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芭蕉無實,如乾闼婆城。”在演培法師整理的講記中,說小乘人依這叁個比喻可以說明無常、無我,並非指萬法空性。我們認爲,此處是以這叁個比喻說明中觀宗未破壞名言,並以此成立與教證不相違。生住滅乃至一切萬法表面雖有顯現,但其本體都如幻化等比喻那樣,毫無實質性。要想通達其中的所有意義,一定要聞思全知無垢光尊者的《大圓滿虛幻休息》。《虛幻休息》通過八大比喻,圓滿抉擇了一切萬法都是虛幻。佛陀在初轉*輪中宣說了蘊界處等有實法,我們要想在此基礎上通達二轉*輪的般若空性,一定要以幻化八喻等來了達一切萬法根本無有自性。
我們在聞思過程中,應該不緊不松地希求真理,應該堅持到底,因爲空性法門的確非常難得。由于以前未串習過空性,初學者可能有陌生的感覺,總覺得與自己有很大隔閡。但我想,當你聞思一段時間以後,一定會通達。以前有道友對《俱舍論》有信心,而對《中論》沒有信心,但通過自己的努力及道友的幫助,他對《中論》的信心也生起來了。有了信心,聞思也有興趣,那在《中論》中會獲得不可思議的利益。多年以來我總在想:如果能講一遍《中觀根本慧論》,我就心滿意足了!因爲這是龍猛菩薩解釋佛陀二轉*輪究竟密意的根本論典。因此,對大乘佛法有信心的人,你們對《中論》應該生信心,因爲它的加持力非常大。雖然有的人暫時聽不懂,但僅是聽聞到空性法門的利益也不可思議。在我們的阿賴耶識上播下了般若空性的種子以後,下一世遇到佛法,空性的種子習氣很快會複蘇,而成爲利根。因此,聞思空性對我們生生世世都有相當大的功德和利益。
辛二、(以教證總結):
《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阿含經》雲:“色如聚沫;受喻水泡;想同陽焰;行似芭蕉;識譬幻事。”
《楞伽經》雲:“有爲無爲無自體相,但彼凡夫愚癡妄執分別有異,猶如石女夢見抱兒。”
《般若波羅蜜經》雲:“佛告極勇猛菩薩言:“善男子,色非有爲非無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若色受想行識非有爲非無爲者,此是般若波羅蜜。””
《月燈叁昧經》雲:“譬如有童女,夜臥夢産子,生欣死憂戚,諸法亦複然。如幻作多身,謂男女象馬,是相非真實,諸法亦複然。如淨虛空月,影現于清池,非月形入水,諸法亦複然。如人在山谷,歌哭言笑響,聞聲不可得,諸法亦複然。譬如春日中,輝光所焚炙,陽焰狀如水,諸法亦複然。見野馬如水,愚者欲趣飲,無實可救渴,諸法亦複然。如虛空無雲,忽然起陰噎,知從何所出,諸法亦複然。如焰尋香城,如幻事如夢,觀行相空寂,諸法亦複然。”
《七十空性論》雲:“行如尋香城,幻發及陽焰,水泡水沫幻,夢境旋火輪。”
《入行論·智慧品》雲:“猶如芭蕉樹,剝析無所有,如是以慧觀,覓我見非實。”
《入中論》雲:“若見夢境尋香城,陽焰幻事影像等,同石女兒非有性。”
《中觀寶鬘論》雲:“陽焰現似水,其實並非水。如是蘊似我,非我非實有。”
《六十正理論》雲:“許諸法緣生,猶如水中月,非真亦非無,不由彼見奪。”
《中觀根本慧論·觀叁相品》傳講圓滿
八、觀作作者品
本品觀察作者與作業。在世間作任何一件事都有作者與作業。比如砍柴,砍木柴者即是作者,所砍的木柴即是作業;又如作罐子,作罐子的陶師即是作者,所作的罐子即是作業;再如工人作工,工人即是作者,他們所修的房子、公路即是作業;學佛做善事也是如此,比如我爲了積累資糧而供養僧衆衣服,那麼我就是作者,所供養的衣服就是作業。
在世俗中作者與作業是成立的,中觀宗不會遮破這樣的顯現,這在《中觀莊嚴論釋》中有詳細宣說。但本論旨在抉擇實相,在勝義實相中作者與作業並不成立。《般若經》雲:“作者不可得,其作業亦不可得。”
要學習本品,首先了知本品宣說的內容很重要。就像前面幾品那樣其科判已經統攝了主要內容,本品也是如此,故應首先了解科判。
庚叁、(觀作作者品)分二:一、以理證廣說;二、以教證總結。
辛一、(以理證廣說)分叁:一、破作與作者;二、宣說作與作者互相觀待;叁、以此理類推他法。
壬一、(破作與作者)分二:一、破同品作作者;二、破違品作作者。
癸一、(破同品作作者)分二:一、破各自同品;二、破共同同品。
“同品作作者”指作業與作者種類相同,共有叁種:一、決定性作者作決定性作業;二、非決定性作者作非決定性作業;叁、二具的作者作二具的作業。其中前二種屬各自同品,第叁種屬共同同品。
子一、(破各自同品)分二:一、立宗;二、宣說理由。
醜一、(立宗):
決定有作者,不作決定業;
決定無作者,不作無定業。
決定成立的作者,不能作決定成立的作業;決定不成立的作者,不能作未成立的業。
