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天喊地求助亲属,
住在寂静地方,即使出现疾病、违缘等,也会了知完全是自己的宿业造成的,没必要向自己的亲友寻求帮助,生病时依靠这种方式对治比较好。
不过,现在一提到将病魔转为道用都有些不好意思,因为我前两天感冒了,在扶贫医院大喊大叫的,差一点儿就哭了。我去年在厦门表现还是很好的,每天除了打针吃药,自己的功课、翻译法本等各种工作都没有落下,自己也觉得挺坚强的。可能比较严重的病容易忍受,小感冒不太好忍受吧……
想方设法解除苦痛,而会将痛苦视作修行的顺缘,如此亲友们也与自己斩断牵连。这么一来,身染疾患的时候无有人护理,离开人世的时候没有人在一旁悲痛欲绝地号啕大哭,所以将贪嗔之藤斩草除根,弃离一切有害于修行的恶人就必然成了烦恼的对治。
住在寂静地方的话,已经远离了对自己修行有害的一切对境,这样很容易修行成功,因此修行人最好住在寂静地方,尽量远离人群、对治烦恼。
札嘎仁波切再三强调这一点,其实通过自身经验也可以了知,如果在城市里面,就像一个孩童根本无法与庞大军队对抗一样,种种妙欲以及亲友的诱惑力非常强,而我们的善根和修行力量如是的薄弱,不能说城市中修行成就的一个也没有,但成功率实在太低了。
因此,希望大家一定要终生不离上师,可是我们这些人不是这样的,有时想起来感觉特别“恨”他们,如果自己不想住在寂静地方、不想修行的话,就不要在这里给上师、金刚道友添麻烦,但他们今天精神很正常、明天一下子开始疯癫了,不要这样,佛法不是小孩子的玩耍品,修行人得到一点法之后,就应该身体力行,不要随随便便舍弃。
自己心甘情愿地将身语意三门供养了上师,不再有任意支配身语意的权力,上师无论是让自己留住在他的身边,还是遣派到千里之遥的远方,或者冰天雪地寒冷的地带,艰难险阻、受苦受难的地方,食不果腹挨饿的地区等,无论如何,自己都要依教奉行,义无反顾地前往安住才是。
有些人口头上说得很好:“上师,我什么都听你的……”但上师只是叫你好好安住下来、与金刚道友和睦相处,这么简单的事情你都不听,那还说那么多有什么用呢?《水木格言》中说:“言语无论多寡,做事方知此人。”说得不必太多,从实际行动中可以看出他对佛法的信心如何。
平时如果能够虚心向禅修道友学习,一举一行均与僧众相一致,那么自己的行为不会有放任自流地趋入烦恼歧途的危险,
与僧众在一起,自己的行为具有一定约束性,如果离开上师、道友,本来你相续中的烦恼就难以抵挡,再加上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且没有任何人指点你,这时你的行为变成什么样也就不言而知。
行为小心谨慎如理如法与道友同修,就必然会成为烦恼的对治,
有些人经常说:“我现在心很烦……”这可能与前世的业力有关,《百业经》中讲到有两个人无论如何修行都不成功,释迦牟尼佛说这是前世诽谤佛法的业报。
有些人的业力非常深重,经常说:“背书背不下去、看书看不下去、吃饭也吃不下去……”但吃饭可能还可以,除此之外什么都进不去。不管怎么样,住在寂静地方对于对治烦恼肯定会有效的。
但个别人说:“在寂静地方住着心很烦,想到大城市里面去。”这样也可以,也许你到大城市里面去之后,烦恼已经“改善”了,为了应酬这些世间人,你的内心也已经“平静”了,可是对你的修行是不是真正有利益?这一点恐怕你自己也是非常清楚的。
也就是说,要成为烦恼的对治、不随顺世间、符合经典正量,再没有比身居寂静圣地、与上师和同修道友步调一致更为殊胜的方法了。
这一句话大家一定要记住!是不是正法就要看是否符合上面所说的几个条件——成为烦恼的对治、不随顺世间、符合经典正量,而圆满具足这几个条件的前提,就是住在寂静地方,与上师、同修道友步调一致,除此之外再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有人说:“我住在这里心很烦……想离开。”但是离开静处对你断除烦恼肯定没有什么帮助,如果觉得对治烦恼很让人讨厌而想到城市里面去,这样你的烦恼肯定会有所增上,这时候也许你会很开心的,但真正想要对治烦恼、对治分别念,住在寂静地方才是最好的办法。
所谓的后果良好,意思是说自己一举手一投足,无论做任何一件事,要看他的最终结果或结局是否相应佛法。住在幽静的圣地,时时效仿所依止的上师与所亲近的禅修道友的高尚品行,以正知正念紧紧守护自心,行为小心翼翼,它所带来的必然是知足少欲、戒律清净、等持增上、智慧高超、悲心广大、勇猛精进等殊胜善妙的丰硕成果。
做任何事情,应该看它的结果是否合法,如果住在寂静地方,没有离开上师、道友,那你的所作所为、悲心、智慧等各方面都会进步,所成就之果也必定十分善妙。因此,所说的后果良好也是需要依靠上师和寂静地方才可以。
平日里经常依于寂静处,遵循上师、同修道友们的一切行为,守持清规戒律,最终自相续中必定会出现这样好的后果:
