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智慧宝灯▪P2

  ..续本文上一页却并没有保住自己的性命;患者诸少侠在深圳市人民医院住院119天花费达120万元,病人进了殡仪馆还收抢救费……

  这只是无数典型事例当中的一件,近年来,不知有多少翁文辉、诸少侠被盘剥、被克扣、被欺诈;有多少无权无势、囊中羞涩的患者被沉重的医疗费逼得苦不堪言。

  不知在这些医疗费的“得益者”当中,有没有皈依了佛门的佛教徒,如果有的话,那就是空有虚名的佛教徒。

  要知道,对真正的佛教徒而言,不要说不惜人伦道德,无视因果报应,唯利是图、利欲熏心这些可怕的念头,就连贪图世间享受这些世人认为乃人之常情的事情,都是应当杜绝的解脱之障!

  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当中说过,佛法的要点,就是是出离心、菩提心与无二慧。

  其中第一个要领,是出离心。

  所谓的出离心,就是希求从三界轮回中获得解脱的心念。这是佛教徒的起码要求,南传佛教最重视的,也是出离心。

  有些道友皈依佛门、烧香拜佛十几年了,虽然自称为佛教徒,但他学佛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世间的有漏之乐。不少佛教徒都是如此,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上面,可以不惜工本,花费大量精力,而在佛法方面,却十分吝惜自己的时间,要知道,仅仅为了在轮回中过上锦衣玉食、荣华富贵的日子而学佛,就算不上是真正的佛教徒,因为即使是小乘的修行人,都应当具备出离心。

  也许有些人对自己的现状很满意,认为自己衣食无忧、家庭幸福,没有必要发愿出离轮回。这就是不懂因果业报、生死轮回的表现。

  在茫茫无际的轮回征程中,能投生为人是极其稀有难得的,百年之后,世间的绝大部分人都将前往恶趣。一旦去往恶趣,就再也没有获取解脱的自由了。今生过得好,谁敢保证自己来世的去向?不要说来世,就是在今生,谁又能保证自己的晚年可以安享清福、悠游自在呢?我们现在所处的景况,只是幽暗轮回中少有的一丝光亮而已,因此,在身心比较自由的时候,我们应该想尽一切办法出离轮回。

  佛法的第二个要领,是菩提心。

  所谓菩提心,就是为利益无边无际的众生而发誓成佛的决心。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区别,以是否具有菩提心为衡量界限。以前阿底峡尊者也说过: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之间,以菩提心来划分;佛教与外道之间,以是否皈依三宝来划分。

  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都属于大乘佛教,作为随学的佛弟子,就不能仅仅为了自己的解脱而学佛,而应发誓为一切众生修持无上菩提。

  一切众生都是我们往昔的大恩父母,只是因为无明的遮障,才使我们不但相见不能相认,而且形同陌路,甚至互相敌视、互相仇恨,誓与对方不共戴天。战场上相互厮杀的一对士兵,也许曾经是生死相依的一对母子;商场上尔虞我诈的一对商人,也许曾经是海誓山盟的一对恋人;政坛上决一雌雄的一对政客,也许曾经是患难与共的一对密友……这不是耸人听闻的臆造,而是确凿有据的事实。稍有轮回常识的人,都可以推出这样的结论。

  我们可以推想,如果当事人知道自己的敌人,曾经是最疼爱自己的人,也是自己最惦念的人时,他们会作何感想,他们还能不假思索地高举起手中的武器,还能拿出足以置对方于死地的杀手锏吗?绝不可能!他们会当下化干戈为玉帛,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并愿意牺牲一切去利益对方。

  既然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轮回的真相,又怎么能忽视这一切,不为曾对自己恩重如山的父母做点什么呢?

  实际上,一切烦恼的根源,就是建立在我执之上的自私,如果不能断除贪爱自己的念头,必将永远遭受轮回痛苦的煎熬。

  法王如意宝曾写过一篇教言,叫做《胜利道歌》,里面也讲过:“沉溺恶境轮回众,为得究竟安乐地,当负利他心行责,应舍爱自如毒食。”作为沉溺在轮回苦海当中的凡夫,为了获得究竟安乐的佛果,就应当肩负起利益他众的责任,像躲避毒药一样地断除我执和我所执。

  如果获得解脱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自己而修行,是没有太大意义的。要知道,一切的痛苦都源于自己的欲望,一切诸佛的功德皆源自利他之行。只有断除珍爱自己的我执,菩提心才能顺利地生起。

  佛法的第三个要领,是无二慧。

  所谓无二慧,也即证悟一切万法为空性的无我智慧。如果没有证悟空性,就不可能从轮回中获得解脱。

  这个含义比较深,今天我们讲《心经》,也就是为了让大家能够了解一点空性的知识,至少也能播下一颗空性的种子。

  如果能够往以上三个方向去努力,才算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

  三、精诚团结

  浊世众生因烦恼的逼迫,会不由自主地生起各种污浊不堪的念头——极端的仇恨、强烈的嫉妒、失控的贪执、增上的我慢……看到别人的功德或受用超过自己,就如同芒刺在背一般不得自在;看到自己的对手遭遇不幸,便幸灾乐祸、拍手称快;当别人好意提醒自己时,不但不反省改过,反而心怀不满,甚至伺机报复……

