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因此,若生時有老死則有相違的過失。
其次,生老死皆成無因。按世間因果正見,衆生的新生必以前世的死亡爲因。除了順世外道以外,凡具有正見者都認爲:衆生死後即成爲中陰身,以中陰身而結生,結生之後則有了有情的新生。但如果生與老死同時,則否定了生之前的老死,生之前沒有老死,生即成了無因。而且,世人都認爲:先有生然後有老死,生爲老死的因。如果說生死同時,那在死之前就沒有經曆生,這樣死就成了無因。
此外,生與老死並存也否定了二者互相觀待的關系,《顯句論》中說:同時存在的生與老死,如牛角一般不相觀待,這種觀點非常低劣,在名言中也無法成立。
或許有人會說:“有些小孩剛生下來就死了,這難道不是生死同時嗎?”這是未經觀察的語言。因爲所謂生是指生命的新生,即中陰結生的刹那,此時生命剛剛孕育,如何會有死?而小孩一生下來就死亡,這說明小孩在胎中已死或生下來以後立即死亡,但這並非生死並存,因爲在生命新生的刹那死亡無法存在。
子叁、(攝義):
若使初後共,是皆不然者。
何故而戲論,謂有生老死?
如果生在老死之前、之後及同時皆不成立,那爲何還要戲論說有生老死呢?
修理機器時,某個零件安裝在上面、下面、中間都不行,那我們只得把它扔掉。同樣的道理,生在老死之前、後、同時都不行,除此以外也沒有其他的存在方式,那何必還要戲論說有生老死呢?因此,只要是正直、講正理的人,都應信受無生老死、無輪回的道理。全知麥彭仁波切說過:講正理的人一定會信受真理;不講正理的人則不接受任何理證,也不遵循任何軌道。
我問過一位小道友:“你懂不懂中觀?”他說:“有時候懂,有時候不懂。”“爲什麼不懂?”“中觀啥都破,什麼都破完了,那學完中觀以後該怎麼辦呢?”或許還有很多道友會這麼想:“中觀學完了以後,什麼都沒有了,怎麼辦呢?會不會剩下如來藏?涅槃?……有沒有不破的法,讓我有依靠的余地?”中觀很深,只有大乘根機者才能接受。那些小乘根機以及只具有世間正見的世間人肯定難以接受:如果沒有叁世因果,沒有生死輪回,沒有我,沒有如來藏,沒有涅槃,那我們行持善法斷除惡業還有什麼意義呢?不要有這樣的疑惑,在凡夫根識前如夢如幻的存在的確不容置疑,但從諸法本體的角度完全可以說萬法不存在。懂了這個道理,大家就應當信受無輪回、無生老死的道理。
對于實執嚴重者,龍樹菩薩呵斥道:你們爲什麼還要執著生老死這些戲論呢?月稱論師在《顯句論》中說:對聖者而言,一切萬法無有戲論,遠離生死始終;愚者卻一直認爲存在生死始終,這完全是不符合真實的妄執。聖者們已清晰了達萬法的本體,我等凡夫何時才能如是了悟啊!
在座的道友若想一時之間超凡入聖,可能非常困難,但我們一定要清楚:自己始終處在迷惑之中,所思所想、所作所爲全都不符合真實。這一點一定要清楚!就像一個犯人,如果他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爲是錯的,那他就有改正的機會;如果始終認爲自己的所作所爲合理合法,那他就不會有自新的機會。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不肯回頭,那就無藥可救;如果明白自己由于服用了無明煩惱的毒藥才導致了這一切迷亂的顯現,那我們就有出離輪回的機會。因此,只要大家努力聞思修行中觀,就必定能將內心濃厚的實執斷掉!但這一定要下功夫。
壬二、(以此理類推他法):
非但于輪回,本際不可得。
諸所有因果,及相可相法,
受及受者等,所有一切法,
如是一切法,本際皆亦無。
不僅輪回的本際不可得,所有因與果、法相與事相、受及受者等一切諸法的本際也都了不可得。
以上抉擇了輪回的前際、後際、中際皆不可得,從而成立了輪回本體空性。以這種抉擇方式,也可以類推因與果、法相與事相、受與受者等所有一切法的本際都不成立。怎樣推呢?比如說因果(種子是因,苗芽是果),如果種子在苗芽之前,由于種子位時沒有苗芽,種子就成了常有;或因爲種子之前沒有苗芽及果實,所以種子成了無因。如果種子在苗芽之後,由于苗芽不因種子而有,所以也成了無因生。以上是種芽非同時不成立。如果種芽同時,則二者因互不觀待都成爲無因。再比如相可相法,如果法相在事相之前,那由于法相存在時沒有事相,所以法相成了常有;或因法相之前沒有事相,所以法相成了無因。如果法相在事相之後,由于事相不以法相而成立,所以事相就成了無因生。這是法相事相非同時不成立。如果法相事相同時,由于二者互不觀待,都成了無因。了知了上述推理,則可以推知一切法皆無本際。
利根者通達一法無常即可推知萬法無常。比如當我們以“柱子是無常,以所作性故”的推理,了知這根柱子的無常以後,即可推知整個經堂的柱子是無常,藏地漢地的柱子是無常,東方西方乃至整個世界的柱子都是無常。不僅是柱子,我們也可以推知瓶子、氆氇、乃至一切萬法皆是無常。無常是這樣,空性也是如此,了知一法空性,則可推知一切萬法空性。《中觀四百論》說:“以一法空性,即一切空性。”
