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山法寶鬘論講記▪P28

  ..續本文上一頁之後,應該將這一點記在心間。

  之後,自己以叁供養令上師歡喜,並且所聽受的一切教言也不是僅僅局限于跟隨詞句的表面理解上,而是凡所了知的正法一五一十均與自相續相結合,進而實地修行。

  凡是所聽聞的法,不要僅僅停留在表面詞句上,應該真正付諸于實際行動當中,否則你聽聞佛法也只是獲得了一點兒功德,真正的意義根本沒有實現。

  登堂入室

  在實際修持的時候,要特別注意的一點是,絕不能好高骛遠,只求高法,而將一些加行法置之度外,不予實修。

  這是很多人共同的一個毛病,他們最初總是希求一些大大的法——大圓滿、大手印,法王也要大大的法王,那天他們說:現在臺灣那邊,僅僅一個法王的稱呼是不行的,還要“法王的主席”、“法王的法王”……他們特別喜歡給自己和別人戴高帽子,但相續中不要說法王,連小堪布的境界都沒有的話,只是在名稱上這樣宣傳也沒有什麼利益。這些修行人特別喜歡修一些高法、深法,尋求一些大人物,這些並不是很重要。

  如果首先以觀修無常來修煉自心,那麼相續中便可易如反掌地生起上面一切道的功德。

  這裏首先講了無常法的重要性。華智仁波切在《大圓滿前行》中對無常法作了非常細致的講解,無常這一法要,不管什麼身份,只要具有一點正知正見的人肯定會接受的,因爲其中講到了許多現實社會中的問題。所以首先應該觀修無常,無常觀修的好,對現實社會不會特別貪執,如此也就不會再再地希求名聞利養,這樣一來,自己的修法一定會成功的。

  而且所産生的功德也會穩固持久,不再退轉。大格西博朵瓦對此是這樣說的:“不憶念無常的一切修法就好似冰上的建築一般,悠閑自得之時似乎自己也的的確確具有空性等的修證境界,可是一旦遇到緊要關頭時,便徹底崩潰;如若生起無常之心,則修行不會倒退;倘若未生起無常之心,則一切修法都會退步;如若生起無常之心,那麼菩提心與空性等一切功德如同堆積財物一樣不斷增多。”

  博朵瓦格西說:如果沒有修好無常,當你悠閑自在的時候,似乎已經有了一些境界,但到了關鍵時刻,你自認爲具足的境界就會全部消失得無影無蹤。因此,大家應該從道理上對無常有一種深刻體會,在相續中真正生起無常的觀念,了知一切所作所爲都沒有任何意義。

  華智仁波切從情器世界等七個方面廣泛宣說了萬法無常的道理。以前講《大圓滿前行》當中無常的時候,效果特別好,但凡夫人都有這樣的毛病,正在講的時候似乎深有體會,過兩天就全部都忘了。一般有智慧的人心比較穩重,可能會長期注意,做到這一點確實非常重要。

  作爲修行人,無常觀是最重要的,宗喀巴大師、華智仁波切、麥彭仁波切、無垢光尊者等很多大德都是這樣講的,只是後來的這些人沒有學習過他們的論典,對無常究竟如何重要根本不懂。

  修行人如果沒有從無常下手,你雖然修了大圓滿、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等很多高深的修法,但出現自身和外在的違緣時根本把握不住,這時自己的“修證境界”也會暴露無遺。劄嘎仁波切說:如果無常觀修得很好,你的修行就會非常穩固,你的菩提心、空性見、大悲心也會如同堆積財物一樣,在相續中不知不覺、自然而然的增長。

  對于這其中的道理我們務必要內觀反思。通達正道的要點再沒有比這更爲精彩的教言了。如果未曾憶念無常,就會將自己的身體、受用以及親友們執爲常有,而對這一切均無有實質這一點熟視無睹。

  我自己的無常雖然修得不好,但在我眼前卻還是能看到一些無常修得不好的人,不管在外面城市裏還是住山的修行人,看到他們的一些行爲,感覺他們可能根本沒想過無常。我們依止善知識非常不容易,遇到這樣殊勝的法也非常不容易,口頭上說的不是很重要,實際行動或者內心中真正具足一個無常觀念才是最重要的,希望你們對此深深思維。

  如若沒有見到無實質,勢必會覺得身體、受用等統統是常有實存的,也就必然會對這些貪婪執著,結果唯一忙碌今生的瑣事,而不修後世大義的正法。

  不僅劄嘎仁波切如此宣說,宗喀巴大師的一個大弟子著有一部《修行入門》,其中也講到了許多萬法無常的道理,看完之後,心裏確實生起了少許無常觀,但凡夫人的習氣是不穩固的,過幾天就忘了,這時再看一遍,又覺得稍微好一點,所以像我這樣的人,只能依靠殊勝論典的教義修正自己的相續。

  大圓滿的境界確實非常重要,但如果無常觀沒有修好的話,即使修大圓滿也不會成功的。

  如果不勤修利益後世之正法,那來世的去處也就只有惡趣了。假設沒墮落惡趣,那麼如今所幸得的暇滿人身也已白白地空耗了,此後,多生累劫中甚至連善趣的名聲也聽不到,還指望什麼獲得佛果呢?