  现在佛教内部,也存在着很多不和合的现象。当然,作为修证尚未圆满的凡夫,生起不好的念头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然而,如果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不但不悔过自新,反而变本加厉,到处去宣传别人的“过失”,赞美自己的“功德”,那就应当受到谴责了。

  且不说大乘菩提心,哪怕小乘行人,也强调独善其身,想想我们的所作所为,究竟哪一点符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宗旨?既然自诩为佛教徒,就要尽心竭力地仿效佛陀的行为,即使现在做不到,也要以此为目标。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就不配为佛教徒!因此,希望佛教徒内部,尽量不要出现这样的问题。

  这里的实际情况究竟怎样我还不了解,但看起来气氛很不错。这几天来了很多修学不同教派的居士,大家都相处得很融洽,看不出有什么教派与教派之间的竞争心与忌妒心,这是非常令人欣慰的。

  只有佛教徒之间团结合作、和睦相处,佛法才会有前途,不管你是修学南传佛教、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是修学汉传佛教当中的净土宗、禅宗、华严宗;还是修学藏传佛教的格鲁派、萨迦派或宁玛派,实际上都是释迦牟尼佛为了适应不同根基的众生,而亲自传下来的殊胜正法,我们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都是走解脱道的道友。既然是志同道合的道友,就应该携起手来共同进步,又何必斤斤计较、睚眦必报,或者互相轻视、自赞毁他呢?

  弟子与弟子之间,不要相互攀比、较量高低,说谁的上师好,谁的上师不好;谁的修法有问题,谁的见解、行为不如法,谁的根器太下劣等等,引起种种帮派矛盾、门户之争;上师与上师之间,更不要相互诋毁,即使是小小的摩擦,也最好不要发生,否则对弘扬佛法、利益众生不但没有帮助,还会让旁人生起邪见,助长弟子之间的纷争,使他们断失善根,甚至舍弃正法。

  稍微有一点佛教常识的人都知道,一切外境都只不过是心的幻变。自己所感受到的不清净,只能证明自己的心有垢染,常不轻菩萨能视众生为佛菩萨,好的修行人都只是观自己的过失。虽然我们做不到这点,但也不要随意评点别人的行为,有谁能肯定自己所见到的不如法现象不是佛菩萨的显现呢?在印度八十大成就者当中,很多成就者的表现都是荒诞古怪、不合常规的,作为凡夫,又有谁能了解他们的内在呢?

  也许,在我们讨厌、憎恨甚至辱骂的道友当中,就有佛菩萨的化现。退一万步说,即使不是佛菩萨,但其中的很多人也是发了世俗菩提心的发心菩萨,对这种人生起恶念,果报也是非常严厉的,因此,在看待别人过失的问题上,我们还是应该三思而后行!

  意大利画家莫迪里阿尼所画的肖像画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许多成人只有一只眼睛,当别人问他是何用意时,画家的回答非常耐人深思:“这是因为我用一只眼睛观察周围的世界,用另一只眼睛审视自己。”连这些世间人都知道审视自己,我们这些佛教徒又做得如何呢?我想,我们还是尽量望内审视,少去观察、评论他众吧!

  四、恒修正法

  虽然你们当中的很多人对佛法有一些信心,也希望我和学院的其他道友能经常到这里来传法,并举行一些对众生有利的活动,自己也能从中受益,但这却是我们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事情,所以,在没有外缘督促的情况下,能自觉自愿地恒常修持,才是最关键的。

  虽然我们今天传讲了《心经》,但佛教是博大精深的,仅仅凭一两堂课的听闻,绝不可能测度佛教的甚深奥义,只有长期精进努力,才能一窥佛教的堂奥,所以,在坚持放生之余,我们应当使心专注于佛法,把业余时间尽量用在闻、思、修上面,对佛法能有恒常不懈的信心,能持之以恒,才是最有意义的。

  我也思考过这些事情,尽管偶尔到这里来一下,为大家作一些简单的开示也并不困难,但仅凭一两次的开示或者活动,是不能让我们一下子就明白所有的道理,并获得解脱的。只有在系统的听闻、思维之后,才能对佛理生起定解,并为下一步的修持打好基础。但愿将来有机缘,能为大家创造一个系统修学的机会。

  虽然我并没有什么知识,可以说是学识浅薄、孤陋寡闻,但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讲经二十年的经验来看,与所有的世间学问相比,只有佛法才是最究竟、最圆满、最能利益众生的。我们好不容易遇到了如此殊胜的正法,就应该好好珍惜,千万不要将其随意错过。一旦错过了这次机会,将来什么时候才能再遇到正法,是谁也不敢打包票的!

  有些人经常会问:我学到了这么殊胜的法,又修了好几年,为什么还没有开悟呢?

  从无始以来,我们在轮回中蓄积了不计其数的恶业,想要一下子将其消除,是难上其难的。如果只是心血来潮或闲得无聊的时候,才在佛堂里念念佛、打打坐,更多的时间,都用在吃喝玩乐上面,这种一暴十寒的修行方式,是很难得益的;如果把修法当作一种消遣或表明自己见多识广的炫耀资本,无关痛痒地了解一些皮毛,根本没有令法与心相融,结果也只会一事无成;如果不能一门深入地专修下去,这个法修了一点点,又去修那个法,今天跟着一个…

《智慧宝灯》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正法醍醐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