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深的意义,再怎样通俗化,也很难让听者明白其内在的真实含义。比如十二缘起中的无明,如果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指特别愚笨,但这也并没有表达出无明的本义。
在学院讲经说法,有时候真的还是有一种快乐的感觉。如果自己讲,基本上百分之八十的人能随着自己讲法的思路而运作。否则,如果你在法座上滔滔不绝地讲,下面的人却一点都听不进去,则哪怕只讲十分钟,也会觉得特别累。尤其是在从来没有闻思过佛法的人面前讲《心经》,就最麻烦,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叫苦集灭道,你们以后弘扬《心经》时,可能这种感受会很深。《心经》应该是在有一定佛法基础人,比如佛学院的出家人和知识分子面前讲,他们可能还是有一些听闻的兴趣,否则的话,讲者听者恐怕都有些困难。
无苦集灭道的道理,我们在此不作广说,大家应该回忆一下《中论》的破析方法。当然,四谛在名言中应该是存在的,如果在名言中不存在,那我们现在所谓的修行也没办法修,修了也没什么意义,但胜义中这些法是不存在的,这就是抉择实相的真理。
学习《心经》以后,大家应该破除实有的相执,这是很重要的,因为不管讲《金刚经》、《心经》还是《中论》,全部的经论之义归纳起来,就是要破除实有之相。
在《心经》讲完之后,我会给大家讲一个简单的《心经》修法。以前历代的高僧大德,尤其是藏传佛教中的一些高僧大德都有修习《心经》的传统。我们一方面从理论上进行研究、探讨,另一方面也要品尝感悟《心经》的真义。
现在世间很多大学的教授、博士们,都说要研究《心经》,要背诵《心经》,当然这很好,但仅仅能背《心经》,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在我们学院,五部大论全部会背诵的人比比皆是,没什么可骄傲的!现在很多人稍微学一点佛法,就自以为是,到处宣扬自己的功德。其实,如果只是字面上背诵了,却没有深入地闻思剖析,就不可能真正明白佛法的奥义。
一位法师在讲《六祖坛经》里面的“无取舍”时,就自误误人地对弟子说:唉!《六祖坛经》啊!讲得非常妙,讲得非常棒!为什么呢?祖师说“无取舍”,“无取”就是让我们不要执著一切善法的意思;“无舍”呢,就是害怕我们堕入执著,然后不要舍弃善法。
其实,按照《中观》的解释方法,“无取舍”应该是指在胜义中无取无舍,什么都没有,包括修道也不存在、佛也不存在、轮回也不存在,乃至涅槃之间的万法都不存在,就像《中论》中所讲的一样,在胜义中,根本不用害怕什么因果不空,取舍不空等等;而在名言中,在世俗如梦如幻的迷乱显现中,是有取有舍的,所取的善法有,所舍的恶业也有,什么都存在。密宗的理解就是这样的。(也许他们的解释有一定的密意,我这样说可能也有很大的过失,因为佛教是圆融的,有很多种解释方法,像我这样的凡夫不一定能够测度。)
有些人因暂时不能理解我们的解释方式,就说密宗如何如何不对,有时候虽然感觉上有一点不舒服,不过也不要紧,因为所有的佛法都是行持善法,大的方面大家还是一致的。自古以来,宗派与宗派之间的正常辩论一直存在,但互相诋毁并不合理,对不同的观点可以互相遮破,然后互相参考、取长补短,最后求大同、存小异,以求佛法的兴亡昌盛,这是有必要的。
佛说的四谛法门和十二缘起法都是同样的目的——为了告知三界六道一切有情生死诸苦的来源,以及了脱诸苦的方法。为了度化不同根基的有缘众生,佛陀以不同的法门表达同一义理,实乃佛陀大慈大悲之体现!
