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予的財富,不僅可以讓我們身心安適、盡享今生種種實際利益,更可以讓我們把握來生,乃至生生世世得到自在安樂。這絕不是我一個人的看法,無數依靠佛法而精進聞思修行的人們,當然包括衆多的知識分子,都通過自身的親身體驗而對這一點深信不疑。就拿我認識的袁禹博士來說,他在邁向世間學問體系的最高點時,依憑的便是佛教智慧,他在面對社會、人生的諸種困惑煩惱時,也是憑依佛教所賦予的智慧以戰勝違緣,並取得世俗人生與出世間利益的雙重成功與獲取。
袁博士1990年考入武漢大學,並接連獲得本科與碩士學位,1997年又考入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後又在複旦大學物理系博士後工作站學習研究。這個按世俗標准衡量已攀上世間學問頂峰的人,談起佛法來,語氣中充滿敬佩與激動:
不論從事學術研究還是發展工作、事業,我對金錢財富總是不大感興趣,最心儀、向往的就是智慧財富。我從不認爲財富是裝在錢包裏、存在銀行裏的,我總覺得儲藏在大腦裏的知識積累與真正智慧,再加上一個人的人格魅力與高標准的道德素養,才是一個健全人最大的財富資本。而在所有的智慧形態中,佛法的智慧確確實實是對宇宙人生最究竟的真理性闡釋。
曾有一段時間全身心地投入到對科學的信仰當中,那時覺得也許只有科學才能提供所有未知問題的唯一答案。但多年的研修卻讓自己愈發地困惑:常常是一個科學原理剛剛誕生不久,另一個假說馬上就取而代之。科學家就像一架走馬燈一樣,被迅速地旋轉出時間飛快演進的進程。
後來又開始將目光轉向西方文化,從西方哲學到《聖經》,一路下來,腦子也並未被理清。再向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的道教汲取營養,又總感覺到很難將精密的現代邏輯推理應用到古老的道教理論中去。然後便開始研究起佛教,想看看這最後一道陽光能否照亮自己黑暗的心房。
起初在讀《釋迦牟尼佛本生傳》、《阿彌陀經》等經論時,都是把它們當成神話故事來讀的。後來讀到《圓覺經》時才大吃一驚,這部經讓我這個所知障、分別心極重的人,第一次領略了佛法的深刻理念。也即是從讀過這部經開始,我正式走進了佛門,因爲我感到佛法裏面包容的智慧,實在是深不可測,取其中一滴甘露,就已足夠讓我在世海中自由沈浮了。再加上佛法慈悲情懷的觀照,一個完整的人就得以從佛法的土壤中茁壯生長。
接下來又讀了《法華經》、《維摩诘經》、《金剛經》、《寶積經》,以及《入菩薩行論》、《大圓滿前行》等顯密典籍,越看越堅定了自己學佛的意願。記得以前曾對宇宙大爆炸學說驚歎不已,覺得人類已掌握了宇宙的起源。大多數科學家對宇宙成因的認識,大多認爲是由一個密度、溫度很高的微小粒子爆炸而成,也許經過很長時間的擴張後,再度收縮成小體積、高溫度的粒子,一切又消失化爲烏有,然後再爆炸、擴張,産生物質宇宙,形成生命……後來學了佛才知道,且不說大圓滿所認爲的“本來無生的大空性”這種究竟觀點,小乘佛法中也早就指明了宇宙乃至生命的成住壞空特性。
再進一步深入佛教,我對它對人心的探索與結論更感震驚。我不得不驚歎,佛教不僅在揭示外在世界方面遠遠走在了世間學問前面,它對主宰一切的“心”的本質,更有深刻而令人受益無窮的闡釋與實修指導。我常常想,當我們按照佛教的要求一步一步體證到心的本性後,所有的一切顯現、分別、矛盾等種種存在,都將回歸到清淨、平等的法界本來面目中去。如果說想驗證一種理論的正確與否必須通過實驗觀察,那麼要想獲得佛法智慧的真實利益,我們也必須進行佛法的實修,以此才能判斷佛法的可靠與偉大。對我而言,我目前最想做的,便是修行,將佛法的教言落實在我的日常修爲中去。否則當死亡來臨的時候,我又該如何面對?那時,即便你有再好的佛法理論,也只能是——佛法是佛法,你是你,佛法的智慧還沒能真正融入你的心相續中去。
我現在嘗試著用禅宗所謂“放下萬緣”的態度來修心修性,這一過程更讓我對佛法的博大與實用佩服得五體投地。眼看周圍的人們有的爲錢財疲于奔命,有的爲家庭絞盡腦汁,有的爲權勢痛苦不堪,有的爲感情死去活來,這個時候,我就會從內心感謝佛法,感謝它交給了我一把打開各種心結、煩惱的智慧鑰匙,感謝它讓我擁有了身心的相對安樂與和諧,這才是人生最大的財富。“放下”紛紛擾擾的一切,盡管我還不可能現在就前往寂靜地專心苦修,但我已日漸明確了我的人生目標:生命將只因修心才有意義!想想看,幾十年的人生旅途轉瞬即逝,那麼什麼才是我們最應把握的呢?
