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解脫、觸解脫,作爲修行人能遇到這樣的法門,是非常榮幸,也非常有緣的,所以,我們對《心經》應該有恭敬心,隨時攜帶、時常念誦這個法本,是非常有必要的。
作爲修行人,如果能對上師和佛法有一種不共的尊重恭敬心,依靠這種尊重心,在自相續中也能獲得不共的加持和利益。
丁五、(宣說具有功德之密咒):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對于這一段,榮頓大師解釋道:以上已經宣講了基道果之般若,同時也宣說了般若空性的究竟功德,下面進一步宣說無上密乘的法。但覺囊派的達熱那他大師認爲,將這一部分解釋爲無上密法的說法是不合理的,但他並沒有講不合理的原因,只是不承認這種說法。
按照顯宗的觀點來解釋,這一部分實際上宣說的是具有功德的咒語。
這段意思是說:我們應該知道,上面我們講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實際上是一個大神咒。
什麼叫大神咒呢?大家也知道,世間有很多所謂的神通、神變——自己想獲得什麼樣的東西,可以通過一些方便方法輕而易舉地獲得。作爲修行人,依靠《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就可以像顯現神變那樣無勤獲得解脫、遠離痛苦等一切需求和願望;又因爲其無所不包,故稱爲“大”,所以稱它是大神咒。
咒語的意思,並不是非要指 “嗡嘛呢呗美吽”或“嗡班匝兒薩埵吽”等等,其他的任何語言都不叫咒語,有些以竅訣方式而具有殊勝能力、威力的語言,也可以稱作咒語。
《般若經》中也經常講,如果想獲得聲聞緣覺的果位,就需要學習般若波羅蜜多;要想真正獲得解脫,也必須要學習般若,所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大明咒”指“智慧的本性”。般若空性是智慧的本性,《心經》是賜予光明的咒語,猶如智慧的太陽,在它面前,所有以貪、嗔、癡爲主的,具有黑暗、愚癡性的八萬四千煩惱當下就會被摧毀無余;它能讓沈睡了無量劫的,昏沈愚癡的衆生從虛妄不實的黑暗睡夢中清醒過來,所以叫大明咒。
是無上咒:世間的任何咒語、學問,無論哲學、科學、儒學、道教,還是婆羅門的咒語、伊斯蘭的咒語,都比不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個咒語。甚至出世間的聲聞緣覺法門,也不能與之比肩,所以,《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超越一切、勝過一切、無與倫比的無上咒語。
是無等等咒 :般若是佛母,能夠讓衆生脫離叁界火宅,永別生死苦海,成就無上佛果,無一法能與她相等,故稱其爲至高無上的咒語。
不管是從文字上、加持上,或者從中所得到的利益和功德上來講,任何一個咒語、任何一種語言,都無法比得上般若空性法門。
有些人可能會想:大圓滿應該能超過般若空性法門吧?這種想法是不對的。大圓滿的本體,實際上就是般若空性。無垢光尊者在講《大圓滿心性休息》的時候,也全部用《中論》、《中觀四百論》的教證來闡述大圓滿的本來清淨,所以,我們應當視之爲究竟的依靠。
還有一些上師在解釋時說,“無等”,是指世間沒有一個人能等同的佛陀;後面的“等咒”,是指等同于佛陀的咒語,《心經》實際上與真正的佛陀與佛陀的咒語沒有什麼差別。末法時代的衆生雖然沒有緣分見到佛陀的面容,然而,當我們見到般若法門時,實際上與見到佛陀是沒有什麼差別的。
凡夫一般認爲:念觀音心咒,是自己的分別念,或只是自己的聲音在念,外面肯定有一個實質性的觀世音菩薩,我念咒祈禱他以後,他就顯現神變過來了。我們的分別念是這樣想的,這是沒有通達密咒和本尊一味一體的誤解,是有過失的、不究竟的見解。
麥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網總說光明藏論》中說過:咒語就是本尊。比如我們念觀音心咒“嗡嘛呢呗美吽”,實際上這個咒語就是顯現爲文字形象來度化衆生的觀世音菩薩。真正通達密咒和本尊無二無別的時候,密咒就是本尊,本尊就是密咒;般若空性就是佛,佛就是般若空性,除此以外,沒有別的佛陀。般若空性和佛沒有什麼差別,與佛是同體的。
有些論師認爲,“無等等咒”是從自利的角度而言的——爲了自利,而使自相續獲得佛陀的果位;“能除一切苦”,是從利他的角度而言的——依靠《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加持力,可以遣除所有衆生相續中的障礙、痛苦等等。
真實不虛:《心經》所講的內容,是真實不虛的,因爲這是佛的金剛語、谛實語,其威力、功德和加持力一定能實現。依靠般若之航船,即能抵達真實究竟之法界彼岸。
念誦《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對即生證悟空性會有相當大的意義。念誦者即便今生不能證悟,在不久的來世,其相續中的般若空性種子也必將成熟,屆時此人必定會遇到般若空性法門,並能依此斷除輪回的根本。就像《中觀四百論》中所講的:“薄福于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誰略生疑,亦能壞叁有。”不要說真正通達般若空性的意義,哪怕對空性生起一種合理的疑惑,也能斷除叁有的根本。不言而喻,诠釋般若空性的《心經》,其功德是相當大的,故說此咒真實不虛。
有些講義中又以法性力來解釋這段話:叁界一切皆如夢幻泡影,唯有《心經》所诠之般若空性,才是真實不虛,與法身空性無二無別的,故具有如是之加持。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谛揭谛 波羅揭谛 波羅僧揭谛 菩提薩婆诃!