當然,證一法空即證萬法空,這是利根者的行境,一般人難以做到。全知麥彭仁波切的《中觀莊嚴論釋》說:對大乘行者而言,因爲具有大乘善知識以及前世的殊勝善根等因緣,當他證悟一法空性時,即可證悟一切法空性。但對于小乘行者而言,由于缺乏大乘善知識及大乘教法,再加上本身發心狹小,所以當他通達粗大五蘊空而證悟人無我時,暫時無法證悟圓滿法無我。如果不受種種因緣限製,通達人我空時即應通達無分微塵和無分刹那的空性,那小乘宗、唯識宗以及中觀自續派都應該成了中觀應成派。
辛二、(以教證總結):
《般若波羅蜜經》雲:“佛告極勇猛菩薩言:“善男子,色不生不死,如是受想行識不生不死,若色受想行識無生無死,是名般若波羅蜜。複次極勇猛,如涅槃無際,一切法亦無際。””
《寶雲經》雲:“妙轉*輪時,本際也不生,自性涅槃法,怙主汝所說。”
《大品般若經十無盡品》雲:“菩薩先際不可得,中際後際皆不可得。”
《中觀根本慧論·觀本際品》傳講圓滿
十二、觀苦品
上一品遮破了人我的所依——輪回,本品遮破人我的能依——痛苦。
外道及內道的有實宗認爲痛苦實有,他們以自作等四邊建立痛苦的存在。入宗派者尚且如此,更何況世間人。世間人時常見到親友叫苦連天,自己也不斷感受身苦和意苦,對于他們來講還有什麼比痛苦更真實呢?他們說:“你們佛教徒一再說萬法皆空,其實這只是口頭上說說而已,你們也空不了,學佛的人也很苦。雖然你們說出了家、學了佛後一切都很快樂,但我們感覺並不是這樣,其實你們心裏也很苦,跟我們沒什麼差別。”這些被實執束縛的衆生很難認同空性。
當然,中觀宗並未否認名言中的痛苦,大乘中觀的創始人龍猛菩薩在《親友書》中就宣說了六道的痛苦。比如地獄寒熱的痛苦、餓鬼饑渴的痛苦、旁生被役使的痛苦、天人墮落的痛苦、阿修羅戰爭的痛苦、人類生老死病的痛苦。
那龍猛菩薩承不承認痛苦有自性呢?不承認,本品就以理證抉擇了痛苦的空性。痛苦本是空性,只不過衆生對痛苦産生了強烈的執著,《般若經》雲:“苦以苦而空。”
庚叁、(破人我之能依——觀苦品)分二:一、以理證廣說;二、以教證總結。
辛一、(以理證廣說)分二:一、破四邊苦;二、以此理類推他法。
壬一、(破四邊苦)分二:一、說對方之宗;二、駁斥彼宗。
癸一、(說對方之宗):
自作及他作,共作無因作。
痛苦的産生方式有四種:自作、他作、共作、無因作。
未入宗派的世間人雖然執著痛苦,但對痛苦的由來並沒有確定的認識。而在執著痛苦實有的宗派中,具代表性的見解有四種:自作、他作、共作、無因作。此處的“作”與“生”意義基本相同。關于自作,數論外道認爲痛苦是由自性産生的。關于他作,聲聞十八部及勝論外道認爲痛苦與因緣爲他性,即依各種因緣産生了痛苦。關于共作,裸體外道認爲:一方面痛苦與自身五蘊無別,依五蘊而生,所以是自作;另一方面,痛苦也要依其他因緣的聚合,所以是他作,自作他作都有,所以是共作。認爲痛苦無因作是順世外道的觀點。
順世外道分爲兩種。一種認爲因果規律完全不成立,萬事萬物中都沒有因果,一切都是無因自然而有。比如荊棘樹的銳刺,太陽東升而西落,水往下流……這一切都是自然而生,並沒有因果。還有一種認爲,種子生苗芽、農民春種秋收等現量能見到的可以承許爲因果;而前生後世、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等無法現量見到的並不是因果關系。這與現在世人所受的教育一樣,其目光非常短淺。
癸二、(駁斥彼宗)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子一、(略說):
如是說諸苦,于果則不然。
如是宣說諸苦之果由自作等因而生則不合理。
以上四種宗派分別以自作、他作、共作、無因作爲痛苦之因,但這些觀點都不合理。那痛苦是如何産生的呢?中觀宗認爲,名言中痛苦依因緣而生,勝義中痛苦是空性的。
子二、(廣說)分叁:一、破自他各自之所作;二、破自他共作;叁、破無因作。
醜一、(破自他各自之所作)分叁:一、破觀待蘊而作;二、破觀待人我而作;叁、自作不成立他作更不成立。
寅一、(破觀待蘊而作)分二:一、破自作;二、破他作。
卯一、(破自作):
苦若自作者,則不從緣生。
因有此陰故,而有彼陰生。
痛苦五蘊若由自身造作則不從緣生,但不從緣生不合理,因爲有了此五蘊的緣故,才有彼五蘊的産生。
五蘊的本性是痛苦,所以此處的痛苦即是五蘊。數論外道認爲諸法自生,痛苦五蘊也由自身造作。破曰:如果說現世的五蘊從自己而生,則否定了因緣生法的道理,實際上現世的五蘊應該從前世的五蘊而生。
依前世五蘊而有今世五蘊,此理爲內道及某些賢善外道所共許。不僅…
《中論講記 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