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天喊地求助親屬,
住在寂靜地方,即使出現疾病、違緣等,也會了知完全是自己的宿業造成的,沒必要向自己的親友尋求幫助,生病時依靠這種方式對治比較好。
不過,現在一提到將病魔轉爲道用都有些不好意思,因爲我前兩天感冒了,在扶貧醫院大喊大叫的,差一點兒就哭了。我去年在廈門表現還是很好的,每天除了打針吃藥,自己的功課、翻譯法本等各種工作都沒有落下,自己也覺得挺堅強的。可能比較嚴重的病容易忍受,小感冒不太好忍受吧……
想方設法解除苦痛,而會將痛苦視作修行的順緣,如此親友們也與自己斬斷牽連。這麼一來,身染疾患的時候無有人護理,離開人世的時候沒有人在一旁悲痛欲絕地號啕大哭,所以將貪嗔之藤斬草除根,棄離一切有害于修行的惡人就必然成了煩惱的對治。
住在寂靜地方的話,已經遠離了對自己修行有害的一切對境,這樣很容易修行成功,因此修行人最好住在寂靜地方,盡量遠離人群、對治煩惱。
劄嘎仁波切再叁強調這一點,其實通過自身經驗也可以了知,如果在城市裏面,就像一個孩童根本無法與龐大軍隊對抗一樣,種種妙欲以及親友的誘惑力非常強,而我們的善根和修行力量如是的薄弱,不能說城市中修行成就的一個也沒有,但成功率實在太低了。
因此,希望大家一定要終生不離上師,可是我們這些人不是這樣的,有時想起來感覺特別“恨”他們,如果自己不想住在寂靜地方、不想修行的話,就不要在這裏給上師、金剛道友添麻煩,但他們今天精神很正常、明天一下子開始瘋癫了,不要這樣,佛法不是小孩子的玩耍品,修行人得到一點法之後,就應該身體力行,不要隨隨便便舍棄。
自己心甘情願地將身語意叁門供養了上師,不再有任意支配身語意的權力,上師無論是讓自己留住在他的身邊,還是遣派到千裏之遙的遠方,或者冰天雪地寒冷的地帶,艱難險阻、受苦受難的地方,食不果腹挨餓的地區等,無論如何,自己都要依教奉行,義無反顧地前往安住才是。
有些人口頭上說得很好:“上師,我什麼都聽你的……”但上師只是叫你好好安住下來、與金剛道友和睦相處,這麼簡單的事情你都不聽,那還說那麼多有什麼用呢?《水木格言》中說:“言語無論多寡,做事方知此人。”說得不必太多,從實際行動中可以看出他對佛法的信心如何。
平時如果能夠虛心向禅修道友學習,一舉一行均與僧衆相一致,那麼自己的行爲不會有放任自流地趨入煩惱歧途的危險,
與僧衆在一起,自己的行爲具有一定約束性,如果離開上師、道友,本來你相續中的煩惱就難以抵擋,再加上外界環境的影響,而且沒有任何人指點你,這時你的行爲變成什麼樣也就不言而知。
行爲小心謹慎如理如法與道友同修,就必然會成爲煩惱的對治,
有些人經常說:“我現在心很煩……”這可能與前世的業力有關,《百業經》中講到有兩個人無論如何修行都不成功,釋迦牟尼佛說這是前世誹謗佛法的業報。
有些人的業力非常深重,經常說:“背書背不下去、看書看不下去、吃飯也吃不下去……”但吃飯可能還可以,除此之外什麼都進不去。不管怎麼樣,住在寂靜地方對于對治煩惱肯定會有效的。
但個別人說:“在寂靜地方住著心很煩,想到大城市裏面去。”這樣也可以,也許你到大城市裏面去之後,煩惱已經“改善”了,爲了應酬這些世間人,你的內心也已經“平靜”了,可是對你的修行是不是真正有利益?這一點恐怕你自己也是非常清楚的。
也就是說,要成爲煩惱的對治、不隨順世間、符合經典正量,再沒有比身居寂靜聖地、與上師和同修道友步調一致更爲殊勝的方法了。
這一句話大家一定要記住!是不是正法就要看是否符合上面所說的幾個條件——成爲煩惱的對治、不隨順世間、符合經典正量,而圓滿具足這幾個條件的前提,就是住在寂靜地方,與上師、同修道友步調一致,除此之外再沒有更好的辦法了。
有人說:“我住在這裏心很煩……想離開。”但是離開靜處對你斷除煩惱肯定沒有什麼幫助,如果覺得對治煩惱很讓人討厭而想到城市裏面去,這樣你的煩惱肯定會有所增上,這時候也許你會很開心的,但真正想要對治煩惱、對治分別念,住在寂靜地方才是最好的辦法。
所謂的後果良好,意思是說自己一舉手一投足,無論做任何一件事,要看他的最終結果或結局是否相應佛法。住在幽靜的聖地,時時效仿所依止的上師與所親近的禅修道友的高尚品行,以正知正念緊緊守護自心,行爲小心翼翼,它所帶來的必然是知足少欲、戒律清淨、等持增上、智慧高超、悲心廣大、勇猛精進等殊勝善妙的豐碩成果。
做任何事情,應該看它的結果是否合法,如果住在寂靜地方,沒有離開上師、道友,那你的所作所爲、悲心、智慧等各方面都會進步,所成就之果也必定十分善妙。因此,所說的後果良好也是需要依靠上師和寂靜地方才可以。
平日裏經常依于寂靜處,遵循上師、同修道友們的一切行爲,守持清規戒律,最終自相續中必定會出現這樣好的後果:
