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士,以及很多學了佛的研究人士,他們的目的是什麼呢?是爲了即生中的名聲和地位。因爲能實現一定的利益,他們才去研究這個道理,除此以外,爲了得佛果,爲了自相續的煩惱得以調伏,這種發心是沒有的。他們聽說佛教非常深奧,“那裏面到底說的是什麼?”想研究一下,但目的就是爲了獲得利養恭敬。因此,我們一定要看清佛教學術界和修行人的區別,對他們所寫的文章、講義,我們只要理解了其闡述的說法就可以了。至于怎麼樣結合自相續,他們提得比較少,這一點你們也可以從很多經典、論典的注釋中看得出來。爲什麼會這樣呢?這跟研究者的態度有很大關系。
壬二、(以此理類推破其他法):
諸法亦如是,非合不合成。
一切諸法也是這樣,結合不成立,不結合也不成立。
一切萬法在我們凡夫眼裏是成立的,但以中觀理證來推的時候都不成立,就像染法和染者一樣,所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法,結合不成立,不結合也不成立;同時不成立,不同時也不成立。任何法都可以這樣類推,認識它的空性。如果通達了這個道理,當下就可以認識自己心的本來面目。
當然,其他的法只要類推就可以了,不必一個一個去研究,要研究也研究不完。全知麥彭仁波切說過:爲什麼釋迦牟尼佛是量士夫?因爲佛爲衆生無誤宣說了四谛取舍之道。能宣說此道,就說明佛是全知。像“世界上有多少昆蟲?”“樹上有多少葉子?”……這些佛並沒有講,但沒有講並不是佛不知道,而是因爲沒有必要講。同樣的道理,我們這裏主要抉擇的是貪心,其他的嗔心、癡心、傲慢、嫉妒等根本煩惱,以及二十種隨眠煩惱,乃至所有衆生相續中的八萬四千煩惱,這些染法以及它們和染者的關系只要類推就可以了。
很多道友說:“我的煩惱特別深重!”但煩惱深重也不可怕,只要我們能好好學習《觀染染者品》,不是一次兩次、一天兩天,而是反複地看,這樣日子久了,煩惱也就輕了。以前有些大德就是這樣,反複地看中觀論典,《中觀莊嚴論釋》看了一百遍,《中觀根本慧論》也看了一百遍,這時候他們才對空性生起了非常穩固的定解。古大德都要這樣做,作爲後學者怎麼能不下一些功夫呢?如果上課時叁心二意,下了課也是囫囵吞棗地看一看,這樣就沒有實義。我們學《中論》,講完以後你們連一兩遍都沒有看,那你們在我面前聽課就沒有任何意義。像《中論》這樣的法,僅僅聽一次就想全部融入心間,這是不可能的,我們沒有那麼利的根基。所以,我希望你們能反複地看。聽一部法,誰也不是來完成一個任務,作個表面的交代,你們畢竟也想得到利益。所以,一定要反反複複地看。
對本品到底怎樣觀察煩惱,大家一定要好好分析。我們的相續中每天都有數不完的煩惱,爲什麼不用這麼好的藥來對治呢?就像一個非常可憐的病人,有了妙藥,爲什麼不服用呢?同樣的道理,這些甘露妙藥對我們有好處,我們這些可憐的煩惱病人爲什麼不去享用呢?所以,趁現在還有聞法的機會,希望你們千萬不要以毫無意義的世間瑣事來消磨時光,還是精進看《中論》吧!
我總聽到很多人說自己煩惱特別重,正因爲煩惱重,你們更要好好學中觀。不要說證悟大圓滿,如果證悟了中觀,煩惱也就沒有力量了。就像更登群佩大師所說的那樣:如果你會運用《中觀根本慧論》的寶劍,同樣能鏟除相續中的煩惱,並消滅煩惱所生的一切迷網;如果不會用,給你講再高的法,也不能消除煩惱的損害。
我們學法就是要對治煩惱,能對治煩惱就是殊勝的法。再說這些中觀的法門也是基礎,沒有基礎也證悟不了高高的密法。全知無垢光尊者在《句義寶藏論》中說:只有廣聞博學的人才有機會通達大圓滿法。這些道理在慈誠羅珠堪布的講義中也講了很多。
所以,現在我們學中觀要重視理證的觀察。經過觀察以後才可以徹底摧毀煩惱,才能在自相續中顯現空性境界;否則,這些境界不可能無因出現,不可能從天上掉下來、地下冒出來。很多人想得簡單:“我只要得一個灌頂,再隨便閉上眼睛修兩天大圓滿、大手印的法就可以解脫了。”這是不可能的。雖然密法不可思議,但我們也要知道,自己相續無始以來的煩惱很粗重,障礙重重,連出離心、菩提心的基礎也沒有打好,要出現上上的境界是很困難的。
辛二、(以教證總結):
《般若波羅蜜經》雲:“佛告極勇猛菩薩言:“善男子,色非染體,非離染體,如是受想行識非染體,非離染體。複次色受想行識非染體空,非離染體空,此是般若波羅蜜如是。色非嗔體,非非嗔體,亦非癡體,非非癡體,受想行識亦複如是。此名般若波羅蜜。極勇猛,色非染非淨,受想行識非染非淨。複次色非染法性,非淨法性,受想行識亦複如是。此名般若波羅蜜。””
《等持王經》雲:“貪欲之念、所貪之境與貪者;嗔恨之念、所嗔之境與嗔者;愚癡之念、所癡之境與癡者,此等諸法實則無迹可觀,亦了不可得也。”
