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智慧的人,只要好好了解一下世間人的性格、心態,就很容易知道他們的情況怎樣、痛苦如何、以什麼樣的方法可以生起信心。
這部《劄嘎山法》對于在座的修行人,不管是到城市中弘法利生還是住山修行,一點一滴都是非常有幫助的。沒有智慧的人,可能聽一百遍也沒有意義,真正有智慧的人應該經常分析,對于其中所說的意義不要忘記,慢慢融入自己的相續,逐漸地,自己的言行舉止也會得到一定改善。凡夫人只能依靠這種方法修正自己的行爲,除此之外也沒有辦法,因此大家一定要重視這部《山法》。
作爲住山的修行人自己也應當暗自思量:我對利養恭敬等欲妙的貪執如此強烈,自己本來已有足夠的生活用品還說需要這個需要那個,欲壑難填,就憑這兩點,施主們必定會在暗中橫加譴責、惡言相罵。如此自我監督,經常提醒自己。
這裏說住山的修行人,並沒有說城市當中的修行人,可能在城市中也很難有一個真正的修行人吧!
作爲住山的修行人應該經常思維:像我這樣經常希求這個、希求那個,各種欲望無法滿足,施主肯定會經常誹謗、橫加指責。由此一來,你就會規範自己的行爲,小心謹慎。
當施主供養財物的時候,也要這樣告誡自己:這些人只是由于極度缺乏打卦、算命、禳解術等方法,再者因爲以往的關系密切,礙于情面才作如是供養的,絕非是想到我是知足少欲的修行人而生起誠信作供養的。暗暗提醒自己,憑接受財物自己的親身感覺來推斷他們的心態,輕而易舉便可知曉。
“禳解術”,就是依靠各種儀軌和咒語做息增懷誅的事業,像沐浴、煙供等儀軌都可以包括其中。
住在這裏的很多出家人和在家人,經常會接受一些施主的供養,但在接受供養的時候,應該觀察自己的心是否清淨?不要認爲自己的修行很好,他們才對自己供養,我們應該想:並不是因爲我的修行很好,他們才如此供養,而是因爲他們需要念經、傳法等,我們之間有一種福田的關系,因此不得不對我供養。
如果認爲自己的修行很好而作供養的話,自己的傲慢心就會逐漸增長,從而根本看不到自己的過失,華智仁波切在《大圓滿前行》中說:“在所有煩惱當中,傲慢和嫉妒這二者最難認識。”所以接受財物時,應該憑借自己的親身感受來體驗了知,施主的供養都有一定目的——想發財、消災等,這時通過自己的觀察可以知道自他的心態。
斷絕對欲妙的牽連的修行人,施主供養時心想:這次供養很是擔心他會婉言拒絕,如若被接納,那麼依此自己一定會圓滿福德資糧的。一方面施主是出利益後世的動機而作供養的,一方面這位如法的修行人心裏也這樣想:雖然我今生不需要這些,但爲了讓施主們圓滿資糧進而獲得佛果理應接受下來。如此一來,對供養的對境與供養者都大有利益。
施主認爲:這位修行人確實如理如法。修行者也想:這些如幻如夢的財物對我來說沒有什麼用處,但是這些衆生還是可憐,畢竟我是一個修行人,爲了利益他們,我還是接受下來。這樣一來,供養者和修行人都會有很大利益。
但雙方都能如此觀想也很困難,一般施主是爲了今生的名利,真正爲了來世供養的施主非常少;修行人也是對這些錢財非常貪執,只是爲了利益施主而接受供養的修行人也非常少。
具有貪欲的住山修行人最初爲了自己在今生能享受一時之樂,而千方百計甚至不擇手段地謀求利養;那些施主們也只是因爲急需打卦、算命、作經忏等,而對于是否有利于來世根本想都沒有想過。這樣對二者有沒有實義這一點我們應當再叁思維。
這一點對修行人和施主來講都非常重要,如果根本沒有想到來世,只想得到今生的快樂從而以各種各樣的手段欺騙施主,那沒有任何利益;施主們供養的時候,只是爲了打卦算命,根本沒有想到來世會獲得怎樣的利益,這也無有用處。
所以,施主供養和修行人接受供養時,應該想:爲了利益一切衆生!如果不能這樣觀想,最起碼也要想:爲了斷除今世的一切貪念,爲了來世解脫。這也是中士道的一種發心,這一點作爲修行人和施主都應該再叁注意。
如理修法的人最終可無勤獲得利養恭敬。誠如大善知識博朵瓦所講的實例:“修行人即使出現疾病也與其他人截然不同。我作在家人時,曾叁次去挖金,結果一無所得,現在每一天都有許多兩黃金。在庸巴地方卡隆巴要算是最爲快樂、最有名氣的人了,龍秀地方金厄瓦也是最安樂的,這都是來源于修持佛法。金厄瓦最初的時候斷了口糧,僅僅依靠荨麻維生,甚至于僧裙上破爛處無有補丁而用皮革縫補,因此被人們共稱爲“皮裙者”。如今我所擁有的財富足可以養活成千上萬的人。”
當時在藏區根本沒有布衣,全部是穿皮襖,出家人的裙子原本是布的,如果用皮革作補丁的話,肯定非常難看。
我們修行人首先對衣食受用等幸福安樂就要一無所求,而一心一意追求的就是唯一的正法,爲了修法,吃青草、樹葉等這樣微不足道的苦行,
