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生整天为了我、为了法,忙忙碌碌、奔波不停,看到这种景象,不由自主地想到:他们什么时候也能得到像我这样的境界呢?这时强烈无伪的大悲心会油然生起,这也算是一种空性大悲藏。
而成就佛果的一切正道无不包括在空性大悲藏之中。只有空性与大悲并行不悖,才可称得上是空性大悲藏,仅仅具备证悟空性的智慧也无法成就佛果,而单单依靠大悲世俗菩提心也无法成佛,这就是要想成佛方便智慧必须圆融无碍、互不脱离的意义所在。
在座很多人,尤其在法王如意宝座下依止多年的人,相续中应该具足空性大悲藏,这是非常珍贵的。我自己虽然没有什么感觉,但从道理上非常清楚,我想不论显宗、密宗,相续中都必须具足空性大悲藏。当然空性大悲藏的境界也有高低之别,像凡夫人从理解上得到的空性大悲藏也是弥足珍贵,更不要说诸佛菩萨相续中真正具足的空性大悲藏了。
如经中云:“脱离方便之智慧乃束缚,脱离智慧之方便亦是束缚。”要想成佛,空性大悲菩提心二者必须兼而有之,相互圆融。
如果真想成就佛果,那空性、大悲二者不能互相脱离。
有关空性大悲藏,龙树菩萨在《菩提心释》中讲过,《大圆满前行》中也引用过。
要使相续中生起大悲心,必然要对他众心中的剧烈痛苦有切身的体会,如果首先自相续没有感受过痛苦的折磨,那么想生起令他众脱离痛苦的愿望也是不可能的。
如果想要生起大悲心,内心首先要对众生的痛苦有一种切身体会,因为从来没有生过病的人根本不知道病苦是怎样的,但是生过病的人就会了解这种痛苦。
确实我都有这种感觉:穿着白大褂的医生在病人眼里,就和真正的善知识没有什么差别。佛陀亲自来到病人面前不一定生起信心,但医生什么都没做,只是在病人面前晃来晃去,病人也会用一种非常感激的眼神看着他,心里一直想:只有他能够救护我……
倘若不将无法忍耐的痛苦与自身的感触相结合来推断,那么由于对别人的苦难一无所知,当然想生起愿他众远离难忍苦楚的同情心也是异想天开的事了。
一般贫穷的人才会知道贫穷的痛苦,但生下来就非常富裕的人,由于根本不知道贫穷的痛苦,想让他对穷人生起悲心也是非常不现实的一件事。
因此,首先应当尽可能地回想自心的苦恼、自身的痛苦,这就要观想将总的轮回痛苦,尤其是恶趣的重重苦难,放在自身而去感受、去体验,在没有出现双脚跺地、头上冒汗、忍无可忍的感受之前应当一直修持。通过这样修习以后,如果对轮回与恶趣的痛苦彻底地断除了贪执,那么再进一步观修:正如自己屡屡为烦恼所逼迫一样,所有的老母有情也在遭受着痛苦的折磨,以此在相续中很容易生起大悲心。
依靠这样的方式,自己的相续中很容易生起大悲心。
最初心中思维自己正在亲身感受恶趣的难忍痛苦而倍受折磨、苦不堪言的情景,进而急切地想要摆脱这种痛苦的愿望不禁油然而生,如此修炼共同小士道;随之,生起想脱离轮回一切痛苦的强烈希求之心,如是修持中士道之次第;
由于对三恶趣生起极大厌离心而精进修行,这就是小士道修法;如果想从一切轮回痛苦中解脱,就是中士道修法;不仅自己从轮回中获得解脱,同时希望将一切老母有情从轮回中救脱出去,这就是上士道的修法。
最后产生了想救度一切老母众生脱离痛苦的大悲心,再修由此引发的菩提心宝,并且相续中生起如理了悟菩提心所摄持的一切诸法的实相真如正见,这样一切善法自然而然会成为遍知佛果之因。
这样一来,由菩提心摄持的一切空慧正见也可以随之生起,这时自己所做的一切善法已经成为成就佛果的因。
发心非常重要,一方面具足如梦如幻的空性正见,一方面对众生生起大悲正见,这不仅是显宗,密宗在因位等持时也需要修持如梦如幻。
倘若如此而行,那成就佛果就不再是天大的难事。
必要前提
按照至尊上师宗喀巴大师在《菩萨道次第论》中所说的那样,我们要在一位具有卓越智慧与体验的具德上师善知识前听受佛法,而这位上师仅仅只有一点智慧还不够,如果他不能将一切经典理解为窍诀,相续中也不具备真修实证的亲身体验,那么他只能算是道貌岸然的形象上师,尽管在他面前听闻了佛法,也不会对自己的相续有利益。
按照至尊宗喀巴大师所说,所依止的上师并非仅仅具足一点儿智慧就足够了,还应该具足修法方面的体验。但有些上师智慧方面还不错,可以讲授任何经典论典,可是,他自己对于各个经论所说教义都认为是相违的,各个宗派之间根本无法圆融,而且根本不懂有关修法方面的窍诀,自心也不具足一点一滴的真修实证,如果这样,他只是一个形象上师,不应该依止他。
作为一个上师,这一点非常重要,比如讲无常法,那他相续中对无常应该具有一种真正的体验,对万法无常这一点不是口头宣说,而是真正自相续中有一种切身的体会;如果这个上师给你灌顶,那他对灌顶的方法、意义以及灌顶的功德应该精通,否则,表面上给你灌顶、传破瓦,实际他自己根本没修过破瓦,甚至对修破瓦一点儿信心都没有,这样的话,不管口头上说得如何天花乱坠,都不算是一个真正的上师,对弟子的相续没有很大意义。
尤其是现在的末法时代,依止上师时更应该注意,比如一个宁玛派的上师,最起码应该对宁玛派的教法有一种真修实证的体验,一点儿体验都没有的话,即使口口声声说宁玛巴有何种功德,也只是鹦鹉学舌,没有任何作用。因此,作为上师,仅仅表面具有一点儿智慧是不行的,在他的内心、在他的体验上必须具足一种功德。
有时看到一些人给别人讲破瓦,我的“邪见”都是特别严重,经常想:这个人平时会不会修破瓦呢?他给别人灌顶,那他对灌顶有什么样的功德、需要领受什么样的教言,而且他自己在灌顶时有什么样的体会,对于这些思维过没有呢?如果没有思维,仅仅依靠一个仪轨给别人灌顶的话,这样到底有没有意义呢?