《中觀根本慧論·觀染染者品》傳講圓滿
七、觀叁相品
本品觀察叁相,所謂叁相即有爲法的叁個法相:生、住、滅。按《俱舍論》的觀點,一切法包括在有爲法和無爲法當中。有爲法,即由因緣而生、無常性、具有生住滅叁相的法,比如五蘊所攝的法;無爲法,即非由因緣而生、常有、不具有生住滅叁相的法,包括抉擇滅、非抉擇滅、虛空叁個法,如果是《大乘俱舍論》,就有八個無爲法。
小乘認爲一切萬法是空性不合理,因爲佛陀親自宣說過有爲法和無爲法,尤其是有爲法,佛說它的法相就是生住滅。既然佛經裏宣說了生住滅,那怎麼會是空性呢?不以教證,以生活中的現量也可以證實生住滅。比如眼前的柱子,它首先有産生,中間有安住,最後有毀滅,這樣的過程,不用教證,現量就可以了達。因此,生住滅是真實存在的。既然有生住滅,有爲法也肯定存在。這是對方的觀點。
這一品我們要遮破生住滅,說明生住滅等一切法只是世俗中如夢如幻的顯現。
庚二、(觀叁相品)分二:一、以理證廣說;二、以教證總結。
辛一、(以理證廣說)分叁:一、遮破有爲法;二、遮破無爲法;叁、遮止與聖教相違。
壬一、(遮破有爲法)分二:一、破生住滅叁法相;二、以此能破事相有爲法。
癸一、(破生住滅叁法相)分二:一、總破;二、別破。
子一、(總破)分叁:一、觀察有爲無爲而破;二、觀察分散聚集而破;叁、觀察有無其他法相而破。
醜一、(觀察有爲無爲而破):
若生是有爲,則應有叁相。
若生是無爲,何名有爲相?
如果生是有爲法,就應該具有生住滅叁個法相;如果生是無爲法,又怎麼叫有爲法的法相呢?
對方認爲:有爲法存在,因爲生住滅這叁個法相存在,《大雲經》雲:“諸比丘,此等叁法,即爲有爲法之法相。有爲法具生,具滅,亦具自住而往他法之變易。”
那我們就要問:在這叁個法相裏面,其中的生是有爲還是無爲?“若生是有爲,則應有叁相。”依你們所說,凡是有爲法就必定有叁相,既然如此,它是有爲法,就應該具有生住滅叁相。這是給他們發一個太過。不但是生,住、滅也是如此,是有爲就應該有叁相。比如說“住”,是有爲還是無爲?是有爲,也肯定要有生住滅叁相;還有“滅”,是有爲還是無爲?是有爲,也要有叁相。所以,如果生住滅是有爲法,就應該有叁相。當然,如果再追問,就會有法相無窮的過失。
“若生是無爲,何名有爲相?”如果生是無爲法,那爲什麼說它是有爲法的法相呢?顯然對方不敢這樣承認,因爲,如果有爲法的法相成了無爲法,那怎麼表示有爲法呢?如果有爲法的法相可以是無爲法,那麼一切法都混亂了,柱子的法相可以是虛空,瓶子的法相也可以是石女兒……所以,生是無爲法也不合理。同樣,住、滅也不是無爲法。
醜二、(觀察分散聚集而破):
叁相若分散,不能有所相。
雲何于一處,一時聚叁相?
如果生住滅叁相分散而住,那麼誰也不能成爲有爲法的法相;分散不行,在同一處、同一時又怎麼能聚集叁相呢?所以,無論聚散,都不能成立有爲法。
這一頌觀察有爲法的叁相,看它們是分散成立,還是聚集成立?比如說柱子,柱子有生住滅叁個法相,由這叁相表示柱子是有爲法。但怎麼表示呢?是分散還是聚集?如果是分散,那就會出現只有生而沒有住和滅的情況,因爲它們是分開的,既然是分開的,在一時當中用一個法相來表示柱子是可以的。但有沒有這種只有生的柱子呢?當然沒有,在整個世界上也找不到。那只有住而沒有生和滅或者只有滅而沒有生和住的柱子找得到嗎?也找不到。所以,以分散的方式安立法相,不能成立有爲法。如果是聚集,叁個法相在同一時、同一境上聚集,這也是不合理的。因爲按名言常規,生在前面,住在中間,滅在最後,有了這樣的順序,這叁個法相同一時間在柱子上具足就不可能。所以,以聚集的方式安立法相,也是不合理的。
比如一個人要存在,他或者以分散的方式存在,或者以聚集的方式存在,如果這兩個方式都不是,那麼從什麼角度安立他的存在呢?根本沒辦法安立。同樣的道理,如果聚集不成立,分散也不成立,那就說明這叁個法相是不存在的。
《中觀根本慧論》有各種各樣的抉擇方法,有時是一體多體,有時是分散集聚,有時是時間的先後等等,這每一個推理都蘊涵著尖銳的智慧。在這些理證面前,不管對方承不承認因果,也不管是外道還是內道,凡是諸法不空的理由都無法立足。所以,希望大家好好運用這些推理。
醜叁、(觀察有無其他法相而破)分二:一、以太過而破;二、斷除過失。
寅一、(以太過而破):
若謂生住滅,更有有爲相。
是即爲無窮,無即非有爲。
如果說生住滅還有有爲法的法相,那就有法相無窮的過失;如果說生住滅不具有有爲法的法相,那就不是有爲法了。
表面來看,說有爲法具有叁相似乎很有道理。比如瓶子、柱子等有爲法,它們首先有生,中間…
《中論講記 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