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論講記 上▪P2

  ..續本文上一頁智面前,諸法首先不生,究竟不滅,就像石女的兒子一樣根本沒有真實本體。

  鸠摩羅什大師的譯本中,這一句是“不生”在前,“不滅”在後。波羅頗蜜多羅(智識)譯師所譯的《般若燈論釋》中是“不滅亦不起”。而在藏文《中論》的譯本中,這一句譯爲“不滅亦不生”。對于“不滅亦不生”,果仁巴大師解釋說:諸法之滅若不存在,其生亦不可成立。意思是,有了諸法的滅就一定有它的生,如果遮破了滅,生也就遮破了。可見,以“不滅亦不生”同樣可以開顯離戲大空性。所以,不論是“不生亦不滅”,還是“不滅亦不生”,兩種譯文的意義並不相違,都是合理的。

  “不常亦不斷”:衆生認爲有常有斷:已有的法恒時存在,這是常;已有的法變成沒有,這是斷。然而諸法無生的緣故不會有一個實有的法存在,所以不常;沒有實有的法存在就不會有它的滅,所以不斷。

  “不一亦不異”:如果諸法以自性而存在,則要麼是一體要麼是異體。然而諸法無生的緣故並無自性存在,所以不會成爲一體;沒有一體,異體也不可能成立。另外,如果觀察事物的本體,任何法都由支分組成,這樣分析至微塵、刹那都無實體可得;實有的一體不存在,多體也就無法安立。所以,任何法都不是一體,也不是異體。

  “不來亦不去”:一切法並非從他處而來,也不往何處而去。雖然衆生認爲色、心諸法皆有來去,然而諸法無生無滅的緣故,哪裏會有真實的來去呢?

  世人有各種各樣的執著:有、無、是、非、好、壞……既然有這麼多執著,那爲何只離八邊就是實相呢?因爲,衆生的邊戲執著雖有成千上萬,但以生滅等八邊完全可以涵攝無余。宗喀巴大師的《理證海》也講:所有戲論都可以包括于八邊,除了八邊之外沒有必要再作安立。因此離八邊就是離一切邊。

  遠離八邊的次第是根據內道、外道、世間人的次第安立的。內道有實宗多執著生滅二邊,故以不生不滅破除;外道多執常斷二邊,故以不常不斷破除;世間人多執一異、來去四邊,故以不一不異、不來不去破除。當然也可以根據其他方式安立。

  對于離八邊,內道各宗有不同的解釋。小乘有部、經部講離八邊,只抉擇到人無我空性,而保留了無分微塵、無分刹那實有;大乘隨理唯識宗講離八邊,只抉擇到人無我和相似的法無我空性,而保留了成實的依他起識;中觀自續派講離八邊,只抉擇到單空,而保留了名言中的生滅等。

  以上各宗雖然從下到上從不同的高度抉擇了離八邊,但這些宗派最終都有或粗或細的執著,所以誰也沒有真正抉擇到諸法的本體。諸法的本體是大空性,並不存在無分微塵、無分刹那以及成實的心識,也不是單空。這樣的大空性,只有中觀應成派能抉擇,針對上根的所化衆生,應成派以遮除八邊的方式直接宣說了大空性的本體。

  學習《中論》的目的就是要抉擇諸法的實相,要抉擇諸法實相必須要跟隨應成派的究竟見解。如果只建立無遮單空,那本論的直接內容就成了世俗谛,這樣的話,就與佛陀宣說般若、龍猛菩薩诠釋般若的究竟意趣不相符。至于本論之究竟意趣,則如《中論釋·善解龍樹密意莊嚴論》所言:“此論則以“緣起而生之真如性,遠離八邊戲之實相,息滅一切戲論”作爲其所诠內容。”

  一切諸法的實相是離于八邊的大空性,這就是釋迦如來所宣說的般若教義的甚深內涵。對此教義,若非龍猛菩薩的理證開顯,我們就無法真實趨入。如同大海中雖伏藏有如意寶,但如果沒有具能力的商主去取寶,人們就無法享用。同樣,如果沒有龍猛師徒的勝義理證,一般的人,尤其是現在的後學者,就根本無法趨入如意寶般的般若義理。

  丙二、(頂禮宣說者):

  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

  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

  佛陀能夠宣說一切諸法皆由因緣和合而生,又能善巧寂滅能诠所诠等一切戲論。我(龍猛菩薩)向佛陀叁門恭敬地頂禮,因爲佛陀所說的緣起空性之理是一切學說中的第一。

  在世出世間的一切學說中,佛陀所宣說的緣起性空最爲第一,其他任何學說都無法企及。佛陀通達世間所有學問和技藝,這已遠非常人所能及,而尤爲不共的是佛陀了達名言諸法皆依因緣和合而生,是如夢如幻的緣起假相,其本性爲離一切戲論的大空性,且以大悲心宣說了這種真理。而這種真理也唯有人天導師釋迦牟尼佛才能宣說。

  我們可以看到,在這個世界上盡管有五花八門的外道思想以及各種各樣的學術觀點,但它們都無法觸及萬法的真相。唯有佛陀的緣起性空學說究竟圓滿,它真正宣說了諸法實相,這是任何人也無法推翻的。

  古印度有許多外道,如數論外道、勝論外道、裸體外道、順世外道、密行外道等,他們有的認爲因果不存在,有的以天堂爲究竟的解脫處,有的以大自在天等天尊爲皈依處……這樣的邪見導致了種種邪行:或者根本不取舍因果,或者以血肉供養天尊……這些外道的觀點在全知無垢光尊者的《如意寶藏論》中有介紹和破斥。雖然外道也希求解脫,但是他們的見解和行爲都落于偏執,並不符合中道,無法解脫。而作爲已入內道的修行人,相續中是否存在外道的習氣也不好說,所以,如果在了知外道的觀點後對其破斥則不會誤入歧途。全知麥彭仁波切也說,內道修行人通達外道的一些基本觀點也有必要。

  現在漢藏兩地同樣都有許多外道邪說,雖然這些邪說也自稱要引導人們趨入解脫,但觀察其理論之後則會發現:像佛教那樣如理如實宣說萬法本性的一個也沒有。沒有緣起性空的正說哪裏會有解脫?

