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行識蘊,亦非染非淨。如是色蘊非染非淨,是謂般若波羅密多。如是受想行識蘊,亦非染非淨,是謂般若波羅密多。”又雲:“一切法非減非增,是謂般若波羅密多。”
佛明確地告訴我們,凡是相對而有的法,包括是非、順逆、得失、美醜、憎愛,都是虛無缥缈、虛妄不實的,我們萬萬不要一味地去追逐、執取,否則只是枉費心機而已。
對于諸法離戲空相的道理,諸佛菩薩已經切身體會到了,所以觀自在菩薩才會意味深長地告訴舍利子。作爲我們這些初修般若的人,對諸法皆空的道理必須認真推導,深刻領會,既不要盲目輕信,也不要毫無理由地半信半疑,而要在聽了以後,以自己的聞思修行來切身體會,這才不辜負觀自在菩薩的一番諄諄教誨。
基道果所有的法都可攝入以上七種法中,七法不存在,則一切萬法都不存在。或者說,遍計所執、依他起、圓成實這叁種法不存在,如果這叁種法不存在,則輪回和涅槃所攝的一切萬法也都不存在。
以上抉擇了基般若或自性般若的內容,下面從五個方面闡述“了知道般若”的內容。
戊二、(了知道般若)可分爲五:一、抉擇五蘊皆爲空性;二、抉擇十二處爲空性;叁、抉擇十八界爲空性;四、抉擇十二緣起爲空性;五、抉擇四谛爲空性。
己一、(抉擇五蘊皆爲空性):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是故:通過前文抉擇基般若或自性般若即可得知,作爲五蘊的有爲法,以及無爲法並不存在,與有爲法、無爲法同體的七種甚深法也不存在。由此可以推出,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十二緣起、四谛總共五個方面都不存在。
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前文已經抉擇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因此,在“空”中不存在真正具有實相的色法。既然空中沒有色法,則其他四蘊——受、想、行、識也是不存在的。
我們要清楚,此處的“色法”,是指五蘊中的色法,並不是指眼根前所現的色法(十二處裏面的色法和五蘊中的色法二者是有一定差別的,《俱舍論》中對此有詳細論述)。
在《俱舍論》第一品中,專門講到受和想,因爲出家人時常會爲了宗派而産生各種不好的想法,認爲自己的宗派好而其他宗派不好;在家人又會爲了獲得快樂等樂受,而在房屋、財産、名聲等方面爭執不息,爲了破除在家人和出家人兩種典型的實執,佛陀在五蘊中專門宣說了想蘊和受蘊。當然,這只是從名言的角度而宣說的,真正從實相的角度進行觀察時,受、想、行、識蘊都是不存在的。
有人可能會想,前文通過“受想行識,亦複如是”,已說明了受想行識是空性,此處又說“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也是講五蘊的空性,爲什麼五蘊空性會出現兩次呢?我們應該明白,前文是從基般若或自性般若的角度來抉擇五蘊爲空;後者則是從道般若的角度來抉擇五蘊空性的。
爲什麼要將抉擇五蘊爲空放在首位呢?因爲五蘊是諸法之首,是由無始以來的堅固妄想凝結而成的,是衆生最易執著、最難破除之處。衆生之所以不能了悟,往往是因“色相”而迷。如果能破除五蘊,其余諸法也就不在話下了,因此,才將抉擇五蘊爲空放在首位。
己二、(抉擇十二處爲空性):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與色、聲、香、味、觸、法六境,共稱爲十二處。“十二處”是産生一切萬法的基礎。
《俱舍論》中認爲,眼根是一種色法,就像解剖學當中所說的,構成眼睛的物質結構一樣;經部與唯識宗認爲,眼根是一種像種子一樣的特殊能量。
很多人天天念《心經》,也能把《心經》背得滾瓜爛熟,但絕大多數人仍覺得很矛盾,不明白爲什麼沒有眼、耳、鼻、舌、身、意。我明明有一雙眼睛,這是誰也不可抹殺的,憑什麼說它不存在呢?
佛陀是具有卓然之智的導師,他不會犯下如此低級的錯誤——去否認凡夫境界中的現象。雖然這一切在勝義中不存在,但在現實生活中,眼、耳、鼻、舌、身都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此處我再次重申,我們不能因爲眼、耳、鼻、舌等等是空性,就否認一切現象的存在,否則就是違背現實。只是在佛菩薩的境界中,這一切才是無自性、無實體的。爲什麼我們不能體會到這些境界呢?就是因爲我們還有執著,還沒有證悟空性的緣故。
漢地禅宗有個傳承比較有名的曹洞宗,良價禅師是此宗的開山祖師。
良價禅師很小就出了家,並在一個禅師那裏求道修行,而且每天都要背《心經》。
有一天,良價禅師就問師父:師父,你看我的眼睛、鼻子、耳朵明明都存在,爲什麼我每天都要背“無眼耳鼻舌身意”呢?他的師父想了想,沒有回答上,就說:唉呀,你這個小和尚很聰明啊!我沒辦法再教你,你到沩山靈佑禅師那裏去吧!隨後就介紹他到了靈佑禅師那裏。
當然,良價禅師是利根者,他跑來跑去最後終于開悟,明白了爲什麼“無眼耳鼻舌身意”,獲得了很高的境界。
然而,對從來沒學過“中觀”的人講“無眼耳鼻舌身意”,卻很難讓他們明白。
現在很多從來沒有學習過佛法,或只學過一些小乘法門,卻對大乘佛法接觸不深的人也是如此,始終覺得“無眼耳鼻舌身意”這個說法荒唐無比。尤其到了泰國等南傳佛教盛行的國家,那裏的法師經常會就《心經》提出疑問:爲什麼不存在眼耳鼻舌身意?爲什麼沒有色聲香味觸法?否定這些明明存在的東西,究竟有什麼密意?雖然他們也明白一些其中的原由,但如果一下子說這些法全部不存在,他們好像還是有些接受不了。
唐代一位大法師在一次講述《金剛經》中“無我相,無人相,無壽者相……”時,下面有個居士就站起來質問:大法師,你說無我相,無人相,那我不是人嗎,你不是人嗎?如果說者不存在,聽者也不存在,那我們現在聽你講經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啊?
