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色彩。更何況這其中的佛教已遠遠超越了人的出發點與眼界範圍,它的慈悲目光關注大千世界的每一類衆生,它的智慧火焰照徹生死的本來面目。
有人說宗教是喪失了自我或再度喪失自我者的靈魂避難所,其實這話並不准確。即便一個以世俗眼光來看各方面都很圓滿的人,他依然渴望精神境界的升華、生命內在本質的開發。簡單通俗地說,他還是想尋求生命延續性的存在,希冀一種永恒狀態的來臨。
我在美國講學期間碰到了很多大富翁,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些人大多不像影像傳媒中所形容的那樣貪婪無恥、利欲熏心,他們多數都很講道德良心,真的是一群“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人物。究其原因,原來他們全都有宗教信仰——大都是一些虔誠的基督徒,也有少部分信奉佛教。據說電腦天才比爾·蓋茨也是一位信奉基督的教徒,他能將《馬太福音》倒背如流。
而我認識的另一位國內的年輕人,不到叁十歲就自殺了,若論他的社會名望、地位、財富都可說是如日中天,但就是因找不到人生的究竟意義,“寄蜉蝣于天地,感滄海之茫然”,沒有歸宿感,也沒有立足點,最後只好以這種悲劇形式結束了自己短暫的一生。
所以我才會覺得人生在世需要給自己找一種正確的信仰!更何況國家現在正提倡以德治國,正強調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在這方面,宗教絕對可以扮演重要角色。對一個找到了人生的精神家園、因而就會以自覺的道理自律規範自己行爲的人來說,他會從內心希望人人向善、社會進步,他哪裏會容忍道德淪喪、邪教泛濫、物欲橫流、人心險惡?
宗教是人類文明的標志之一,是人與動物區別的標志之一,是倡導自尊、尊他、自愛、愛他、和諧共處、慈悲濟衆的最有力的精神旗幟。尤其是流傳在中國廣大地區的佛教,早已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宗教信仰,而是日益廣泛地流入了中華民族的血脈,成爲我們的精神支柱,變成我們的文化底蘊。佛教作爲傳統文化的珍貴遺産,一定可以在解決現代人日益增多的身心困擾等困境方面,發揮無有窮盡的偉大作用。它在給我們指出精神終極目標的同時,也會帶著我們一步步堅實地邁向這個人性大解放的彼岸。
即就是不從宗教角度,單從文化方面來說,佛教文化都值得人們研究、珍視、遵奉。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從文學藝術、戲曲表演、遣詞造句,到工巧明、醫方明等世間技藝,都可看到佛教的影子。如果從佛經而言,不信仰佛教的人士也不妨打開一本經書看看。你就是把它當成一種文學作品來讀,都會對你有百利而無一害,此中感受只要嘗試一下就自會明白。
各個層次、各種根基的人都可從佛教中受益,不論是希求身康體健還是追究生命本源、精神歸宿,這種究竟而完美的宗教你到哪裏能找得到?
以前曾聽人講過這麼一個故事:據說清華大學的很多電腦高手都可用他們的發達大腦破譯許多公共防範措施,故而他們可以不花錢就打各種用卡電話、竊取他人的電子郵件,甚至充當電腦黑客,把目標對准銀行、股票交易所等國家部門。我真是替這些人感到可惜!智慧如果不能用在造福于人類、社會上,不用在探究宇宙人生的本質上,不用在深入佛法的聞思修上,不用在升華生命的努力中,那就只能用來澆灌“惡之花”了。而從中收獲的果實,在我們將來面對生死之際,不但不會發生任何有益的功效,反而只會使我們追悔莫及。
給自己留一點時間用來研修佛法,能不能得到究竟利益那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博士訪談錄(七)
佛法妙不可言
佛教的內涵浩瀚無邊,如世間千門萬種的知識體系一樣,只要人人選擇相應自己興趣愛好的門類深入進去,則多多少少都會獲得一些收獲與心得。有些人也許害怕學不懂佛教的深邃理論,便全盤放棄了對佛法的聞思與實修,這種做法實在是太可惜了。我們不怕人們不懂佛法,只怕他們不入佛門。只要入得此門,那就絕不會空手而返,不同層次的衆生根據不同的精進程度都必獲不同層次的利益。如果再深入下去的話,你一定會被佛法漸漸吸引。
深廣無邊的佛教的確非一般世間學者能以其分別念妄加測度,比如對《大悲妙法白蓮經》中寶藏如來授記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的經過和詳情,以及經中宣講的無數刹土、無數劫的空間、時間概念,就遠遠超越任何一個知識分子的現有知識積累與思維定式。因此,所有欲希求佛法真義的人們都應該通過各種方式學習佛教經典,這一點非常關鍵。在有了正確的了解與認知後,我們還要按佛教的義理,在一位真正上師的引導下開始實際的修持工作,這一點更是必不可少。