  或許有人會問:現代科學不是可以解釋一切嗎?其實,現代科學只是暫時、片面地解釋了一些顯現法的道理,對于諸法空性之理,一點邊也沒沾上。雖然現代學者各自建立了龐大的學術體系,也有許多研究成果,但這些根本不及佛陀智慧的一分。

  據說有些科學家也在研究佛法,並且試圖用實驗和推理來解釋空性。最近就有位道友對我說:“堪布,有個好消息!現在的量子物理學的研究成果已經接近佛法的空性了,以前人們認爲分子、電子、誇克以及更微細的法存在,但現在已經能夠證明它們不存在了!”不存在就是空性,就是佛法了嗎?不是這樣的!我總是在想:沒有佛法的見解和修持,只是以世間的方式來推測,這根本不可能通達佛法的奧義。如果依靠佛法的見解來研究量子力學、相對論等,則很有可能因此而通達萬法的真理。而只是依靠量子力學來抉擇般若空性,就像木匠用他的鋸子來鋸鋼鐵一般,有很大的困難。其實他們的理論只是說明誇克等不存在而已,除此以外,哪裏有更深入的力量來抉擇空性呢?緣起顯現的同時卻是空性,空性的同時卻能從中顯現緣起,這樣的道理只有依龍猛菩薩的理證才能抉擇。單單依靠相對論、物理、化學等世間理論,再聰明的人也不行。

  我們還應知道,自古以來世人建立了很多學說,但是前人的學說總是很快就被後人推翻,在幾千年的人類曆史中這種現象可謂屢見不鮮。唯有釋迦牟尼佛于二千五百年前所宣說的真理始終屹然不動,誰人能破得了半句?因此,我們應對佛陀無與倫比的智慧生起堅定的信心,應該像龍猛菩薩那樣畢恭畢敬地向佛陀頂禮。

  以上兩個偈頌宣說了遠離八邊的實相,並對宣說如是實相的佛陀作了頂禮。作爲後學者應經常念誦這兩個偈頌,這不僅可以憶念佛陀和龍猛菩薩的恩德,還可以作爲對他們的祈禱,以期通達中觀的道理。

  藏地曆來就非常重視這兩頌,在念誦《般若經》時首先要念這兩頌,以此頂禮佛陀並祈禱生起般若空性的證悟,而在藏傳佛教的《心經回遮儀軌》中也有這兩頌。創立斷法的瑪吉拉准空行母說:這兩頌不僅是贊歎、頂禮佛陀的偈文,也是非常殊勝的降伏法。

  乙二、(抉擇宣說中觀之見)分叁:一、宣說緣起特法;二、宣說緣起空性;叁、證悟緣起之功德。

  丙一、(宣說緣起特法)分叁:一、宣說主要特法;二、宣說其他特法;叁、斷除太過。

  丁一、(宣說主要特法)分二:一、觀因緣品;二、觀去來品。

  雖然《阿含經》、《大毗婆沙論》及《俱舍論》等小乘經論都宣說了萬法存在的觀點,但這只是對小乘根性的衆生暫時宣講的不了義法,以了義般若空性的教義來衡量,萬法根本不存在。

  對于萬法如何不存在之理,本論以二十七品抉擇,具體如下:一、觀因緣品;二、觀去來品;叁、觀六情品;四、觀五陰品;五、觀六種品;六、觀染染者品;七、觀叁相品;八、觀作作者品;九、觀本住品;十、觀燃可燃品;十一、觀本際品;十二、觀苦品;十叁、觀行品;十四、觀和合品;十五、觀有無品;十六、觀縛解品;十七、觀業品;十八、觀我法品;十九、觀時品;二十、觀因果品;二十一、觀成壞品;二十二、觀如來品;二十叁、觀顛倒品;二十四、觀四谛品;二十五、觀涅槃品;二十六、觀十二因緣品;二十七、觀邪見品。

  依《佛護論》與《無畏論》的觀點,在全論的二十七品中,前二十五品是宣說如何趨入大乘之道,後兩品則是宣說如何趨入聲聞之道。《佛護論》由佛護論師所造,梵語音譯爲“布達巴樂”,這是以論主的名字命名的論典,堪布阿瓊曾于淨現中得過這部論典的傳承。《無畏論》也叫《噶裏晉美》,關于本論作者有衆多說法。

  清辯論師的觀點與以上兩部論典的觀點不同,他不承認最後兩品爲宣說如何趨入聲聞之道,他認爲全論二十七品都是在宣說如何趨入大乘之道,並且該論圓滿解釋了佛陀二轉*輪的究竟意趣。月稱論師在《顯句論》中也表達了與清辯論師相同的觀點。

  

  一、觀因緣品

  本品觀察因緣。一般人都認爲因緣聚合産生了果法,但這只是一種迷亂的執著,因爲在真實的勝義中並不存在所謂的因緣。《無熱惱龍王請問經》雲:“何者緣生則無生,不具彼生之自性,何依緣起則空性,若知空性不放逸。”意思是說,任何一個法如果是依靠因緣而生那必定是無生,因爲並不存在具有自性的生,所以任何依靠因緣聚合而現起的法必定是空性,而菩薩了知這…

《中論講記 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中論講記 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