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缘起支又可归纳为惑、业、苦三道:无明、爱、取为三惑道;行、有两支属二业道;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是七苦道。由惑而造业,有业则感果。于受苦期间又生惑,生惑而造业,造业又受苦,如此周而复始、永无穷尽。如果不修行,则永远在这错综复杂、无始无终的惑、业、苦的生命之流中轮转不息、不得解脱。
十二缘起的道理告诉我们,生死轮转的最主要由来就是无明。顺观十二因缘,就能通达一切众生依此十二因缘而在六道中轮转不息的原因,但如果只知道流转的原因,而不通晓解脱的方法,还是没有用处,所以必须逆观十二缘起支,也即缘起还灭。缘觉阿罗汉就是通过逆观十二因缘,从而明白生死之根源,之后发心修道终证缘觉果位的。
虽然十二缘起在名言中存在,谁也否认不了;但在胜义中观察时,则都不存在。
所谓的无明,就是对万法真相没有了解的一种能取。从它的本体、因缘、去处等方面进行观察的时候,就根本不可能存在。
十二缘起也是幻化所显,性空本无。无明当体是空,非为真有。既然是空,又怎么灭呢?何须将其灭尽呢?无明无可灭,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无明等我们去灭,所以“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两个字省略了中间的十缘起支。最后说“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诸法本空,根本没有老死。既然没有老死,又有什么“尽”可言呢?这样就破除了十二缘起支的流转和还灭。
一些窍诀书中这样讲:就像用明灯来遣除黑暗,但黑暗实际上是无来无去的。黑暗的本体本来就不存在,如果它的本体存在,就没办法去除。同理,无明的本体也实际上是不生不灭的(当然,如何通达无明的本体不存在,各教各派都有不同的窍诀)。
为什么要讲《心经》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要破我执。如果真正能破除我执,那么,轮回的根本——无明就被破除了;如果无明被破除,也就破除了十二缘起支的来源;来源如果不存在,则轮回之门就被封上了。正因为名言中有各种迷乱显现,所以,破我执是非常重要的。
禅宗中曾流传过一个破灶堕和尚的公案:有一个中阴身(也有人说是一个魔鬼),一心想害众生。有一次,他在路上看见一个倒塌的灶,就把自己的神识融入其中变成了这个破灶(如同孤独地狱的众生一样依附在外境的无情物上)。当人们用一些血、肉等不清净的血腥物来供养它时,它就随顺人们,尽量帮助这些人,结果,整个村子的人都将这个灶神奉若神灵,很多人整天对这个破灶作血肉供养。
后来,慧安国师的弟子路过这里时,用神通发现了它,他一方面觉得这个灶神让人们对它行血肉供养非常不好,另一方面也觉得这个灶神非常可怜,就用禅杖在灶上敲了三遍,以提醒灶神。谁知敲三遍以后,却没有起到作用,他就以空性见解对它进行制止(就像密法中所讲的降伏)说:你不应该把这个灶执著为是自己,因为这个灶是由各种泥土、小石子等组成的,你不应该这样。之后,禅师就安住在空性见解中又敲了三遍破灶,三遍之后,灶轰然倒塌。从此以后,这个地方再没有这样的灶神了。
后来,在禅师面前出现一个天人,毕恭毕敬地对禅师说:因为业力非常深重,我原来把那个灶执著为是自己,结果害了无数众生,后来通过您的加持和法力,使我获得了善趣的身体,转生到天界中去,不用再受痛苦了,所以非常感谢您!
这个公案说明,无明的来源,实际上就是萨迦耶见——我和我所执,如果没有通达《心经》这样的般若法门,或者是没有通达中观法门,这个“我”和“我所执”是永远也破不了的。虽然我们不像鬼神一样将外面的灶执著为“我”,但我们会将自己这个五蕴的聚合物,也即五蕴的这个“灶”执著为“我”,根本上也没有很大的差别。我们应该随时观察自己的分别念,观察“我”到底是什么样的,究竟有没有一个“我”或者“我所”,以此来破除无明,这是很重要的。
天台宗也有“破一分无明,增一分法身”的教言,我觉得这个教言很殊胜,但海外有些法师在讲《六祖坛经》的时候,就不太承认,说:天台宗说“破一分无明,增一分法身”,哪里有什么无明纷纷被破掉,然后法身纷纷地显现啊?无明破完就破完了,什么都没有了,哪里有什么法身的增长?
