醜叁、(攝義):
見可見無故,識等四法無。
近取等諸緣,雲何當得有?
見和所見不存在的緣故,識等四法也不存在。沒有識等四法,近取等諸緣怎麼會存在呢?
對方仍然認爲:見法與所見存在,因爲它們的果——眼識、根境識叁者和合的觸、由觸而生的受以及以受爲緣而生的愛存在。比如我們以眼識見到一個人,這是識;見的時候有根境識的和合,這是觸;有觸就有苦樂等感受,這是受;有了樂受就會生起貪愛,有了苦受就會生起乖離愛……這是愛。有了這些,又會有取、有、生、老死等。由于十二緣起存在,所以見法、所見存在。
見法和所見,上文已經破了。沒有見法和所見,也就不會有眼識;沒有眼識,也不會有根境識和合的觸;沒有觸,就無法生受;沒有受,也就不會生愛。十二緣起的各支,前前爲因後後爲果。既然識等四法不存在,那麼取、有、生、老死等也無法成立,就像沒有地基就沒有牆一樣。
這一頌是攝義,說明了眼識不是見者;同時也說明,眼識不能見境,十二緣起的輪回不可能顯現。
癸二、(以此理類推其他):
耳鼻舌身意,聲及聞者等,
當知如是義,皆同于上說。
應當了知:耳鼻舌身意,聲音乃至法,聞者乃至知者等,這些法不存在的道理,都與上文中所說眼根、見者以及見所見不存在的道理一樣。
人們認爲眼見爲實,但前面破了眼根、眼識,所以以後應該說“眼見爲虛”。不但眼見不到真實,耳也聽不到真實,鼻也嗅不到真實……這裏破見者的道理可以類推其他的根和識。比如耳根:“是耳則不能,自聞其己體,若不能自聞,雲何聞余物。”“火喻則不能,成于耳聞法,去未去去時,已總答是事。”“聞若未聞時,則不名爲聞,而言聞能聞,是事則不然。”“聞不能有聞,非聞亦不聞。”破了耳根,以同樣的推理可以破耳識:“若已破于聞,則爲破聞者。”“離聞不離聞,聞者不可得,以無聞者故,何有聞可聞。”“聞可聞無故,識等四法無,近取等諸緣,雲何當得有?”破了耳根、耳識,大家同樣可以去破鼻根、鼻識,乃至意根、意識。
這裏的推理主要有兩種,一個是自己對自己不能起作用,所以不能見色聞聲,這是最根本的推理;另一個是不論具不具有作法,都不成立作者。
要知道我們現在的所見所聞只是分別念的假立,比如看電視,這只是因緣具足以後的一種幻化,屏幕上並沒有人、事的真實自相。雖然看者也知道這一點,但他的心還是被誘惑了。所以我們一定要懂得一切都是緣起法,六根、六境、六識的因緣一具足就顯現種種相,但人們始終認爲有見者、有所見,有聞者、有所聞,也認爲自己見了、聽了……這只是受了欺惑而已,實際上這一切都了不可得,如虛空一般。
以上說明了眼根不能見色,耳根不能聞聲,乃至意識不知諸法等十二處不存在的道理。這些空性的道理,我想一般人很難接受。但實際上諸法的本體就是這樣。大多數人只受過世間教育,連業因果、前世後世都不承認,想一時把這樣的思想見解改過來,恐怕也很困難。但大家可以比較一下,看看到底是以前所受的教育可靠還是龍猛菩薩的理證正確。也希望大家好好體會一下,在以中觀理證的智慧破析的時候,看看自己內心有什麼感覺,有什麼收獲?
昨天有些堪布說:“雖然只學了《觀因緣品》、《觀去來品》,但還是受益匪淺。”也許他們是爲了讓我高興高興,也許他們從內心對龍猛菩薩的殊勝智慧以及佛法的甚深教義生起了殊勝的定解。不管怎麼樣,我非常希望每一個人在學習每一品的時候,都有一些不共的收獲。
《般若經》等佛經處處說:這個不存在、那個不存在……看到這些,希望大家不但不要生邪見,反而要以理證證實佛語的正確性。如果我們沒學過中觀,那說眼根等不存在,可能就難以接受。但現在我們學了中觀,有了理證的基礎,對不存在的道理也有了一些認識,這樣就能誠信佛語的正確性。我們的相續能有這樣的見解,說明聞思是有必要的。
宗喀巴大師在他的注疏中說:衆生因爲無始以來的愚癡和執著認爲眼根可以見到色法,但通過聞思中觀以後,明白眼根並不能見諸法實相,只有以慧眼才能了達諸法實相,獲得了這樣的智慧也就算享受到了諸法空性的道理。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以肉眼見諸法是不合理的,不存在的認爲存在就是顛倒而見;通過聞思通達了萬法不存在的空性以後才會知道,只有獲得了佛陀的如所有智和盡所有智,才能見到一切諸法的真正本體。宗喀巴大師還說:勝義中一切萬法如虛空一般,世俗中一切萬法如夢如幻存在。爲了通達這樣的道理,我想我們很有必要聞思《中論》這部論典。
我們無始以來的分別念非常嚴重,聞思的時候好像真的已經通達了萬法無來無去的道理,但過了一會實執又生起來了。全知麥彭仁波切也說:一些暫時的串習也難以斷除,更何況無始以來的強烈實執?但只要我們修習空性,就一定會斷除。麥彭仁波切再叁強調:光是耽著詞句並沒有什麼意義,一定要真正懂得空性的道理,並在現實生活中運用。
所以,我們對于所見的一切法不能太執著。遠離執著就是我們聞思空性以後在修行上的一種道用。否則,坐禅的時候一切都是空的,但出了定在現實生活當中什麼事情也不能轉爲道用,比平凡人還可憐,這說明佛法根本沒有融入內心。佛法並不是形象,一定要在心上用功,而且不是一次兩次、不是一個月兩個月、不是一年兩年,簡單地串習並不能斷除相續中的習氣。所以,我們只有不斷聞思,平時也把中觀的道理用在生活中,這樣到了一定的時候,就會漸漸減少強烈的實執。
全知麥彭仁波切在《中觀莊嚴論釋》中說,作爲修行人應當時常祈禱自己的上師,依止賢善的道友,聞思修習空性的道理。《中觀莊嚴論釋》有很多實修方面的甚深竅訣,關于中觀的見解在生活中怎麼運用講得非常殊勝,所以,我一直想給大家傳講這部論典。現在我特別著急:什麼時候才能傳講這部論典!我想,道友們學了《中論》打下較好基礎之後,再通達了《中觀莊嚴論釋》,到時候大家對空性就會運用了。本來我准備秋天去放生,但這可能要耽誤一兩個月,其間雖然還有其他上師在傳法,但中觀方面的課程我始終不想中斷。這兩天我一直在想:爲了讓大家早一點學《中觀莊嚴論釋》,不去放生好不好?
