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實際上並不存在的圓圈,佛陀稱之爲“旋火輪”,並以這種現象來形容世人所感知的一切顯現。
當然,佛陀也不否認世俗當中的現象,他也不會說,這個杯子是空性,所以不能用來裝茶水。在錯誤的幻覺當中,這些現象都是可以成立的。不過,這些現象就像我們在夢中所夢到的景象一樣,雖然看得見、摸得著,卻不能代表這些夢境的真實存在;或者像水中的月亮,雖然看起來像真正的月亮一樣,但實際上卻只是一個倒影,一種錯覺而已。
爲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呢?這就是緣起的作用。當因緣和合的時候,就會顯現出不可思議的現象。緣起的道理是非常深奧的,恐怕一下子要理解有點困難,但如果多學一些中觀的論典,並按照其中所講的見解去修習,最終一定會通達緣起的甚深奧義。
大家要清楚,此處所說的空性之空,並不是指這間房子內外的空間。
漢地法師愛用“真空妙有”來表述這個意思,所謂“真空”,也即一切萬法的本體都是空性,空是諸法的真相;所謂“妙有”,也即雖然是空性,卻能奇妙地顯現出各種看似實在的形態。
就像一個演技出色的演員,雖然他可以化各種不同的妝,可以飾演各種不同的角色,但無論如何,他還是他,並不會因爲化妝的不同,或是角色的不同而有所改變。“空”也是這樣,無論空的表象如何不同,但空的本質卻是永恒不變的。
以上從物質方面來說明了緣起性空,然而,《心經》所包含的涵義,是佛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所徹證的、超邏輯的境界,這是異生凡夫始終無法體悟的。只有通過親身的修證,方可一窺其間之堂奧。
庚二、(以此類推其他蘊):
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所謂“受”也即苦受、樂受以及不苦不樂的中等舍受;所謂“想”,如《集異門論》雲:“何等爲六?謂眼觸所生想,耳、鼻、舌、身、意觸所生想,如是名爲諸所有想。”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人的思維、想象、概念、觀念、分別念等等,甚至包括無色界的禅定等持,以及色界的分別念等等;所謂“行”,乃色、受、想、識四蘊以外的一切有爲法,也即除了受、想以外的一切心所相應行與得繩等不相應行;所謂“識”,指六種識聚或八種識聚。包括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有些論師還加上了末那識和阿賴耶識,這樣一共爲八識。
眼睛能看見色相,是眼識的作用;耳朵能聽到聲音,是耳識的作用;其他鼻、舌、身、意四根對香、味、觸、法四塵所生的識,就是鼻、舌、身、意四識;第七識末那識,意即“我執”,有稱“染淨依”或“染汙意識”的,本來末那識也屬于意識的範疇,但因爲它是我們流轉輪回的主因,所以把它單獨列出,以便我們認清這個頭號大敵;第八識阿賴耶識,也即含藏識,是不分是非、不問好壞,專管儲藏的心識,也是令我們不斷生死輪回的根本。
前面已經把色蘊與空性的關系交代得十分清楚,色法既然爲空,受、想、行、識也是同樣的道理,一破一切破,統統可以用分解色蘊的方法來破除,所以此處就不必浪費口舌,而把受、想、行、識四蘊,以一句“亦複如是”一筆帶過,這種繁簡得當的方便善巧,也同時揭示出“萬法平等,圓融無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真理。
佛陀先善巧地引導我們從最近的、最容易執著的色法開始觀察,當我們明白了色法的本質是空性之後,就很容易了知其他萬事萬物的本質也一樣是空的道理。佛陀用最淺顯的例子來生動形象地啓示我們,使我們輕而易舉地通達了至深的道理,這也是佛陀所特有的,大徹大悟之智慧的表征。
綜上所述,經文當中所說的“受想行識亦複如是”如果展開來講,就是“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受不異空,空不異受;想即是空,空即是想,想不異空,空不異想;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行不異空,空不異行;識即是空,空即是識,識不異空,空不異識。”
以上內容,屬于抉擇基、道、果中基法爲空的分析方法。
己二、(宣說七種甚深法):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是諸法空,無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這一段藏漢文的第一句稍有不同,在藏文版的這段話當中,觀自在菩薩又對舍利子宣說了遠離一切戲論的八種甚深法:空、無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但由于很多漢文譯本中都只提到七種,因此我們也按照七種甚深法來講解。
是諸法空相:這是七種甚深法中的第一種,指一切萬法不僅其自性是空,而且萬法的相也是空性。關于這一點,在《金剛經》中也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萬法不存在真正實有的相,諸法的法相、名相、事相都是不存在的(《中論》第七品中也專門破斥這叁相)。但衆生都執著相爲實有,認爲某個具有名相的聲音、色法,或是味道的事相有很好聽、很好看、很好吃的法相等等,認爲這些相都實有存在。其實,雖然表面看來萬法都有相,不管男人、女人、山河大地等每一種法都有它的行相,但這只是虛妄分別念的假立,除此之外,具芝麻許實有行相的法也是不存在的。如果通達這一點,就很容易了知有境,也即取相的能境也不存在,從而將萬法的本體都抉擇爲般若空性。
不生不滅:表面看來,萬法都有依因緣聚合而生的現象,比如春天萬物複蘇、新芽萌發的産生,夏天鮮花盛開、草木蔥郁的産生,秋天瓜果成熟、霜葉豔紅的産生,冬天傲雪紅梅、皚皚白雪的産生等等。實際上,這些只是世人的幻覺而已,所有的産生都是不存在的。
也許有人會提出疑問:怎麼可能不生呢?我明明看到世界上的人不斷地生生死死,萬事萬物也是不斷地生生滅滅呀?
