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些講義認爲,如果舍利子直呼觀世音菩薩爲善男子,就顯得不太恭敬。藏地有些講義就否定這種說法,說應該是舍利子問觀世音菩薩,“如果世間上有善男子(善女人是省略的)想修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當如何修行?”
我認爲這兩種解釋都可以。而且,稱呼觀世音菩薩爲“善男子”,他應該不會生氣吧,因爲他確實是個善男子嘛。不過,按照漢傳佛教的傳統,觀世音菩薩有時是以女性的身份而顯現的,如果稱呼女性爲善男子,她可能會有些不高興吧!
說一千,道一萬,總而言之,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此時,蒙佛加持,舍利子向觀世音菩薩提出一個問題:聖者觀世音大菩薩,您依靠佛的加持力已照見五蘊皆空,但世間很多的可憐衆生想修學般若波羅蜜多卻是很困難的,如果世間的善男善女真正想行持般若波羅蜜多,修習般若空性,到底該怎樣行持,怎樣修習呢?
丙二、(回答)可分爲六:一、略說修持般若的方法;二、廣說般若之本體;叁、證悟空性之功德;四、證悟般若空性之果位;五、宣說具有功德之密咒;六、教誡修學般若法門。
丁一、(略說修持般若的方法):
作是語已,觀自在菩薩摩诃薩答具壽舍利子言:若善男子及善女人,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者,彼應如是觀察,五蘊體性皆空。
承佛加持,觀世音菩薩就此問題予以回答(在有些了義經典中說,雖然觀世音菩薩早已成佛,並在無量世界中以佛陀的形象度化衆生,但觀世音菩薩也在釋迦牟尼佛前顯現爲菩薩的形象來利益衆生):在這個世間上,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想觀修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也應該以五蘊皆空的方式觀修。
器世界、有情世界、十二處、十八界、十二緣起、四谛等等,都可歸攝于五蘊,所以,在五蘊當中,已經包括了所有的法。有關講義中也講過,無論修持六度、四攝或其他任何法門,都應以觀空性的方式來修持,也即:在勝義中,萬法遠離一切戲論,遠離一切語言分別的境界;而于世俗中,萬法都是如幻如夢、如水泡如影像等,這就是觀修空性的基本方法。
麥彭仁波切在《中論》講義中也說:觀修般若波羅蜜多的方法,就是以勝義中萬法猶如虛空,遠離一切執著、一切戲論的方式修持;而在世俗中以萬法顯而無自性的方式修持。
佛陀爲什麼要顯現以入定的方式來宣說這個經典呢?佛陀的意思就是爲了表明,作爲後學者,我們一定要觀修般若空性法門,如果沒有觀修,是不可能成就的,因此,在這次《心經》講完以後,我會給大家講一講藏傳佛教特有的《心經》修法。
修法是很重要的,如果不懂修法,只是每天將《心經》背得滾瓜爛熟,也只不過是詞句上的讀誦而已,實際的收效並不會太大,所以,在念誦的同時,還要思維和修行。
你們也要反躬自問,自己是否做到了通過讀誦、受持、聽聞、思維、書寫等全部十法行來行持《心經》。在有些道場或寺院中,只有讀誦,早課讀,晚課也讀,但從來不思維,也從不修持,僅以這種方式來行持如此甚深之空性法門,是遠遠不夠的。
《心經》這樣的空性法門,是百千萬億劫都很難遇到的,我們既然有幸遇到了,就應該盡量放下一切,空出時間來觀修其中的內容。
以上,就是略說修持般若的方法。也即:不管善男子、善女人(有些論師講,這其中也間接包括了石女之類的所有人)等什麼樣的人,都應該行持般若波羅蜜多。
怎樣行持呢?就是以五蘊皆空的見解而攝持:在凡夫位時,我們以分別念來了達色蘊、想蘊等五蘊自性都是空性;在證得人無我和法無我之後,則以真正通達二無我的方式來照見五蘊皆空。
不管怎樣,作爲凡夫人,以五蘊皆空的見解來攝持自己的心行,我們現在應該是可以做得到的。比如,我們平時磕頭、修加行或念咒時,要了知在世俗中這種如幻如夢的積累善根是存在的,也是不可缺少的;但在勝義中,這些都如同清淨離垢的虛空一般遠離一切戲論。如果以這種見解來攝持修行,我們平時在生活中所牽涉到的對五蘊的執著,就會逐漸消失,並能最終徹底斷除我執,如果我執斷除,則與我執相關的對五蘊的執著自然也會息滅。以這種方式來修持,就是《心經》的基本修法。
從以上這些內容中,我們也可以了解到,《心經》並不是佛陀親口所說的佛經。
本來,佛經有叁種:第一種,是佛陀親口說的佛經,《般若攝頌》等等就屬于此列;
第二種,是佛陀加持以後所産生的佛經。《心經》的主要內容,就屬于加持佛經的範疇,因爲都是佛陀加持觀世音菩薩說出來的。正因爲佛陀的加持,觀世音菩薩才會顯現“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的境界。就像世間某些領導在講話之前,先向秘書交代意圖,再由秘書擬出講話稿,領導過目同意之後,就在會議上照本宣科地念一遍,秘書寫的東西一下子就成了領導的講話,誰也不會認爲那是秘書的意思。同樣,雖然《心經》的內容,是舍利子與觀世音菩薩的對話,但裏面卻包含了佛陀准備向衆生宣說的所有般若之精華,與佛陀本人所講的沒有任何差別。如果能徹底通達《心經》,則所有《般若經》的內容都可以舉一反叁、融會貫通了;