作爲修行人,只要能夠基本維持自己的生活就可以了,除此以外不要有過分的希求。
現在我們這裏已經好多了,以前在冬天叁個月裏根本連“青菜”的名稱都聽不到。有些人說:“聽不到不可能吧……”我說是有可能的,因爲根本沒有賣的,而且色達也沒有,大家都認爲這是理所當然,所以也就提都不會提了。以前有個人在這裏住了叁個月,之後回去的時候,聽說在上寨 吃了好幾碗青菜,他說:“其他什麼都不要,就是要吃青菜,多多的要多多的要……”現在我們這裏的條件已經好太多了。
實在值得忍耐,那麼到最後斷除了對欲妙的貪戀,並已對正法有切身的體驗、生起了證悟,
首先應該做一些苦行,白天不休息、晚上不睡眠,達到一定程度時,通過傳承上師的加持力、自己的苦行力,就可以親身體會到真正佛法的奧義,這時即使有成千上萬的邪魔外道來到面前也沒有辦法動搖你,就像《定解寶燈論》中所說那樣,已經獲得了永不退轉的定解。沒有達到這樣的知見之前,必須遵循高僧大德的足迹精進修持,這一點非常重要。
尤其是對佛法應該有一定的體會,無論人身難得、壽命無常,還是生起次第、圓滿次第,不要走馬觀花,隨便讀一讀、看一看,應該細心思維修持。不論哪一個法門,都應該一字一句的體驗、一點一滴的衡量自相續,這樣一來,在你相續中一定會生起真正的定解,這時你會對佛陀生起真正的信心,對自己的傳承上師以及所修持的教法生起真實的信心,這是任何人也搶奪不了的定解和智慧。不然表面上雖然聞思修行,實際根本沒有任何體會,這樣肯定不行的,沒有生起定解之前必須精進修持。
從此以後,每一天都會有許多兩黃金滾滾而來,就是成千上萬的衆生賴以生存也用之不盡的資具也能在無勤之中自然得到,這是一條亘古不變的規律。
真正的修行境界生起時,你的修行會如理如法的,這時,即使財物源源不斷地來到你面前,也不會産生任何貪執。
修行稍好的人都有這種體會:在寂靜地方真正聞思修行幾年之後,根本不必追求財富,財富也會自己找來的。我們在座的有些人,剛來的時候確實很困難,吃的、穿的什麼都沒有,但現在可以看一看,真正精進修行的人,已經得到了一些修行的體驗,得到了佛法的證悟,對于任何身外物都沒有什麼執著,雖然沒有執著,財産反而自然而然獲得了。
然而,我們這些人卻恰恰相反,最初便想方設法地獲得佳肴妙衣財産恭敬而享受安樂,可是結局必然是流落到叁惡趣中去忍受遙遙無期的痛苦。這對于我們修行人來說是最悲慘不過的後果了。
修行人首先不要希求名聲財産,應該希求獲得修行中的殊勝境界,這時,財産會自然而然出現的,財産出現的時候也不會對它們産生執著。
我們中的有些聞思的修行人一直這樣認爲:如果一開始未能得到名聞利養、享受安樂,那麼今後也難以得到現在的欲妙並且總覺得這種幸福是經久不衰、永恒長存的。
有些人確實這樣,他們認爲世間的種種欲妙非常好,如果一開始沒有努力爭取,以後可能不會有這樣的機會。這些人既不聞思也不在佛法中尋求安樂,經常在外境虛無缥缈的名聲地位上打轉轉,以此享受快樂,認爲這是非常有價值的。
很多人都會有這種念頭,我最初的時候也是很想做個維那師,因爲維那師非常受人恭敬,但依靠上師叁寶的加持,這種想法後來慢慢地沒有了,現在可能再讓我做維那師,我也不想做,雖然沒有得到什麼境界,但最初的心態和現在還是有點兒不同。
于是喪心病狂地希求欲妙,結果毀壞了自己。
這是非常不應理的。
七 世人與行者
世人並非快樂
作爲修行人的我們應當先放下享樂的欲望,而經曆些究竟快樂之因的苦行,最終得來的幸福安樂才不會失毀、保持永久。
貪執享樂不是真正的快樂,修持苦行才是最高的享受。所以冬天冷一點兒也不要退縮,希望大家不要太怕冷,一般剛開來學院的人可能受不了,但逐漸習慣的話,也就沒有什麼了。別人看我們可能會很冷,實際上我們非常快樂……這樣得來的快樂永遠都不會失壞。
我們靜下心來想一想,哪怕僅僅是爲了享受世間的有漏快樂,如果不經曆一場艱苦奮鬥,希望坐享其成,也是不可能的事。
大家清楚,世間上的任何一種美名、地位,都需要一番艱苦奮鬥,不然不會得到的。
比方說,世間上的人們爲了充饑果腹,春天的時候需要開墾田地、打碎土塊、耕作播種;夏季將除草間苗,再進行引水灌溉等;到了秋天的時節,收割好以後運到家中用木棍捶打,在風中揚灑等,如果好吃懶做、好逸惡勞而沒有付出這麼多艱辛的勞動,想順順當當地吃上美味佳肴是絕對辦不到的,這是當下我們有目共睹的事實。
這一點作爲農民都是知道的,不論春夏秋冬都非常困難。
牧區的牧民也很不容易,一般早上起來先要找牦牛,之後擠奶、打酥油,將酥油換成錢,之後買青稞,青稞又需要炒,炒完後又做糌粑,糌粑做完以後還要加上酥油,小心翼翼的挼,挼完了還要…
《山法寶鬘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