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佛教科学论》很好,但是里面说只求饮食的人跟旁生没有什么差别,我们国外的人不能接受,佛教徒是不是把我们都看成牦牛?”我回答说:“如果今生中除去吃喝的念头以外没有解脱等其他念头,这跟牦牛没有很大的差别吧,这只是从希求饮食这一方面所做的比喻,不一定你的头上也一定要有两个与牦牛头上一样的角才能说和牦牛相同啊,要看我们的发心怎么样。”
如果为了来世的人天福报,而修法或做世间事务,则可称之为“下等士夫”,彼等一切努力,都只能成为轮回的因。
《菩提道次第论》中讲了三士道,我们自我观察一下,不要自我标榜为修密宗者,修大圆满、大威德、大手印者,这些大大的词暂时不要用,等你真正用这个法本来衡量自己,看自己每天的发心和所为,到底是贪图世间的修行人,还是下等士夫、中等士夫、殊胜士夫中的哪一种,我是为了来世的安乐要转生到天人中,或者为自己的快乐转生到极乐世界,会不会这样很难说吧,有些老太太要注意。
如果为了自己摆脱轮回,以对世间诸事产生厌离、恐怖和畏惧的心理而修法,其所做的一切善业,都仅能成为脱离轮回的因。此等之人可称之为“中等士夫”。
我们很多人也是如此,为了自己而修,就像声闻缘觉一样,轮回太苦,轮回中不管是转为旁生、天人都非常苦,所以我一定要从中获得解脱,所以我要修行,依靠密法来修持。解脱是变成阿罗汉吗?他根本没有想过。按大乘的角度来讲,就像《修心八颂》中讲的一样,此类自我念头一定要像毒药一样舍弃,如果我们想为自己而从轮回中获得解脱的话,这叫做中等士夫。不是最好的,也不算最差吧!
如果不是仅为寻求自己的解脱,而是为了一切众生的解脱为目标,则其一切行为都是圆满正等觉的因,此等之人可称之为“上等士夫”或“胜士夫”。
很多金刚道友看了《入菩萨行论》,应该在相续中有一颗忘我利他的心,这种心非常重要!不管我们做什么,甚至于扫地、买东西、给别人打针或者将上师的金刚语传给道友,此时此刻你发心为了众生的利益,为别人的修行成就一种顺缘,这也是一种菩提的因,所作所为成为菩提果的因。
我们发愿一定要成佛果,买票必须要买得远一点,但是如果你没有钱可能没办法买,所以,没有发心的话,也得不到佛果,没有前世的大乘种性的因,我们很多人不一定发这样的愿。
这里所说的不是为了希求自己的解脱,而是为了一切众生解脱为目标。我们应该这样,功德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定是无量无边的。我们内心的如来藏可以开发,就像箱子里的种子,只不过是无始以来的无明习气障蒙蔽,自我的习气和外面的皮壳比较厚,所以,直接拨开有一点点困难,但是我们只要勤作就一定会显露他的本来面目。所以所作所为不是行为大小的问题而是发心的问题。你如果发心,虽然你任何事情都没有做,每天都在家里睡懒觉,实际上你的功德也是无量的,如果你发心不正确,整日为别人讲经说法……
我经常特别惭愧,自己口头上给你们啰唆半天,每一次观察自己的心,却连下等士夫都当不到,为什么呢?下等士夫还是为即生中的人天福报,但是我的发心是什么呢?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有一颗好心,不管怎么辛苦,也是为大家有一点利益,但有时候就是一种迷迷糊糊的状态,就像有些领导上班一样,两点钟的时候必须要去上班,这是上级的一种规定,像这样的所作所为都没有什么利益,不要像我的发心一样。
希望大家一定要先知道菩提心的重要,然后所作所为中极小的行为也应该去摄持,如果有了这些基础,以后我们学密法不会很困难,如果没有基础,一百个上师给你灌一百个顶,我觉得没有很大的意义,因为没有打好基础做这些也不过成为形象而已。
所以,但愿大家都变成上等士夫,宗大师的《菩提道次第论》中所有的内容都是讲三士道,三士道中最殊胜的就是以菩提心来摄持一切行为,这一点极为重要。
2003年12月26日 第5节课
昨天讲了贪图今世者、小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三士道和不是三士道的四种修行人。《开启修心门扉》并不是观察别人的过失,应该衡量自己究竟是不是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如果不是,以后在修行中就要注意。不然现在的大多数人对自己很有信心,自认为是一地菩萨,认为自己很了不起,我们暂且不谈一地菩萨,凡夫人中上士道、中士道和下士道的修行人中你自己有没有资格身列其中?所以我们不要自我赞叹,自我标榜对修行人来讲不是好事,应该潜心学习。
确实要观察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被出离心或菩提心所摄,如果都没有,那么我们就是形象修行人,这个问题一定要注意。
