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顯密究竟了義的見解無信心者,不得閱讀右側《新月釋》!
定解寶燈論新月釋——下
全知麥彭仁波切造頌
索達吉堪布 譯頌
益西彭措 講授
目 錄
丙四、第四問題:修行時應觀察(觀)修,還是安住(止)修 7
丁一、宣說他宗 7
丁二、分說自宗 9
戊一、總說 10
戊二、分說 43
戊叁、消除對自宗的邪見,並成立自宗爲殊勝正道 58
己一、超離一切執著的入定智慧是大乘道的正行 59
己二、以此說明阿底約嘎是一切續部的究竟處,一切乘的頂峰 65
己叁、抉擇其義的宗派超勝一切道乘之理由 72
己四、一切經續、竅訣的究竟密意與光明大圓滿無二,並均源自大圓滿 83
己五、宣講凡夫也能修持大圓滿法中的殊勝智慧 100
丁叁、攝義 104
丙五、第五問題:勝義谛和世俗谛何者爲主要 108
丁一、破他宗 108
丁二、立自宗 129
戊一、宣說二谛無偏雙運之法性乃一切經續竅訣無誤之密意 129
戊二、以證悟雙運法性程度的不同來區分續部的高下 146
戊叁、破除對此觀點的妨難 155
己一、破析輪回不清淨的觀點 155
己二、破析上下續部見解無高低的觀點 162
己叁、以見解的不同安立九乘法的次第 166
戊四、攝義 187
丙六、第六問題:什麼是六道衆生的共同所見境 191
丁一、分別破除偏頗的他宗 193
丁二、成立無垢的自宗 226
戊一、共同總說 226
己一、現空雙運的平等法性 226
己二、破除無法建立正確的量與非量的妨難 231
庚一、自宗能成立現量與比量且並非無意義 232
庚二、他宗不能成立正量 235
庚叁、自宗能成立正量之理 240
辛一、暫時成立二量 240
壬一、見不清淨世俗的觀現世量 240
壬二、見清淨世俗的淨見量 242
辛二、最終成立一量 244
辛叁、自宗不共特法是安立大清淨法性 247
戊二、分說淨等大無別之雙運法性 251
己一、偏袒于現或空都不能建立共同的所見境 251
己二、宣述淨等無別真谛之雙運法性 258
庚一、基遠離偏墮的現空雙運究竟實相是淨等無別之真谛 258
辛一、宣說勝義之大等性 259
辛二、成立世俗之大清淨 259
辛叁、宣說究竟界智無別雙運之真谛 271
庚二、地道淨穢的各種顯現 278
庚叁、如是證悟與否之功過 282
己叁、成立大淨等之理及生起定解之功德 284
戊叁、以不可思議之方式歸納其義 287
丙七、第七問題:離戲大中觀是否有承認 291
丁一、遮破無有承認之觀點: 292
丁二、引述龍欽巴尊者將有無承認分開安立的善說 296
丁叁、遮破依此而著重建立有承認之他宗 300
丁四、追隨龍欽巴尊者廣說自宗 312
戊一、自宗將有無承認分開安立 313
己一、出入定或因果二中觀 313
己二、實相大中觀無有任何承認 318
己叁、現相中有各自名言二谛之承認 319
戊二、斷除對此之诤論 325
己一、斷除自宗有相同過失之诤論 325
庚一、提出诤論 325
庚二、斷除诤論 326
辛一、區分開現相中後得的心識與實相中入定的智慧之差別故自宗無過 326
辛二、以此理能遮破其它邪見 333
辛叁、宣說自宗所許之二谛無有相違之過失 336
庚叁、攝要宣說:經教中的所有破立之理互不相違 340
己二、斷除二者同力真實之诤論 342
己叁、宣說二谛分開承認及其必要 347
己四、宣說將因或道中觀勝義之承認許爲自宗,而將世俗送于他,則有教理妨害 351
戊叁、以此理宣說是顯密諸宗之道要 355
己一、總說顯密共同之道要 355
庚一、略說 356
庚二、廣說 358
庚叁、攝義 364
己二、別說顯密道要與見解之差別 366
己叁、以此類推余義 368
乙叁、本品末義:隨喜贊歎及攝義之教言 370
丙一、隨喜並敬贊,祈勸請爲他人開顯此法燈 370
丙二、宣說受持勝法之法器 378
丙叁、攝要精藏真實之教言 379
乙四、歸攝宣說的所有要義 386
甲叁、後善結義 388
乙一、發起勝心智慧作答 388
乙二、慈悲利他而造 388
乙叁、依此能獲勝乘妙道當依止之教言 388
後 記 390
丙四、第四問題:修行時應觀察(觀)修,還是安住(止)修
分叁:一、宣說他宗;二、分說自宗;叁、攝義
承接第叁問題,第四問題仍然是講修法,但角度不同,第叁問題論述安住正見的究竟正行修法,第四問題論述的是從前行修法到正行的修法。
丁一、宣說他宗
首先流浪者提問:
修習勝乘正見時,觀察安住何應理?
