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深的意義,再怎樣通俗化,也很難讓聽者明白其內在的真實含義。比如十二緣起中的無明,如果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指特別愚笨,但這也並沒有表達出無明的本義。
在學院講經說法,有時候真的還是有一種快樂的感覺。如果自己講,基本上百分之八十的人能隨著自己講法的思路而運作。否則,如果你在法座上滔滔不絕地講,下面的人卻一點都聽不進去,則哪怕只講十分鍾,也會覺得特別累。尤其是在從來沒有聞思過佛法的人面前講《心經》,就最麻煩,因爲他們根本不知道什麼叫苦集滅道,你們以後弘揚《心經》時,可能這種感受會很深。《心經》應該是在有一定佛法基礎人,比如佛學院的出家人和知識分子面前講,他們可能還是有一些聽聞的興趣,否則的話,講者聽者恐怕都有些困難。
無苦集滅道的道理,我們在此不作廣說,大家應該回憶一下《中論》的破析方法。當然,四谛在名言中應該是存在的,如果在名言中不存在,那我們現在所謂的修行也沒辦法修,修了也沒什麼意義,但勝義中這些法是不存在的,這就是抉擇實相的真理。
學習《心經》以後,大家應該破除實有的相執,這是很重要的,因爲不管講《金剛經》、《心經》還是《中論》,全部的經論之義歸納起來,就是要破除實有之相。
在《心經》講完之後,我會給大家講一個簡單的《心經》修法。以前曆代的高僧大德,尤其是藏傳佛教中的一些高僧大德都有修習《心經》的傳統。我們一方面從理論上進行研究、探討,另一方面也要品嘗感悟《心經》的真義。
現在世間很多大學的教授、博士們,都說要研究《心經》,要背誦《心經》,當然這很好,但僅僅能背《心經》,並沒有什麼了不起,在我們學院,五部大論全部會背誦的人比比皆是,沒什麼可驕傲的!現在很多人稍微學一點佛法,就自以爲是,到處宣揚自己的功德。其實,如果只是字面上背誦了,卻沒有深入地聞思剖析,就不可能真正明白佛法的奧義。
一位法師在講《六祖壇經》裏面的“無取舍”時,就自誤誤人地對弟子說:唉!《六祖壇經》啊!講得非常妙,講得非常棒!爲什麼呢?祖師說“無取舍”,“無取”就是讓我們不要執著一切善法的意思;“無舍”呢,就是害怕我們墮入執著,然後不要舍棄善法。
其實,按照《中觀》的解釋方法,“無取舍”應該是指在勝義中無取無舍,什麼都沒有,包括修道也不存在、佛也不存在、輪回也不存在,乃至涅槃之間的萬法都不存在,就像《中論》中所講的一樣,在勝義中,根本不用害怕什麼因果不空,取舍不空等等;而在名言中,在世俗如夢如幻的迷亂顯現中,是有取有舍的,所取的善法有,所舍的惡業也有,什麼都存在。密宗的理解就是這樣的。(也許他們的解釋有一定的密意,我這樣說可能也有很大的過失,因爲佛教是圓融的,有很多種解釋方法,像我這樣的凡夫不一定能夠測度。)
有些人因暫時不能理解我們的解釋方式,就說密宗如何如何不對,有時候雖然感覺上有一點不舒服,不過也不要緊,因爲所有的佛法都是行持善法,大的方面大家還是一致的。自古以來,宗派與宗派之間的正常辯論一直存在,但互相诋毀並不合理,對不同的觀點可以互相遮破,然後互相參考、取長補短,最後求大同、存小異,以求佛法的興亡昌盛,這是有必要的。
佛說的四谛法門和十二緣起法都是同樣的目的——爲了告知叁界六道一切有情生死諸苦的來源,以及了脫諸苦的方法。爲了度化不同根基的有緣衆生,佛陀以不同的法門表達同一義理,實乃佛陀大慈大悲之體現!