對方認爲:有爲法以因緣和合而有,其主要因——作者和作業自性成立的緣故,有爲法的果應該存在。因爲現量可見衆生造作有漏善法福德業而感受安樂果報,所以造業的作者與所作之業一定存在。
對此我們可以一一分析:若有真實的作者與作業,那作者有幾種情況?作業有幾種情況?然後再將二者的各種情況互相對應,以此觀察到底于何種情況下作者與作業可以成立。首先,作者分爲叁種:一、決定作者;二、不決定作者;叁、二者兼具的作者。其次,作業也分叁種:一、決定作業;二、不決定作業;叁、二者兼具的作業。
此處破各自同品的作作者,首先立兩個立宗:一、決定成立的作者不作決定成立的作業。二、決定不成立的作者不能作決定不成立的作業。
首先,決定成立的作者不作決定成立的作業。比如我是一個寫書者,因爲寫書的行爲或所寫的書存在,所以我成了決定的作者。決定的作者能不能再寫書呢?不能。因爲行爲已成立了作者,如果作者還要再作業則需要第二個行爲;有兩個行爲則會有兩個作者的過失。或者,即使有第二次行爲,它也不會是該作者的作業,應成不存在作者之作業。因此,決定作者不能作決定業。
二、決定不成立的作者不能做不成立的作業。不成立的作者與不成立的作業二者皆如虛空中的鮮花一樣不成立,不成立則不能作。
以上是立宗,下面進行廣述。
醜二、(宣說理由)分二:一、以肯定的方式而破;二、以否定的方式而破。
寅一、(以肯定的方式而破):
定作者無作,無作者成業;
有業而無作,無業有作者。
決定成立的作者無有作業及行爲,若一定要成立作業,它就成了無作者之作業;決定成立的作業無有作者及行爲,若一定要成立作者,它就成了無作業之作者。
“以肯定的方式而破”即從作者與作業皆成立的角度進行破斥。對上一頌的立宗“決定有作者,不作決定業”,本頌進行論證。
本頌詞前兩句從決定作者的角度宣講,即決定的作者沒有作的行爲及作業。比如,如果我是一個寫書者,則必定要以寫的行爲與所寫的書(作業)來成立,既然如此,當寫書者成立以後,就不會有第二個寫的行爲與所寫的書了。假使要成立決定的作者作了決定的作業,那麼此時的作業即是第二個作業。由于第二個作業絕非該作者的作業,而此時又無第二個作者,該作業就成了沒有作者的作業。然而無作者的作業又如何成立呢?因此,決定的作者不可能作決定的作業。
頌詞後二句從決定作業的角度宣講,即決定的作業沒有作的行爲及作者。決定的作業以作者與作的行爲而成立,成立了作業則不會有作者來作,因爲,假使一定要有決定的作者作此作業,則會出現第二個作者。由于第二個作者絕非該作業的作者,而此時實際上又並不存在第二個作業,因此,第二個作者就成了沒有作業的作者。然而無作業的作者又如何成立呢?因此,決定的作業不可能由決定作者來作。
一般人都有“這是作者,這是所作的業”等的概念,在名言中也的確存在這種如幻如夢的顯現。但是,若將這些顯現執爲實有,則肯定是錯誤的。因爲以了義中觀宗的見解來抉擇,作者與作業都不成立。
我們抉擇空性,應首先抉擇一切顯現唯心所造,然後再抉擇心也不成立,這是以次第的方式抉擇實相的方法。全知麥彭仁波切的教言中說過:名言中所現的外境並不成立,因爲外境無非心的幻現,與心無二無別,絕無離心之外的他體法,這是唯識宗的根本理論。或許有人認爲柱子等外境是離開心而獨立存在的,但真實的情況是心以外柱子的本體並不成立。爲什麼呢?因爲一切顯現在明知之識的本體中産生,如果不是心,柱子則無法在我們面前顯現。就像做夢時,因爲有了明知的心,夢中的柱子等對境才得以顯現。這個教言比較深,也非常重要,希望大家能從中領悟無境唯識的道理。將名言中的顯現抉擇爲心識以後,再將心抉擇爲空性,然後再繼續觀察,所謂的空性也不成立,不空也不成立,空不空的二具也不成立,非空非不空的雙非也不成立,這樣便抉擇到了離一切戲論的見解。如果是應成派的直接所化,則應以頓悟的方式來抉擇,不必抉擇唯心,也不必抉擇單空,應直截了當地抉擇一切萬法皆離一切戲論。但對于初學者來講,按次第學修是極爲必要的。
寅二、(以否定的方式而破)分四:一、以無因而破;二、無因所導致之過失;叁、以無罪福而破;四、無罪福報所導致之過失。
卯一、(以無因而破):
若不定作者,作不定之業,
作業墮無因,作者亦無因。
如果不決定的作者可以作不決定的作業,那麼作業就會墮于無因,作者也成了無因。
本頌解釋前文的第二個立宗:“決定無作者,不作無定業。”如果說不決定的作業能爲不定的作者來作,那麼此作業由于不具有作者,即不依作者而有的緣故,墮入無因;如果說不決定的作者能作不定的作業,那麼此作者由于不依作業而有的緣故,也成了無因。我們知道,作者與作業互爲能觀待、所觀待,二者都要以對方爲因才能成立。因此,…
《中論講記 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