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智慧宝灯▪P15

  ..续本文上一页看到一位法师在讲他自己修行的最高境界时这样说道:一切万法在胜义中是如梦如幻,世俗中一切都存在。当然,如果是这种境界,也即按照中观自续派的单空进行抉择,从暂时的角度来说,也基本上可以,对实执特别严重的众生而言,应该是有帮助的,但这种观点并不是中观最究竟的观点。

  仅仅将十八界抉择为不存在,这并不是《心经》的观点,因为这个观点只是暂时性的,是针对实执比较顽固的众生而言的。实际上,显现和空性本来就无离无合,就像在梦中,虽然确实有显现,但梦中所谓的外境或显现就是空性,因为一旦醒来就会发现,梦中所有的一切没有一个是实有的法。

  永嘉大师曾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在做梦的时候,确实好像一切万法都是存在的,但实际上,这样的显现并不存在,梦的本体本来就是空性;同样的道理,三界轮回的众生,正是在空性当中显现的,一旦真正觉醒,或是真正证悟了显现本体的时候,原来所谓的三界轮回的显现根本就不可能存在。

  对一些瑜伽士或真正有修证的大师和高僧大德而言,不管白天也好,晚上做梦也好,凡于一切时中显现的,都可认知并抉择为空性,他们恒时处于这种境界中,但对一般众生而言,则如同《定解宝灯论》中所讲:好像如果是现,就空不了;如果是空,就现不了,现空之间总是有一种矛盾。当然,如果我们进一步去修行,到了一定的时候,这种现空双运的境界也可以现前。

  在讲莲花生大师《六中阴解脱》的时候,上师如意宝也讲到他老人家自己的一些境界:他能非常清楚地观照梦境的显现——整个梦中器世界的种种显现明明清清,同时他也完全知道自己当时是在睡梦当中。这种境界在大圆满很多上师的窍诀里面都讲过(尤其是讲《六中阴解脱》的时候),在莲花生大师及其之后的很多密宗瑜伽士的故事或是传记中可以看到,非常多的高僧大德们都能处于这种境界。

  汉地禅宗也有一边做梦,一边了知一切外境的公案。

  一次,四祖道信禅师跟法融禅师住在一起,道信禅师晚上是躺着睡觉的,而法融禅师一般不睡觉,一直坐禅。到了晚上,法融禅师坐在一个石头凳子上,而道信禅师就睡着了,并开始打呼噜,一晚上都让法融禅师无法安心。

  第二天早上,法融禅师就对道信禅师说:你晚上睡得太沉了,一直打呼噜,让我一点不安心,坐禅都非常困难。道信禅师就说:我没有睡着啊!我晚上一直都是非常明清的。法融禅师不信,说:你一晚上都在大声打呼噜,哪里会有这样的现象?道信禅师说:没错啊!当时你身上有两只跳蚤打架,结果一只跳蚤失败了,摔到地上断了一条腿,一晚上都在叫,我一直听着它的声音,怎么睡得着觉呢?法融禅师还是不相信,就去找是不是有摔断一条腿的跳蚤,结果真的找到了。

  对于初学者来说,显现和空性总是有点矛盾,睡觉和了知外境更是矛盾,但一些大圆满的中阴窍诀中却说:虽然外表看起来是在睡眠,但在睡眠过程中,完全能了知外面的环境。两个禅师的公案,就与中阴的很多教言非常相似。

  此处我们将从眼界乃至意识界的十八界都抉择为空性,但这只是一种单空的境界,从究竟而言也是不合理的。要了知,没有眼界,没有意识界,所有十八界不存在的空性就是显现,但这种显现并不是我们凡夫所认为的显现。凡夫人以分别念而得出结论,是显现就没有办法空,既是显现又是空性,是非常矛盾的。针对这种根器的众生,暂时只能用表示的方式,或是其他的方式遮止这种妄念,除此之外没办法让他们了知空性,因为那是圣者超离言思的境界。空中有显现,显中有空性,这才是《心经》所抉择的境界。

  依眼根而能了别色尘的是眼识,依耳根而能了别声尘者是耳识……依身根了别触尘的是身识,依意根而能了别法尘的是意识。眼识到身识是前五识,意识是第六识。

  眼睛本身不能看色法,必须借助于属于精神的眼识,因为我们都知道,尸陀林里面的尸体虽然也有眼根,却不能看到色法。眼根见色,内有镜头,外有要照见的对象。人是活物,具有识的作用,不是简单的照相机,这是眼识的功能。

  现在有些具有特异功能的人,耳朵可以认字(能看),眼睛能听声音,就是这个原因。古希腊哲学家德莫克利特,也在晚年时弄瞎了自己的眼睛,别人问他原因,他平静地回答说:“为了看得更清楚!”所以说,虽然有各有各样的界,但实质上是百川分流、总归一脉。倘若能了知“有就是无”之意,则法法皆是真空实相。无界则无缚,无缚则顿超十八界。

  凡夫无论如何也不承认、不接受这一点。因凡夫皆执色身为我,所以有眼、耳等六根之见闻觉知,有相应的色、声等六尘,根尘相对,即有眼识、耳识等六识。于是,迷真执妄,被十八界缠缚困惑。眼见明暗美丑,耳闻动静高低,鼻,嗅香臭通塞,舌尝酸甜苦辣,身触冷暖滑涩,意分爱憎取舍。为十八界日以继夜、费尽心机,一生都在为空花水月般的外境操持,至死无有停息。不但白天不得安宁自在,哪怕在睡梦中,也常为虚名幻利而惊心动魄、烦恼不休。

  在博取这些财、色、名、食、睡的过程中要不造业,是绝对不可能的。爱财好色的人,为了抢夺财色,往往不择手段,任何伤天害理的事情都做得出来。然而,一旦呼吸停止,平日念念不忘、恋恋不舍的任何事物,一样也带不走。到头来,只落得两手空空、孑然而归,但有一样却是甩不掉的,就是平时所造的善业或恶业,业与我们形影不离,想丢也丢不掉,这岂不是劳碌一生而空得一场噩梦吗?