在一些大德的科判中,将“广说般若之本体”分成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缘起、四谛、处与非处共六个方面。前五个方面,我们在“了知基般若”中已经宣讲结束。这里,我想将科判稍微改一下可能要好一些,因为前文我们已讲了基般若和道般若,第六个“处与非处”这一科判可以放在“了知果般若”中。
如同印度的很多高僧大德一样,汉传佛教的祖师们也对科判分析的方式不是很重视,但从多年闻思辩论的经验来看,藏传佛教科判分析的这种方式还是很重要的。无论讲经还是讲论,如果能分科判,经义的整个重点内容就会一目了然,然后围绕科判这个主干进行解释也相当方便,所以我认为,分科判是相当有必要的。
按照我的分析方法,我们开始宣讲“了知果般若”。
戊三、(了知果般若):
无智亦无得。
智慧可分为法身智慧、报身智慧、化身智慧;或者法界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或者尽所有智、如所有智;或者是佛陀的智慧、菩萨的智慧、阿罗汉的智慧,甚至还有凡夫的各种智慧;或者还有六度的智慧,如布施度的智慧、持戒度的智慧等等。
在名言中,所有的智慧和得法都存在,但从最究竟的般若空性角度分析时,这些智慧也只不过是如幻如梦的一种显现而已,实际上根本不可能存在。
此处的“得”,指获得的功德或菩提,名言中可以说获得声闻、缘觉、菩萨的果位,或者说获得佛陀的果位,这些得法都是有的,所得的法存在,能得的补特伽罗也是存在的,果位的功德也全部俱足。
但这些由修行所得到的成就,也只是在未经观察的情况下成立的,真正以般若空性不可言说的境界,或一切万法的实相来衡量时,所得的一切果位都是没有的。在这种境界前,我们可以这样说:所谓的佛果没有,佛的智慧也没有。如《大般若经》所云:“佛言:如是般若波罗密多,以虚空为相,以无著为相,以无相为相。何以故?般若波罗密多甚深相中,诸法诸相皆不可得,无所有故。”
在《七宝藏论》中,无垢光尊者也引用了相当多的密宗续部方面的教证,来证明誓言、佛果、智慧等等都不存在的道理。在贝若扎那尊者的《心经》注释中也有这种解释:因为自己的本体本来就是佛,所以众生重新获得的智慧是没有的,也即:因为自己本体就是佛,本来就已经具足智慧,所以不需要重新获得现在不具足的智慧,所以没有重新获得的佛果。
因为《心经》是按照佛陀第二转*轮的教义来解释的,因此,从表面看来,好像整个《心经》都是以抉择空性为主。按照觉囊派他空的观点来解释时,虽然表面上他们将《心经》经义都解释为空,但实际上他们也一直在解释如来藏的本体光明不空的道理;而按照密宗的解释,应该是自空和他空不分,这两种观点是圆融一味的,以密宗的这种方式来解释,就比较容易理解。
以上所剖析的,是所获得的智慧和佛果,也即果般若。在空性中,所谓的智慧和果位都是没有的。
在有些藏文《心经》“无智亦无得”的后面,加上了“亦无不得”,即“得”和“不得”这两者都没有的内容。
很多注释中对“亦无不得”的解释是:因为没有得,所以与得相观待的“不得”也不可能存在;还有一种解释是,并不是没有所得,还是有得法的,但这是指名言中的得法。
这句话说明,不仅在名言中有所获得的功德,包括前文道般若中所讲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缘起、四谛等所有的法都存在。这是从“亦无不得”中引申出来的含义。
但只是在有些藏文中有这句话及其注释,在汉文版的般若《心经》中,除了法成译师所译的《心经》版本以外,其他的汉文版中都没有这句话和注释。这可能是因为印度梵文的原版蓝本不同,也可能还有其他的原因,具体为什么就不得而知了。
至此,“广说般若之本体”科判中的抉择基、道、果般若的内容就全部圆满了。
丁三、(证悟空性之功德):
以无所得故,
这句话一方面是指上文所讲的智慧、佛果这些功德的所得;另一方面也可以说,在般若波罗蜜多空性的境界中观察时,前文所讲的有为法、无为法、五蕴、十二处等等都没有任何所得,我们在学习中观或读诵《般若经》时可以看出:菩萨真正到达一定境界时,在他的境界中,有、无、有无二俱、非有非无这四边都是不存在的,在菩萨的境界中,不可能真正获得一种实有的法相。
菩提萨埵,
菩提萨埵也即菩萨,“菩萨”二字也可说是因尊重而不译的范围。在藏文中,菩萨的读音为“向却森华”。“菩提”指“觉”,“萨埵”指“勇识”,即勇敢的心。菩提萨埵合起来,指“具有觉悟的很勇敢的众生”。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菩萨要在无量劫中,依靠行持六种波罗蜜多来度化无量众生,不惧怕轮回世间的种种苦难,这只有大智大勇的人才能做得到,一般胆小如鼠的人是根本做不到的。
出家人也可以说是菩萨,如果没有觉悟就不可能想出家,想出家却不勇敢也不可能出家。现在很多居士都一直说:我很想出家,在家里很烦,在社会上很烦,却一直犹豫不定而不敢出家。虽然他们有一点点觉悟,却不敢付诸真正的行动,认为没有头发是非常可怕的事。
从佛教的功德来讲,哪怕只是出家一天,其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社会上一些非常有钱、自以为了不起的老板在和我交谈时,我经常告诉他们说:你们可能是很多人羡慕崇拜的对象,可能有很多很多的资产,但如果从人生价值上来看,和一个生活条件特别贫困的出家人相比,可能这个出家人的人生价值要比你们昂贵很多。
但很多出家人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反而妄自菲薄、自暴自弃,认为“我现在出家了,只能是这样了,不会有什么前途了”,真正有觉悟的出家人,将世间的所有事情全部放弃,内心丝毫不在乎世间的功名利禄、荣华富贵,时常鼓励自己:天塌下来我也不怕,不管怎样,反正我走我的路,度化众生才是我的本分。
如果有这种觉悟,则外面的任何违缘都无法动摇我们的道心。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因为在般若空性中一切法都没有所得,所以,诸大菩萨依靠般若波罗蜜多,以前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所有的菩萨没有不依靠般若波罗蜜多的。怎样依靠呢?将《心经》作为自己观想的主要法门,以它的空性精神来引导自己,经常听闻、思维它的法义,有缘时经常给别人讲授。
既然菩萨都不能离开般若,更何…
《智慧宝灯》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