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論講記 上▪P27

  ..續本文上一頁力而連在一起。《釋迦佛廣傳》中也有記載:世尊與提婆達多在過去世中,曾一起轉生爲共命鳥,他們的身體連在一起,頭不相同。據說泰國就有一對二十幾歲的連體女孩,她們小時候一起生活還可以。但長大以後,兩人都非常苦惱,因爲性格不同,愛好也不同,所以經常發生摩擦,比如到了晚上,一個想睡一個不想睡等等。後來二人都表示:“我們甯可死,也不願再這樣生活下去了!”經二人一再要求,醫生爲她們做了分離手術,但手術之後二人都死了。此外,一個人斷了頭還能不能活呢?一般來說是不能活的,但《前世今生論》中也引用過一個公案,說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就見過一個斷頭人,雖然他的頭已經斷了叁年,但卻一直活著。這也說明衆生的業力確實不可思議。

  學習了以上兩個頌詞,我們知道有實法與無實法都無有滅。通常我們認爲滅法存在,不是有實法滅,就是無實法滅,但這只是我們的分別念,實際並不存在。滅法不存在,並非在觀察以後,有的變成了沒有,而是它本來就沒有。如佛經雲:“不生不滅。”其中“不滅”,就是指一切萬法本不存在,所以說不滅,並不是指觀察之後的結果。全知無垢光尊者亦雲:“觀察之時皆無有,如是未察時亦無。”意思是說,我們在如理觀察時,一切萬法的確不存在;其實在未觀察時,也同樣不存在。

  我們來到這個世間,一直不能了知這個道理。不管年輕人、老年人,因爲受過各種邪說的教育,所以總是將不存在的法認爲存在,存在的法認爲不存在,具有這樣的顛倒邪執。學了中觀以後,我們應該樹立正見。

  寅六、(觀察自滅他滅而破):

  法不自相滅,他相亦不滅,

  如自相不生,他相亦不生。

  諸法不能以自相滅,也不能以他相而滅,就如諸法不能自相生,也不能他相生一樣。

  假如一切法有滅,則或以自滅,或以他滅。所謂自滅,即自己壞滅自己,比如人的自殺,或者事物的自然毀壞;所謂他滅,即由他法而壞滅,比如人的他殺,或者事物被他法所摧毀。然而,所謂自滅他滅都是未經觀察的說法,其實並不存在真實的滅。

  首先,自滅不成立。因爲自己只有一個本體,不能成立能滅所滅,沒有能滅所滅就不能成立滅法;如果出現能滅所滅兩個法,又與一法相違。此外,若有自滅,那自己也能對自己起作用,如寶劍鋒自割,指尖自觸,舌頭自舔,眼根自見等等,很多自作用的過失就會出現。因此,自滅無法成立。

  其次,他滅也不成立。如果有爲法以滅法而滅,而滅法又需要滅法,如是則有無窮的過失;若滅法不需要滅法,那滅法就成了無爲法。如果有爲法以其他的法而滅,比如說瓶子以鐵錘來滅,那當瓶子未被鐵錘摧毀前,它是否成了虛空一般的常住無爲法呢?顯然不可能,因爲它是無常的,是刹那滅的。所謂鐵錘摧毀瓶子,只是終止了它的相續,創造了碎片,並未真實毀滅瓶子。因此,所謂他滅也不成立。既然無有自滅他滅,就說明滅不成立,這如同無有自生他生的道理一樣。

  以上抉擇了無有生住滅。此時有實宗又疑惑地問:沒有生住滅則沒有有爲法,那你們中觀宗對萬事萬物的存在如何抉擇?中觀宗回答:在觀察勝義谛時,不要說生住滅,連生住滅的事相本體也不存在,乃至不存在也不存在,總之,萬法皆遠離一切戲論;而在名言中,我們承認如夢如幻的生住滅,以及一切有爲法的存在,雖然它的本體是空,但在衆生面前的迷亂顯現依然存在。由此可見,由于中觀宗在抉擇勝義中無芝麻許實質性的同時,也承認世俗中的無欺顯現,所以沒有任何過失。

  本品依靠諸多理證,以總破、別破的方式對有爲法的法相進行了觀察,相信很多道友會有一些深入的體會。爲什麼這裏對有爲法的分析這麼細致呢?因爲一般衆生都認爲有爲法存在,而對無爲法的存在,幾乎沒有什麼執著。正是對有爲法自性的執著,導致了人們對實相的迷惑。而這一法我執産生的根本來源,就是對一切有爲法的強烈實執。我們以上述理證觀察以後,就會對生住滅不存在之理深信不疑;以生住滅不存在,又會了知它們所表示的事相有爲法也不存在,這樣就可以破除這種執著。因此我想,只要我們如理抉擇,一定會在自相續中生起定解。當然,這種定解需要你在聽聞以後再再思維,沒有思維,任何定解都是不會生起的。

  癸二、(以此能破事相有爲法):

  生住滅不成,故無有有爲。

  由于生住滅叁法相不成立,所以事相有爲法也不存在。

  生住滅是有爲法的法相,有爲法是事相。前文我們以較廣的方式抉擇了生、住、滅不存在,此處則歸結遮破有爲法:既然生住滅不成立,那麼有爲法也無法成立,沒有法相豈能有事相?就如沒有石女兒的不共特法,自然無法安立石女兒一樣。對于有爲法的認識,小乘宗以無常遮破了常有的邪執,其實無常即是生住滅的本性。《阿含經》雲:“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然而,雖然他們承許無常,卻仍未擺脫實有的執著,並試圖以生住滅成立有爲法的存在。但當中觀宗以勝義理論遮破生住滅以後,也就遮破了無常,並徹底破除了他們對有爲法的實有執著。

  對于生住滅的遮破,在《七十空性論》、《中觀四百論》等論典中也有闡述,大家可以參閱。在了達了生住滅不存在以後,則可以切實體會到,一切有爲法不存在。

  壬二、(遮破無爲法):

  有爲法無故,何得有無爲?