  修学的时候,不能向外执著外境,而要时时关照自己的心。在通达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皆为空性的道理以后,所有的执著都可迎刃而解,所以,我们应当学以致用,如果学而不行,等于没有学。

  己四、(抉择十二缘起为空性):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所谓的十二缘起,就是从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到老死之间的十二支。名言中这十二缘起应该存在,而在胜义中,所谓的十二缘起是不存在的。既然不存在,那十二缘起不存在的空性有没有呢?所谓不存在的空性,也是没有的,此段要说明的,就是这个意思。

  如果没有无明,那么反过来,没有无明的单空或是没有无明的灭尽存不存在呢?这也不存在,如经云“亦无无明尽”。

  一般来讲,十二缘起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顺行的十二缘起,一种是逆行的十二缘起,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缘起流转或缘起还灭。

  修持的时候,从无无明一直到无老死,这是顺行的十二缘起,也就是无无明、无行、无识…一直到无生、无老死,这是一个过程;然后反过来,无明没有的话,无明的灭尽存不存在呢?不存在。然后又开始从无明的灭尽不存在,行的灭尽不存在,识的灭尽不存在等等一直到老死的灭尽都不存在,如此进行修持。经中是从这两个方面来宣说十二缘起不存在的。(十二缘起不存在的道理,在《中论》第二十六品里面讲得比较细致。)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十二缘起:

  龙猛菩萨、月称菩萨等很多大德都说:所谓的无明,指的就是萨迦耶见,也就是我和我所执;但还有一些大德说:不用分我和我所执,对事物的真相没有如实了知的迷惑心态,就称为无明。因为有了这样的迷惑心态,所谓的行,也即业就开始存在。行为什么存在呢?因为有了迷惑,就不知道取舍,然后开始造各种业,或是恶业,或是善业,或是无记的业;造了业以后,以业力的牵引,识就开始出现了。

  识如何产生呢?从胎生的角度来讲,因恶业感召而死后,漂泊在中阴界的中阴身就开始入胎,所谓的识,就在此时产生。详细而言,如果造了恶业,死后就会成为中阴身而漂泊在中阴界。在中阴期间,中阴身会看到很多不同的情境,比如很多的人群,看到一些美女,看到一些自己所贪爱的对境等等,世间有些能回忆前世的人也提到过,自己在中阴的时候,遇到了老虎、美女等等,但这个时候不能生贪心,如果贪念一起,就会堕入恶趣。密法的中阴窍诀认为,应该将所看见的对境观为自己的上师,或是上师佛父佛母。

  我曾听过一个禅师投生为小猪的公案:这个禅师到了中阴的时候,看见一个特别胖的白色美女,就跑过去拥抱,结果听到有人说:我们家母猪已经生了好多好多的小猪啊!禅师一看自己,发现竟然变成了一头小猪,就马上撞在墙壁上把自己撞死了,神识才脱离了猪身。

  所以,在中阴身的时候,会有各种各样迷乱颠倒的显现,如果原来是人,那个时候也会把来世投生处的母猪看成是美女。因此,识就是在中阴身入胎时产生的。

  从入胎的第二刹那开始,受精卵逐渐演变形成胎儿的初期,只有胎形,而未形成真正的身体,就称为“色”;住胎初期的受、想、行、识,就叫做“名”;

  之后,六根开始显现,这叫六处;

  六根、六处、六境全部出现的阶段,就是十二缘起中的第五个——触。比如,婴儿刚刚出胎的时候,依靠自己的六根、六境,会有一种触感——刚接触外境时,会有很多不适应的现象——外面的阳光很强烈;或者是抱他到毛毯上时,他感觉自己就像掉在荆棘丛中一样等等,这就是一种触;

  然后,小孩产生一些苦和乐的感觉,以及不苦不乐的感觉,这叫受;

  对苦的感觉,小孩不愿意接受,对乐的感觉又欣然接受,这就是爱;

  有了这样的爱以后,就开始造业,这就是取;

  由于造业,就会产生未来的轮回,这就是有;

  因有轮回而出生,这就是生;

  生之后,就是老和死。

  十二缘起揭示了众生在六道轮回中生而死、死而生,无始无终地生灭流转、轮回不息的根本原因。以生命而言,包含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由过去的“无明、行”,产生现在的“识、名色、六入、触、受”五果;由现在的“爱、取、有”三因,产生未来的“生、老死”二果。由过去造作的因,形成现在所受的果;由现在造作的因,又形成未来的果。所有的果报,都是自作自受。

  十二…

《智慧宝灯》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正法醍醐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