這裏反複提到:千萬不要離開寂靜之地。有些人說是“我回到城市也會繼續看書、修加行……”,但是城市裏有一種非常大的誘惑力,不要說一般的初學者,像我們這種從小信仰佛法、在上師面前依止十幾年的人,到了城市裏都非常散亂,有時偶爾念了一遍《系解脫》,心裏都覺得不可思議:“哎呀,我真是了不起,今天念了一遍《系解脫》……”
清心寡欲,不會因爲親友、施主等人而延誤修法,也不會因爲撩撥貪心的妙欲與利養恭敬而受到違緣。
在寂靜地方沒有人打擾你,在城市裏,即使你很想好好修行,但是別人經常給你打電話、敲你的門……這樣根本沒辦法修法。
如果已經見到這樣明顯的驗相,那麼足以證明他已經獲得了即使獨自一人居住在僻靜的地方也會像威力無比的雄獅一樣無所畏懼的高深境界,
在寂靜地方,不會遭到妙欲和恭敬利養等違緣,那你會獲得如雪山獅子一樣非常高的境界。
隨後便可以從容不迫地從一個靜處到另一個靜處,就像日月那樣自由自在地周遊各方。
這時,你可以像日月一樣到處雲遊,但沒有達到這種境界之前,今天到這裏去、明天到那裏去,這不是修行人的作爲。希望你們能夠安心住下來,朝山拜佛之類的事情對你們來說不是很重要,現在應該是盡心盡力聞思的時候,這種機會以後很難得到。拉薩的覺沃這麼多年一直在大昭寺裏,不會輕易離開的,以後再去拜見也可以……
縱然這樣做,也絕對不會被煩惱所害,這就是威風凜凜的修行勇士。斷除愦鬧、知足少欲是修行人遠離故鄉的又一大前提,因此說,我們重視這一點應當勝過自身的性命。
劄嘎仁波切對這方面確實有一種非常獨特的解釋方式,希望你們以後還是做一個真正的好修行人。我這次解釋得不廣也不略,只是打開一個思路,希望你們以後每年能夠看一遍,這樣對你的功德增上會起到很大幫助。尤其不要受現在的世間、城市的誘惑,不然你在大城市裏成爲一個大修行人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六 如理作意
空性大悲藏
講完修行人最起碼應當具備的條件以後,在此對如理作意的道理作簡略性的闡述。正如仲敦巴仁波切親口所說:“一位修行人在趨向遍知佛陀果位的過程中,雖然有不可思議要修學的正道入門,但是相續中所要生起的只有一法,何爲一法呢?那就是空性大悲藏。”
仲敦巴尊者說:“想要成佛,在修學過程中雖然有不可思議的衆多法門,但不可缺少的一法必須要生起,那就是空性大悲藏。”所謂的空性大悲藏,空性是指諸法在勝義中遠離一切戲論,世俗中如夢如幻;大悲心是對每一個衆生生起強烈的悲心。這二者雙運,就是現空雙運,也就是空性大悲藏。
當然,現空雙運的境界有有緣、無緣兩種,從有緣角度,對衆生生起強烈悲心,同時對一切萬法沒有強烈的執著,都是如夢如幻的,這就是現空雙運、空性大悲藏。
空性大悲藏可以說完全囊括了大乘中林林總總的一切道。心中如果真實不虛地生起了大悲心,那麼隨之而來的菩提心寶前所未生的能夠生起,已經生起的經久不衰、蒸蒸日上,從而圓滿福德資糧。證悟空性的智慧則是根除輪回必不可缺的殊勝正道。
自己的相續中真正生起空性大悲藏的話,原本沒有的菩提心會自然而然生起,原有的菩提心也會不斷增上。
而且在《入菩薩行》、《大圓滿心性休息》等論典當中都說:想斷除輪回一定要有智慧。這種智慧就是指證悟空性的智慧。
尤其是,具有大悲藏的證悟空性之智慧才真正是遍知佛果之因。其中的大悲藏,也就是對于爲叁大痛苦所逼迫的一切有情,生起無法堪忍的大悲心,想使他們擺脫痛苦與痛苦之因的願望十分強烈。
“藏”是指精華,一種核心。也就是說,空性具有大悲的核心,具有大悲的精華,而大悲與空性二者是無二無別的。
一切痛苦的因就是集谛,要離苦得樂必須斷除集谛所包括的一切業與煩惱,而一切業與煩惱的根源歸根結底就是我執與俱生無明,要想鏟除貪執的對境,必須有證悟無我的智慧,
一切衆生都在遭受痛苦的逼迫,而這一切痛苦的來源是什麼呢?就是四谛裏面的集谛,而集谛的主要來源就是業和煩惱,業和煩惱未能斷除的話,其他任何法都無法遣除痛苦。然而,不具足無我的智慧,也就根本沒有辦法對治無明煩惱。
因爲自相續中只有真實不虛地生起了這樣的無我智慧,依之圓滿廣大的智慧資糧、從而才能夠獲證如意寶般二資圓滿的佛果。
這個次第非常重要。所以大家盡量祈禱上師諸佛菩薩加持,希望在自相續生起無僞的悲心和無我智慧,這二者非常重要。如果能夠生起這兩種功德,即使沒有見到佛菩薩、沒有神通,你的功德也已經圓滿了。由于對人我、法我沒有任何執著,全部都是如幻如夢的一種境界,甚至自己的所作所爲也是如夢如幻的——得到不會特別高興、失去也沒有什麼痛苦,這時你真的已經獲得自由了。
與此同時,現在世間上的衆…
《山法寶鬘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