其實,這些現象只是名言當中的假立,如果真正觀察時,這種“生”不可能實有存在。比如,我們可以通過分析因和果的聚合來抉擇無生。如果因法在前,果法在後,則在果法産生之際因法已滅,故而從因中生果不成立;如果因果同時成立,則有無窮的過失,所以,所謂的産生根本不存在。
既然從來就沒有産生,如同石女的兒子一樣,那麼安住和最後的毀滅也不可能存在。由此可知,諸法最初的行相不存在,因爲其行相的來源——諸法的産生不存在,既然産生不存在,則其中間的駐留與最終的毀滅也不可能存在。生住滅叁者,是從世俗有爲法的角度來抉擇的,《俱舍論》中也講過,生、住、滅是有爲法的法相。既然某法的生、住、滅都不存在,肯定該有爲法也不可能存在。依此也可推出,依有爲法而遍計的無爲法也同樣不可能存在。
不垢不淨:“垢”指染汙,即輪回。從表面看來,輪回是存在的,比如:六道輪回中的各種衆生,以及他們所感受的痛苦、生存的方式、環境等等是存在的,但如果真正詳細觀察,六道輪回只不過是衆生的迷亂顯現,其本體並不存在。“淨”指涅槃,在未經觀察的情況下,不管是自性清淨涅槃,還是暫時離垢涅槃都是存在的,但真正從其本體,或是從空性的角度來抉擇時,涅槃也是不可能存在的,染汙的輪回及遠離染汙的清淨涅槃這兩者都不存在。此處的“不垢不淨”,是從依他起(清淨依他起和不清淨依他起)的角度來抉擇的。
從本體的角度來說,因爲從無始以來,包括任何物, 質和精神在內的一切法,從來就沒有存在過,所以,煩惱和罪業也不存在,所以說“不垢”;既然沒有煩惱和罪業,也不會有它們的幹淨,所以說“不淨”。
以前有位法師在講“不垢不淨”時,曾講過一個故事:從前有個鄉下人到了大城市,看見一種搪瓷桶,帶蓋並有彩色圖案,蠻好看的,于是便買了一個回家裝食物用。
有一天,家裏來了一個城裏的客人,他也用這個搪瓷桶盛了滿滿一桶湯端到了桌上,客人一看,便大聲驚呼:“哎呀!你怎麼用便桶盛東西給人吃啊?!”
原來,這種搪瓷桶是城裏人用來作便桶的。大家聽了,心裏一驚,再好的湯也吃不下去了。
其實,便桶和其他飲食器皿有什麼不同呢?無論是材料、圖案和樣式,都相差不大,只是人們習慣于用它作便桶而已。用一個從沒用來裝過糞的新便桶裝食品又有何不行呢?但人們卻無法接受用新便桶裝食物的事實。
一切的一切,都是人心在作怪,人們執著其爲便桶,那就不能裝吃的東西,即便是新的,也像是汙穢物似的不能和吃的東西聯系在一起。所以說,本來一切事物是沒有垢淨之分的,生淨土,佛性不會清淨;墮地獄,佛性也不會染汙,所謂的垢和淨,都是分別妄心在作怪,正是我們的分別妄心,才將萬事萬物分別爲所謂的垢與淨。
不增不減:從果位的角度來說,是指圓成實不存在;從輪回的角度而言,是指煩惱增長與功德減少不存在;從涅槃的角度而言,是指功德增上與煩惱、障礙減少不存在。
一般來說,衆生在凡夫位時,心相續中的貪嗔癡等煩惱和障礙會增上,而大悲心、無二慧、菩提心等功德會減少;隨著成佛的逐步臨近,相續中的煩惱障和所知障等等也會逐步減少直至息滅,而不共的佛之如海功德則會越來越增上。
但這只是從現相的角度來講的,如果真正從萬法的實相或是抉擇般若波羅蜜多空性的角度而言,所謂的增和減,只不過是我們自己的分別念而已,實際上並沒有任何的增加和減少。如同大海一天兩次的潮起潮落,既不會使海水增加,也不會令海水減少一樣,衆生成佛之時,功德不會增加,未成佛時,功德也不會減少,所以不增不減。
以前觀世音上師在海外講《心經》時,認爲這段話闡釋了基無相、道空性、果無願叁解脫門。
所謂基無相,也即一切萬法原本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等相狀;所謂道空性,也即一切萬法爲空,遠離一切實體;所謂果無願,也即智慧果法不增,煩惱罪業不減。
《大智度論》雲:“空故無相,無相則無作無起,是法常住不壞,故無生無滅。”又雲:“如無余涅槃不生不滅,不入不出,不垢不淨,非有非無,非常非無常,常寂滅相,心識觀滅,語言道斷,非法非非法等相,用無所有相故,慧眼觀一切法,亦如是相,是名六波羅蜜等與解脫等。”又如《大般若經》雲:“色蘊非染非淨,受想…
《智慧寶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