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意思,也即众多的色、受、想、行、识堆积在一起,覆盖了真如法性。五蕴当中的第一个,就是色蕴,然后依次是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这句话的意思表明,观自在菩萨已经现量地洞彻一切有为法都是空性。
照见也分几种:
凡夫的照见,是以总相与自相的方式见到,比如五蕴皆空,我们可能是以理论方式进行推测观察,以寻思分别念来照见五蕴是空性而已,实际上根本没有真正见到五蕴的空性;
声闻缘觉的照见,是通达一切五蕴皆是痛苦的因缘,五蕴为苦为集,以人无我的方式照见五蕴皆空;
佛陀和菩萨的照见,是以法无我与人无我的方式完全照见五蕴皆空,其所照见的五蕴皆空境界是最圆满的。
这一段的整个意思是说:当所有的眷属都在场,佛陀入于甚深禅定中时,观世音菩萨也随着佛陀入于智慧的境界中,观修安住般若波罗蜜多的空性,并通达五蕴体性都是空性。此处“观察照见五蕴皆空”一句,可以直接说成“照见五蕴皆空”,这样就能和唐玄奘译本保持一致,因为意义上是相同的。
虽然“度一切苦厄(离诸苦厄)”这句话,在藏文版中没有,但据我所知,包括玄奘译本在内的好几种汉文版的《心经》当中,都有“度一切苦厄”这句话,究竟是何原因,现已无从考证。不过我想,无论是西藏前译派宁玛巴的译师们,还是汉地的诸大译师,很多都是佛菩萨的化身,他们在翻译经论的时候,都是很慎重的,这句话应该有一定的来历,所以我还是稍加解释。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即:超越、远离了一切苦厄。
所谓“苦厄”,也即苦难、痛苦之意。
依照《俱舍论》的说法,痛苦分为三种:苦苦、变苦和行苦。
在《大智度论》当中,又将痛苦分为两种,即内苦和外苦:
1、内苦:内苦又分两种,即身苦和心苦。身苦:是指饥饿、疼痛、疲劳等肉体上的痛苦;心苦:也就是精神上的苦,像瞋怒、憎恨、嫉妒、忧虑、悲痛、哀悼、恐惧、苦闷等七情六欲;
2、外苦:外苦是生存环境上的苦,包括虎、狼、蛇、蝎的毒害,风、霜、雨、雪的侵袭,以及交通事故,飞机失事、空气污染、食物中毒、台风、海啸等天灾人祸。
以上讲了此经的缘起部分,也即《心经》是依靠什么样的因缘才出现。其中最主要的因缘,是佛陀入定。因为,如果佛陀当时不入定,观世音菩萨就可能得不到佛的加持而入于智慧定中,舍利子也不可能提出这个问题。印度以前很多的大讲义中都认为,《心经》出现的主要因缘,一个是佛陀入定的加持力;还有一个,是观世音菩萨透过佛的加持力,也行持般若波罗蜜多,并照见五蕴皆空。
可能有人会问,在佛的众多眷属中(不管是七万七千个还是一百万个),为什么观世音菩萨是最主要的人物呢?依胜友论师(此处不确定)的说法:观世音菩萨当时是贵族,是法会最主要的负责人,因此舍利子向他提问。
表面看来,诸佛菩萨集会,也像我们现在开法会时一样,有主要、次要的参与者,比如说法的上师、主持人、高僧大德、与会信众等等。在佛陀当时的所有眷属中,目犍连、舍利子、观音菩萨、文殊菩萨等是在佛陀身边经常出现的大弟子,所以在众多的弟子中,的确也有这样的差别。
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这部经宣说的是大悲空性,佛陀以神通力照见,如果由观世音菩萨来宣讲,会有无量众生得到利益,故特意加持观世音菩萨行持般若波罗蜜多,并照见五蕴空性,蒙受佛的加持力,舍利子也特意向观世音菩萨提出这个问题。
由此可看出,《心经》的主要人物只有三个,其中佛陀是最重要的。虽然整个过程中,佛只在最后说了一句“观世音菩萨,你说得很好,善哉善哉”,其他所涉及的整个基、道、果的全部内容,都是由舍利子提出问题,观世音菩萨回答宣说的,但不管怎样,所有问题都是佛加持舍利子提出,并入定加持观世音菩萨宣说的。
甲二、(抉择经义)可分为二:一、以问答的方式而抉择;二、经佛认可而遣除怀疑。
乙一、(以问答的方式而抉择)可分为二:一、提出疑问;二、回答。
丙一、(提出疑问):
时具寿舍利子,承佛威力,白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曰:若善男子,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者,复当云何修学?
正当佛陀入定的时候,舍利子也在场,承蒙佛陀禅定威神之力的加持,他站起来双手合掌,恭敬地向观自在菩萨问道:“如果善男子希望修持甚深般若波罗蜜多,那么,应当怎样修持般若波罗蜜多呢?”
