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已經過去的法就是已生,已經生完了再生就沒有必要。就像青稞已經生了芽,再生就不合理。如果是未來的法,“亦非未生生”,也不是生未來的法。未來的法是未生,還沒有産生,跟石女的兒子沒什麼差別。一個不存在的未生法怎麼能生呢?所以,也不是未生的法生。那是不是正生的法生呢?“生時亦不生”,正在生的法也不生。一個法要生,它的本體或者已經生了,或者還沒有産生,除了這兩種情況以外,所謂的正在産生是不成立的。
這種觀察叁時的推理,前面第二品《觀去來品》中已經觀察過了,“已去無有去,未去亦無去,離已去未去,去時亦無去。”這種推理用在這裏的破他生方面也可以。
我們破了自生又破他生,可能有人會想:《觀因緣品》破自生他生,這裏也破自生他生,重不重複呢?宗喀巴大師在《理證海》當中說:這沒有重複的過失。前面破自生他生是從因緣的角度,而這裏是從有爲法法相的角度。當觀察因緣生法的時候,認爲它有自生他生,就要破;而從有爲法的本體來看,如果認爲它的法相——生能夠自生生他,這也要破。所以不重複。
這裏講的每一個頌詞應該比較好懂。《中論》就是這樣,最困難的是《觀去來品》,如果《觀去來品》的推理過了關,後面就沒什麼大的問題。以前法王如意寶第二次講《中論》的時候雖然不是特別廣,但第二品還是講了幾遍。講幾遍以後有些人才明白,所以《觀去來品》還是比較難。比較難的地方,即使重複幾遍,有時候也不好懂。以前華智仁波切講一個竅訣,重複了九遍,有個人還是不懂。華智仁波切說:如果還不懂,那你就太笨了,我對河邊的漁夫重複九遍,他們也肯定懂。
我看我們這裏多數人還可以。好的方面,大約百分之十的人,頌詞的詞句和意義都記得特別清楚;也有百分之五十的人,《中論》的推理基本上明白。但另一方面,百分之二十的人可能似懂非懂;也有百分之十的人聽是好好聽了,應該有傳承;但還有百分之十的人,有時候有傳承,有時候沒有。所以,層次是不同的。
當然,不管在哪個場合,人和人的智慧不可能全部相等。不管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哪個團體,人與人都存在著一些差別。不過在我看來,有這些差別,俱生的成分不是主要的,多數還是看有沒有精進。有了精進,學問也很容易得到;沒有精進,像中觀這樣的教義,再聰明也不好懂。
申二、(別破正生生):
若謂生時生,是事已不成。
雲何依生法,爾時而得生?
如果說正生時有生,這一點已經被遮破了,無法成立。這樣一來,正在生的法如何依生法而生呢?
對方認爲:不是未生的法生,也不是已生的法生,而是現在正生的法生。
以前抉擇去的時候很多人認爲:雖然未去沒有去,已去也沒有去,但正在去有去,比如一邊跑一邊看自己的腳步和地面,這明明有去。但只要我們詳細觀察,就知道正在去時也沒有去。觀察正生時生的道理也一樣。正生時有沒有生呢?沒有生,因爲根本沒有正生時。比如苗芽,如果它已經形成了,這是已生;還沒有形成,就是未生。有沒有正生呢?一般人都認爲應該有個正在發芽的狀態,用細微的智慧可以看得到。但當我們以最細微的刹那和微塵從時間和物質兩方面來觀察的時候,或者是已生或者是未生,根本沒有一個刹那、一個微塵的正生存在。所以,在觀察萬法的時候,任何世俗的感覺都是靠不住的,任何眼根其實不能見,任何心其實不能感知,這就是真相。不觀察的時候,有生住滅,有過去、未來和現在,一切恍恍惚惚的現象都存在著;但一觀察,任何法都得不到。這是破生時。
“若謂生時生,是事已不成”,如果說正生時肯定有生,但我們破了生時,生時生也就不成立了;這一點前面破去的時候,也已經破過了。“是事”,藏文中是指正生時生這件事,也就是說,此時生這件事不成立。“雲何依生法,爾時而得生”,如果正生時生不成立,那麼爾時——正生時,怎樣依著生法而生呢?根本不能生。
申叁、(破緣起不合理之說)分二:一、說緣起空性的合理性;二、破未來法的産生存在。
酉一、(說緣起空性的合理性):
若法衆緣生,即是寂滅性。
是故生生時,是二俱寂滅。
任何法如果依著衆緣而生,那它就是寂滅的體性。所以,生法和生時這二者都是寂滅的。
對方認爲:如果說一切萬法不生,那就破了緣起法。但緣起法是所有佛法的精華,連緣起法都破了,你們中觀宗就沒有任何建立,不屬于任何佛教宗派了。
破曰:中觀宗並沒有破緣起法。我們宣說空性,不但不破緣起法,反而更加弘揚了緣起法。爲什麼呢?因爲緣起法只有在空性的基礎上才能建立;如果不空,就不可能建立。緣起和空性其實是一味的,因緣而生的,就是空性,就是寂滅性,也就是如來。經雲:“誰見緣起,彼見正法;誰見緣起,彼見如來。”意思是說,任何人見到緣起,也就見到了真實的佛法;任何人見到緣起,也就見到了如來的本面。《大圓滿心性休息》裏也有《聖寶源經》的教證:“何人了達寂滅法,彼見自然如來尊。”誰了達了緣起空性的寂滅法,也就見到了自然的如來聖尊。這裏所謂的如來,不是世俗中的如來,而是指具有寂滅相的如來本面。所以,我們宣說的緣起空性符合佛陀的究竟密意。
