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看到一位法師在講他自己修行的最高境界時這樣說道:一切萬法在勝義中是如夢如幻,世俗中一切都存在。當然,如果是這種境界,也即按照中觀自續派的單空進行抉擇,從暫時的角度來說,也基本上可以,對實執特別嚴重的衆生而言,應該是有幫助的,但這種觀點並不是中觀最究竟的觀點。
僅僅將十八界抉擇爲不存在,這並不是《心經》的觀點,因爲這個觀點只是暫時性的,是針對實執比較頑固的衆生而言的。實際上,顯現和空性本來就無離無合,就像在夢中,雖然確實有顯現,但夢中所謂的外境或顯現就是空性,因爲一旦醒來就會發現,夢中所有的一切沒有一個是實有的法。
永嘉大師曾說: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在做夢的時候,確實好像一切萬法都是存在的,但實際上,這樣的顯現並不存在,夢的本體本來就是空性;同樣的道理,叁界輪回的衆生,正是在空性當中顯現的,一旦真正覺醒,或是真正證悟了顯現本體的時候,原來所謂的叁界輪回的顯現根本就不可能存在。
對一些瑜伽士或真正有修證的大師和高僧大德而言,不管白天也好,晚上做夢也好,凡于一切時中顯現的,都可認知並抉擇爲空性,他們恒時處于這種境界中,但對一般衆生而言,則如同《定解寶燈論》中所講:好像如果是現,就空不了;如果是空,就現不了,現空之間總是有一種矛盾。當然,如果我們進一步去修行,到了一定的時候,這種現空雙運的境界也可以現前。
在講蓮花生大師《六中陰解脫》的時候,上師如意寶也講到他老人家自己的一些境界:他能非常清楚地觀照夢境的顯現——整個夢中器世界的種種顯現明明清清,同時他也完全知道自己當時是在睡夢當中。這種境界在大圓滿很多上師的竅訣裏面都講過(尤其是講《六中陰解脫》的時候),在蓮花生大師及其之後的很多密宗瑜伽士的故事或是傳記中可以看到,非常多的高僧大德們都能處于這種境界。
漢地禅宗也有一邊做夢,一邊了知一切外境的公案。
一次,四祖道信禅師跟法融禅師住在一起,道信禅師晚上是躺著睡覺的,而法融禅師一般不睡覺,一直坐禅。到了晚上,法融禅師坐在一個石頭凳子上,而道信禅師就睡著了,並開始打呼噜,一晚上都讓法融禅師無法安心。
第二天早上,法融禅師就對道信禅師說:你晚上睡得太沈了,一直打呼噜,讓我一點不安心,坐禅都非常困難。道信禅師就說:我沒有睡著啊!我晚上一直都是非常明清的。法融禅師不信,說:你一晚上都在大聲打呼噜,哪裏會有這樣的現象?道信禅師說:沒錯啊!當時你身上有兩只跳蚤打架,結果一只跳蚤失敗了,摔到地上斷了一條腿,一晚上都在叫,我一直聽著它的聲音,怎麼睡得著覺呢?法融禅師還是不相信,就去找是不是有摔斷一條腿的跳蚤,結果真的找到了。
對于初學者來說,顯現和空性總是有點矛盾,睡覺和了知外境更是矛盾,但一些大圓滿的中陰竅訣中卻說:雖然外表看起來是在睡眠,但在睡眠過程中,完全能了知外面的環境。兩個禅師的公案,就與中陰的很多教言非常相似。
此處我們將從眼界乃至意識界的十八界都抉擇爲空性,但這只是一種單空的境界,從究竟而言也是不合理的。要了知,沒有眼界,沒有意識界,所有十八界不存在的空性就是顯現,但這種顯現並不是我們凡夫所認爲的顯現。凡夫人以分別念而得出結論,是顯現就沒有辦法空,既是顯現又是空性,是非常矛盾的。針對這種根器的衆生,暫時只能用表示的方式,或是其他的方式遮止這種妄念,除此之外沒辦法讓他們了知空性,因爲那是聖者超離言思的境界。空中有顯現,顯中有空性,這才是《心經》所抉擇的境界。
依眼根而能了別色塵的是眼識,依耳根而能了別聲塵者是耳識……依身根了別觸塵的是身識,依意根而能了別法塵的是意識。眼識到身識是前五識,意識是第六識。
眼睛本身不能看色法,必須借助于屬于精神的眼識,因爲我們都知道,屍陀林裏面的屍體雖然也有眼根,卻不能看到色法。眼根見色,內有鏡頭,外有要照見的對象。人是活物,具有識的作用,不是簡單的照相機,這是眼識的功能。
現在有些具有特異功能的人,耳朵可以認字(能看),眼睛能聽聲音,就是這個原因。古希臘哲學家德莫克利特,也在晚年時弄瞎了自己的眼睛,別人問他原因,他平靜地回答說:“爲了看得更清楚!”所以說,雖然有各有各樣的界,但實質上是百川分流、總歸一脈。倘若能了知“有就是無”之意,則法法皆是真空實相。無界則無縛,無縛則頓超十八界。
凡夫無論如何也不承認、不接受這一點。因凡夫皆執色身爲我,所以有眼、耳等六根之見聞覺知,有相應的色、聲等六塵,根塵相對,即有眼識、耳識等六識。于是,迷真執妄,被十八界纏縛困惑。眼見明暗美醜,耳聞動靜高低,鼻,嗅香臭通塞,舌嘗酸甜苦辣,身觸冷暖滑澀,意分愛憎取舍。爲十八界日以繼夜、費盡心機,一生都在爲空花水月般的外境操持,至死無有停息。不但白天不得安甯自在,哪怕在睡夢中,也常爲虛名幻利而驚心動魄、煩惱不休。
在博取這些財、色、名、食、睡的過程中要不造業,是絕對不可能的。愛財好色的人,爲了搶奪財色,往往不擇手段,任何傷天害理的事情都做得出來。然而,一旦呼吸停止,平日念念不忘、戀戀不舍的任何事物,一樣也帶不走。到頭來,只落得兩手空空、孑然而歸,但有一樣卻是甩不掉的,就是平時所造的善業或惡業,業與我們形影不離,想丟也丟不掉,這豈不是勞碌一生而空得一場噩夢嗎?
