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解寶燈論新月釋——下▪P14

  ..續本文上一頁

  觀察修(觀)和安置修(止)不能偏廢,也不能認爲互相違背。沒有勝觀的觀察修,無法産生寂止的安置修,同樣,沒有寂止的安置修,也無法增上勝觀的觀察修。楚西降央多吉在《定解寶燈論》的注疏中總結第四問題的意義時說:比如一個容器,裏面未裝精華當然沒用,而僅有精華沒有容器也不行,正象如此,觀察修、安置修、有自相、無自相都需要。

  從第叁、四個問題的回答中我們可以另外看出:若沒有聞思,不知有勝觀,相續中未産生定解,如此修行,不是事倍功半,就是誤入歧途。又若只是想廣聞博學,獲個班智達之類的美譽,而耽著于文字,象藏族諺語所說的,“在書上跳舞”一樣,不往相續裏面修,不將所學的妙法運用于修行中,這就象到了寶洲,看到了一個如意寶,取來看看放在一邊,又看到一個如意寶後,取來看了一下,又放在了一邊,最後一個也沒拿到,空手而返,將來必定後悔不已。無等達波仁波切曾說:聞思後若不能如法行持,則所得之法反成墮落之因。如此學《定解寶燈論》,也是枉費心思,並無多大意義。

  對《定解寶燈論》我們應多讀多看,學院裏的其美仁真堪布在學《定解寶燈論》時,將一天所講的內容看二十八遍、多至四十八遍,相續中慢慢憶念這些金剛句,理解後,便按此去修。我們應該先背熟《定解寶燈論》,接下來理解其中意思,再進行思維觀察,然後祈禱以全知麥彭仁波切爲主的傳承上師,並安住于觀察得到的定解而修行,這樣肯定一天比一天好,一個月比一個月好,以前很重的煩惱會越來越輕,逐漸既能獲證殊勝果位。

  丙五、第五問題:勝義谛和世俗谛何者爲主要

  分二:一、破他宗;二、立自宗。

  前面幾個問題已分別闡述了基的正見,證悟此正見的是聲緣還是佛菩薩,以及入根本慧定的前行和正行的修法。本問題闡述甯瑪巴自宗以二谛雙運安立基道果及九乘次第等的觀點,並歸納爲“(納)/者遠離諸名稱”。

  丁一、破他宗

  首先是問題的提出:

  二谛其中何關要?

  流浪者問仙人:勝義谛和世俗谛中,何者是主要的?或者二者是平等的?這個問題涉及到基、道、果及九乘次第的安立。而自宗和他宗對此回答並不相同。他宗對此回答有二種:一者認爲勝義谛更爲重要;另一者認爲世俗谛重要。首先辨析他宗勝義谛重要的觀點:

  有說勝義極重要,世俗幻相知所斷,

  勝義不是迷亂故,勝義即是清淨見。

  噶舉派的有些論師、薩迦派的薩迦班智達和果仁巴大師及其弟子,前代中觀論師仲那巴認爲,勝義谛更爲重要。這是因爲:一、世俗谛是依煩惱與業障而産生的迷亂妄相,是應被遣除的所斷法。二、而勝義谛是法界的本面,不是迷亂妄相,是應證悟的所證法。叁、依勝義谛理論所抉擇的勝義谛見解是無作的、清淨的。

  首先,我們應該知道的是,這些論師提出以勝義谛爲主要的觀點,是爲了使弟子們對輪回中由無明所産生的內外不清淨法産生厭離心,遣除他們相續中的我執與法執,這是論師們以大悲心與智慧所流露出的暫時殊勝方便,是極有必要的。但是若以教證、理證加以辨析時則成了不了義的觀點。首先是其教證之根據:

  世俗不迷若真實,勝義不得空性故,

  彼語如是雖說之。

  世俗之顯現法如果不是迷亂的而是真實的,則在勝義谛中,其不能成立爲空性。故世俗谛是迷亂的,而勝義谛是真實的,而且經論對此有教證。“雖”字是轉折詞,連接下文。

  他宗認爲:如《入中論》第六品中雲:“說見真境名真谛,所見虛妄名俗谛。”及“癡障性故名世俗,假法由彼現爲谛,能仁說名世俗谛。”“此中猶如已覺位,乃至未覺叁皆有,如已覺後叁非有。”“慧日破除諸冥暗,智者達空即解脫。”等教證足以成立上述叁條理由,從而成立其“勝義谛極重要”的論點。

  甯瑪巴自宗也承認上述之教證,但在二谛的關系上卻不同。在二谛的相互關系上,有部認爲現不是空,空不是現,現是所破的對象,空是所證的目標,現與空不能雙運,猶如水與火不能結合在一起一樣。如果二谛在究竟法性上是這樣的關系,則可以成立“勝義谛極重要”的觀點。但自宗認爲二谛不是這樣的關系,全知麥彭仁波切在《中觀莊嚴頌釋》中闡述了現空和實相、現相兩種二谛。此處闡述的是第一種二谛,在究竟之法界上二者是雙運的、一味一體的,不存在何者更爲重要的可能。在暫時承認二谛時,二者是方便和方便生的關系,是平等的,也不能說何者更爲重要,二者是不能互相脫離而單獨存在的,本論第七問題亦雲:“是故永時彼二者,一有一無不容有。”故而仙人回答說:

  既除世俗法之外,少許不得勝義故,

  彼二方便方便生。

  離開了迷亂的世俗法之外,根本不可能另外找出一個勝義的空性,因爲二者是方便與方便生的關系。就象在火之外不可能找出火的熱性來,或除火的熱性外不能找出火來一樣。世俗的緣起法在顯現時本身就是空性,也正因爲是空性才可以緣起顯現。二者是不能分離而單獨存在的。如《心經》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世俗與勝義這兩者互爲方便與方便生的關系。對凡夫衆生而言,世俗是方便,依靠世俗抉擇勝義理論等的方便法可以證到方便所生的勝義空性。月稱菩薩在《入中論》第六品中說:“由名言谛爲方便,勝義谛是方便生。”而對證悟的聖者來說,則不僅如此,勝義谛也可以成爲方便,世俗爲方便生。《入中論》第六品中雲:“如是一切法雖空,從空性中亦得生。”《中論》第二十四品雲:“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月稱菩薩在《顯句論》中也類似的教證。

  中觀的四步次第修法中,首先抉擇一切顯現爲空性,其次抉擇現空爲雙運,然後抉擇雙運遠離四邊戲論,最後抉擇爲大平等。對中觀的這四步次第修法應完全理解,否則很難深入學習顯宗的了義教法。

  在密宗中,新、舊密續都認爲世俗與勝義平等一如,沒有主要與次要之分。在新密續中,是以世俗谛的生起次第和有相圓滿次第的方便,來産生方便生的遍空虛空的金剛智慧。在舊密續中,按《大幻化網根本續》的觀點,世俗的不清淨現法,如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暫時清淨爲有相天尊,究竟清淨爲大樂光明,且與大等性一味一體。又方便與智慧、現與空、本尊與本尊母,這些在幻化時雖在反體上有區別,但二者實爲一體,因此現與空是無二的大雙運,沒有主要次要的區別。

  又大圓滿的徹卻是修本來清淨,妥嘎則是修光明頓超。但這兩者同時又是雙運無二,不存在主次之分。

  上面從中觀乃至大圓滿極密竅訣部中都可以看出,現空二者互相之關系在所境上都沒有高下、主次、殊勝與低劣之分。在能境上則有所不同,在有無明分別心的衆生前,現空是不同的法,並且正好相違,現法是堪忍實有地存在,空性則是斷滅的空,正因爲這樣的執著,衆生才轉生在輪回中。而具有無漏智慧的聖者則已見到了現空無二大雙運的實相。

  全知麥彭仁波切以他的大慈大悲在頌詞中對我們作了清晰的辨別,對這些金剛句應牢記在心,時常憶念觀察,否則要破掉心中的執著便很困難。

  凡夫一般都認爲顯現是實有存在的,只有在以勝義理論進行觀察時才會了知它的虛妄不實,但真正現量的感受只有在修了法後才能體悟到。

  下面講世俗中有事與無事是以緣起而平等存在,在勝義中則現空都遠離了四邊,是無二的究竟雙運:

  不依所察之有事,與彼無事皆無有,

  是故有事及無事,二者緣起許相同。

  這裏全知麥彭仁波切歸納了《中論》、《入菩薩行·智慧品》、《六十正理論》、《顯句論》中的觀點。“有事”指有作用的緣起顯現法,如經堂中有的寶瓶;“無事”指沒有作用的觀待法,如經堂中沒有寶瓶。即若不依靠所觀察的有事法,則關待彼有事法的無事法也不存在。從有事與無事相互觀待而存在上說,二者的緣起是相同的。比如經堂裏早上放著個寶瓶,下午已被拿走後,可以說寶瓶不見了,這是觀待于上午有寶瓶而言的。假如根本沒有寶瓶則不會有寶瓶被拿走等事。因此若沒有世俗有事法,便根本不會有無事法。

  因此從所境角度來說,有事與無事在世俗上都是假立的緣起法,兩者觀待而成立。從能境角度來說,無事是衆生第六分別意識前的所知法,而有事則是衆生無分別意識前的所知法。這與自空的觀點一致,在印度,般若自空大都遵循月稱菩薩的觀點,月稱菩薩在《入中論自釋》中說過,依靠燈可有燈的光。同時與他空如來藏光明的觀點也相一致,因爲如來藏光明是世俗顯現法,它與空性一體,互爲雙運,這兩者也沒有主次之分。

  另外容易走入的誤區是:因空性是第二轉*輪中所宣說的,而比空性還要了義、深奧的是第叁轉*輪和妥嘎中的光明,由此便認爲光明比空性更爲重要,空性僅在次要的地位。應該知道不同的經典闡述法界實相時,雖其著重的側面不同,如第二轉*輪著重于空性之反體,第叁轉*輪著重光明之反體,但應知在所知的實相上空性與光明實際是不可分開的一體,就象世俗中的火和火的熱性一樣,不可能有主次高下之分。正因爲我們無始以來習慣了分別執著,才會有如此的非理念頭。經典中有時著重宣說空性,有時著重宣說光明,一句話中往往有著外內密的許多意義,只從字面上去理解,往往容易産生誤解,如有些經典中說要殺父母親,如果看到了這句話便跑去將現世的父母殺死了,則顯然是很愚癡的行爲。這話實際上是說,無明是衆生轉生在輪回的近取因,故應遣除這如輪回的父母親一樣的無明煩惱。

  下面講若認爲在究竟上空性更重要則有過失,從而破遮其觀點:

  若以空執斷現相,空性現于緣起性,

  染汙龍樹之善宗。

  如果認爲勝義谛空性極重要並執著要從聞思或修行後産生的空…

《定解寶燈論新月釋——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