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提道次第論》和《密宗道次第論》是非常好的道次第,而甯瑪巴的《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也是非常好的一種道次第。
《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非常重要,華智仁波切說這就是大圓滿的竅訣書,如果真正想實修的話,就一定要認認真真地修《大圓滿心性休息實修法》,之後再修其他的如《上師心滴》等法,這樣比較穩固。不然現在很多人,對于大圓滿裏面的身加行、語加行、區分有寂根本不重視,直接觀修本來清淨,當然佛法的加持不可思議,也許會有一定的覺受,但是不會穩固的,因爲你的基礎沒有打好,這樣的修行不可能成功。
首先打好無常的基礎,在這一基礎上修其他加行,很多人說:“你可不可以開許我看《上師心滴》?”我開許倒也可以,但你這樣看了也起不到什麼作用吧!你最好還是先修加行,對無常生起一定境界之後再看,這樣對你會起到一點兒作用。
到了最後竟然在尚未修持下面正道的次第之時人生就已到了終點,最終不用說疾足先得,甚至就連較低的正道順序也是懵然不懂,而離開人世。
連一般的道次第都沒有懂就離開人世,這是非常可惜的,這種下場誰都不願意看到。
希望大家首先應該明白道的次第,如果一直希求高法,對低法、小法根本不屑一顧,那你關閉或者不閉關都沒有很大意義,尤其對修心法沒有重視的話,即使很多人都認爲你的境界非常高,但真正遇到外緣時,你的境界可能已經消失了。
或者修持高法的同時,也修持一些低的法門,這也可以。有些人是這樣的,一說到加行方面的法,他就認爲自己根本不需要,實際在沒有達到一地菩薩、十地菩薩之前,有些道理你根本不會懂。因此,有些人說:“堪布雖然讓我們觀人身難得、壽命無常,但像我這樣的利根者,加行是根本不需要的。”你今天可能會這樣想,但遇到外緣的時候,你這個所謂的利根者,可能連你口中的鈍根者都不如,會不會這樣啊?還是很危險的。
如果落了個這樣的下場,那還有比這更慘痛的嗎?同樣,如果首先邁進能夠速疾成就之道,那麼很有可能在相續中還沒來得及生起高高的道相之前,不知不覺中已走完了人生的旅程,結果下墮到惡趣中。
這是大家都不願意看到的,因此還是按照道的次第如理如法地修持比較好。
打牢基礎萬無一失
倘若最初從無常法開始修,循序漸進,那麼相續中自然而然會生起菩提心與空性等功德。
無常法修得非常好,菩提心與空性方面的功德也會自然而然生起,否則,你短暫生起的境界,就會像沒有地基的牆壁一樣不穩固。
如果由下至上,由淺入深,那麼菩提心與證悟空性之智慧便可如堆積財物般毫不費力地生起,這意義是何等的重大。
很多修行人非常希望生起菩提心和空性智慧,但在天氣、心情都比較好的情況下,自己的修行境界似乎也很好,但天氣、心情都不好或者遇到外緣的時候,自己的菩提心和空性見就消失不見了,什麼原因呢?就是無常觀沒有修好的緣故。
意瓦地方的揚真巴大師曾親口說過:“我們如果誠心誠意追求解脫,就應當做到平時心心念念不離無常,恒時思維聖者種性四法並身體力行。”
要當一個真正的好修行人,時時刻刻都不應該離開無常觀。
這裏所說的聖者種性四法是指法衣粗糙樸素即可,化緣菲薄之物即可,臥具粗陋簡樸即可,療病藥物等資具簡簡單單即可,或者說是少欲、知足、易養、易足。
聖者種性四法在《俱舍論》當中有解釋。一般想要成爲聖者種性,必須具足上面所說的四個條件,衣食住行應該簡單,不要太複雜。
一般修行人的方向不能改變,如果方向改變,想要增上自己的境界也是很困難的,所以大家應該過一種知足少欲的生活。
其中的少欲,也就是說不貪圖慕求優質上等的維生資具物品,並且對于自己的身外之物能夠全然放下。
所謂的少欲,就是不希求身外的財産,對于一切身外之物,就像普通石頭一般,對它沒有任何執著。
知足,僅僅依賴于微乎其微、粗粗糙糙的物品也心滿意足。
只要以微乎其微、粗糙簡便的物品維持基本生活就已經滿足,這就是知足。
易養,僅是依靠菲薄的法衣、臥具、衣食便可維生。易足,不求名聞利養,並以微薄財物即心滿意足。能安住于聖者種性四法中的修行人相續中自然會擁有叁十七道品,因此稱爲聖者種性四法。
叁十七道品可以包括因地到果地之間的一切功德,如果相續中具足上述四法,一切功德都會于相續中具足。
爲什麼稱爲聖者四法?這四法已經包含了叁十七道品的一切功德,若能具足此四法,你就已經成爲聖者種性。
爲今生無有止境的欲望所左右,不具有聖者種性四法之人的相續中充斥的都是輪回惡趣之因的彌天大罪,所以稱爲住于魔種性者。
聖者種性不希求世間財産、知足少欲。然而有些人,既不遮止自相續的貪欲,也不希求聖者四法,相續中完全是造作惡趣之因的罪業,這就是魔的種性。
