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解寶燈論講記 下冊▪P32

  ..續本文上一頁于此種說法,個別論師並不承認,他們認爲中觀應成派不應區分真勝義、假勝義,麥彭仁波切在《澄清寶珠論》中說:于此宗不應存在真、假勝義之分。根據這一說法,很多論師認爲不應對中觀應成派安立“假勝義谛”。雖然麥彭仁波切于《中觀概要》中說“應成派是頓悟根基之補特伽羅的法門”,但一般來講,中觀應成派也可分爲入定與後得兩種,其後得智與中觀自續派觀點完全相同,即勝義中不存在、世俗中存在。

  如此承許,是否相合于中觀應成派自宗觀點呢?

  月稱論師說:爲何將一切名言安立推向于他宗?這種說法完全不合理。因此,將後得抉擇之中觀觀點承許爲暫時的中觀自宗也是非常相合的。

  如此一來,因自續派最終也將融入離一切戲論之觀點中,那不是已經與中觀應成派沒有任何差別了嘛!

  並不相同。何爲應成?即自宗無有任何承認,全部以應成的方式遣除他宗邪見,故此稱爲應成派,此派最究竟的自宗主要以入根本慧定爲主,在這一點上與中觀自續派完全不同。

  勝義谛與世俗谛未承許爲一體之故,應承認于勝義中無有、于世俗中有。中觀自續派或者中觀應成派後得位時抉擇的此種觀點非常合理,因爲一切凡夫衆生于能取、所取未消融于法界之前,勝義中不存在與世俗中存在二者的力量完全等同。

  辛二、具二取心前需承許二谛:

  乃至二谛分別現,有此執著之心前,

  彼二力量永相同,不能斷定有承認。

  乃至顯現與空性分開的執著心識未消于法界之前,也即凡夫衆生于空時不現、現時不空,二谛的力量也完全相同——萬法在顯現的同時不能空、于空的時候無法現。

  所謂的“空性合理,它是存在的;顯現不合理,它是不存在的”這一點,對于已經了達萬法唯心或者通達空性境界的瑜伽士而言非常相合,但于仍然存在執著分別念的凡夫衆生前,勝義、世俗二谛的力量完全相等。

  尤其執著心較重的人,于顯現的執著習氣尤爲嚴重,這時,不能一概斷定爲一者存在一者不存在。如果一定要說“瓶子不存在合理、瓶子存在不合理”,這時有人也許會感到十分疑惑:瓶子明明在眼前存在,既能見到也能觸摸到,瓶子不存在怎麼能夠合理呢?對他們而言,顯現的力量似乎更大。然而對已經證悟空性的瑜伽士來講,顯現的力量非常薄弱,空性的力量極爲強大。因此,《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中說“乃至二取未消于法界之前,仍然需要精進修道”的原因即是如此。

  辛叁、以二量分別抉擇之理:

  謂無實空之定解,謂有現分之定解,

  二量輪番衡量時,各得見義稱二谛。

  何爲勝義谛?何爲世俗谛?所謂無實空性的定解,首先依靠緣起因、離一多因等中觀理證分析,得出瓶子、柱子等一切萬法均爲實空,對此實空生起定解;之後萬法于名言中無欺顯現,如輪回不虛、前世後世存在、叁寶加持不可思議、惡趣痛苦無量無邊等有關現分方面的定解也已生起。也即依靠勝義與名言二量如理抉擇,通過觀現世量了知凡衆生皆有生老死病,依靠比量推知輪回因果無欺存在;而一切萬法本來清淨,或皆爲空性這一點,通過淨見量或勝義量分析可以獲得。此二量通過輪番方式進行衡量時,各自得出不同的結論:依名言量可以得出業因果、前世後世決定存在,此即所謂的世俗谛;通過緣起因等中觀理證進行分析抉擇,得出一切萬法皆爲空性,即是勝義谛。

  勝義、世俗二谛分別依靠不同量如理抉擇而得,就像科學家依靠不同儀器研究某一物質可以獲得不同結論一樣,依名言量所抉擇的顯現部分,稱之爲世俗谛,此顯現真實不虛;通過勝義量再再抉擇,可以了知一切萬法本自空性,這就是勝義谛。因而此處的“量”可以比喻爲科學家的儀器,通過各自不同的儀器得出各自不同的結論。

  一般中觀自續派將二谛分開,如同牛角般安住于各自所在位置上,互不混雜,同樣,自續派在抉擇二谛時不會相互混淆,勝義谛是空性的角度,依勝義量獲得;而世俗谛是從顯現而言,依名言量獲得。從現相來講,勝義谛不是世俗谛,世俗谛不是勝義谛;從實相而言,此二者根本無有任何差別,就像大海與波濤,表面來看二者分開存在,但實際波濤即大海的本質,二者無有任何差異。

  有關這方面的道理,修習密宗時也必須清晰掌握,否則,有時將名言、勝義混淆,有時對空性、顯現二者不能如理抉擇。佛陀第二轉*輪所涉及的內容即是如此,而第叁轉*輪所講道理則牽涉到密宗的有關觀點,也即部分觀點與中觀相同,抉擇一切萬法皆爲空性;還有一部分抉擇中觀應成派最究竟的觀點,即見解、誓言、壇城等一切皆不存在。但個別續部中也說:要堅定誓言、獲得灌頂,最後成就果位。因此,如若未學習中觀尤其《定解寶燈論》這部論典,則對哪些情況下存在、哪些情況下不存在以及法與有法之間的關系等許多問題很難了知其真正界限。

