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論講記 上▪P43

  ..續本文上一頁有境的智慧非常相合萬法的實相,用因明的術語來講這就是以事勢理成立。當然,只有依靠善知識的教言及殊勝論典,人們才能了達萬法的本來面目,如果在見的基礎上再繼續修行就會真正現前這種境界。

  子二、(破無實法):

  有若不成者,無雲何可成?

  因有異法故,有壞名爲無。

  有實法都不成立,無實法又怎麼能成立呢?其實只因存在變異法的緣故,世人才將有實法的壞滅稱爲無實法。

  如果有實法不成立,那無實法也不可能成立。爲什麼呢?因爲無實法就是指有實法的變異或毀滅,比如瓶子存在時是有實,當它被鐵錘摧毀時,即瓶子的相續已經進入無瓶的階段就是無實法。由此可見,無實法一定要依靠有實法才能安立。不管是所見所聞的任何外境,還是能見能知的何種心心所,這些有實法都沒有自性他性,所以無法成立。沒有有實法,觀待它而有的無實法也無法成立,比如瓶子的有實不成立,那麼遮破它的單空無實也無法成立。所以,有實法與無實法都只是一種假立,兩者並無本質差別。

  如果對《中觀根本慧論》的推理方法非常精通,那我們對《心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理解就不會只停留在教證上。爲什麼說“色”不存在呢?因爲色的自性他性不存在;爲什麼說“空”不存在呢?因爲“色”不存在。因此,色空是雙運離戲的。

  癸叁、(呵斥所破之見):

  若人見有無,見自性他性,

  如是則不見,佛法真實義。

  如果有人執著有無以及自性他性,那麼他將不能見到佛法的真實義。

  有、無、自性、他性是本品所安立的四邊,也是人們較爲嚴重的四種執著。一般來講,四邊即有、無、二俱、二非,但此處的四邊是其中的有無二邊,再加上有邊分出的自性他性。

  大多數衆生認爲有實法存在,執一切有爲法爲實有,而把虛空等無實法執爲無實。在有實法中,有人認爲苗芽等是從衆緣中出生的具自性之法,有人則認爲苗芽等是從衆緣中出生的具他性之法。而我們所抉擇的中觀見是遠離四邊八戲的,在這一無二見中有實、無實、自性、他性皆不合理。因此,如果還有人這樣執著,那說明此人根本未通達佛陀的真實密意——緣起空性的離邊之義。

  不管修習密宗的大圓滿、大手印還是顯宗的中觀、禅宗都不能有有無的執著。有些人執著實有的光明,有些人執著實有的單空,有些人則執著念頭不生起的安樂狀態。但很多了義的教言都說:一定要遠離對明、空、無念的耽著,只有離開了這些耽著才是真正的境界。關于如來藏,全知麥彭仁波切經常引用本頌說:如果認爲如來藏是分別念前的“有無是非”中的實有法或者是中觀自續派所抉擇的單空法,這都非佛陀的密意。所以,後學者在見解上一定要依靠《中觀根本慧論》等殊勝論典,從而樹立起遠離一切戲論的中觀見。當然,凡夫人一開始就離開所有戲論有點困難,因此先抉擇修習單空是合理的,這也是前輩高僧大德著重強調的。

  癸四、(結合教證而說明):

  佛能滅有無,于化迦旃延,

  經中之所說,離有亦離無。

  佛陀能滅盡有無二邊,並于《化迦旃延經》中宣說了離有離無的教言。

  依藏文迦旃延就是嘎達亞那,他是佛陀座下很了不起的大阿羅漢。證達了有實無實等一切所知法的本體、滅盡了有無的執著的佛陀在《化迦旃延經》中說:“迦旃延,何以故?衆多世間之人,對有無甚爲耽執,故無力解脫于生、老、病、死、憂患、悲歎、痛苦、不悅及煩亂爭鬥。縱然以死亦不可脫離于焦躁苦痛。”經中講述了耽執有無給世人帶來的痛苦以及應當離開有無的教言。這部經是《毗奈耶經》裏的一部,爲大小乘共許,本頌也成爲月稱論師宣講聲聞緣覺需要證悟法無我的七個教證之一。由此可見,離開有無的觀點,不僅是大乘中觀的教義,也是小乘的教義。龍猛菩薩引用這段經文的目的就是要說明這一點。所以,本頌是勸說自他信受遠離四邊的究竟中觀見的很有說服力的一個教證。

  有人認爲唯識宗最好,我們也承認唯識的確很好,因爲《中觀莊嚴論釋·文殊上師歡喜之教言》裏講:沒有唯識和中觀,沒有二理的融合,沒辦法通達世俗谛和勝義谛。但唯識分隨教唯識和隨理唯識,隨理唯識在勝義中承認實有的依他起存在,這一點顯然不合理。爲什麼呢?因爲連小乘經典中都說要離開有無,那大乘唯識又如何能耽執實有依他起呢?

  壬二、(別破自性他性)分二:一、正破;二、除難。

  癸一、(正破):

  若法實有性,後則不應無。

  性若有異相,是事終不然。

  如果諸法真實具有自性,那麼以後它不應變成無,因爲自性有變異之相是不合理的。

  任何一個法,如果它有實有的自性,那它永遠都應該是這樣。比如火永遠是熱性,如果今天熱明天冷,那就不是火;好人也應該始終是好人,今天是好人明天變壞了,那也不是真正的好人。同樣的道理,如果萬法真正具有自性,那就永遠不可能改變,如果能舍棄原來的本體而變成另外一個本體就不合理。人們經常講,瓶子被石頭摧毀以後就沒有了,這種變化在名言中是合理的,但如果真的認爲自性的瓶子在變化則不合理,因爲既然是自性就不會變,就像地水火風等法始終不會失去各自的特性一樣。

  勝義中雖無自性,但依緣起而顯現的諸法都具有自性。我們可以觀察,如果真正是前譯甯瑪巴的修行人,那麼他所修學的法就始終不會改變,如果今天學自宗明天學他宗,那他就根本不是前譯派的修行人。我們經常講:“這個人很老實,他永遠都是這樣,就像黃金一樣。”做人就應該這樣。

  癸二、(除難):

  若法實無性,雲何而可異?