看到有些道友那麼精進,我真的非常隨喜。他們就像我剛來學院時一樣,沒有其他的事情,白天晚上都把精力用在聞思中觀等佛法上。雖然我現在做不到,也沒有這種能力,但看到這些隨學高僧大德的行爲,心裏就生起歡喜。希望你們不要一天兩天,要長期堅持下去,因爲我們的習氣很嚴重,一定要長期對治。所以,我們也不應該只是在口頭上:空性、空性……以前有一位道友特別愛說“一切都是空性的……”,但後來卻爲了空性的問題和道友吵了起來,對方說:“你不是說一切都是空性嘛,現在爲什麼不空你的嗔恨心?”這時他的嘴一直在顫抖,臉也變得像紅蘋果一樣。所以,即使口頭上說一百遍空性,但煩惱卻一點也沒有摧毀,這也沒有多大意義。
辛二、(以教證總結):
《無言說經》雲:“內外地界無二義,如來智慧能覺了,彼無二相及不二,一相無相如是知。”
《金光明女經》雲:“文殊師利語彼童女:“應觀諸界。”童女答言:“文殊師利,譬如劫燒時,叁界等亦爾。”又說偈曰:“眼不能見色,意不知諸法,此是無上谛,世間不能了。””
《般若波羅蜜經》雲:“彼一切法,無知者,無見者。彼說法師,亦不可得。不可以心分別,不可以意能知。”“佛告極勇猛菩薩言:“善男子,色不爲色境界,受想行識不爲識等境,以境界無故。極勇猛,色不知色,色不見色,若色不知不見,是爲般若波羅蜜。乃至受想行識不知不見亦複如是。””
《佛母經》雲:“阿姊,眼不見色,乃至意不知法。如是菩提離故,眼色離;乃至菩提離故,意法離等。”
《中觀根本慧論·觀六情品》傳講圓滿
四、觀五陰品
五陰即色受想行識五蘊。鸠摩羅什大師譯作五陰,現在多譯作五蘊。所謂蘊,即積聚的意思,也就是很多法積聚在一起。比如色蘊,它可以包括粗的色法、細的色法,顯色、形色,果色、因色等;受蘊則包括苦、樂、舍等感受;想蘊包括種種想;行蘊包括種種相應行及不相應行法;識蘊包括六識或八識等。這一品我們主要觀察色蘊,然後類推其他的蘊,這和上一品主要破眼根見色進而類推其他是一樣的。
根據《俱舍論》的觀點,有部宗認爲五蘊是存在的,它包括了一切有爲法。那麼五蘊存在的理由是什麼呢?他們認爲:佛陀說“一切有爲法即是五蘊。”如果五蘊不存在,佛陀又何必這樣宣說呢?既然說了,就說明五蘊存在。不僅是小乘行人,我想很多學大乘者也難免會有這樣的執著。
雖然在名言中,如幻如夢、如泡影般的五蘊顯現是存在的;但從勝義的角度來觀察的時候,五蘊經不起任何觀察,只能消于法界。下面我們就以龍猛菩薩敏銳的理證智慧來抉擇五蘊的本性。
庚二、(破蘊——觀五陰品)分二:一、以理證廣說;二、以教證總結。
辛一、(以理證廣說)分叁:一、廣破色蘊;二、以此理類推余蘊;叁、宣說辯駁之理。
壬一、(廣破色蘊)分叁:一、觀察因色果色互相觀待之理;二、觀察因色果色是否存在而破;叁、觀察因色果色是否相同而破。
癸一、(觀察因色果色互相觀待之理)分二:一、略說立宗;二、廣說理由。
子一、(略說立宗):
若離于色因,色則不可得。
若當離于色,色因不可得。
如果離開了色法的因——四大種,那麼果色也不可得。如果離開了果色,那麼色法的因也不可得。
“若離于色因,色則不可得。”色有因色和果色,地、水、火、風四大種是因色,五根、五境、無表色這十一種色是果色。“色因”也就是因色,後面的“色”是指果色。如果離開了色法的因——地水火風四大種,那麼十一種果色也不可得。爲…
《中論講記 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