對現在的大多數學佛者而言,他們經常都會在不事聞思與不事修行之間搖擺不定,特別是後一種錯誤傾向,更是侵襲了很多人的修行之道。比如許多研究《大藏經》的漢族知識分子,都將之當成一種學術研究,這樣的態度就很難讓人們真正品嘗到佛法的滋味。一方面我們應該放下成見、偏見走進佛法的天地,另一方面,我們又應很好地把聞思修結合起來。只有如此,我們才可從佛陀教言中獲取最大利益。
也有一部分知識分子通過聞思結合實修從而感受到了佛法無可言說的妙處,韓明風博士對此就深有體會。韓博士畢業于安慶大學中文系,接著又在雲南師範大學獲得了哲學碩士學位,隨後又于南京大學取得了社會學的博士學位。她對我訴說的學佛心得體會是:
從我個人來說,我天生就喜歡佛教,從小就對佛法充滿信心。後來當真的值遇佛法道理後,感覺就像如獲至寶,很快就投入了進去。多年來的研修讓我堅定不移地確認佛法是人生至寶,是真理之法,也是通向究竟彼岸的唯一航船。
在我看來,科學與佛法是可以相容、但卻分屬不同層次的兩套體系:科學是研究事物外在規律的學問,而佛法則是研究內在心理的“科學”。就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樣,科學抉擇的是世間規律,並依賴這種規律判斷事物及維持自身運轉,所謂的高科技也即指利用這種科學技術能給人類帶來更大的物質利益而已。而佛教關心的更多的是人心的層面。
佛法修證當然要以理論掌握爲基礎,同時它也需要次第的念誦、觀修、禅定等實修來相互配合。我對佛法充滿信心,並一直想達到最究竟的證悟狀態。我知道這需要自己的精進努力,更需要獲得具相上師的言傳身教。記得在上博士期間,我們曾開設有《佛教曆史》這門課,當時大家就向主講老師提出過希望派一位具德具法相的師父指導大家實修的問題。老師只是笑了笑並沒有直接回答,也許他自有密意吧。我們爲什麼這麼重視上師,就是因爲國內外盡管目前很多大學都設有宗教學的碩士、博士點,但絕大多數的宗教學研究生們都以鑽研佛理爲主,從不或很少實修,這是這類學院派宗教學者的一個通病。
如果再深入一些寺院、道場,我們就會發現,許多人要麼不通佛理,要麼不事修行,這樣發展下去,則很難對佛法産生正信、智信,更難于從佛法當中獲取身心狀態的實際提升。以我自己的聞思修實踐來看,我越發覺得佛陀的每句話都有不可思議的意義與加持,如果你能認真思維、領會,並融之于心、落實于行動當中的話,你一定會有所證悟、有所收獲。有些具體的感受、個人具體所得的益處,都很難用確切的言語表達,我只能從心底希望人們都能了解並接受佛教。常人根本無法衡量它的偉大,我自己覺得每當自己翻閱一本經書時,佛陀所說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真實不虛,都有無比的說服力,都能給自己帶來無邊的受用。每一次想到經文的意義,想到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留下這麼好的妙法甘露,我就會情不自禁地流下感恩的眼淚。再想到那些未趨入解脫道的衆生無法品嘗佛法的美味,我就替他們感到可惜。
我正在努力,並將終生努力行持佛法,因我對它宣示的道理已無一絲一毫的懷疑。我非常渴望能在臨死前獲得穩定可靠的證悟境界,並徹底證悟佛法真谛。爲此,我將滿懷信心地精進聞思修下去。
韓博士的話很有道理,又充滿一定的實修味道,我相信不論在家出家,甚或不信佛教之人,都可從中看到一個正信佛教徒對佛法的正確理解。在閃電般的短暫人生中,能希求佛法所標明的崇高境界,只會給你帶來妙不可言的好處而不會有絲毫損害。如果還要自覺或不自覺地身陷邪見的大坑而不願自拔,那就實在可憐可歎了。
博士訪談錄(八)
應下苦功
工人工作要用功,農民種地要用功,牧民放牧牦牛也得用功,我們每個人不論幹什麼事、從事哪種工作都要用功努力。而在如此多的可供用心下工夫的領域中,我們應該向哪方面努力邁進呢?
以世間角度來衡量,一般所謂的上等人也即一些具有遠見的智者,他們往往對國家、民族的未來下工夫;中等人則爲家人的利益奔波勞碌;下等人就在自己的溫飽上大做文章了。若以佛法衡量,最有意義的舉動當然是從事佛法的聞思修,我們一生的用功都應該對准這個方向。
不信佛教的人士可能根本不會接受他們自己其實是不明真理之士的看法,這些人往往都會自以爲是地認爲自己的所作所爲充滿智慧,並以之自得。若以佛教的出發點審視,這些人真的是被無明蒙蔽住了。別的不說,只以很多現代人在選購房子時的舉動來看:億萬富翁花費巨資籌建自己的天堂般豪宅,似乎他們的房子必須而且肯定可以抵禦十二級以上的地震、二十級以上的臺風,同時還要穩固矗立千萬年;普通工薪階層則不惜以二十年、叁十年、四十年,甚至一生爲代價,月月去償付爲買房而貸的款。不知這些人想過沒有,他們本身才能活多少年?生命的意義難道就只意味著享受與還債?
所以我們才希望人們都能從事佛法的修行,那是唯一可擦亮晦暗人生、並爲生命找到最究竟的歸宿與最有價值的存在方式的用功之處。相信真有智慧之人一定能對這個問題有所共鳴。
我認識的蘇華博士就對這一點深有同感。他畢業于曲阜師範大學英語系,先後在該校獲得了本科及碩士學位,後又于某大學取得了博士學位…
《智慧寶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