在修習勝乘正見時,是應該觀察修(觀)還是安住修(止)?
“勝乘”是指第叁問題中所抉擇的善證的無念,即顯宗的大中觀、密宗的大手印、大圓滿等的修行方法。有說先以教理觀察法界本性,而後安住,有說不經觀察,一開始就極放松而安住,有說始終需要觀察,到底哪一種是合理的呢?
仙人首先列出他宗的見解及理由,然後提出自宗之見,並進行對比分析。在此再一次強調,破析他宗並不是以煩惱心自贊毀他,而是以此返照我們自相續中的同類見解,了知這些見解的正與邪,以及正見所對應的修行次第,再在具體修行中作合乎實際的調整。宣說不同正見的這些祖師並不是沒有證悟,而恰恰是因爲他們已經證悟了,所以才有能力針對不同根機的衆生作或了義、或不了義的宣說。
先是第一種他宗:
有謂不察安置修,觀察障蔽實義故,
不察籠統而安住。
有的認爲自始至終無論出定還是入定,都不能觀察,只需安住修。他們認爲一切的觀察分別,都會障蔽遠離四邊八戲的法界實相,而種下輪回生死之因,所以從一開始就應籠統安住。
“有謂”是指噶舉派部分弟子、甯瑪派部分弟子和摩诃衍等,他們用水中月亮的影子作比喻,說月影不可能抓上來,水一攪動連影子都看不到了,如果沒有這種行爲,月影才能看得到。觀察也是分別心,比如在聞思了知了很多的顯密大小乘法相後,分別心會增多,因此不應作聞思抉擇正見、忏罪積資等各種前行,不觀察極放松安住才是了義的修法,才能證悟法界的究竟本性。
接著是第二種他宗:
有謂唯一需觀察,無有觀察之修習,
如同睡眠無利故,時時必定需觀察。
另一種觀點恰好相反,認爲自始至終都必須觀察,若無觀察就同睡眠一樣,不會産生絲毫的斷證功德,所以必定需要觀察修。
這是格魯派一些論師所持的觀點,如《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止觀章中,在廣爲破析前代中觀論師認爲究竟中不須觀察及摩诃衍的“無念和尚”一開始就不觀察而安住的見解後,宗喀巴大師接著論述:沒有觀察的放松安住肯定不會有遣除煩惱業障、生發大悲心、證悟空性等的功德;或者先稍作觀察然後安置修習,猶如睡覺前略加觀察,那麼睡眠就同于打坐修法,亦可以産生斷證的功德。前代中觀論師們有此過失。
對下根者來說情況的確如此,沒有抉擇定解,只是把自己關在房子裏坐上一兩個小時,無非是散亂昏沈,跟睡覺沒有區別,不會有任何利益。宗喀巴大師因此提出不論出定、入定乃至安住法界的究竟本性時,唯一修習的就是觀察,否則就成了摩诃衍的“無念和尚宗”。
丁二、分說自宗
分叁、一、總說;二、分說;叁、消除對自宗的邪見,並成立自宗爲殊勝正道
甯瑪巴自宗認爲:先須觀察,中間觀察與安住交替進行,最後在見到法界本性後是安住而修。
戊一、總說
修習不得偏執爲,斷定觀察或安置,
修行不能簡單地偏執爲僅觀察修或僅安住修。
一般不察安住修,雖能成就僅寂止。
然修未生定解故,脫道一目即定解,
彼舍不能斷除障。
若一開始就不觀察安住而修,這樣雖然也能有所成就,但最多也只能成就初禅前的欲心一境,然而只這樣安住修止的人,因沒有産生出對勝義止觀大雙運的定解,而定解又是解脫道的唯一眼目,因此舍去了定解,就象舍去了雙眼一樣,不能在修行中斷除障礙及其習氣,也就不可能獲得暫時和究竟的解脫。
因此初學者不能僅以安住的方法修行,應觀察而修。
“止”是爲了使分別心穩定不動,使勝觀的智慧順利無礙地産生。若初學者不具備止的功德,則觀察修時即使偶爾可以相似地安住心的本性,産生相似的無漏智慧,但不可能穩定、增上,也不可能持久,不能得到真實的勝觀。猶如在山頂上點起一支蠟燭,山風吹來,就會飄搖不定,很快就被吹滅了。但如果一開始便只是一味極放松,就成爲墮落旁生的因。薩迦班智達也說:下根人僅修止多數墮入旁生,少數修得好的也只轉生到色界、無色界。
但是真正的止也很難修成,全知麥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網總說光明藏論》中說:“斷五過,依八種對治行,以六力、四作意而次第修九住心”後,才成就最低的寂止,然後再成就色界的禅定,次第而至無色界禅定。
未知法性修何者?修俗妄念有何利?
如同盲人趨入道。
象這樣不知勝義法性的人,又能修什麼呢
無非是在修庸俗的妄念罷了,但是…
《定解寶燈論新月釋——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