时:正当此时。当时所有眷属都在场,佛陀已入于甚深三摩地,而观世音菩萨在佛的加持下,也行持般若波罗蜜多,并照见五蕴皆空的时候。
如果观世音菩萨自己没有照见五蕴皆空,就没有理由给舍利子解说,所以,当我们给别人讲经说法,尤其是讲佛经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在古印度,除了龙猛菩萨、月称菩萨等极少数的班智达以外,依靠自己的智慧来解释佛经的人是很少很少的,但现在依靠自己的智慧解释佛经的高僧大德却比比皆是。当然,有些高僧大德所讲的佛经,我们也很随喜赞叹,但有些法师连经文字面上的意思都不能解释,也不参考前辈大德的注解,只是随随便便地在念完一段经文后,就开始说一些世间的话,比如自己曾经到哪里怎样怎样,这样讲完一通之后,就算是一个颂词讲完了。这种传讲佛经的方式,在传统中是没有的。当然,现在有些地方已经失去了讲佛经的传统,连传承都断了,所以佛经的讲解变得像世间某些学校讲课一样随心所欲。这样用自己的分别念来讲佛经,肯定会与佛经本身的内容有很大的出入。
我们在讲解佛经时,要尽量结合高僧大德们的教言,如果没有这些教言,自己就要格外注意,如果故意没有解释好佛经,是有很大过失的。当然,如果认为自己的理解和解释很好而无意中使自己的解释没能符合经义,其过失就不是很大。
具寿舍利子:“具寿”是一种尊敬的称呼。就像我们经常说的大方丈、大长老、长寿者等等一样。
有些人以为舍利子是佛圆寂焚化金身时所产生的舍利,或者是大善知识圆寂荼毗时烧取的舍利。其实,这里的舍利子,是指以小乘阿罗汉形象而显现的佛的十大弟子之一的舍利子。因为舍利子的母亲叫舍利(意即鹙鹭),按照印度人的风俗习惯,便依母亲的名字称他为舍利的儿子,即舍利子。(在藏地,这种称呼方式也很多,孩子小的时候,用母亲或父亲的名字而称呼其为某某之子。)
在后面的经文当中,观世音菩萨每一句回答的前面,都应该有一个提醒词——舍利子,你应该明白……比如,“舍利子,你应该明白,一切法都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或者说,“舍利子,你应该明白,是诸法空相”等等。
讲到舍利子这个名称,大家应该了知,古代大译师们将印度梵文的佛教经典译成汉文时,通常有五种不译:第一种是密咒不译,如大悲咒、楞严咒、金刚萨垛百字明咒、观音心咒,以及《心经》中的咒语等等,因这些咒语牵涉的意义广大且密意深奥,因此不译;第二种是多义不译,如佛陀的名字称为薄伽梵,而薄伽梵中有很多含义,因此不译;第三种是此方所无不译,即某些印度的方言或专有名词等在中国没有可以直接代替的词句,所以不译,如梵文的阎浮提,就原原本本地按印度音翻译过来;又比如藏地的糌粑,在汉地没有,如果一定要翻译,译成面粉、白面、青稞粉等都不大恰当,因此就直接按藏地的发音译为糌粑;第四种是随顺习惯不译,也有人说是特定的人名、地名不译,比如舍利子,又比如释迦牟尼佛当年宣说《楞伽经》的地方叫楞伽,故而称为《楞伽经》等(有些人名代表一定意义,比如藏文中的“扎西”表示吉祥,如果直接译成吉祥是可以的,但有些人名什么意义也没有,就没办法意译,只能直接用音译);第五种是因尊重不译,也即为表示对所译对象特别尊敬而不译,比如佛教中的“阿罗汉”、“菩提”等。
以上的五种不译中,有些词是因其中一种原因而不译,还有些词是因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原因而不译。比如“般若”一词,其一是因多义而不译,因为般若的意义很多,所以无法用一个诠表意义范围相对狭窄的“智慧”来完全表达其内含;另一个原因,则是因尊重而不译,因此,在讲到《大般若》、《中般若》等时,就直接沿用“般若”这个词。
我们在阅读理解时,要了知以上五种不译的习惯,否则有时可能会难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意义。一位学者也说过,由于现代没有一位公认的大译师,每个人在翻译的时候,都按照各自的标准或理解来操作,从而导致有些人译出来的文章内容,如果没有特别解释,也许就只有译者自己或某一个圈子内的人才明白。在现代佛教经典的翻译过程中,不管是藏汉互译,还是汉英互译等,这种问题都比较普遍,因此,我们应该尽量了解译和被译双方的国家或地方当时的传统和风俗习惯,以便理解译文的内涵。
此经中的问题,是由舍利子向观世音菩萨提出的,因为一般人无法提出这样的问题。舍利子显现上虽然是小乘阿罗汉,但很多经论都认为,他实际上是大乘菩萨,在佛弟子中智慧第一。《心经》是《大般若经》的浓缩本,主要宣说般若,开发学人的大智慧,所以只有让智慧第一的舍利子出面,才能与本经义旨相符,这就像宣说其他的一些经,比如《金刚经》时,佛会向弟子中“解空第一”的须菩提提问一样。因为没有一定的智慧,就很难提出空性方面的甚深问题。
平时我们在讲考时也很清楚,要是自己没有一定的水平,就根本提不出真正牵涉到空性的深奥或尖锐的问题。
承佛威力:承蒙佛的威德之力。即使是小乘中智慧第一的阿罗汉,也需要佛的加持和威力,才能提出大乘的甚深空性方面的问题。如果佛没有真实加持,即便提出一个空性方面的深奥问题,也是相当困难的。
善男子:有些讲义说,善男子是对观世音菩萨的称呼,比如在共利言的译本里面,是将善男子解释为观世音菩萨,说“善男子,若有欲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者,云何修行?”但有…
《智慧宝灯》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