这里反复提到:千万不要离开寂静之地。有些人说是“我回到城市也会继续看书、修加行……”,但是城市里有一种非常大的诱惑力,不要说一般的初学者,像我们这种从小信仰佛法、在上师面前依止十几年的人,到了城市里都非常散乱,有时偶尔念了一遍《系解脱》,心里都觉得不可思议:“哎呀,我真是了不起,今天念了一遍《系解脱》……”
清心寡欲,不会因为亲友、施主等人而延误修法,也不会因为撩拨贪心的妙欲与利养恭敬而受到违缘。
在寂静地方没有人打扰你,在城市里,即使你很想好好修行,但是别人经常给你打电话、敲你的门……这样根本没办法修法。
如果已经见到这样明显的验相,那么足以证明他已经获得了即使独自一人居住在僻静的地方也会像威力无比的雄狮一样无所畏惧的高深境界,
在寂静地方,不会遭到妙欲和恭敬利养等违缘,那你会获得如雪山狮子一样非常高的境界。
随后便可以从容不迫地从一个静处到另一个静处,就像日月那样自由自在地周游各方。
这时,你可以像日月一样到处云游,但没有达到这种境界之前,今天到这里去、明天到那里去,这不是修行人的作为。希望你们能够安心住下来,朝山拜佛之类的事情对你们来说不是很重要,现在应该是尽心尽力闻思的时候,这种机会以后很难得到。拉萨的觉沃这么多年一直在大昭寺里,不会轻易离开的,以后再去拜见也可以……
纵然这样做,也绝对不会被烦恼所害,这就是威风凛凛的修行勇士。断除愦闹、知足少欲是修行人远离故乡的又一大前提,因此说,我们重视这一点应当胜过自身的性命。
札嘎仁波切对这方面确实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解释方式,希望你们以后还是做一个真正的好修行人。我这次解释得不广也不略,只是打开一个思路,希望你们以后每年能够看一遍,这样对你的功德增上会起到很大帮助。尤其不要受现在的世间、城市的诱惑,不然你在大城市里成为一个大修行人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六 如理作意
空性大悲藏
讲完修行人最起码应当具备的条件以后,在此对如理作意的道理作简略性的阐述。正如仲敦巴仁波切亲口所说:“一位修行人在趋向遍知佛陀果位的过程中,虽然有不可思议要修学的正道入门,但是相续中所要生起的只有一法,何为一法呢?那就是空性大悲藏。”
仲敦巴尊者说:“想要成佛,在修学过程中虽然有不可思议的众多法门,但不可缺少的一法必须要生起,那就是空性大悲藏。”所谓的空性大悲藏,空性是指诸法在胜义中远离一切戏论,世俗中如梦如幻;大悲心是对每一个众生生起强烈的悲心。这二者双运,就是现空双运,也就是空性大悲藏。
当然,现空双运的境界有有缘、无缘两种,从有缘角度,对众生生起强烈悲心,同时对一切万法没有强烈的执著,都是如梦如幻的,这就是现空双运、空性大悲藏。
空性大悲藏可以说完全囊括了大乘中林林总总的一切道。心中如果真实不虚地生起了大悲心,那么随之而来的菩提心宝前所未生的能够生起,已经生起的经久不衰、蒸蒸日上,从而圆满福德资粮。证悟空性的智慧则是根除轮回必不可缺的殊胜正道。
自己的相续中真正生起空性大悲藏的话,原本没有的菩提心会自然而然生起,原有的菩提心也会不断增上。
而且在《入菩萨行》、《大圆满心性休息》等论典当中都说:想断除轮回一定要有智慧。这种智慧就是指证悟空性的智慧。
尤其是,具有大悲藏的证悟空性之智慧才真正是遍知佛果之因。其中的大悲藏,也就是对于为三大痛苦所逼迫的一切有情,生起无法堪忍的大悲心,想使他们摆脱痛苦与痛苦之因的愿望十分强烈。
“藏”是指精华,一种核心。也就是说,空性具有大悲的核心,具有大悲的精华,而大悲与空性二者是无二无别的。
一切痛苦的因就是集谛,要离苦得乐必须断除集谛所包括的一切业与烦恼,而一切业与烦恼的根源归根结底就是我执与俱生无明,要想铲除贪执的对境,必须有证悟无我的智慧,
一切众生都在遭受痛苦的逼迫,而这一切痛苦的来源是什么呢?就是四谛里面的集谛,而集谛的主要来源就是业和烦恼,业和烦恼未能断除的话,其他任何法都无法遣除痛苦。然而,不具足无我的智慧,也就根本没有办法对治无明烦恼。
因为自相续中只有真实不虚地生起了这样的无我智慧,依之圆满广大的智慧资粮、从而才能够获证如意宝般二资圆满的佛果。
这个次第非常重要。所以大家尽量祈祷上师诸佛菩萨加持,希望在自相续生起无伪的悲心和无我智慧,这二者非常重要。如果能够生起这两种功德,即使没有见到佛菩萨、没有神通,你的功德也已经圆满了。由于对人我、法我没有任何执著,全部都是如幻如梦的一种境界,甚至自己的所作所为也是如梦如幻的——得到不会特别高兴、失去也没有什么痛苦,这时你真的已经获得自由了。
与此同时,现在世间上的众…
《山法宝鬘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