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山法宝鬘论讲记▪P29

  ..续本文上一页提道次第论》和《密宗道次第论》是非常好的道次第,而宁玛巴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也是非常好的一种道次第。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非常重要,华智仁波切说这就是大圆满的窍诀书,如果真正想实修的话,就一定要认认真真地修《大圆满心性休息实修法》,之后再修其他的如《上师心滴》等法,这样比较稳固。不然现在很多人,对于大圆满里面的身加行、语加行、区分有寂根本不重视,直接观修本来清净,当然佛法的加持不可思议,也许会有一定的觉受,但是不会稳固的,因为你的基础没有打好,这样的修行不可能成功。

  首先打好无常的基础,在这一基础上修其他加行,很多人说:“你可不可以开许我看《上师心滴》?”我开许倒也可以,但你这样看了也起不到什么作用吧!你最好还是先修加行,对无常生起一定境界之后再看,这样对你会起到一点儿作用。

  到了最后竟然在尚未修持下面正道的次第之时人生就已到了终点,最终不用说疾足先得,甚至就连较低的正道顺序也是懵然不懂,而离开人世。

  连一般的道次第都没有懂就离开人世,这是非常可惜的,这种下场谁都不愿意看到。

  希望大家首先应该明白道的次第,如果一直希求高法,对低法、小法根本不屑一顾,那你关闭或者不闭关都没有很大意义,尤其对修心法没有重视的话,即使很多人都认为你的境界非常高,但真正遇到外缘时,你的境界可能已经消失了。

  或者修持高法的同时,也修持一些低的法门,这也可以。有些人是这样的,一说到加行方面的法,他就认为自己根本不需要,实际在没有达到一地菩萨、十地菩萨之前,有些道理你根本不会懂。因此,有些人说:“堪布虽然让我们观人身难得、寿命无常,但像我这样的利根者,加行是根本不需要的。”你今天可能会这样想,但遇到外缘的时候,你这个所谓的利根者,可能连你口中的钝根者都不如,会不会这样啊?还是很危险的。

  如果落了个这样的下场,那还有比这更惨痛的吗?同样,如果首先迈进能够速疾成就之道,那么很有可能在相续中还没来得及生起高高的道相之前,不知不觉中已走完了人生的旅程,结果下堕到恶趣中。

  这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因此还是按照道的次第如理如法地修持比较好。

  打牢基础万无一失

  倘若最初从无常法开始修,循序渐进,那么相续中自然而然会生起菩提心与空性等功德。

  无常法修得非常好,菩提心与空性方面的功德也会自然而然生起,否则,你短暂生起的境界,就会像没有地基的墙壁一样不稳固。

  如果由下至上,由浅入深,那么菩提心与证悟空性之智慧便可如堆积财物般毫不费力地生起,这意义是何等的重大。

  很多修行人非常希望生起菩提心和空性智慧,但在天气、心情都比较好的情况下,自己的修行境界似乎也很好,但天气、心情都不好或者遇到外缘的时候,自己的菩提心和空性见就消失不见了,什么原因呢?就是无常观没有修好的缘故。

  意瓦地方的扬真巴大师曾亲口说过:“我们如果诚心诚意追求解脱,就应当做到平时心心念念不离无常,恒时思维圣者种性四法并身体力行。”

  要当一个真正的好修行人,时时刻刻都不应该离开无常观。

  这里所说的圣者种性四法是指法衣粗糙朴素即可,化缘菲薄之物即可,卧具粗陋简朴即可,疗病药物等资具简简单单即可,或者说是少欲、知足、易养、易足。

  圣者种性四法在《俱舍论》当中有解释。一般想要成为圣者种性,必须具足上面所说的四个条件,衣食住行应该简单,不要太复杂。

  一般修行人的方向不能改变,如果方向改变,想要增上自己的境界也是很困难的,所以大家应该过一种知足少欲的生活。

  其中的少欲,也就是说不贪图慕求优质上等的维生资具物品,并且对于自己的身外之物能够全然放下。

  所谓的少欲,就是不希求身外的财产,对于一切身外之物,就像普通石头一般,对它没有任何执著。

  知足,仅仅依赖于微乎其微、粗粗糙糙的物品也心满意足。

  只要以微乎其微、粗糙简便的物品维持基本生活就已经满足,这就是知足。

  易养,仅是依靠菲薄的法衣、卧具、衣食便可维生。易足,不求名闻利养,并以微薄财物即心满意足。能安住于圣者种性四法中的修行人相续中自然会拥有三十七道品,因此称为圣者种性四法。

  三十七道品可以包括因地到果地之间的一切功德,如果相续中具足上述四法,一切功德都会于相续中具足。

  为什么称为圣者四法?这四法已经包含了三十七道品的一切功德,若能具足此四法,你就已经成为圣者种性。

  为今生无有止境的欲望所左右,不具有圣者种性四法之人的相续中充斥的都是轮回恶趣之因的弥天大罪,所以称为住于魔种性者。

  圣者种性不希求世间财产、知足少欲。然而有些人,既不遮止自相续的贪欲,也不希求圣者四法,相续中完全是造作恶趣之因的罪业,这就是魔的种性。

  自己究竟是哪一种种性?对此应该详细观察。

  如果我们不能抛弃对今生的贪求,那以后的生生世世中也必将成为贪欲的奴隶,随着贪欲而转。

  如果不能抛弃对今生的贪求,那生生世世都会成为贪欲的仆人,没有一点自由,整天都在贪财、贪人当中度过。

  众生无始以来的贪欲非常强烈,好像它已经成为我们的主人一样。华智仁波切说:上半生是好人,下半生是坏人。我们的上半生是贪欲的奴仆,下半生再不要随着贪欲而转,应该精进于修行,否则真的已经虚度一生了。