  這樣非常可惜,若未修習無常,即使沒有墮落惡趣,你的修行也不會有所進步。看看現在非常散亂的這些人,他們就是因爲無常修得不好,如果無常法修得很好,對于每一天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會非常珍惜。所以無常修得好不好,只要看這個人的所作所爲就可以知道,就像劄嘎仁波切說的:如果連喝一杯茶也覺得耽誤時間,那你已經真正生起了無常觀。

  因此說,來世能否獲得幸福安樂,關鍵在于當下能不能看破今生的一切圓滿之事,而能否看破今生的一切圓滿之事也完全取決于具不具有無常的觀念,我們必須要深刻地認識到這一要點。

  來世快不快樂,要看能否看破世間;能不能看破世間,要看無常修得好不好,這一點確實非常重要。

  倘若沒有懂得這一道理,那麼雖然也知道應當修持一法,但是對修持的方法卻懵懵懂懂,一無所知。

  如果沒有意識到無常的重要性,沒有明白修行的方法,即使進行所謂的修法也是懵懵懂懂。因此,首先方法應該懂——看破世間、不貪執今生的名聞利養,這樣的修行會成功的。

  在當今的時代,大多數的修行人將無常的修法擱置一旁,不予理睬,卻心思旁骛、放逸散亂地奔波操勞今生的繁冗瑣事,與此同時誦咒、頂禮、轉繞的數量也委實不少,于是便洋洋自得,覺得自己積累的這些善根必定是對後世大有益處。

  他一邊忙忙碌碌世間的瑣事,一邊轉繞、頂禮、念誦咒語,自認爲已經修持了非常多的善法。

  其他人也認爲此人來世一定會轉生善趣。這是因爲他們根本不明確什麼是對後世有利的善根,才有如此的誤解。

  他們這些人太愚笨了,根本不知道什麼樣的法才是對今生來世真正有利益的。

  實際上,有利于來世的善根必須要由徹底斷絕今生貪執的強烈厭離之心所攝持,這樣的厭離心僅僅以一般的念咒誦經、頂禮膜拜、右旋轉繞這些方式是無法在自相續中生起來的,而只有了知今生的血肉之軀、身外之物這一切的一切都是不可久存、虛無缥缈的本質後方能真正生起。

  真正對來世有利益的法,必須以厭離今世的一種心態攝持,這樣所做的善根對來世會有利益。但是,依靠其他方法對今世生起厭離心是根本沒辦法的,如果徹底了知自己的所作所爲以及身內身外的一切法都是虛無缥缈、沒有任何實義的,那你相續中一定會對今世生起厭離心,以這樣一種厭離心攝持所做的善根,對你的來世會有一定利益。

  這裏雖然只是表面上一般的文字,實際已經將今生來世最關鍵的竅訣講得非常清楚了。

  觀修無常是相續中生起厭離心不可或缺的條件,因此一切修法中首先修無常觀,這是所有經續竅訣中異口同聲的觀點。

  濟群法師曾經問我:“藏傳佛教依靠什麼樣的方法對今世生起厭離心?”其實修習無常觀,心裏對今生的一切瑣事都會看得很平淡,知道一切萬法都是如夢如幻的,有些事情不得不做,飯也不得不吃,實際卻沒有任何意義,這時便會對輪回生起一種強烈的厭離心。

  希望大家時時刻刻觀想無常的道理,到一定程度,雖然有些事情不得不做,但一切所作所爲就是想要脫離輪回,達到這種境界時,說明你相續中生起了一定的正見,這時再修習生起次第、圓滿次第也會成功的。

  正像前面所說的不修無常的一切善法猶如冰上的建築一樣不牢固,必將土崩瓦解。

  現在類似這樣的冰上建築確實非常多,但是,開春的時候,你外表華麗的建築一定會徹底倒塌的,真的很危險。

  欲速則不達

  有些人剛來就想得到成就,但馬上獲得成就也需要一定的條件和因緣,不是你想成就就能立刻成功的,如果無常法沒有修好,不要說很快成就,拖延的時候可能會更長。

  當前,多數的修行者一開始就迫不及待地趨入密宗,緊接著便想找到一條捷徑,諸如想依靠密宗的生圓次第念誦咒語等獲得成就,這也是由于他們未懂得冰上建築道理所致。

  很多人認爲,修習密宗的生起次第、圓滿次第可以很快獲得成就,于是連加行也不修,一開始就說:“我是密宗根基,我要修無上密法,我是利根者、上根者……”這是由于他們根本不懂冰上建築的道理導致的。

  修行應該有一種次第性,首先修人身難得、壽命無常,之後開始修不共加行,然後修習密宗的大圓滿,這樣你的修法肯定會成功的。但很多人連《大圓滿前行》的法本都不看,然後就問:“我可不可以看一看《上師心滴》?”如果沒有前行基礎,看一百遍也是沒有用的,即使暫時有一些覺受也不會穩固,遇到外緣時,所有的境界都會消失無余。因此首先應該將基礎打好,做到逐層上進,人身難得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壽命無常又是怎樣的境界,在每一層次上都要做到圓滿。

  如果最開始就妄想尋找一條高速之路而進入高不可攀的正道,結果在這條高速路上速度反而變得更加緩慢了,雖然尋覓到了一條快速之道,卻由于將速道的次第錯亂而實修以致于相續中沒能生起證悟,

  他們口口聲聲說:“輪回太痛苦了,我想在很快時間中得到成就。”由于不明白修法的次第,法雖然是很高的法,但對你來說可能不是很好,就好像高速公路雖然非常好,但一輛爛車在上面跑也不會很快的,如果零件突然失靈,速度可能會更加緩慢。

  道的次第千萬不能錯亂。一般在黃教,宗喀巴大師的《菩…

《山法寶鬘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旅途腳印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