第叁種,是佛陀開許的佛經。所謂開許的佛經,即是指在有些佛經的前面,會出現緣起的內容,中間會出現一些像“佛說(世尊告言)”、“阿難說(阿難啓白)”等等之類的連接文,最後還有聽衆隨喜贊歎的文句。這些詞句不是佛說的,而是在佛陀允許的情況下,由後人加上去的。佛陀曾告訴弟子們,以後你們結集佛法的時候,前面要加上緣起,中間要加連接文,最後要有交代,這樣世人才能看得明白。換言之,穿插于前、中、後的這些部分,被稱爲“開許教”,它既不是佛陀親口所說的,也不是因佛陀加被的力量而說出的,而是佛陀開許的內容,所以被稱爲“開許教”。
無論加被的也好,開許的也好,所有的佛經,都是依靠佛陀的力量才産生的,如果沒有佛的加被,誰也不能自己說出這些深廣妙法。由此可知,所有的佛法都具有同等的加持,都屬于佛法。
在《心經》當中,就包含了叁種教的內容,但其中的主要內容,則是加被教。
至此,其他譯本中前面的序言部分就結束了。大家以後如果有機會給其他出家人或居士講《心經》,以上所講的部分只是作爲參考,真正的內容是從下文開始,前面開頭的緣起和後面的結尾部分可以不講,只講中間抉擇般若的這一部分就可以了。
(休息一下吧!是不是剛才大家吃得太多了,好多人都在打瞌睡,一般吃素不會打瞌睡的。)
(衆笑)
丁二、(廣說般若之本體)可分爲二:一、了知基般若;二、了知道般若;叁、了知果般若。
戊一、(了知基般若)可分爲二;一、宣說五蘊空性;二、宣說七種甚深法。
己一、(宣說五蘊空性)可分爲二;一、廣說色蘊空性;二、以此類推其他蘊。
庚一、(廣說色蘊空性):
這次講解的科判,是以藏文和《心經》廣本爲參考而進行闡述的。其中“廣說般若之本體”的內容,是從抉擇基般若、道般若、果般若叁個方面進行講解的,因爲一切萬法都可包括在基、道、果當中。修行時,首先要抉擇一切諸法的基是什麼;然後行持該基,這就是修持之道;經過修持最後到達的果位,就是果。無論講大圓滿、大手印,還是顯宗的一些基本法要,全都不離基、道、果。對修行人而言,安立和認識基、道、果,是相當重要的。
舍利子,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以下內容,是關于如何修持般若的回答。觀世音菩薩首先宣講了五蘊,以及十二處、十八界等基法的空性;隨後講了十二緣起、四聖谛等道法的空性;最後又講了作爲果法的佛智之空性。
接下來的四句話,就是宣講五蘊之空性的,這段話同時也是整個《心經》的中心。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思是說,色法即是空性,空性即是色法,除了空性以外沒有什麼色法,除了色法以外也沒有什麼空性。
這段內容非常重要,是《心經》的要旨和精華所在。如果真正能懂得色空不二的道理,其他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要理解這四句話,首先應當知道什麼是“色”,這是很重要的。如果連色法的概念都搞不清楚,就無法領會這段話的意思。
從《俱舍論》的角度來說,五蘊當中的“色”,與眼睛所見的“色”,也即色、聲、香、味、觸、法當中的“色”的概念是不一樣的,它包含了十有色界或十有色處,也即眼等五根、色等五境,以及法界的一部分無表色。
而《大乘五蘊論》當中又說道:“雲何色蘊,謂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色。”所謂“四大種”,就是指地、水、火、風,色蘊就是由這四大種構造而成的。
《大乘阿毗達摩集論》當中又雲:“色蘊何相?答:變現相是色相,此有二種,一、觸對變壞;二、方所示現。”所謂“觸對變壞”,也即可以感觸,並因其他因素影響,而能使其變化、損壞乃至毀滅的,包括眼、耳、鼻、舌、身五根,以及五根所感受的對境;所謂“方所示現”,則是指紅、黃、長、方,悅耳、刺鼻,酸、甜、苦、辣,粗糙、柔軟,以及其他的抽象概念。
雖然說法不同,但總體大義卻是大同小異的——色法不僅僅是肉眼所見的粗大物質,即使看不見的東西,也可以稱爲色法。
初學者往往對此感到困惑不解,覺得這種觀點是矛盾的:我親自見到、感受到的這些東西,比如這個麥克風或者這個杯子,怎麼會是空性呢?而眼前的這一團虛空,又怎麼會離不開“色”呢?絕不可能!如果茶杯是空,那它怎麼可以裝茶水呢?它肯定是不空的。
沒有學過中觀、因明,或是對空性一無所知的人,也會有這樣的疑惑:怎麼能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呢?如果色法和空性是一體,這肯定不對,是不是釋迦牟尼佛已經遮破了顯現?
說出這種觀點的人,就沒有懂得佛教的空性之理,實際上,顯現並沒有被遮破。此處所說的空,並不是指顯現空,在抉擇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要分清現相和實相的區別。
在具有迷亂的衆生前,…
《智慧寶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