自己究竟是哪一種種性?對此應該詳細觀察。
如果我們不能抛棄對今生的貪求,那以後的生生世世中也必將成爲貪欲的奴隸,隨著貪欲而轉。
如果不能抛棄對今生的貪求,那生生世世都會成爲貪欲的仆人,沒有一點自由,整天都在貪財、貪人當中度過。
衆生無始以來的貪欲非常強烈,好像它已經成爲我們的主人一樣。華智仁波切說:上半生是好人,下半生是壞人。我們的上半生是貪欲的奴仆,下半生再不要隨著貪欲而轉,應該精進于修行,否則真的已經虛度一生了。
因此,我們必須要具足聖者種性四法之美德。
要想斷除今生的欲望,平時觀修無常至關重要。
想斷除今生的欲望,依靠其他方法可能很困難——念個咒語、吃個藥是根本不行的。很多人說:“我現在非常苦惱,不但白天執著,晚上做夢也會夢到,我怎麼辦呢?”對于這個問題,你最好觀一觀無常,了知一切萬法都沒有很大的意義,都是無常的,這對斷除貪欲有很大作用。
正如古德所說的“一上午沒有觀修無常,也已虛度了半日的光陰”。
以前的高僧大德說:“即使一個上午沒有觀修無常,也已經白白虛度了半日時光。”他們把無常作爲每天觀修的要點,假使半天沒有觀無常,再再修持其他法要也無有任何用處。
通過這次學習《劄嘎山法》,大家應該對無常觀有所認識,想盡一切辦法看破世間,這樣一來,我們的所作所爲不會爲世間八法所控製。
我覺得這句話是如理作意最恰如其分的總結。
這一品主要講如理作意,而上面這句話恰好是對如理作意最好的一個總結。
應該如何作意呢?有人說:“我每天根本沒有辦法念咒,主要是因爲觀想不起來。”如果什麼都觀想不起來的話,就好好觀無常,或者一心一意地看釋迦牟尼佛像。確實,生起次第、圓滿次第一般人很難修起來,但不管什麼身份,上至大堪布、大成就者,下至初入門的人,觀無常、觀釋迦牟尼佛對每個修行人都是至關重要的。
而且無常應該修得來——昨天和今天的事情是無常的、青年和老年的事情是無常的,甚至現在住在這個房子,明年住在哪一個房子也很難說……這樣逐漸串習觀修,無常觀很容易就會生起來的。
關于此理,《俱舍論》中雲:“具身與心二遠離,非不知足大貪欲,于得複愛不知足,未得貪求欲望大。”
不知足,就是對自己的財産不知足,沒有得到的希望得到,已經得到的希望更多。這是知足少欲的反面。
這其中所說的要想獲得聖法,必須具備無貪聖行,無貪聖行就是前面提到的四種。意思是說,必須要具足兩種遠離,即身體遠離喧囂愦鬧,自心遠離分別妄念。如果首先身體不能做到遠離喧囂愦鬧,那麼自心遠離分別妄念也就無法實現。
第一、身體遠離愦鬧:倘若自己沒有品種繁多、質量上好的法衣、美味佳肴以及臥具,便郁郁寡歡,心不滿足,如此之輩爲了求得豐富多彩、高檔優質的法衣、飲食以及臥具而舍不得故鄉,放不下財物,于是將這一切均執爲我所的強烈之心不由自主便會生起,從而將全部精力都投放在今生的事務上,以致于不能趨入正法,這完全是由心不知足、貪得無厭所造成的。
爲什麼很多人身體無法遠離愦鬧呢?就是對知足少欲這一點無法做到,不知滿足,對自己的財産、故鄉全都放不下,而且對財産非常執著,有非常大的貪欲心,如果是這樣,你的修行不會成功的。
很多大城市裏的人,放不下家庭、放不下故鄉,這樣想在短暫的一生中修法是根本不可能的。《百業經》和《釋迦牟尼佛廣傳》中講到許多大國王和擁有四大部洲的大轉輪王,他們都可以放下自己的一切,到寂靜林間修行,那你現世這些小小的受用,還有什麼可以貪執的呢?當然,不管富人還是窮人,即使一個小小的家庭也有他自己的一種珍愛,只要有執著就肯定放不下來,這樣也就根本無法做到真實修行。
到了最後雖然趨入佛門、抛棄故鄉居住在寂靜處,但是卻遭到親朋好友的百般阻撓,結果這位住山修行人白天晚上都牽挂著故鄉的利益,也不得不跑回去忙碌。還有些修行人口頭上說什麼“家鄉是具有大過患的地方,必須棄離”。于是前往他鄉,孰不知在異地也是尋找許多施主,進而將他們的供養恭敬執爲我所,竟然比住在本鄉本土更加窮奢極欲、貪不厭足。
有些人確實是,已經從家庭中出來了,但是到了其他地方,好像又成立了另一個家庭,對財産、人都放不下來,貪心也開始肆無忌憚地增長。
更有甚者,在此基礎上,居然無有神通妄說有神通,不是成就者冒充成就者,別有用心地以各種卑鄙的手段欺騙蒙蔽他衆,最後自相續的戒律已徹底毀壞。袒護情面、善于誘惑等無論從心態、行爲哪一個方面來衡量,都是諸佛菩薩所恥笑的對象,上師與道友們也會譴責並深感失望。可遺憾的是,這樣的人卻不乏其數。
劄嘎仁波切教言的主要對境並不是從來不信佛教的人,而是針對住山的修行人進行了非常嚴厲的譴責。看一看現在的情況就可以發現,其中所說的問題確實是真實不虛的,很多人從自己的家庭中出來了,但在其他城市裏:“我有…
《山法寶鬘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