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定會有所感悟。
善心悲心偏袒者,暫時常易淚湧動,
愚者縱捧爲菩薩,絕無殊勝菩提心。
有些人如果見到親朋好友,或者與自己緣分比較好的人遇到困難痛苦,眼淚馬上就會流下來。這時,其他一些愚笨的人見到他就會說:“真是大菩薩啊!見到衆生受苦,立刻就流下了眼淚。”他自己也開始認爲:我肯定是菩薩。但眼淚不能代表什麼,因爲世間有些人非常喜歡哭,就連水拿不動掉在地上都會“哇哇”地哭起來。根登群佩說:人在受到感動或者一時沖動時也會哭,但這並非純淨的大悲心。他有一次在外道塑像前猛烈地祈禱,後來眼淚就不知不覺地流下來了。但是,如果像《前行》中所講那樣:有些上師見到衆生受苦,馬上就會流下淚水,並且發願要自己代這些衆生受苦。以此可以推斷,這位上師一定具足了大悲菩提心。
我們在父親、母親等親友死的時候哭算不算是大悲菩提心呢?不算,這只是世間的一種情感,一般世間人都會具足。或者在看上師傳記、見到可憐衆生時,也會流下眼淚,這算不算大悲菩提心呢?也不算。要真正衡量相續中是否具足大悲菩提心,就看自己怨恨的敵人遭受痛苦時會不會流下淚水?如果這時能夠發自內心的流下悲愍衆生的眼淚,並且希望能夠替他感受痛苦的話,這才算是真正具足了大悲菩提心。
表面多勤誦禅修,自以爲是行佛道,
不知初中末竅訣,絕非勝妙佛子行。
華智仁波切在這一頌中,不僅講到菩提心的重要性,而且也講述了一個很重要的修法竅訣,即最初發菩提心,中間心不外散、一心一意地專注,最後將功德回向一切衆生。如果懂得這一要訣,那就是真正修持大乘佛法的菩薩。
很多人表面特別精進,每天都在行持善法當中度過,但是,初中後的叁個要訣是否具足?若未具足,那即使所做的是善事,有功德,也絕非大乘菩薩的行爲。有些人希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爲在極樂世界很快樂;有些禅師每天都打坐,因爲這樣就可以成佛,但成佛之後做什麼卻沒想過。實際上,我們不管做任何事都是爲了利益衆生,自己一定要先成佛,這就已經具足菩提心了。
現在的部分寺院與法師不太強調最初的發心,但這一點其實非常重要。按照華智仁波切的教言,不管你是修禅宗、淨土宗,還是修大手印、大圓滿,這些都不重要,或者在什麼地方修也不是很重要,最關鍵的是開始時要發菩提心,中間以無緣攝持,最後爲利益一切衆生成就佛果而回向。如果最初不具足發心,最後也沒有爲利益一切衆生而回向,這樣只是做一些表面的誦修,自己雖然認爲是在行持佛道,但由于未以叁大竅訣攝持,那也就決定不是殊勝善妙的佛子行爲。
無等人天之依怙,功德源泉叁寶前,
未誠皈依獲定解,絕非內道佛教徒。
世間無與倫比的人天導師釋迦牟尼佛,以及追隨他的僧衆,還有佛陀所宣說的妙法,是世間人天一切衆生的依怙,是無與倫比的功德源泉。在如此殊勝的叁寶面前,若未誠心誠意皈依而獲得定解,則此人絕對不是真正的佛教徒。
皈依時首先要知道佛陀是世間最無上的聖者。佛陀在藍毗尼園降生時即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因爲佛陀的境界沒有一個平凡人或菩薩能夠證得,是最究竟的大徹大悟,所以叫做唯我獨尊;佛陀通過自己所證的境界,爲衆生宣說了八萬四千法門,唯有此妙法是能夠息滅八萬四千煩惱的甘露妙藥;修持如此殊勝妙法的僧衆是菩提道上的助伴,依靠他們才能順利抵達涅槃的彼岸。通過自己的觀察、思維,了知叁寶具有無量無邊的功德之後,即會生起無法抑製的希求敬仰之心,具足這樣的定解後即會誠心皈依叁寶。
如果與一些世間人交談,就會發現他們依止釋迦牟尼佛的目的與發心各種各樣,皆不相同。因此,對皈依叁寶生起定解很重要,作爲出家人,若真正已經具足“叁寶最殊勝”的定解,那所作所行應該屬于真正的佛法;若不具足,即使辦了皈依證,並且也在修持佛法,但卻算不上真正的佛教徒。阿底峽尊者在藏地時,曾經有一位印度的客人來拜訪,尊者問他:“印度最近發生什麼事情沒有?”那位客人說:“最近印度確實發生了一件事。一位居士被外教徒抓住了,並且逼著他舍棄叁寶,但這位居士因爲不願意舍棄叁寶,被外道徒打死了。”阿底峽尊者聽後不但不傷心,反而非常高興,並且說:“很好很好,這位居士爲佛教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而且他的一生也非常有價值,只是殺他的外道徒太可憐了。”阿底峽尊者爲什麼這樣說呢?實際上,尊者間接已經告訴我們:披袈裟、剃光頭,或者在叁大戒壇中受戒都不是很重要,關鍵看自相續中有沒有甯舍生命不舍叁寶的定解,如果沒有這種定解,形象上再好也不是一個真正的佛教徒。
于佛爲誰有何德,何故應皈全不知,
皈依偈縱誦十萬,絕非正道之皈依。
佛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佛有何種功德?爲什麼要皈依佛陀?如果對這些一概不知,即使皈依偈頌已經圓滿念誦十萬遍,也絕非內道佛教徒真正的皈依。
