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論講記 上▪P26

  ..續本文上一頁在因法的毀滅,那它是在因位時由自己毀滅,還是在果位時由他法毀滅呢?就如牛奶,它是在處于牛奶階段時由自己毀滅,還是在變成酸奶時由酸奶毀滅?

  如果說牛奶在因位時,即處于牛奶階段時由自己毀滅,這種說法不合理。因爲當處于牛奶的狀態時,牛奶的本體並未失去,此時哪裏有牛奶的壞滅?如果說就是牛奶自己將自己毀滅,那就有自己對自己起作用的過失。自己對自己起作用,如寶劍鋒自割,輕健者自騎等等,這是不能成立的。如果自己可以對自己起作用,那麼作者與作業則成了一體;或者相反,因爲有了能作所作,一體也成了他體。因此,自己毀滅自己不能成立。

  如果說牛奶變成酸奶時,由酸奶毀滅,這種說法也不合理。因爲不論此因果二者接不接觸,酸奶都不能毀滅牛奶。首先,如果因果接觸,則成了因果同時。爲什麼呢?因爲因果不同時,則不能接觸,就像過去與現在、現在與未來,由于前後不同時,所以無法接觸;而因果若要接觸,酸奶階段時就應有牛奶存在,如是也就成了因果同時。但因和果同時,這種觀點連世間最愚癡的牧童也不會承認。其次,如果因果不接觸,則果不能滅因。酸奶沒有接觸牛奶,怎樣毀滅它呢?此時若有毀滅,那麼東山的鐵錘也應該可以摧毀西山的瓶子,而整個叁千大千世界中,所有不接觸的法,也都可以彼此毀滅。顯然這是不應理的。所以,因果不接觸,果就不能滅因。由以上觀察可以了知,不論因果接觸與否,果法滅因都不能成立。既然因法不能由自己毀滅,也不能由果法毀滅,那所謂滅法就不能成立。

  中觀的理證符順于諸法實相,是事勢理,有智者應細細推究並依此樹立正見。全知麥彭仁波切說:對于不願聽受真理的人,我們無話可說;但對于追求真理的人,我們宣說中觀正見,相信他會因此而了知世間邪說極不應理。全知麥彭仁波切是文殊菩薩的化身,他的話講道理的人一定會深受感染。

  寅四、(觀察能遍不可得而破):

  如一切諸法,生相不可得。

  以無生相故,即亦無滅相。

  正如一切諸法的生相不可得,滅相也了不可得。以沒有生相的緣故,可以推知亦無滅相。

  第一品以及本品抉擇了諸法生相了不可得,沒有生相也就沒有滅相。本頌科判中的“能遍”即是指生和滅,就本頌來講,就是指生。有生則有滅,有滅則有生,以因明而言,生滅是互相周遍之因,二者互爲能遍所遍,是一對無則不生的因果。本頌“生相不可得”,即是指能遍不可得,如果滅相所必定依靠的生相不成立,那麼滅相也不能成立。

  《中觀四百論》亦雲:“生既無所來,滅亦無所往,如是則叁有,如何非如幻?”意思是說:既然諸法之生無所從來,而滅也無有所往,那麼整個叁有輪回爲何不是一種幻化呢?它完全是一種幻化,只不過衆生執于各種迷亂顯現而已。前文以觀察自生、他生等方式,抉擇了萬法的實相都是無生。一切萬法既然沒有生相,那所謂的滅相又從何而來呢?所以,無生則無滅。比如一個人從未産生,未曾來到這個世間,那怎麼會有他的死亡呢?又如虛空中的鮮花從未依因緣而生起,那麼,“虛空中的鮮花凋落了”,這種情況會不會有呢?不會有。因此,任何法的滅,它唯一的前提就是生,沒有生,滅不可能存在。

  其實,生滅不存在是我們對治煩惱的殊勝方便。人們往往認爲真實有煩惱在自相續中生起、安住以及依緣而滅,在凡夫的迷亂顯現中,這些法存在,但, 以正理觀察時,所謂煩惱的生滅是不存在的。如《般若二萬頌》雲:“諸法如幻之自性,不生不住亦不滅。”《大圓滿虛幻休息》亦雲:“一切諸法如幻化一般,最初無生,中間無住,最後無滅。”這樣的教言,在《中觀四百論·破有爲相品》中也有宣說。因此,我們真正對生住滅的自相有了認識,那對一切萬法,不管是外境的紛然顯現,還是內心的分別幻變,皆可了知毫無自性。全知麥彭仁波切也有教言說:沒有幻化師,他所變化的幻化相也將銷聲匿迹。意思是說,若首先能對生住滅叁相不存在之理産生深深的定解,那對魔術幻化般之外境的耽執,也將煙消雲散。

  因此,平時我們應觀察自心的來源、住處和滅處,這是初修大圓滿的關鍵,也是抉擇並證悟空性的唯一方法。雖然中觀是大圓滿的前行,但前行與正行一定要結合起來修。有人認爲前行只在最初修一修,正行時就不用修了,但這是一種錯誤想法。昨天有人打電話說:“我現在前行基本修完了,下面正行修什麼呢?”聽他的意思,好像前行修完就不必再修了,草草修一遍,目的就是過了以後好修正行,就像吃飯前先喝口茶一樣,但這是不對的!以前的高僧大德們都將前行作爲正行修法那樣對待,這在華智仁波切的《大圓滿前行》中講得很清楚。而現在的有些人偏偏認爲前行不殊勝,只有正行才殊勝,所以他們修前行時,只是隨便修一下就過了。當然,一方面來說前行的確是入門法,修前行是爲了趨入正行;但從另一方面而言,像觀察心的來源、住處、滅處這樣的修法,其實已是大圓滿中非常甚深的修法了。因此,希望大家不要忽視《中論》的推理,尤其是無生、無住、無滅,若能對此先生起定解,再趨入大圓滿本來清淨的正行修法,將不會有困難。若敷衍了事,那麼作爲大圓滿前行的空性見就難以産生,以後即使進入大圓滿正行的甚深修法,也難以得益。但如果我們以中觀的推理方法,抉擇出包括自心的一切萬法沒有生住滅,並對此生起定解,那麼對于修持大圓滿正行本來清淨也不是很困難的事情。法王如意寶也講過:聽受過《中論》等中觀教言的人,對他們引導比較容易;而一點也沒有聽過的人,除非信心特別大,否則很難引導。因此,不要放棄中觀的聞思!

