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卻並沒有保住自己的性命;患者諸少俠在深圳市人民醫院住院119天花費達120萬元,病人進了殡儀館還收搶救費……
這只是無數典型事例當中的一件,近年來,不知有多少翁文輝、諸少俠被盤剝、被克扣、被欺詐;有多少無權無勢、囊中羞澀的患者被沈重的醫療費逼得苦不堪言。
不知在這些醫療費的“得益者”當中,有沒有皈依了佛門的佛教徒,如果有的話,那就是空有虛名的佛教徒。
要知道,對真正的佛教徒而言,不要說不惜人倫道德,無視因果報應,唯利是圖、利欲熏心這些可怕的念頭,就連貪圖世間享受這些世人認爲乃人之常情的事情,都是應當杜絕的解脫之障!
宗喀巴大師在《叁主要道》當中說過,佛法的要點,就是是出離心、菩提心與無二慧。
其中第一個要領,是出離心。
所謂的出離心,就是希求從叁界輪回中獲得解脫的心念。這是佛教徒的起碼要求,南傳佛教最重視的,也是出離心。
有些道友皈依佛門、燒香拜佛十幾年了,雖然自稱爲佛教徒,但他學佛的目的,就是爲了獲得世間的有漏之樂。不少佛教徒都是如此,在毫無意義的事情上面,可以不惜工本,花費大量精力,而在佛法方面,卻十分吝惜自己的時間,要知道,僅僅爲了在輪回中過上錦衣玉食、榮華富貴的日子而學佛,就算不上是真正的佛教徒,因爲即使是小乘的修行人,都應當具備出離心。
也許有些人對自己的現狀很滿意,認爲自己衣食無憂、家庭幸福,沒有必要發願出離輪回。這就是不懂因果業報、生死輪回的表現。
在茫茫無際的輪回征程中,能投生爲人是極其稀有難得的,百年之後,世間的絕大部分人都將前往惡趣。一旦去往惡趣,就再也沒有獲取解脫的自由了。今生過得好,誰敢保證自己來世的去向?不要說來世,就是在今生,誰又能保證自己的晚年可以安享清福、悠遊自在呢?我們現在所處的景況,只是幽暗輪回中少有的一絲光亮而已,因此,在身心比較自由的時候,我們應該想盡一切辦法出離輪回。
佛法的第二個要領,是菩提心。
所謂菩提心,就是爲利益無邊無際的衆生而發誓成佛的決心。
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的區別,以是否具有菩提心爲衡量界限。以前阿底峽尊者也說過: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之間,以菩提心來劃分;佛教與外道之間,以是否皈依叁寶來劃分。
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都屬于大乘佛教,作爲隨學的佛弟子,就不能僅僅爲了自己的解脫而學佛,而應發誓爲一切衆生修持無上菩提。
一切衆生都是我們往昔的大恩父母,只是因爲無明的遮障,才使我們不但相見不能相認,而且形同陌路,甚至互相敵視、互相仇恨,誓與對方不共戴天。戰場上相互厮殺的一對士兵,也許曾經是生死相依的一對母子;商場上爾虞我詐的一對商人,也許曾經是海誓山盟的一對戀人;政壇上決一雌雄的一對政客,也許曾經是患難與共的一對密友……這不是聳人聽聞的臆造,而是確鑿有據的事實。稍有輪回常識的人,都可以推出這樣的結論。
我們可以推想,如果當事人知道自己的敵人,曾經是最疼愛自己的人,也是自己最惦念的人時,他們會作何感想,他們還能不假思索地高舉起手中的武器,還能拿出足以置對方于死地的殺手锏嗎?絕不可能!他們會當下化幹戈爲玉帛,緊緊地擁抱在一起,並願意犧牲一切去利益對方。
既然我們現在已經知道了輪回的真相,又怎麼能忽視這一切,不爲曾對自己恩重如山的父母做點什麼呢?
實際上,一切煩惱的根源,就是建立在我執之上的自私,如果不能斷除貪愛自己的念頭,必將永遠遭受輪回痛苦的煎熬。
法王如意寶曾寫過一篇教言,叫做《勝利道歌》,裏面也講過:“沈溺惡境輪回衆,爲得究竟安樂地,當負利他心行責,應舍愛自如毒食。”作爲沈溺在輪回苦海當中的凡夫,爲了獲得究竟安樂的佛果,就應當肩負起利益他衆的責任,像躲避毒藥一樣地斷除我執和我所執。
如果獲得解脫的目的,僅僅是爲了自己而修行,是沒有太大意義的。要知道,一切的痛苦都源于自己的欲望,一切諸佛的功德皆源自利他之行。只有斷除珍愛自己的我執,菩提心才能順利地生起。
佛法的第叁個要領,是無二慧。
所謂無二慧,也即證悟一切萬法爲空性的無我智慧。如果沒有證悟空性,就不可能從輪回中獲得解脫。
這個含義比較深,今天我們講《心經》,也就是爲了讓大家能夠了解一點空性的知識,至少也能播下一顆空性的種子。
如果能夠往以上叁個方向去努力,才算是一個真正的佛教徒。
叁、精誠團結
濁世衆生因煩惱的逼迫,會不由自主地生起各種汙濁不堪的念頭——極端的仇恨、強烈的嫉妒、失控的貪執、增上的我慢……看到別人的功德或受用超過自己,就如同芒刺在背一般不得自在;看到自己的對手遭遇不幸,便幸災樂禍、拍手稱快;當別人好意提醒自己時,不但不反省改過,反而心懷不滿,甚至伺機報複……
現在佛教內部,也存在著很多不和合的現象。當然,作爲修證尚未圓滿的凡夫,生起不好的念頭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然而,如果不以爲恥、反以爲榮,不但不悔過自新,反而變本加厲,到處去宣傳別人的“過失”,贊美自己的“功德”,那就應當受到譴責了。
且不說大乘菩提心,哪怕小乘行人,也強調獨善其身,想想我們的所作所爲,究竟哪一點符合“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的宗旨?既然自诩爲佛教徒,就要盡心竭力地仿效佛陀的行爲,即使現在做不到,也要以此爲目標。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就不配爲佛教徒!因此,希望佛教徒內部,盡量不要出現這樣的問題。
這裏的實際情況究竟怎樣我還不了解,但看起來氣氛很不錯。這幾天來了很多修學不同教派的居士,大家都相處得很融洽,看不出有什麼教派與教派之間的競爭心與忌妒心,這是非常令人欣慰的。
只有佛教徒之間團結合作、和睦相處,佛法才會有前途,不管你是修學南傳佛教、漢傳佛教還是藏傳佛教;是修學漢傳佛教當中的淨土宗、禅宗、華嚴宗;還是修學藏傳佛教的格魯派、薩迦派或甯瑪派,實際上都是釋迦牟尼佛爲了適應不同根基的衆生,而親自傳下來的殊勝正法,我們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都是走解脫道的道友。既然是志同道合的道友,就應該攜起手來共同進步,又何必斤斤計較、睚眦必報,或者互相輕視、自贊毀他呢?