  現在很多人聞思方面的智慧稍顯不足,當然,若對佛教根本不想深入研究,也就沒必要再叁地思維抉擇,但若真正想要深入了解佛教,就必須通達上述宣講的道理,否則佛法是非常深奧難懂的,依靠簡單片面的理解根本無法進行細致入微的分析。

  彼二非一異體故,取一舍一不應理,

  依靠觀察二谛慧,分析各自而承認,

  如得究竟法身時,一切心與心所法,

  名言之中稱滅盡,勝義之中滅亦無。

  若承許勝義、世俗一體或異體,則分別會出現不可避免的四種過失,故于後得中觀時,對此二取一舍一非常不合理,比如有人認爲顯現非常重要,對其進行著重贊歎,僅取顯現而舍棄空性;有些人說空性十分重要,將顯現棄之不顧,僅取空性。諸如此類的做法是絕對不合理的。

  其實二量的智慧就如科學家的儀器一樣,依靠二者分別了知世俗、勝義二谛的真相,如此一來,對觀察二量的智慧必須加以分析,依此可以獲得不同的結論,也即依靠名言量得知輪回業因果、如來涅槃以及情器世界等一切名言顯現,依靠觀察的勝義量進行抉擇時,一切萬法無有絲毫成實,全部爲空性。

  二轉*輪抉擇空性、叁轉*輪宣講光明,現、空二者從勝義谛角度一定要融合起來;而一轉*輪宣講了迷亂顯現的名言,諸如輪回如何痛苦、苦谛如何斷除,之後如何獲得滅谛的究竟果位,對于這方面的問題講述得非常清楚。因此,依靠勝義、名言二量進行觀察時可以得到不同的結論,這一點應該值得承認,如若對此未加以承許,則中觀自宗已經否定了名言,如此即已違背釋迦牟尼佛有關業因果等的教言,尤其四谛*輪所宣講的名言顯現等一切萬法已經全部相違了。

  在最後獲得法身果位時,一切心心所全部消失于法與法性之中,無垢光尊者于《四法寶鬘論》中說:“何之自性法身虛空界,圓滿具五定之色身曦,事業光令所調白蓮喜,百倍誠信頂戴善逝日。”其中將法身比喻成虛空。《入中論》中說:獲得法身時,心與心所均會無余滅盡。其實滅盡也只是名言中如此稱呼而已,勝義中不盡不滅,所謂的滅盡也是根本不存在的。

  庚二、宣說諸經論一切破立之理互不相違:

  所有佛經論典中,所說一切諸破立,

  有者觀待勝義許,有者則就世俗言。

  所有釋迦牟尼佛的佛經及後代諸高僧大德所撰著的論典,其中也包括解釋續部的諸多論典,如《大幻化網講義》等。佛經,一般顯宗稱爲經、密宗稱爲續,但唐密中也有相關的一些經典,實際從藏文直譯來講,應稱爲密宗續部。那人們通常所說的《大藏經》中是否包括密宗續部呢?可以包括。從廣義來講,經典可以包括續部;從狹義而言,所謂經典僅指顯宗經典。此處應從廣義角度理解。

  所有佛經論典中講到的破與立,有些觀待勝義而言,有些則是從世俗來講。對經典中所宣講的有關道理若能真正通達,則解釋顯密諸多論典也會易如反掌,比如釋迦牟尼佛第二轉*輪以空性爲主,第叁轉*輪抉擇光明、顯現、常有等;《中觀六論》主要抉擇空性,《贊法界頌》、《寶性論》以光明顯現爲主;有些經論中說一切法存在,有些說一切法都不存在,這時大家應該清晰了知,存在僅是從名言世俗角度安立的,不存在則是觀待勝義角度安立的。

  倘若唯從勝義言,道佛衆生等均無,

  然不觀待世俗谛,彼一不能獨自成。

  倘若唯從勝義角度來講,所謂的五道十地、佛陀、衆生等一切萬事萬物可以完全斷定爲無有,即佛、衆生以及善惡因果全部無有。有些密續中說:普賢如來並不存在,善惡因果等全部無有。對于這種說法,有人特別害怕,認爲不能說一切都沒有,否則不是誹謗名言了嘛?以前上師如意寶講《入大乘論》,有個人說:“我以前認爲佛陀是有的,業因果也是有的,但《入大乘論》中說一切都沒有,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呀?”對他解釋說“勝義當中沒有”,但他根本不聽,認爲沒有就是沒有了,如果“沒有”就根本無法接受。但不論接受與否,勝義中一切確實都是不存在的。

  然而,如若不觀待世俗而如此宣說也不合理,世俗中五道十地、業因果等必須存在,因此需要加上鑒別——勝義中無,世俗中有。這種說法于中觀應成派後得位時必須承認,無垢光尊者《如意寶藏論大疏·白蓮花》中說:月稱論師根據阿阇黎(指龍猛菩薩)的觀點,從詞句與意義上分別做了《入中論》、《顯句論》兩部論典,開創了如日輪般中觀應成派的見解,同時遣除了世間的一切邊執邪見,此宗派于實相中一切都不存在,現相中可以有所承認。其中在安立科判時,首先是月稱論師所創之中觀應成派,之後于此宗派中勝義中不承認、現相中承認,最後講到承認與不承認之界限,通過這叁個科判作了分析。

  麥彭仁波切在前文中說:“自續派論許所破,加成實等之鑒別,然就觀察勝義言,加此鑒別有何用?”此處卻加上鑒別,說勝義中無、世俗中有,這樣一來,前面抉擇中觀應成派見解時並未加鑒別,此處爲何加上鑒別呢?此處是在分析後得中觀,這時如中觀自續派一樣加上鑒別完全可…

《定解寶燈論講記 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