我觉得这个说法不一定对。不管任何一个法,如果你真的想要理解清楚,对方的宗派你必须要了解,如果只知道对方宗派中的一、两段话,或其中的一、两句言词,这可能不足以真正了解对方宗派的观点。
所谓“破一分无明,增一分法身”,并不是说无明有很多很多,全部排着队,然后破除一个无明,或是打死一个无明,马上就变成一个法身。无论众生相续中有多少个我执,多少个分别念,全部都是一种无明的体现。在自己起心动念的时候,如果每一次都能认识到这是无明在作怪,并能认识到它的本体的话,相续中的智慧就会增长,所以就“增一分法身”。
以前上师如意宝经常在课堂上引用一个阿底峡尊者的言教:“如果一天出现一百个分别念,也就是出现了一百个法身智慧”这段话的意思也是这样。
在天台宗智正大师所传下来的窍诀中,有很多甚深的见解,现在有些不明就里的人随随便便去破斥,是不明智的轻率之举。如果能破的教理真正存在,这些窍诀也有误人之嫌,当然也可以破。不过我认为,在佛教内部,如果没有必要,就不必特意地去推翻一些很清净的宗派。比如,如果藏传佛教的萨迦派和格鲁派天天争论,对一些真正明白教理的人来说,倒不会因此而起贪心或嗔心,但初学者或不明事理的人,就可能会被引入邪道。所以,破除无明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无明被破除,则观待无明而产生的无明的灭尽也就被破除了,就像“我”如果不存在,则“无我”也不会存在,因为“无我”是依靠“我”而产生的一样;依此类推,无明的灭尽不存在,则最后直至“老死”和“老死”的灭尽也不存在。这样一来,所谓十二缘起的流转与还灭全部处于法性空性中,都是不存在的。
己五、(抉择四谛为空性):
无苦集灭道。
苦集灭道,也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四谛,也叫四圣谛。“谛”的意思,是指真实无虚。
名言中的苦集灭道,大家应该清楚,释迦牟尼佛在一转*轮中,主要就是宣说四谛法门。首先我们知道,三界轮回都是痛苦的,这叫了知苦谛;这个痛苦的来源是什么呢?就是集谛,也就是业和烦恼。苦谛和集谛,是轮回的因和果,苦谛是轮回的果,集谛是轮回的因。后面的灭谛和道谛,又包括在涅槃中,灭谛是涅槃的果,道谛是涅槃的因。
为什么苦谛是轮回的果呢?因为所有的众生都处于痛苦中,苦苦、变苦和行苦无时无刻不在摧残着众生。所谓苦苦,是指身心受到猛厉煎熬,众苦交聚、苦上加苦、雪上加霜、痛不欲生的痛苦。比如地狱、饿鬼、旁生三恶道所受的苦;变苦是失去快乐后所感受到的,乐极生悲、喜筵终散、官场失意、家庭失和等痛苦。比如,欲界天人虽然比人间快乐得多,但这种幸福终有尽期,谁都免不了死堕之苦,这就是变苦;行苦是指诸行无常、迁流不息,没有前面的幸福,就没有后面的痛苦的无常之苦。
欲界众生三苦俱全,色界有变、行二苦,无色界一般只有行苦。
按照另一种说法:苦苦是人道、阿修罗道、地狱道、饿鬼道、旁生道所受之苦;变苦是欲界六天及色界天人所受之苦;行苦是无色界天人所受之苦。
欲界众生有欲界的痛苦,色界众生有色界的痛苦,无色界众生有无色界的痛苦。苦苦、变苦、行苦这三大苦逼迫着众生。上师如意宝经常引用的一个五世达赖的祈祷文中,也有“三界横遭三苦迫”的句子。
不要说其他五道的痛苦,单单是人类的痛苦,也是令人触目惊心的。自有人类以来,战争、瘟疫、饥馑就不曾间断,一场天灾,一次战争,可以夺去无数的生命。只要流落于轮回,就免不了各种苦难的侵害。
这些痛苦的来源是什么呢?是因为我们相续中有无明与烦恼,所以在前世造了各种各样的业,业与烦恼,就是痛苦的根源。
苦谛的来源,就是集谛——业与烦恼。要断除集谛,必须依靠智慧。按照小乘的观点,轮回的痛苦最后肯定可以灭除,痛苦的灭除,就叫灭谛。但灭谛不可能无缘无故而来,必须依靠修道,所以,灭谛的因,也就是道谛。
断除烦恼的方法多种多样,净土宗以一心念佛的方式来修持道谛;密宗依靠上师的窍诀来认识心的本来面目,从而断除一切烦恼;禅宗有一种方法,是参话头,比如上师问弟子:“念佛的是谁啊”等等,以这样的方式来观修、安住,这就是所谓的顿悟法门。虽然大乘有大乘的窍诀,小乘有小乘的窍诀,但不管什么样的窍诀,都有它不同的殊胜之处,都是度化某种根基众生的方便,殊途同归,所有的目的,就是要断除三界轮回中的痛苦,最后现前灭谛。
然而,所有这些,都只是名言中的显现。在我们的现相、名相中,应该有这样的取舍;在胜义中对道谛、苦谛等等的本体进行一一观察时,就根本不可能找到。
比如,苦与乐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何谓苦,何谓乐呢?这些都是因每个人的身心感受而产生的妄想。如果符合自己的习气,满足了自己的欲望,就认为是快乐;如果不符合自己的习气,没有满足自己的欲望,则被认为是苦,所以,苦与乐并不是一个真实的东西。
在《中论》的第二十四品中,将四谛抉择得特别广。在座的很多道友都听过《俱舍论》,也听过《中论》,所以讲起来一点也不困难,一看表情就知道:讲名言谛时,大家都进入了《俱舍论》的世界,知道名言中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等都是存在的;而一讲空性时,大家又全部进入了《中论》的境界,都处于离一切戏论的境界中,好像真的已经融入龙猛菩萨的怀抱里了。
但如果在从来没有听过《中论》、《俱舍论》的人前讲十二缘起等等,大家都会很茫然。现在很多法师在以通俗的语言来弘佛利生,这当然很重要,但佛法本来就有很多专用名词。每个专用名词,有它甚…
《智慧宝灯》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