  因此,我们必须要具足圣者种性四法之美德。

  要想断除今生的欲望,平时观修无常至关重要。

  想断除今生的欲望,依靠其他方法可能很困难——念个咒语、吃个药是根本不行的。很多人说:“我现在非常苦恼,不但白天执著,晚上做梦也会梦到,我怎么办呢?”对于这个问题,你最好观一观无常,了知一切万法都没有很大的意义,都是无常的,这对断除贪欲有很大作用。

  正如古德所说的“一上午没有观修无常,也已虚度了半日的光阴”。

  以前的高僧大德说:“即使一个上午没有观修无常,也已经白白虚度了半日时光。”他们把无常作为每天观修的要点,假使半天没有观无常,再再修持其他法要也无有任何用处。

  通过这次学习《札嘎山法》,大家应该对无常观有所认识,想尽一切办法看破世间,这样一来,我们的所作所为不会为世间八法所控制。

  我觉得这句话是如理作意最恰如其分的总结。

  这一品主要讲如理作意,而上面这句话恰好是对如理作意最好的一个总结。

  应该如何作意呢?有人说:“我每天根本没有办法念咒,主要是因为观想不起来。”如果什么都观想不起来的话,就好好观无常,或者一心一意地看释迦牟尼佛像。确实,生起次第、圆满次第一般人很难修起来,但不管什么身份,上至大堪布、大成就者,下至初入门的人,观无常、观释迦牟尼佛对每个修行人都是至关重要的。

  而且无常应该修得来——昨天和今天的事情是无常的、青年和老年的事情是无常的,甚至现在住在这个房子,明年住在哪一个房子也很难说……这样逐渐串习观修,无常观很容易就会生起来的。

  关于此理,《俱舍论》中云:“具身与心二远离,非不知足大贪欲,于得复爱不知足,未得贪求欲望大。”

  不知足,就是对自己的财产不知足,没有得到的希望得到,已经得到的希望更多。这是知足少欲的反面。

  这其中所说的要想获得圣法,必须具备无贪圣行,无贪圣行就是前面提到的四种。意思是说,必须要具足两种远离,即身体远离喧嚣愦闹,自心远离分别妄念。如果首先身体不能做到远离喧嚣愦闹,那么自心远离分别妄念也就无法实现。

  第一、身体远离愦闹:倘若自己没有品种繁多、质量上好的法衣、美味佳肴以及卧具,便郁郁寡欢,心不满足,如此之辈为了求得丰富多彩、高档优质的法衣、饮食以及卧具而舍不得故乡,放不下财物,于是将这一切均执为我所的强烈之心不由自主便会生起,从而将全部精力都投放在今生的事务上,以致于不能趋入正法,这完全是由心不知足、贪得无厌所造成的。

  为什么很多人身体无法远离愦闹呢?就是对知足少欲这一点无法做到,不知满足,对自己的财产、故乡全都放不下,而且对财产非常执著,有非常大的贪欲心,如果是这样,你的修行不会成功的。

  很多大城市里的人,放不下家庭、放不下故乡,这样想在短暂的一生中修法是根本不可能的。《百业经》和《释迦牟尼佛广传》中讲到许多大国王和拥有四大部洲的大转轮王,他们都可以放下自己的一切,到寂静林间修行,那你现世这些小小的受用,还有什么可以贪执的呢?当然,不管富人还是穷人,即使一个小小的家庭也有他自己的一种珍爱,只要有执著就肯定放不下来,这样也就根本无法做到真实修行。

  到了最后虽然趋入佛门、抛弃故乡居住在寂静处,但是却遭到亲朋好友的百般阻挠,结果这位住山修行人白天晚上都牵挂着故乡的利益,也不得不跑回去忙碌。还有些修行人口头上说什么“家乡是具有大过患的地方,必须弃离”。于是前往他乡,孰不知在异地也是寻找许多施主,进而将他们的供养恭敬执为我所,竟然比住在本乡本土更加穷奢极欲、贪不厌足。

  有些人确实是,已经从家庭中出来了,但是到了其他地方,好像又成立了另一个家庭,对财产、人都放不下来,贪心也开始肆无忌惮地增长。

  更有甚者,在此基础上,居然无有神通妄说有神通,不是成就者冒充成就者,别有用心地以各种卑鄙的手段欺骗蒙蔽他众,最后自相续的戒律已彻底毁坏。袒护情面、善于诱惑等无论从心态、行为哪一个方面来衡量,都是诸佛菩萨所耻笑的对象,上师与道友们也会谴责并深感失望。可遗憾的是,这样的人却不乏其数。

  札嘎仁波切教言的主要对境并不是从来不信佛教的人,而是针对住山的修行人进行了非常严厉的谴责。看一看现在的情况就可以发现,其中所说的问题确实是真实不虚的,很多人从自己的家庭中出来了,但在其他城市里:“我有…

《山法宝鬘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旅途脚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