現在只要有空,我就會念誦並觀修,這樣做的收獲自是無須多言。所以我從內心奉勸那些日日被煩惱折磨,天天與空虛、痛苦、身心疾患作鬥爭的朋友們,放下一些對事業、功利、情欲等等的非分執著,放下一些對世間無用知識的癡迷,也放下對種種萬般帶不去的金銀財富的貪戀,試著去了解一下佛教,感受一下它的永恒智慧,看看它到底能不能成爲你人生道路上最好的導師與燈塔。我相信對佛教的嘗試,一定會成爲你人生旅途當中最明智的一次選擇。
如果要對我的修行體驗作一番總結與瞻望,我想最合適的表述便是:我用《入菩薩行論·安忍品》來當作對治嗔恨的工具,以《修心八頌》來作爲人格的標尺,以《叁主要道論》中所標示的出離心、菩提心、無二智作爲修行永遠的目標與驗證,同時還以《大圓滿前行》當作對照自己自身進步與缺憾的明鏡,再加上從經典佛教經論一直到《西藏生死書》等現代佛教書籍的熏陶與指導,我將在這條智慧大道上直向終點邁進。
印象當中,當袁禹向我敞開心扉、盡情傾訴他對佛教的一往情深與深刻理解時,總是能時不時聽到從他嘴中迸出來的古今中外佛教的教證、理證。這些佛法的精華看來並未僅僅停留在袁博士的“口頭禅”階段,我相信它們已日益走進袁博士的心田裏,只有如此方才能讓他從自己的智慧寶藏中,取用自如地輕松駕馭。
我一直以爲,愚昧是人世間最可怕的黑暗,它能將人們的所有行爲都引入瘋癫、錯亂而又自以爲清醒、光明的境地中去。正是爲點亮這被無明籠罩的漫漫人心,佛陀才高舉起慧日之光。接不接受佛光的照耀,完全取決于你個人的選擇,我要說的只是,別把自己的愚癡或小聰明淩駕于超越陽光、刺破黑夜的佛法大光明之上。
人類已在自己的文明史上留下了幾千年的足迹,這其中,物質的豐裕與精神的健全一直是我們孜孜以求的兩項最主要的目標。不可否認的是,達成這一目標當然可以有衆多的路徑,就像我們已在上文分析過的那樣,土地、貨幣、知識、智慧都會帶來財富。但我以爲,如果說很多種手段、方法都會因時間的篩選而漸漸退出人們曆史視域的話,那就只剩下了一種永恒不變的可爲全人類和全宇宙帶來財富、幸福、康甯、和諧的手段與工具,它就是——佛法的智慧!我們短暫的這一期生命可能不會成爲佛法終極智慧的完全見證人,那就讓地老天荒去爲佛法作證吧。
博士訪談錄(四)
佛教與物理學
佛教的道理非常深奧,且涉及面廣,它可以包容世間的一切學問。而在物理學中,佛法的義理更是可以得到直觀呈現。物理學中所承認的諸如萬事萬物互相觀待、互相聯系、不存在絕對靜止等觀點,與佛法宣示的萬法無常觀非常接近。另外,佛教有部宗所抉擇的無方微塵、無分刹那,也與物理學從分子、原子一直到誇克的物質結構認知序列相當吻合。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與佛教的世俗因果律相比,相同之處也頗多。而且不論是牛頓還是愛因斯坦,他們晚年的困惑與再思索亦與佛法考慮的問題密切相關。至于現當代的物理學家抉擇外部世界所得到的結論,與小乘佛教觀察器世界的結果也往往不謀而合。
但要論及探索人的內心世界,物理學便頓顯乏力與無奈了。迄今爲止,物理學根本未摸到人心的本質,對于意識的深層含義同樣一無所知。來自南京大學的桂增副教授想必對此問題應該更有體會,因他在南大上本科時學的就是物理,後又在江西教了十幾年的書,依然沒忘研究物理。隨後他又獲得物理學的碩士、博士學位,然後便一直從事物理學的教學與研究。他對物理學與佛教之間的關系有如下觀點:
我從小就信佛,且對佛理堅信不移。在種種對人生、宇宙的解釋中,唯有佛法是顛撲不破、至高無上的。自然科學雖也研究種種自然現象,但卻始終沒有觸摸到一切現象的緣起性空本質,只有佛法才洞穿了內外世界的空性特征。
小時候我對佛教、物理學都很感興趣,曾花了很長時間研習物理,同時也學佛。幾十年的研究讓我認清了一個事實:物理學基本是借助于各種儀器做實驗,再輔以推理,最後得出定律並下結論的。它的種種理論確實可以讓我們享用從電子科技到航天技術的很多方便、利益,不過它卻在面對任何人都不得不面對的生死問題時一籌莫展。這時我們就會體會到只有依靠佛教的聞思修,人們才能因了達心的幻化本質從而超越死亡的陰影。據我所知,有相當一部分物理學家因研修佛法而獲利益,其中當然包括獲得無懼死亡的從容練達心態。
對我而言,我把大部分時間、精力都用于修行佛法,我深感自己的信仰絕非人雲亦雲,我是通過多年的研究思考後才得出自己的結論的,因而我對自己選擇的道路充滿信心。
談話當中,我順便問起了桂先生有關前後世的問題。作爲一名物理學家,他對此問題的看法是:
對于人的前後世問題,物理學簡直就是一片茫然,因它從未深入研究過此問題。故而它既提不出“有”的觀點,也談不出“無”的所以然。我個人認爲,既然無有前後世的論點找不到任何推理依據,那我們只能而且必須承認佛教的前後世存在的看法。佛教對此問題除了有邏輯論證外,尚可以通過修持讓人回憶起前世,有些有神通之人以及佛菩薩還可現量見到。物理學找不到不…
《智慧寶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