弟子與弟子之間,不要相互攀比、較量高低,說誰的上師好,誰的上師不好;誰的修法有問題,誰的見解、行爲不如法,誰的根器太下劣等等,引起種種幫派矛盾、門戶之爭;上師與上師之間,更不要相互诋毀,即使是小小的摩擦,也最好不要發生,否則對弘揚佛法、利益衆生不但沒有幫助,還會讓旁人生起邪見,助長弟子之間的紛爭,使他們斷失善根,甚至舍棄正法。
稍微有一點佛教常識的人都知道,一切外境都只不過是心的幻變。自己所感受到的不清淨,只能證明自己的心有垢染,常不輕菩薩能視衆生爲佛菩薩,好的修行人都只是觀自己的過失。雖然我們做不到這點,但也不要隨意評點別人的行爲,有誰能肯定自己所見到的不如法現象不是佛菩薩的顯現呢?在印度八十大成就者當中,很多成就者的表現都是荒誕古怪、不合常規的,作爲凡夫,又有誰能了解他們的內在呢?
也許,在我們討厭、憎恨甚至辱罵的道友當中,就有佛菩薩的化現。退一萬步說,即使不是佛菩薩,但其中的很多人也是發了世俗菩提心的發心菩薩,對這種人生起惡念,果報也是非常嚴厲的,因此,在看待別人過失的問題上,我們還是應該叁思而後行!
意大利畫家莫迪裏阿尼所畫的肖像畫有一個突出特點,就是許多成人只有一只眼睛,當別人問他是何用意時,畫家的回答非常耐人深思:“這是因爲我用一只眼睛觀察周圍的世界,用另一只眼睛審視自己。”連這些世間人都知道審視自己,我們這些佛教徒又做得如何呢?我想,我們還是盡量望內審視,少去觀察、評論他衆吧!
四、恒修正法
雖然你們當中的很多人對佛法有一些信心,也希望我和學院的其他道友能經常到這裏來傳法,並舉行一些對衆生有利的活動,自己也能從中受益,但這卻是我們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事情,所以,在沒有外緣督促的情況下,能自覺自願地恒常修持,才是最關鍵的。
雖然我們今天傳講了《心經》,但佛教是博大精深的,僅僅憑一兩堂課的聽聞,絕不可能測度佛教的甚深奧義,只有長期精進努力,才能一窺佛教的堂奧,所以,在堅持放生之余,我們應當使心專注于佛法,把業余時間盡量用在聞、思、修上面,對佛法能有恒常不懈的信心,能持之以恒,才是最有意義的。
我也思考過這些事情,盡管偶爾到這裏來一下,爲大家作一些簡單的開示也並不困難,但僅憑一兩次的開示或者活動,是不能讓我們一下子就明白所有的道理,並獲得解脫的。只有在系統的聽聞、思維之後,才能對佛理生起定解,並爲下一步的修持打好基礎。但願將來有機緣,能爲大家創造一個系統修學的機會。
雖然我並沒有什麼知識,可以說是學識淺薄、孤陋寡聞,但以自己的人生經曆,和講經二十年的經驗來看,與所有的世間學問相比,只有佛法才是最究竟、最圓滿、最能利益衆生的。我們好不容易遇到了如此殊勝的正法,就應該好好珍惜,千萬不要將其隨意錯過。一旦錯過了這次機會,將來什麼時候才能再遇到正法,是誰也不敢打包票的!
有些人經常會問:我學到了這麼殊勝的法,又修了好幾年,爲什麼還沒有開悟呢?
從無始以來,我們在輪回中蓄積了不計其數的惡業,想要一下子將其消除,是難上其難的。如果只是心血來潮或閑得無聊的時候,才在佛堂裏念念佛、打打坐,更多的時間,都用在吃喝玩樂上面,這種一暴十寒的修行方式,是很難得益的;如果把修法當作一種消遣或表明自己見多識廣的炫耀資本,無關痛癢地了解一些皮毛,根本沒有令法與心相融,結果也只會一事無成;如果不能一門深入地專修下去,這個法修了一點點,又去修那個法,今天跟著一個…
《智慧寶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