上中下三等士夫的划分,仅仅是以发心而安立的,所以,应当透彻深入地思考并善加取舍。
现在许多人是很颠倒的,看到一个人修建了一座富丽堂皇的殿堂的话,都会认为这个人很了不起,看到一个人有几百个眷属,也会认为他很不平凡,可是他的发心到底如何我们谁知道呢。如果他是以利益众生的菩提心来摄持是非常了不起,我们赞叹、恭敬、供养他也是值得的,如果他连菩提心还尚且不知,那会不会有自欺欺人的味道呢。所以,大家应该审慎地思考、深入地观察,并善加取舍才是关要,我们是人,不是牦牛,是不是修行人并不在乎形象,所以,无论是我们宁玛巴还是萨迦派的高僧大德都异口同声地说修行不在外表,在于心,自心清净则修行也会清净的。
其当务之急,就是必须舍弃对今生一切享乐的贪执。
现在我们最关键最急迫的事情就是要舍弃今生的一切享乐贪执,对衣食住行方面的资具丝毫也不希求不是凡夫人能做到的,但是最关键的是不要把它当成生活的目的和主流就可以了。比如农民最关要的事情就是耕耘,但他也会停下来吃一点饭以充饥,但这并不是他最重要的目的,最重要的就是务农。商人的目的就是赚钱,为此他会不分昼夜,寝食难安地思索获得钱财的方法。同样的,我们修行人就是为一切众生成佛为目的,这是我们生生世世唯一的目的,这很重要。如果我们学修佛法,没有任何目标,念经、供佛、修加行都不知道为了什么,只是完成一个任务,就像工人在老板面前打工。
不该如此!目的应该是为一切众生获得成佛,这非常重要。如果目的明确,暂时今生的事宜只不过是一个客人在路途中稍作休息,根本不会把它看作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因此,我们应该把目光放在什么地方,主要的目的是什么,这些要记在心间。
我们很多人想要即生成佛,但是不是为一切众生而即生成佛?倘若心清净,最终会成功的。
看破今生是一切修法首当其冲之关要。如果没有舍弃今生,则只是徒有修行人之虚名,毫无实在意义。
此处又说道:看破今世是所有修行人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如果我们没有看破今世,只做徒有虚名的修行人并无意义。
文殊菩萨亲自对萨迦班智达传授了四种离贪之教言,其中有一句叫做“耽执今世非修行人”。刚才也讲了,并不是要唾弃一切饮食或卖掉房子才是不耽执今生,我们暂时修一个茅棚,不为享受而只是依靠假合的房子求得妙法,为了一切众生获得佛果。如果每一个修行人能这样做到,那么说明在他的心相续中目标已经清楚了,然而很多修行人却在迷雾中迷了路,为什么这么讲呢?现在很多修行人的目的、出家的目的根本没有明确,所以,为什么很多世间人认为出家的佛教思想是一种逃避,一种闭塞的思想,实际上所谓的避世绝俗的思想和佛教超世脱俗的思想有很大的差别,只是很多人没有分析而已。舍弃今世对一个修行人来讲的确很重要,但是舍弃今世并不是要你穿一件百衲衣在众人面前表演。
这次通过学习《开启修心门扉》,我有两个希望:
第一、今后在心相续中确立学佛的目标。
第二、虽然在心的相续中彻底断除自私自利和贪执今世,对我们凡夫人来说是做不到的,并不是要求你们所有人都像米拉日巴尊者一样,在山中裸体修行。但是我们哪怕是供一盏灯的微不足道的事情都应以菩提心来摄持,这一点凡夫人做得到,如果我们全部是为了一切众生成佛的发心来摄持,那么这次讲《开启修心门扉》的目标已经达到了。
因此,希望大家扪心自问:自己的所作所为到底是什么样?比如说我们现在正在学习 “修心门扉”,有些人什么感觉都没有,有些人听后相续中真正生起舍弃今世的念头,还有些人以后所作所为都会用菩提心摄持……只有在相续中生起为众生成佛的念头,这才是我们的目的。
正如前面所说,如果是为了今世的安逸享乐,则其所作的大多努力,都将成为非法之行,而不能称其为法行。
正如前面所说的,如果我们全部是为了今世,哪怕已经是出家人了,每天洗些衣物,说些长短,或者描眉画眼地打扮,晚上临睡前还要看看自己的小屋装饰得如何,睡得是否香甜等等,如此浑噩迷糊中虚耗了几十载的光阴,不觉得可惜吗?我们出家修行的目的并不是来享受的,否则就全无实义了。虽然表面上每天念诵发心仪轨,将诸佛菩萨迎请在你面前,然后对他们说:你们听到了吗,我从今天开始要利益众生。结果不但没有利益众生,连想都没有想过,所以,好像每天迎请诸佛菩萨,在他们的面前说大妄语,这难道不是在欺骗诸佛菩萨和所有的众生?所以全部成为非法。
如同马不具备狮子的法相,故不能称之为狮子一般。
马匹不具足狮子的法相,不能称之为狮子,同样的道理,有些人根本不具足修行人的法相,也最好不要自认为是修行人。别人说你很了不起,自己应当暗自思忖:我不是修行人,我是假修行人。我不是狮子,我是马,不过是马上面有一个狮子的名称而已。
如果具足知惭有愧之心的话,以后就会如法修行。
所以,看破今生是修法之基础,是修法之开端,是修法…
《开启修心门扉讲记 上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