但對學過中觀的道友們來講,這就不成其爲問題了。因爲他們都明白,在名言中,眼根、耳根、鼻根等確實是存在的。以前我們學物理的光學部分與生理衛生時,就學過眼睛的構成包括角膜、晶狀體、睫狀體、鞏膜、視網膜等等,而且在《俱舍論》等佛教論著中,也對眼根的構造有詳盡的闡述。雖然這些在名言中存在,但真正對這些進行觀察時,它們卻根本不存在。
如果用中觀的離一多因來推斷,就可得出無分微塵不存在的結論,既然無分微塵不存在,則由無分微塵所組成的粗大之法——眼根的本體也肯定不可能存在;如果眼根不存在,則其他根也可以此類推。如果要真正通達《心經》的道理,教證方面就需要閱讀“廣般若”和“中般若”等般若經典;理證的推理方面,就需要通達《中觀根本慧論》,此論將一切萬法(不管是清淨還是不清淨)皆不存在,其本體如同夢中的現象一樣的道理闡述得非常清楚。關于這方面的道理,佛教有著非常豐富的教理。
名言中的十二處(色有十二顯色與八種形色共二十種;聲有八種;香有妙香、惡香、平等香、不平等香四種;味有甜、酸、辣、鹹、澀、苦六種;觸有四大因觸法與七大果觸法,如寒冷、饑餓等等)是存在的,但真正從勝義的角度或是從它的本性上進行觀察時,這些法都不可能存在,比如耳邊聽到的聲音,不管美妙還是不美妙,如果真正進行觀察,根本得不到一個實有的好聽的聲音,也得不到一個實有的不好聽的聲音,否則,對同一個聲音,就不會有人覺得好聽,而有些人覺得不好聽了。
雖然五蘊在勝義中不存在,但我們卻不能忽略五蘊在名言谛當中的作用。世間辦任何事,成就任何事業,都離不開五蘊,我們的修行也離不開五蘊,五蘊是成佛的工具和資糧,在修行過程中,時時處處都在利用五蘊。如果離開五蘊,就無法修學佛法。
大家都知道,修行首先要通過閱讀經書、聽經聞法等手段來了解佛教。我們所看經書的文字,講經說法的聲音,都是色相,這是色蘊;看經、聽經後,産生欣悅之情,這是受蘊;經過大腦的思考、分析、研究,明白了佛教的教義教理——什麼是空性?什麼是緣起?我們爲什麼要修行?怎樣修行?這是想蘊;之後付諸實踐,這就是聞、思、修當中的修行,這是行蘊。經過修行、修證,打開了智慧,最後轉識成智,又觸及了識蘊,所以,修行非但離不開五蘊,而且還要利用五蘊起作用。
己叁、(抉擇十八界爲空性):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按照彌勒五論《辯中邊論》的解釋:“界”是種子或因的意思。“十八界”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根)、六境或六塵(色、聲、香、味、觸、法)與六識(眼、耳、鼻、舌、身、意識),十八界歸攝了世間之器情萬法。
六根具有能取種子義,也就是具備能夠取相應所境的功能,比如:以眼根能取相應的色法所境——外境所具有的各種顔色與形狀的色法,但眼根不能取聲音,而耳根就可取聲音,所以各根只能取其相對應的所境;六境具有所取種子義,因爲六境是六根與六識所取的對象,所以叫所取種子;六識具有彼(彼彼所境,即色聲香味觸法的種種境界)取(了別而取)種子義,因爲六識對于六種境具有了別而取的功能,即以六種明了識,能如實了別色等所境的相或功能,所以具有彼取種子義。
通過了知十二處不存在,也即,因了知六種根不存在,則依靠六根而體現的作爲所緣緣之外境——六境也不存在;如果外境不存在,根也不存在的話,則依靠根和境而産生的六種識也不可能存在。
在以般若抉擇空性的時候,所謂的十八界在衆生面前仍然會有一種迷亂顯現,但在這個迷亂顯現出現的同時,它的本體實際上就是空性。除了這個顯現以外,要從別的地方找出一個空性,是不合理的;而除了空性以外,要從別的地方找出一個顯現,也是不合理的,這個顯現和空性,就是我們所謂的顯空雙運。顯空雙運的意思就是:顯即是空,空即是顯;或者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抉擇每一個法,其道理都如以上所述:在空性當中,五蘊不存在,十二處不存在,十八界也不存在。
但如果將這種不存在單單抉擇爲一個單空,也是不行的。曾經…
《智慧寶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