  若法實有性,雲何而可異?

  對方:如果諸法真實無有自性,怎麼可以有變異呢?中觀宗:如果諸法真實具有自性,怎麼可以有變異呢?

  月稱論師與果仁巴大師認爲,前兩句是對方的觀點,後兩句是中觀宗的觀點。對方認爲:既然諸法無有本性,那我們爲什麼可以見到事物前後的變異呢?對方的意思是,沒有本性就不能變化,有本性才能變化。中觀宗則回答:如果諸法實有,那怎麼會有變化呢?就像鏡子裏的影像,不實有才可以變,實有就無法改變。

  佛護論師則認爲這四句全部是中觀宗的觀點。中觀宗說:是無實法改變還是有實法改變呢?如果是無實法則不能改變,因爲本體不存在的緣故;如果是有實法也不能改變,因爲本性存在的緣故。

  壬叁、(修習離邊中觀):

  定有則著常,定無則著斷。

  是故有智者,不應著有無。

  如果認爲諸法決定有則墮入常邊,如果認爲諸法決定無則墮入斷邊,因此一切智者不應執著有無二邊。

  離開有無二邊才是最究竟的中觀見,未離有無二邊就不是般若波羅蜜多的究竟密意。本頌宣講了執著有無的過患,並勸勉一切具智慧者都要修習離二邊的中觀見。

  “定有則著常”,如果一個法的本體實有存在,無法損害,那它就叫做常法。比如這根柱子,如果它在勝義中真實存在,它就是常法。而執著實有的有境心就墮入常邊的執著。榮素班智達在《入大乘論》中說:一個法的本體實有,這不要說以勝義量,就是以世俗量也不成立。

  “定無則著斷”,如果認爲一個法先前存在後來卻不存在,或者說它完全不存在,這樣的有境心就墮入了斷邊。

  大家應該知道,中觀宗在後得位宣說有無、存在不存在,這並沒有常斷的過失,因爲自宗宣說的有無是假立的。但在抉擇真正的般若波羅蜜多時,如果執著實有或執著遮破有邊的單空就不是真正的般若波羅蜜多。因此,追隨中觀的智者不應墮入有無二邊,這就是一切見解之王。

  《中觀四百論》雲:“如來所說法,略言唯二種:不害生人天,觀空證涅槃。”佛陀的整個教法可以歸納爲二種:一、不害,即不害任何衆生,依清淨行爲轉生到善趣中;二、觀空,即觀修空性,通過觀空性的威力獲證涅槃。遠離二邊的中觀見解對每一位修行人來講非常重要!不管你修的是大圓滿、大手印還是禅宗、天臺,沒有一點中觀的空性見解恐怕修不到什麼,因爲有了空性見才可以積累智慧資糧,而只有福德資糧並不能斷盡煩惱障和所知障。因此空性的見解相當重要。在空性見解的基礎上還必須要具足慈悲的行爲。表面上看“不害”是人天乘的修法,但以大乘“觀空”離二邊的見解攝持後就是大乘佛教徒的行爲。所以,大家在見解上應樹立起遠離一切戲論的中觀見;行爲上應于世俗中如夢如幻地行持利他。上師如意寶在美國弘法時說過:“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中,見解唯一是緣起空性,行爲唯一是利益衆生。”上師的教言和海外觀音上師的開示如出一轍。觀音上師在印度的一次大法會上說:“今天開法會的人很多,來自各個國家,也有很多難民。你們回去以後,如果有人問:今天主持法會的上師到底說了什麼話?你們就說:上師說佛教的見解是無我,行爲是無害。”大家應當結合上師如意寶及觀音上師的教言細細體會。

  全知麥彭仁波切在《前譯教法興盛願文》中說:“稀奇薩霍堪布之行爲,無比具德龍樹之見二,欽定雙融傳承之教規,祈願蓮生大師教法興。”龍猛菩薩在《中觀根本慧論》、《六十正理論》、《七十空性論》等論典中開顯了緣起空性的正見;靜命菩薩來到藏地剃度預試七人出家並弘揚戒律,奉行僧伽的清淨行爲。無等龍猛菩薩的見解與稀有靜命論師的行爲,兩相結合就是前譯甯瑪巴。神通等並不是我們所希求的,我們所希求的就是在相續中樹立起中觀無二見,在行爲上不害衆生並依別解脫等戒律的教誡而行。

  壬四、(認識所離之二邊):

  若法有定性,非無則是常。

  先有而今無,是則爲斷滅。

  如果一個法具有決定自性,那它就不是無而是常有;如果一個法以前有現在無,這叫做斷滅。

  所離的二邊就是常與斷。常斷可分以下兩種:一、宗派認定的常斷,如果一個法有決定的自性,那麼它就不是無而是常有;如果這個法先前有現在沒有了,這就成了斷滅。二、名言共稱的常斷,在不詳細觀察的情況下,某法存在就是常,比如瓶子存在、人還活著;不存在…

《中論講記 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中論講記 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