  很多人剛一開始非常興奮:“我要學《中論》!一定要認真!”接下來兩叁天都睡不著,一直精進。可是現在,他慢慢放松,一天比一天放松,逐漸所有的螺絲都掉了……這些人的聞思態度,我看不慣!《格言寶藏論》中說:做事的人總要別人囑咐、催促,連旁生也做得到;而沒有催促也能自覺行持,這才是智者的行爲。但有些人每天都要我說,說明天要講考,他就稍微看一下書。對于這種人,薩迦班智達有一個比喻:有些牦牛,要用石頭、棍棒來打,它才勉強走幾步;沒有打,它就一直站在那兒。希望大家精進,不要做這種人。如果你覺得這個法對你很重要,對衆生也很重要,你就自覺地聞思,我覺得這樣非常好。但看到大家情緒低落,精進不起來,確實有點失望!學院的生活條件還可以,有吃有穿,在這樣的環境裏,你們應該增上信心,精進聞思,不要虎頭蛇尾。有些人剛學《中論》的時候信誓旦旦,但過了一段時間,他又失去信心了。這種態度不好!

  我那天說過:一個人在一輩子裏,傳這樣的法很難得。在我的印象中,法王如意寶傳《中觀莊嚴論釋》只有一次,《中論釋》只有一次,而某些大圓滿法也只傳過一兩次。所以,你們學習《中論》的機會,有沒有第二次很難說,而我傳講也不一定有第二次。因此,現在有這個機會,希望大家不要放松。

  寅五、(觀察有實無實而破)分二:一、有實不可滅;二、無實不可滅。

  卯一、(有實不可滅):

  若法是有者,是即無有滅。

  不應于一法,而有有無相。

  如果是有實法,則不應有毀滅。因爲在一個法的本體上,不應該既有有相又有無相。

  觀察萬法是否有滅,也可以從有實無實的角度分析。如果是有實法,如柱子、瓶子等,這樣的法是否有滅呢?沒有。爲什麼呢?我們知道,有實法即是指該法的自性成立,而所謂滅則是指它的自性不成立。也就是說,二者一個是未壞滅,一個是壞滅;一個是有本體,一個是本體失壞;一個存在,一個不存在。有實法與它的滅二者有天壤之別,完全相違,相違的有和無豈能在同一本體上並存?清辯論師在《般若燈論釋》中說:“以相違故,譬如水火。”水存在之處,火肯定不存在;火存在之處,水肯定不存在。在其他講義裏,多以光明與黑暗爲喻,有實法喻爲光明,它的滅則喻爲黑暗,由光明黑暗不會同在一處,可知有實法與它的滅不會並存。因此,是有實法,則沒有滅。

  在我們的分別念中,總是認爲有實法先存在,然後毀滅。實際上,這只不過是一種迷亂執著。對此我們可以問:有實法是存在(未滅)時滅,還是不存在(已滅)時滅?如果是存在時,則不可能滅,因爲存在的緣故;如果是不存在時,也不可能滅,因爲已滅的法再滅,就有兩個滅法、兩個滅者的過失了。因此,將柱子首先存在然後壞滅稱爲有實法滅,這不過是名言中的假立,並非真實。而無始以來的無明習氣如迷亂眼翳般覆蓋了本具智慧,令我們無法現見萬法的本來面目,只能見到眼前浮現的各種迷亂顯現,並執以爲實。但我們要知道,這畢竟是虛僞的,經不起任何觀察。

  卯二、(無實不可滅):

  若法是無者,是則無有滅。

  譬如第二頭,無故不可斷。

  如果是無實法,也不應該有毀滅,譬如人身上沒有第二頭,因此也不能說斷掉第二頭。

  本頌前兩句從意義上成立無實法無滅。所謂無實法,即本體不成立的法,如無瓶、無柱、石女兒、虛空中的鮮花及龜毛、兔角等等。既然無實法的本體不存在,怎麼會有它的滅呢?好比虛空中從未産生五彩缤紛的鮮花,誰會說冰雹把它們摧毀了呢?又好比石女的兒子從未降生,誰會爲他的死亡哭泣呢?

  本頌後二句是以比喻說明無實法無滅。比喻中的“第二頭”,是指人身上的第二個頭。一般來講,人只有一個頭,不可能有第二個頭。既然沒有第二頭,那麼斷除第二頭的說法也就不成立了。無實法就如這第二個頭,其本體不存在,自然不會有它的壞滅。關于第二頭,也有論師這樣解釋:一個人的頭被割斷以後,就沒有第二個頭可以割斷。這種解釋也可以理解。

  此處說無有第二頭,是就絕大多數而言,並不是說沒有兩個頭的情況。兩個頭的人或動物,過去有,現在也有。比如兩頭蛇或連體嬰兒,它們都是兩個生命以業…

《中論講記 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中論講記 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