确实,可以说佛法是见解脱、闻解脱,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但灌顶应该具足一定的条件 ,并不是拿个宝瓶在你头上撒点儿水就可以了。所以上师对修法应该具足一种亲身体验,你们以后如果想当阿阇黎、给别人传法,那在传法时首先应该思维,自己对这个法有没有一种亲身的体验?如果一点儿体验都没有,即便给别人传讲也不会有很大利益。
就像宗喀巴大师曾经说:“仅耽词句不通其意义,于勤守护根门者生嗔、跟随偏袒之风而飘动,当弃如此形象之上师。”
宗喀巴大师说:“有些人整天执著词句,对于其中包含的教义,不要说亲身体验,连意义都不懂。但是他们对于精勤守护根门的人,经常生起嗔恨心,唯一跟随偏袒执著的业风任意飘动,这只是一种形象的上师,应该尽量远离,不要依止他。”
依止上师非常重要,但很多人对如何依止上师根本不懂,尤其一些耽著词句的上师,他们虽然口头上讲得天花乱坠,特别好,但对于真正的修法功德根本不知道,甚至对三宝是否具足虔诚的信心都值得怀疑,像这种上师必须尽快舍弃。
所以,我们应当在具有实证体验的上师前恭听教言。
我们应该观察一下上师,他有没有一种真修实证的体验?如果一点体验都没有,那在他面前听闻也没有很大意义。像法王如意宝这样的大上师,不论大手印、大圆满、大中观,对任何法都具有真修实证的功德,在他面前哪怕只听闻一句佛法也有很大利益。但有些上师不是这样,所以依止上师的过程中,对这一点一定要注意。
正如格西博朵瓦所说:“无需寻觅太多,只要寻找到一位要拼命依止、纵遇命难也不舍弃的上师,之后就像孩子拉着母亲的衣服一样。”
在现在的时代,很多人根本不想依止上师,倘若如此,在这样的滚滚红尘中,自己的信心、悲心也会全部荡然无存,非常可惜。
比如小孩子走在熙熙攘攘、繁华拥挤的大市场里,如果手紧紧地拽着母亲的衣服不放,就能一路顺利,安然无恙。假设手松开衣服那就会在来来往往的人流中迷失方向。
小孩子如果紧紧抓住母亲的衣服,就会平安回到家中;一旦放开母亲,由于自己根本不具足独立自主的能力,必定会在人群当中迷失方向,一辈子都会非常可怜。
因此依止上师也需要很长时间,千万不要轻易离开上师,这是修法过程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我们依止上师也必须做到这样。无论出现任何苦乐,如果时常不忘祈祷上师,寸步不离地亲近,那今生来世的一切事情都可成办。
这里的一字一句确实非常好懂,但其中蕴含的意义非常深,如果看小说的话,只要看一遍就可以了,然而佛教的内涵非常深奥,每一层意思都有内义、外义等很多解释方法,依此一点点衡量自己、要求自己的时候,就会发现不是那么容易的。
博朵瓦格西说:“如果恒时依止上师的话,一切事情都可以成办,短暂的时间并不能有如此的效果。”
如果只是一两个月、一两年呆在上师身边,不会有很大利益。有些人就是这样,在上师那里办个皈依证,说“我是上师的弟子”,之后仍然搞他自己的世间法,上师做自己的事情。你名义上虽然可以说是某某上师的弟子,但真正想要获得上师相续中的功德就必须长时间的依止上师。现在很多人都有这个毛病,虽然在学院里呆过一段时间,后来回到大城市里,与其他的世间人没有什么差别;若在学院呆的时间长会好一些,但也经不起现在社会洪流的冲击,慢慢地,首先念珠扔掉,因为城市里拿念珠不是很方便;之后念诵的法本也会扔掉,逐渐逐渐,就与从来没有修行过的人一样了。
所以说,我们必须依止一位具备亲证体验的上师。
这里再三提到:所依止的上师,必须是具有亲证体验的上师。形象上虽然某某上师似乎很有福报,但实际上,不要说大圆满,对无常法和人身难得都没有生起一个真正的体会,他自己对修法也好像没有很大兴趣。
因此首先应该观察上师,但现在社会上的很多人根本不懂,我们也没办法与他们交流,在座的人听闻这部法要…
《山法宝鬘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