修行人來講不是好事,應該潛心學習。
確實要觀察自己的所作所爲是否被出離心或菩提心所攝,如果都沒有,那麼我們就是形象修行人,這個問題一定要注意。
上中下叁等士夫的劃分,僅僅是以發心而安立的,所以,應當透徹深入地思考並善加取舍。
現在許多人是很顛倒的,看到一個人修建了一座富麗堂皇的殿堂的話,都會認爲這個人很了不起,看到一個人有幾百個眷屬,也會認爲他很不平凡,可是他的發心到底如何我們誰知道呢。如果他是以利益衆生的菩提心來攝持是非常了不起,我們贊歎、恭敬、供養他也是值得的,如果他連菩提心還尚且不知,那會不會有自欺欺人的味道呢。所以,大家應該審慎地思考、深入地觀察,並善加取舍才是關要,我們是人,不是牦牛,是不是修行人並不在乎形象,所以,無論是我們甯瑪巴還是薩迦派的高僧大德都異口同聲地說修行不在外表,在于心,自心清淨則修行也會清淨的。
其當務之急,就是必須舍棄對今生一切享樂的貪執。
現在我們最關鍵最急迫的事情就是要舍棄今生的一切享樂貪執,對衣食住行方面的資具絲毫也不希求不是凡夫人能做到的,但是最關鍵的是不要把它當成生活的目的和主流就可以了。比如農民最關要的事情就是耕耘,但他也會停下來吃一點飯以充饑,但這並不是他最重要的目的,最重要的就是務農。商人的目的就是賺錢,爲此他會不分晝夜,寢食難安地思索獲得錢財的方法。同樣的,我們修行人就是爲一切衆生成佛爲目的,這是我們生生世世唯一的目的,這很重要。如果我們學修佛法,沒有任何目標,念經、供佛、修加行都不知道爲了什麼,只是完成一個任務,就像工人在老板面前打工。
不該如此!目的應該是爲一切衆生獲得成佛,這非常重要。如果目的明確,暫時今生的事宜只不過是一個客人在路途中稍作休息,根本不會把它看作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因此,我們應該把目光放在什麼地方,主要的目的是什麼,這些要記在心間。
我們很多人想要即生成佛,但是不是爲一切衆生而即生成佛?倘若心清淨,最終會成功的。
看破今生是一切修法首當其沖之關要。如果沒有舍棄今生,則只是徒有修行人之虛名,毫無實在意義。
此處又說道:看破今世是所有修行人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如果我們沒有看破今世,只做徒有虛名的修行人並無意義。
文殊菩薩親自對薩迦班智達傳授了四種離貪之教言,其中有一句叫做“耽執今世非修行人”。剛才也講了,並不是要唾棄一切飲食或賣掉房子才是不耽執今生,我們暫時修一個茅棚,不爲享受而只是依靠假合的房子求得妙法,爲了一切衆生獲得佛果。如果每一個修行人能這樣做到,那麼說明在他的心相續中目標已經清楚了,然而很多修行人卻在迷霧中迷了路,爲什麼這麼講呢?現在很多修行人的目的、出家的目的根本沒有明確,所以,爲什麼很多世間人認爲出家的佛教思想是一種逃避,一種閉塞的思想,實際上所謂的避世絕俗的思想和佛教超世脫俗的思想有很大的差別,只是很多人沒有分析而已。舍棄今世對一個修行人來講的確很重要,但是舍棄今世並不是要你穿一件百衲衣在衆人面前表演。
這次通過學習《開啓修心門扉》,我有兩個希望:
第一、今後在心相續中確立學佛的目標。
第二、雖然在心的相續中徹底斷除自私自利和貪執今世,對我們凡夫人來說是做不到的,並不是要求你們所有人都像米拉日巴尊者一樣,在山中裸體修行。但是我們哪怕是供一盞燈的微不足道的事情都應以菩提心來攝持,這一點凡夫人做得到,如果我們全部是爲了一切衆生成佛的發心來攝持,那麼這次講《開啓修心門扉》的目標已經達到了。
因此,希望大家扪心自問:自己的所作所爲到底是什麼樣?比如說我們現在正在學習 “修心門扉”,有些人什麼感覺都沒有,有些人聽後相續中真正生起舍棄今世的念頭,還有些人以後所作所爲都會用菩提心攝持……只有在相續中生起爲衆生成佛的念頭,這才是我們的目的。
正如前面所說,如果是爲了今世的安逸享樂,則其所作的大多努力,都將成爲非法之行,而不能稱其爲法行。
正如前面所說的,如果我們全部是爲了今世,哪怕已經是出家人了,每天洗些衣物,說些長短,或者描眉畫眼地打扮,晚上臨睡前還要看看自己的小屋裝飾得如何,睡得是否香甜等等,如此渾噩迷糊中虛耗了幾十載的光陰,不覺得可惜嗎?我們出家修行的目的並不是來享受的,否則就全無實義了。雖然表面上每天念誦發心儀軌,將諸佛菩薩迎請在你面前,然後對他們說:你們聽到了嗎,我從今天開始要利益衆生。結果不但沒有利益衆生,連想都沒有想過,所以,好像每天迎請諸佛菩薩,在他們的面前說大妄語,這難道不是在欺騙諸佛菩薩和所有的衆生?所以全部成爲非法。
如同馬不具備獅子的法相,故不能稱之爲獅子一般。
馬匹不具足獅子的法相,不能稱之爲獅子,同樣的道理,有些人根本不具足修行人的法相,也最好不要自認爲是修行人。別人說你很了不起,自己應當暗自思忖:我不是修行人,我是假修行人。我不是獅子,我是馬,不過是馬上面有一個獅子的名稱而已。
如果具足知慚有愧之心的話,以後就會如法修行。
所以,看破今生是修法之基礎,是修法之開端,是修法…
《開啓修心門扉講記 上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