你們也說緣起,但實際上從因緣而生的法,它的本體肯定是空性,並不實有。如《無熱惱龍王請問經》雲:“緣生則不生,彼生無自性,依緣說空性。”因緣所生的法是不生的,因爲它的生沒有自性,所以,依緣而生的緣故,一定是空性。世人一般認爲,正因爲是因緣生的法,所以不空。但佛經卻說,正因爲是因緣生的法,所以是空性,如果不空,就不是因緣生了。“是故生生時,是二俱寂滅”,既然依衆緣而生的法都是空性,是寂滅性,那麼生法和生時也是寂滅性。依小乘的觀點,當有爲法産生的時候,生和生時就成立了。但它們也是緣起的法,所以也是空性。
我們不要認爲正在産生的法、已經産生的法不是空性,其實它依著因緣而生,就已經說明它是空性。爲什麼呢?因爲一個法是空性才可以顯現。像我們眼前正在顯現的萬事萬物,它能顯現並不是因爲實有,是因爲空性才可以顯現。爲了說明這個道理,上師如意寶以前經常用一個比喻。比如鏡子裏顯現山河大地的影像,正因爲這些法在鏡子裏不是真實存在,所以才能顯現;如果是真實存在,一個小小的鏡子豈能容納那麼大的山?同樣,正因爲一切萬法的本性不成立,所以它可以顯現。這個道理,我們可以通過這個比喻來了達。
佛陀爲了引導一些實執很重的衆生,最初的確說了緣起法,說了不空,但這是針對外道和初入佛門者的一種方便。其實並不是不空,而是空的。所謂空或不空,我們一定要分開勝義和世俗並應辨別了義不了義。在了義的勝義谛當中,現在顯現的任何法都是假相,不空的法芝麻許也得不到。這就是無與倫比的釋迦牟尼佛所宣說的緣起空性。爲什麼佛陀的善說是所有學說中的第一?因爲只有佛陀如實了達了一切萬法的本相,又如實宣說了這一殊勝道理,所以是第一。
酉二、(破未來法的産生存在):
若有未生法,說言有生者。
可生之彼法,不成豈可生?
如果真的有未生法,那麼說未生法生是可以的,但所生的未生法不成立,不成立又豈能生呢?
有部宗認爲:因爲叁時實有,所以未生法是存在的。未生法像排隊一樣,一個一個次第來到現在。比如未來的瓶子、未來的柱子、明年的莊稼等未生法,它們住在未來位上,雖然未生,但將來一定會生。所以,未來的法可以生。
破曰:未生法的本體,如果以理證觀察能夠成立,說它有生也是可以的。但未生法的本體根本不成立,就像石女的兒子一樣,雖然你們認爲有未生法,但這只是宗派的說法而已。既然沒有這樣的法,那如何産生它呢?所以,未生法是不生的。
《中論釋·善解龍樹密意莊嚴論》裏提到了叁種注疏,有可能是指無畏論師、清辯論師、安慧菩薩所著的注疏。但也有可能是比較著名的叁大注疏:月稱菩薩的《顯句論》,清辯論師的《般若燈論釋》,還有佛護論師的《佛護論》。
在這叁個注疏中,後兩句譯爲:“此法先已有,更複何用生?”以另一種方式宣說了未生法不生的道理:假如未生法已經成立,已經存在了,又何必再生呢?顯然沒有必要。這個譯文是前譯,和鸠摩羅什大師的譯文相同。而全知麥彭仁波切按後譯作了闡釋,所以和漢文的譯法稍有不同。
未二、(觀察生有無其他生而破)分二:一、反問;二、駁斥。
申一、(反問):
若言生時生,是能有所生。
何得更有生,而能生是生?
如果說正生時的生法能生所生的果法,那麼哪裏還有其他生法,能産生這個生法呢?
在“他生非理”這個科判中,前面已經抉擇了叁時都無生法。現在有人堅持認爲:正在産生的時候有一個生法,比如苗芽,它正在産生的時候,就是此時的這個生法讓它産生了。對此龍猛菩薩反問:如果是生時的生法能夠有所生,那麼這個生法自身,哪裏還有其他的生法讓它産生呢?
實際上沒有其他生法。比如這根無常的柱子,它在一刹那一刹那地産生,對于正在産生的每一個刹那,對方認爲有一個生法讓它生。但我們觀察這個生法,它有沒有另一個生法讓它産生呢?對方要麼說有,要麼說沒有,只有這兩方面的回答,除此以外也就沒有別的回答方式。我們是在對方實有承許的基礎上提出問題的。對方說有一種自性的生法,我們就問這個生法有沒有其他的生法?不管對方回答有還是無,都站不住腳。
申二、(駁斥):
若謂更有生,生生則無窮。
離生生有生,法皆自能生。
如果說生法還有其他生法讓它産生,那麼生生就成了無窮;如果說離開了生生而有生法,那麼萬法都不必靠生法而生了。
“若謂更有生,生生則無窮”,如果生法還有其他的生法讓它産生,那麼生生就成了無窮。比如柱子靠生法而生,如果說生法是有爲法,所以…
《中論講記 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