  既然有爲法不存在,那又如何會有無爲法呢?

  對方認爲:有爲法存在,以無爲法存在的緣故。

  按《俱舍論》觀點,無爲法有叁種:抉擇滅、非抉擇滅、虛空。而按照《大乘阿毗達磨集論》的觀點,無爲法有八種:善法真如、不善法真如、無記法真如、虛空、非抉擇滅、抉擇滅、不動、想受滅。

  一般而言,對方將滅谛(抉擇滅)涅槃叫作無爲法,認爲它是一種不空的法。然而我們觀察這一無爲法,其實它是依有爲法而建立的,既然有爲法不存在,那無爲法也根本不可能存在。因爲互相觀待的法,當一者不存在時,另一者也無法存在,就如有和無,瓶不存在,無瓶也不存在,或者此和彼,此岸不存在,彼岸也不存在等等。因此,觀待有爲法而建立的無爲法是不成立的。此外,對方所謂的涅槃,其實並未離開有、無、二俱、二非四邊。但涅槃並不是有實法,若涅槃是有實,那麼它雖名無爲,也仍落入有爲法的範疇,如本論《觀涅槃品》雲:“若涅槃是有,涅槃即有爲。”涅槃也不是無實法,如本論又雲:“涅槃若非有,無實亦不成。”如果認爲涅槃是二俱的法,也不合理,因爲究竟涅槃是不住有無的大無爲法,有無二俱則成了有爲法,如本論雲:“涅槃名無爲,有無是有爲。”涅槃也不是有無二非的本體,如論雲:“分別非有無,如是名涅槃。若有無成者,非有非無成。”因此,所謂的涅槃無爲是離開四邊的大空性。

  全知果仁巴在他的《中論注疏》中說過:現在藏地有人把唯識宗的觀點認爲是中觀的究竟觀點,他們認爲實有的法界無爲法就是中觀的究竟見,這是值得深思的。果仁巴大師是在表達他對覺囊派某些論師的不滿,因爲某些覺囊派論師認爲無爲法本體永恒存在。不僅在藏地雪域,現在漢地的某些法師,也認爲究竟的無爲法是一種實有存在。雖然他們口頭上說在弘揚玄奘大師、窺基法師的唯識宗,並推自己是所有宗派中至高無上的宗派,但實際情況是,他們並不了解佛陀二轉*輪的意義,自己已落入了一種實有耽著之中。如果看到龍猛菩薩這一偈,他們該如何解釋呢?是要否認龍猛菩薩,在實相中建立一個不空的法嗎?那如來的《般若經》又如何解釋呢?雖然果仁巴大師駁斥了覺囊派的觀點,但他肯定清楚,覺囊派的究竟觀點並非如是。因此我覺得,真正要深思的,是漢地一些承許無爲法不空的有相宗。

  壬叁、(遮止與聖教相違):

  如幻亦如夢,如乾闼婆城。

  所說生住滅,其相亦如是。

  就如幻化、夢境、乾闼婆城一樣虛假不實,所謂的生住滅,其相也是如此。

  對方認爲:你們說生住滅不存在,這與教證相違,如《大雲經》雲:“諸比丘,有爲法有生、有滅,亦有自住法往他法之轉變。”因此,說生住滅空,不是與教證相違了嗎?

  《大雲經》及其他相關大小乘經典中,的確宣說了一切有爲法存在生住滅,這一點我們不否認。但這是了義還是不了義呢?不了義。爲什麼呢?因爲佛陀針對不能直接趨入實相的衆生,才宣講了生住滅叁相,而就二、叁轉*輪的了義觀點而言,生住滅是不成立的。此處單從了義空性來看,生住滅並不存在;說有生住滅時,就是說名言中在衆生面前存在一種迷亂幻現。

  經論中多以比喻宣說有爲法的相狀,而本頌則針對生、住、滅,分別宣說了如幻、如夢、如乾闼婆城。一切法本來無生,如咒師所幻化的象、馬,或銀幕上的人、物等,其實沒有真實的本體。一切法本來無住,如夢中所享受的色聲香味觸等外境,並無一法能夠真實成立。一切法本來無滅,如乾闼婆城,乾闼婆城也叫尋香城,是由乾闼婆神在開闊的沙漠或海洋上空所顯現的一種城市,它沒有真實,但顯現存在。這種現象現代人也經常見到,人們叫它海市蜃樓。科學家對此覺得稀奇,但他們解釋成陽光與水蒸氣的融合現象:當水蒸氣上升,與反射的陽光交會時,中間便顯現各種相狀。但這種解釋,恐怕連他們自己也難以信受,因爲這些顯現很複雜且並非雜亂無章。以前就有這樣的報道:海洋上首先現起雲霧,一般呈灰色,沒有彩色。然後雲霧顯現爲城市,城市裏有高樓、平房;平房上有煙囪,煙囪裏冒出一縷縷的煙;底下有街道,街道上有轎車……這些現象的確很奇特。科學的解釋顯然不合理。總之,滅相就如這海市蜃樓、空中樓閣一般。以上對應一切法無生、無住、無滅,宣說了叁個比喻,以此便可了知生住滅的本體。

  關于這叁個比喻,其他經論中也經常使用,《金剛經》雲:“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中觀四百論》雲:“諸法如火輪,變化夢幻事。”《六十正理論》雲:“…

《中論講記 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中論講記 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