修學的時候,不能向外執著外境,而要時時關照自己的心。在通達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皆爲空性的道理以後,所有的執著都可迎刃而解,所以,我們應當學以致用,如果學而不行,等于沒有學。
己四、(抉擇十二緣起爲空性):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所謂的十二緣起,就是從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到老死之間的十二支。名言中這十二緣起應該存在,而在勝義中,所謂的十二緣起是不存在的。既然不存在,那十二緣起不存在的空性有沒有呢?所謂不存在的空性,也是沒有的,此段要說明的,就是這個意思。
如果沒有無明,那麼反過來,沒有無明的單空或是沒有無明的滅盡存不存在呢?這也不存在,如經雲“亦無無明盡”。
一般來講,十二緣起有兩種說法:一種是順行的十二緣起,一種是逆行的十二緣起,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緣起流轉或緣起還滅。
修持的時候,從無無明一直到無老死,這是順行的十二緣起,也就是無無明、無行、無識…一直到無生、無老死,這是一個過程;然後反過來,無明沒有的話,無明的滅盡存不存在呢?不存在。然後又開始從無明的滅盡不存在,行的滅盡不存在,識的滅盡不存在等等一直到老死的滅盡都不存在,如此進行修持。經中是從這兩個方面來宣說十二緣起不存在的。(十二緣起不存在的道理,在《中論》第二十六品裏面講得比較細致。)
下面簡單介紹一下十二緣起:
龍猛菩薩、月稱菩薩等很多大德都說:所謂的無明,指的就是薩迦耶見,也就是我和我所執;但還有一些大德說:不用分我和我所執,對事物的真相沒有如實了知的迷惑心態,就稱爲無明。因爲有了這樣的迷惑心態,所謂的行,也即業就開始存在。行爲什麼存在呢?因爲有了迷惑,就不知道取舍,然後開始造各種業,或是惡業,或是善業,或是無記的業;造了業以後,以業力的牽引,識就開始出現了。
識如何産生呢?從胎生的角度來講,因惡業感召而死後,漂泊在中陰界的中陰身就開始入胎,所謂的識,就在此時産生。詳細而言,如果造了惡業,死後就會成爲中陰身而漂泊在中陰界。在中陰期間,中陰身會看到很多不同的情境,比如很多的人群,看到一些美女,看到一些自己所貪愛的對境等等,世間有些能回憶前世的人也提到過,自己在中陰的時候,遇到了老虎、美女等等,但這個時候不能生貪心,如果貪念一起,就會墮入惡趣。密法的中陰竅訣認爲,應該將所看見的對境觀爲自己的上師,或是上師佛父佛母。
我曾聽過一個禅師投生爲小豬的公案:這個禅師到了中陰的時候,看見一個特別胖的白色美女,就跑過去擁抱,結果聽到有人說:我們家母豬已經生了好多好多的小豬啊!禅師一看自己,發現竟然變成了一頭小豬,就馬上撞在牆壁上把自己撞死了,神識才脫離了豬身。
所以,在中陰身的時候,會有各種各樣迷亂顛倒的顯現,如果原來是人,那個時候也會把來世投生處的母豬看成是美女。因此,識就是在中陰身入胎時産生的。
從入胎的第二刹那開始,受精卵逐漸演變形成胎兒的初期,只有胎形,而未形成真正的身體,就稱爲“色”;住胎初期的受、想、行、識,就叫做“名”;
之後,六根開始顯現,這叫六處;
六根、六處、六境全部出現的階段,就是十二緣起中的第五個——觸。比如,嬰兒剛剛出胎的時候,依靠自己的六根、六境,會有一種觸感——剛接觸外境時,會有很多不適應的現象——外面的陽光很強烈;或者是抱他到毛毯上時,他感覺自己就像掉在荊棘叢中一樣等等,這就是一種觸;
然後,小孩産生一些苦和樂的感覺,以及不苦不樂的感覺,這叫受;
對苦的感覺,小孩不願意接受,對樂的感覺又欣然接受,這就是愛;
有了這樣的愛以後,就開始造業,這就是取;
由于造業,就會産生未來的輪回,這就是有;
因有輪回而出生,這就是生;
生之後,就是老和死。
十二緣起揭示了衆生在六道輪回中生而死、死而生,無始無終地生滅流轉、輪回不息的根本原因。以生命而言,包含了過去、現在、未來叁世:由過去的“無明、行”,産生現在的“識、名色、六入、觸、受”五果;由現在的“愛、取、有”叁因,産生未來的“生、老死”二果。由過去造作的因,形成現在所受的果;由現在造作的因,又形成未來的果。所有的果報,都是自作自受。
十二…
《智慧寶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