我們從佛陀的傳記可以了知,佛不是一生一世,而是多生累劫之中將自相續的智慧與悲心培養起來,最後才成就了殊勝的正覺果位,佛陀這種積累資糧的結晶,誰能比得上?這種智慧與悲心,世間的哪一種聰明與能力能夠與之相比?所以,若真正了知佛陀的功德,並且以無與倫比的恭敬心對佛陀祈禱,自己一定會獲得無量無邊的功德。
在《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大圓滿前行引導文》等論典中講了很多皈依的道理與功德,大家應對其中所講的道理反反複複地思維,並且觀察自相續:我是不是皈依叁寶的弟子?如果相續中確實已經産生定解:佛是所有天人、非天、龍王以及所有世間平凡人和菩薩都無法相比的,只有他才是自己最究竟的皈依處。在這樣的定解攝持之下念誦十萬遍皈依偈,才會具足極大功德;若沒有這種定解,僅僅是爲了聽密法,機械地念誦以完成數量,這不算真正的皈依。
具足叁身五智佛,功德數量不可思,
盡解輪回束縛因,無欺永恒之依處。
佛陀具有叁身五智等許多不可思議的功德,依靠他完全可以解開輪回束縛的鐵鎖,因爲他永遠不會欺惑我們,是所有衆生最究竟的依止處。《父子相會經》中以比喻宣說佛陀的功德:飛禽如何在天空中飛翔,也無法衡量出虛空之邊際;以勺子舀大海的水,海水始終不會幹涸;大地上的塵土如何稱量,也稱之不盡。同樣,佛陀的功德非一般人可以測量,對佛陀的功德,哪怕生起一刹那的信心,也會斷除輪回之根本,所以是永恒的皈依處。
妙法佛子菩薩衆,無余功德之大海,
人天群生利樂藏,即諸智者之依處。
佛所宣說的妙法以及追隨佛陀的大乘佛子(此處指登地聖者),他們也具有無量功德。《寶燈經》中說:天盲雖然從未見過太陽的光芒,明眼人卻清晰可見,同樣,被無明遮住慧眼的凡夫衆生,雖然未見到叁寶的功德,但叁寶的功德無欺存在。一些語法書在講到佛陀時,經常以虛空作爲比喻。噶當派的教言中,也經常以虛空來比喻叁寶功德。此處,華智仁波切將叁寶的功德比喻成大海。但《如意藤樹》中說:有智慧的人都知道,如何贊歎也僅是佛陀功德的一部分,因爲誰也不可能了知佛陀的全部功德。諸多智者均異口同聲地說:“智者們贊歎佛陀、叁寶,但也僅是以叁寶的部分功德作爲對境贊歎,因爲無論以何種語言、筆墨都無法對其盡數贊歎。”所以不論以何種比喻、何種方式贊歎佛陀,都無法描述盡叁寶的無量無邊功德,我們若能如此了知,也是自己最大的智慧。
有很多人以世間智慧對外界作大量的研究,而對內心世界或者內心外物的融合根本無法了知。真正的人生真理,有時不能依靠世間智慧來發揮,而是需要自己前世的信心及因緣來聚合,所以,“皈依叁寶”才是最明智的選擇,因爲世間中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像佛陀那樣讓我們依賴。皈依叁寶後,不一定會飛也不一定會開天眼,世間很多事情也許處理不來,但只要內心不舍棄叁寶,其他都不是很重要,也沒有必要重視。
《中觀寶鬘論》中說:“誰不由欲嗔,怖癡而越法,彼謂具信者,定勝妙法器。”世間上有很多人因貪執名聲、地位、錢財等,或者在別人的逼迫下産生怖畏而舍棄叁寶;有些人因爲嗔心而毀壞叁寶或違背叁寶的教言;還有些人由于癡心不了知叁寶的殊勝功德而皈依外道本師。具有信心的人完全遠離貪、嗔、癡、畏懼四種心態,對叁寶具有真實的信心,這種皈依才是智者的皈依。
如來佛子大勇識,如海密行難測度,
殊勝功德若悉知,具無變信智皈依。
如來與諸大菩薩們具有密意的行爲,如同大海般難以測度,對此殊勝功德如果能夠了知,並且生起永不改變的信心,就是智者的皈依。
有些人經常以一種盲目的信心進入佛教,但是這種相似的信心一旦遇到違緣,很容易就會把叁寶舍棄,不要說文革那種年代,即使現在城市中各種各樣的誘惑也很難抵擋。這些人口頭上說已經皈依十幾年、二十幾年了,但是連皈依叁寶的道理都不懂,卻每天希求大圓滿的境界;認爲聽得法太多了,應該到寂靜的地方去修行。看一下高僧大德們的傳記就可以知道,他們一生中經曆了無數的苦行,聽聞了無數的大經大論,這些高僧大德們尚未産生“我聽法太多了”的念頭,而我們這些後學者,沒有吃過一點苦,最多聽了兩、叁年的法,而且也只是這幾部論典,就認爲自己聽得太多了,是不是太可笑了!
暫時自心受痛楚,悲悲淒淒淚洗面,
然于叁寶未誠信,僞裝哀泣愚皈依。
有些人並未了知叁寶的真正功德,只是因爲暫時受到一些挫折內心十分痛苦,于是想馬上皈依、立刻出家,但是眼淚幹了以後,很有可能退失信心,這種皈依是愚者的皈依。
自相續未生起出離心時,出家也沒用,自相續未生起對叁寶的誠信,皈依叁寶也不是很好。因此,自己要反反複複地觀察:我究竟爲什麼要皈依?直到相續中真正生起:佛陀是不…
《定解寶燈論講記 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