在一些大德的科判中,將“廣說般若之本體”分成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十二緣起、四谛、處與非處共六個方面。前五個方面,我們在“了知基般若”中已經宣講結束。這裏,我想將科判稍微改一下可能要好一些,因爲前文我們已講了基般若和道般若,第六個“處與非處”這一科判可以放在“了知果般若”中。
如同印度的很多高僧大德一樣,漢傳佛教的祖師們也對科判分析的方式不是很重視,但從多年聞思辯論的經驗來看,藏傳佛教科判分析的這種方式還是很重要的。無論講經還是講論,如果能分科判,經義的整個重點內容就會一目了然,然後圍繞科判這個主幹進行解釋也相當方便,所以我認爲,分科判是相當有必要的。
按照我的分析方法,我們開始宣講“了知果般若”。
戊叁、(了知果般若):
無智亦無得。
智慧可分爲法身智慧、報身智慧、化身智慧;或者法界性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或者盡所有智、如所有智;或者是佛陀的智慧、菩薩的智慧、阿羅漢的智慧,甚至還有凡夫的各種智慧;或者還有六度的智慧,如布施度的智慧、持戒度的智慧等等。
在名言中,所有的智慧和得法都存在,但從最究竟的般若空性角度分析時,這些智慧也只不過是如幻如夢的一種顯現而已,實際上根本不可能存在。
此處的“得”,指獲得的功德或菩提,名言中可以說獲得聲聞、緣覺、菩薩的果位,或者說獲得佛陀的果位,這些得法都是有的,所得的法存在,能得的補特伽羅也是存在的,果位的功德也全部俱足。
但這些由修行所得到的成就,也只是在未經觀察的情況下成立的,真正以般若空性不可言說的境界,或一切萬法的實相來衡量時,所得的一切果位都是沒有的。在這種境界前,我們可以這樣說:所謂的佛果沒有,佛的智慧也沒有。如《大般若經》所雲:“佛言:如是般若波羅密多,以虛空爲相,以無著爲相,以無相爲相。何以故?般若波羅密多甚深相中,諸法諸相皆不可得,無所有故。”
在《七寶藏論》中,無垢光尊者也引用了相當多的密宗續部方面的教證,來證明誓言、佛果、智慧等等都不存在的道理。在貝若紮那尊者的《心經》注釋中也有這種解釋:因爲自己的本體本來就是佛,所以衆生重新獲得的智慧是沒有的,也即:因爲自己本體就是佛,本來就已經具足智慧,所以不需要重新獲得現在不具足的智慧,所以沒有重新獲得的佛果。
因爲《心經》是按照佛陀第二轉*輪的教義來解釋的,因此,從表面看來,好像整個《心經》都是以抉擇空性爲主。按照覺囊派他空的觀點來解釋時,雖然表面上他們將《心經》經義都解釋爲空,但實際上他們也一直在解釋如來藏的本體光明不空的道理;而按照密宗的解釋,應該是自空和他空不分,這兩種觀點是圓融一味的,以密宗的這種方式來解釋,就比較容易理解。
以上所剖析的,是所獲得的智慧和佛果,也即果般若。在空性中,所謂的智慧和果位都是沒有的。
在有些藏文《心經》“無智亦無得”的後面,加上了“亦無不得”,即“得”和“不得”這兩者都沒有的內容。
很多注釋中對“亦無不得”的解釋是:因爲沒有得,所以與得相觀待的“不得”也不可能存在;還有一種解釋是,並不是沒有所得,還是有得法的,但這是指名言中的得法。
這句話說明,不僅在名言中有所獲得的功德,包括前文道般若中所講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十二緣起、四谛等所有的法都存在。這是從“亦無不得”中引申出來的含義。
但只是在有些藏文中有這句話及其注釋,在漢文版的般若《心經》中,除了法成譯師所譯的《心經》版本以外,其他的漢文版中都沒有這句話和注釋。這可能是因爲印度梵文的原版藍本不同,也可能還有其他的原因,具體爲什麼就不得而知了。
至此,“廣說般若之本體”科判中的抉擇基、道、果般若的內容就全部圓滿了。
丁叁、(證悟空性之功德):
以無所得故,
這句話一方面是指上文所講的智慧、佛果這些功德的所得;另一方面也可以說,在般若波羅蜜多空性的境界中觀察時,前文所講的有爲法、無爲法、五蘊、十二處等等都沒有任何所得,我們在學習中觀或讀誦《般若經》時可以看出:菩薩真正到達一定境界時,在他的境界中,有、無、有無二俱、非有非無這四邊都是不存在的,在菩薩的境界中,不可能真正獲得一種實有的法相。
菩提薩埵,
菩提薩埵也即菩薩,“菩薩”二字也可說是因尊重而不譯的範圍。在藏文中,菩薩的讀音爲“向卻森華”。“菩提”指“覺”,“薩埵”指“勇識”,即勇敢的心。菩提薩埵合起來,指“具有覺悟的很勇敢的衆生”。
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菩薩要在無量劫中,依靠行持六種波羅蜜多來度化無量衆生,不懼怕輪回世間的種種苦難,這只有大智大勇的人才能做得到,一般膽小如鼠的人是根本做不到的。
出家人也可以說是菩薩,如果沒有覺悟就不可能想出家,想出家卻不勇敢也不可能出家。現在很多居士都一直說:我很想出家,在家裏很煩,在社會上很煩,卻一直猶豫不定而不敢出家。雖然他們有一點點覺悟,卻不敢付諸真正的行動,認爲沒有頭發是非常可怕的事。
從佛教的功德來講,哪怕只是出家一天,其功德也是不可思議的。社會上一些非常有錢、自以爲了不起的老板在和我交談時,我經常告訴他們說:你們可能是很多人羨慕崇拜的對象,可能有很多很多的資産,但如果從人生價值上來看,和一個生活條件特別貧困的出家人相比,可能這個出家人的人生價值要比你們昂貴很多。
但很多出家人卻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反而妄自菲薄、自暴自棄,認爲“我現在出家了,只能是這樣了,不會有什麼前途了”,真正有覺悟的出家人,將世間的所有事情全部放棄,內心絲毫不在乎世間的功名利祿、榮華富貴,時常鼓勵自己:天塌下來我也不怕,不管怎樣,反正我走我的路,度化衆生才是我的本分。
如果有這種覺悟,則外面的任何違緣都無法動搖我們的道心。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因爲在般若空性中一切法都沒有所得,所以,諸大菩薩依靠般若波羅蜜多,以前是這樣,現在也是這樣,所有的菩薩沒有不依靠般若波羅蜜多的。怎樣依靠呢?將《心經》作爲自己觀想的主要法門,以它的空性精神來引導自己,經常聽聞、思維它的法義,有緣時經常給別人講授。
既然菩薩都不能離開般若,更何…
《智慧寶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