因爲具足這樣的能力,所以,觀世音菩薩當場宣說了般若波羅蜜多咒,也即如何修持上文所宣內容的方法。
揭谛揭谛:“揭谛”有“去”的意思,還有“證悟”的意思;“揭谛揭谛”就是“去吧!去吧!”,讓你去往的意思;
波羅揭谛,“波羅”是彼岸的意思,即請你到彼岸去;
波羅僧揭谛,到真實的彼岸去;
菩提薩婆诃,“菩提”是正等覺的意思,“薩婆诃”就是我們平時咒語中經常念的“梭哈”,是一種祝願詞,意即“請你去”,“祝願你去,祝願你證悟”。“梭哈”也有“到那裏去安住”的意思。在安住的後面,有一個願詞,意即“但願你安住”。
整段咒語的意思是說:去吧,去吧,請你到彼岸去,到真實的彼岸去,到菩提的境界中去安住!也可以說:去吧,去吧,但願你到彼岸去,但願你到真實的彼岸去,但願你安住于正等覺的境界!
衆生住在輪回的此岸,佛陀住在涅槃的彼岸,但願所有衆生都能精勤邁步,最終到達彼岸——證得菩提之勝妙果位。
此斷咒語還有一層含義是:第一個“揭谛”,是讓我們跨入資糧道;第二個“揭谛”,是勉勵我們進入加行道。“波羅揭谛”,是令衆生邁向菩薩一地的見道。“波羅僧揭谛”,則是鼓勵鞭策我們走向二地以上的修道;“菩提娑婆诃”,就是趨入無學道,也即佛的果位。
這說明,修行和證悟得果並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還是要講究次第——先修資糧道,然後修加行道,之後證悟見道,就這樣一步一步圓滿修持五道。
按照藏文的讀音,也即比較接近梵文的讀音來念,這段咒語讀爲: “達雅塔”(即真如、善逝如來正等覺中的善逝的意思),“嗡(表示吉祥或祝願的開端詞)嘎得嘎得(揭谛揭谛),巴 嘎得(波羅揭谛),巴 僧嘎得(波羅僧揭谛),布達耶所哈(菩提娑婆诃)。”
可能英文版的《心經》主要是從藏文版或梵文版翻譯過去的,以前跟法王如意寶去美國、加拿大時,我們發現英國人念的這段咒語的讀音和藏文發音比較類似,甚至比藏文還清楚。前段時間我在杭州機場碰到一位居士,他懂日文,我就讓他念日文版《心經》,也聽到日本式的“巴 嘎得”的念誦方式,基本上還是和藏文發音類似。以前上師如意寶去新加坡時,參加了一個迎請斯裏蘭卡比丘到新加坡的法會,當時也有一部分斯裏蘭卡的比丘念誦《心經》,我當時的印象比較深,因爲他們的發音和中文有些相似。當然,雖然每個國家都因母語發音的不同而在念法上不盡相同,但其內在含義卻是一樣的。
不過我想,如果念誦漢文《心經》,還是按照玄奘譯本的咒語文字來念誦會比較好。唐玄奘對佛教的貢獻那麼大,上師如意寶也講過很多關于他是菩薩化身的公案,至于其他譯師是不是成就真實語的大德也不好說,當然,如果是成就真實語的大德,其所翻譯的咒語就會有加持力。
不僅是佛教徒,在具有佛教意識的國家中,普通百姓念誦《心經》的傳統也相當興盛。很多《心經》注釋中也介紹,在美國、法國、馬來西亞、柬埔寨、阿富汗等國家,《心經》已經不再專屬于佛教文化的範疇,而且也成了一種深入人心的民族文化。由此可見,《心經》已無處不在,早已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了。
你們千萬不要想:這麼簡單的咒語到底有什麼加持啊?麥彭仁波切在宣講《百咒功德》時,真的讓人對很多咒語生起了很大的信心。比如,雖然表面看來,“嗡嘛呢呗美吽”或“達雅塔,嗡牟尼牟尼嘛哈牟尼耶梭哈”好像沒有什麼價值,但實際上這些咒語的加持力並不是我們凡夫所能思維的境界。覺囊派的達 那塔,還有榮頓大師的注釋中也這樣講:咒語的功德不可思議。
《心經》是佛陀與觀世音菩薩所宣說的、具有加持的金剛咒語,其功德是不可思議的,平時或遇到一些違緣與不如意的事情時,如果沒有時間念誦全部的《心經》,可以只念這個短咒,這樣也有相當大的功德。
諸佛菩薩以大慈大悲力宣說此咒語,也是爲了告訴我們:住于叁界輪回此岸,掙紮于洶湧翻滾之生死苦海中的可憐衆生們,不要再這樣渾渾噩噩地迷惑下去,獲得人身是非常不容易的,現在應該好好修行,爭取早日離開這個恐怖的輪回。去吧,去吧,趕快到彼岸去吧!一定要到菩提佛果之涅槃彼岸去!
盡管衆生漂泊于生死險境當中,受盡了百般折磨、千種苦楚,但絕大多數衆生卻安于現狀,根本不考慮什麼解脫不解脫、涅槃不涅槃的問題,相續中始終生不起出離心,根本不願意離開這個輪回。
此處,佛陀給我們這些有緣衆生指示了解脫之通衢大道,但能不能解脫,卻依賴于我們自己,衆生的命運都掌控在自…
《智慧寶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