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口一口地吃,還是挺麻煩的……
如若有人有這類想法:這一點也是不一定的,在俗世中也只不過是下階層的人們才會如此艱難,而對于那些國王、富翁等人來說,他們不是也無需付出一絲一毫的勞作便獲得了享用不盡的豐衣美食、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嗎?
有些人認爲:所謂的辛苦勞作也只是工人農民才如此,類似國王、富翁之類的人根本不用如此痛苦,他們不用付出一絲一毫的代價,還是很快樂的。
有這種想法的人完全是由于未進行一番詳細的觀察所導致的。
未作觀察時確實如此,但真正來講,只有具足佛法修證的人才是真正快樂的,除此之外,一般世間上的大人物、小人物都會有各自大大小小的痛苦。
事實上,那些從事農業的人們只是通過體力勞動而曆經身體上的痛苦,而心裏卻不會有財物不足、做不完事的痛苦。
這些小人物,身體上雖然會經曆一些痛苦,但心裏還是挺快樂的。
而那些地位顯赫的大官和腰纏萬貫的富豪們卻皆然不同,他們雖然身體上不需要感受體力勞動的痛苦,
《四百論》中說:“勝者爲意苦,劣者從身生,即由此二苦,日日壞世間。”小人物雖然身體上非常勞累,但幹完活以後還是很快樂,經常唱歌、開懷大笑。而那些大人物們,每天在身心上都要承受很大的痛苦,《紅樓夢》中賈寶玉不是說:“大有大的難處,難處盡在不言之中。”大人物的難處只能隱藏在心中,無法宣說,以前根登群佩也說:“大人在大人的生活當中痛苦,小人在小人的生活當中痛苦,總而言之,沒有修證的人的生活都會具足各種各樣的悲傷和痛苦。”
但是心靈上所承受的折磨比那些做事的下等仆人們身體所感受的痛苦九倍還多。
確實,作爲大人物,他們內心的痛苦不是小人物身體的痛苦所能相比的。
這些達官顯貴們,如果仆人少了,就不能負擔起繁重的工作,做不完事,倘若多了,就必須爲他們提供衣食,如此又會面臨財物不足、支付不起的問題;
他們手下的人太多了不行,太少了也不行。有些大老板說:“我手下的人太多了,開支有些負擔不起,如果人手太少的話,工作又做不完,我天天都是在冥思苦想,怎麼辦呢?”
如果擁有大量的財産,他們也不能安安穩穩地用來維生,一會兒擔心被盜賊偷竊,一會兒顧慮遭到土匪強搶;如果付給家裏的傭人們的衣食費用過多,又會擔憂財産很快耗盡;如果給予的衣食過少,又恐怕這些傭人們心懷不滿;
他們整天在這方面苦苦盤算,你們曾經當過老板的人,對這種情形肯定特別清楚。
如若有比自己更富裕的人,就會憂慮勝伏自己;倘若有與自己實力相當的人,也會疑慮他人的財富與權勢超過自己,時時刻刻都要全力以赴與之抗衡;假設有不如自己的人,又會因爲他們沒有歸屬自己足下卻從屬于其他財力雄厚、有權有勢的人而憂心忡忡、悶悶不樂。此外,務農的富人還會因爲莊稼不收,商人因未得利潤等而苦惱,有不可思議的心靈痛苦。
表面看來,他們似乎很快樂,其實卻有著數不盡的苦惱。觀音菩薩的化身說:“富裕的人不一定很快樂,西方的這些富翁吃不下、睡不著,經常要吃安眠藥。”如果修行比較好的人,吃飯、睡覺肯定特別香,修行人真是很快樂的。
那些低層次的人們只是在勞作時遭受些許的苦難,等到工作結束、吃飽喝足時,心裏絕對沒有那些富人們擔憂財物不足、做不完事等苦惱,而是舒舒服服地睡上一覺就足矣。他們在勞作的同時,只是身體、語言積累罪業,而不會累積嫉妒、競爭、輕蔑、谄诳、貪心、害心等只有富翁與大官們才能造的此等意罪業。
貧窮的人,雖然會造一些罪業,但他們只要有吃有穿就可以了,沒有太多的要求和追求,因此不像大人物那樣會造下更多的罪業。
在學院打工的這些人,下面的工人比較累,經常倒頭就睡,但是工頭可能更累——心累,因爲他們總是在考慮“怎樣才能省下一點兒錢,怎樣才能多賺一點兒錢”,就這樣一直睡不著。所以,真正觀察時,到底是大人物快樂還是小人物快樂?到底是窮人快樂還是富人快樂?這一點,應該從本質上仔細思維。
高高在上的大官與財産豐厚的富豪們則不然,他們心裏造了許多彌天大罪。如帕單巴尊者是這樣說的:“誰人有財具吝啬,何者有權具罪惡。”
有財産的人吝啬心會越來越大,有權力的人在不知不覺中會造下很多罪業,藏族有種說法:要轉人身時很容易先轉狗身,要轉惡趣的時候就很容易當官。
身爲一位有權有勢的高官或者家産頗巨的富翁,總是認爲自己要擁有豐富多彩的財物、盛極一時的權勢,經濟地位樣樣俱全才行。如若他人擁有這一切,那麼就會心不歡喜,爲了這些,甚至殺人放火,弄得個人仰馬翻、你死我活,才肯善罷甘休。
很多人爲了滿足自己無休無止的欲望,經常會造下種種惡業。
因爲造下了如此的滔天大罪,死後投生之處只有惡趣而已。這些大官與富人們在現世中爲了求得今生的高官厚祿、豐富受用而冥思苦想、費盡心機,真是苦不堪言,後世中也會因爲罪大惡極而去感受惡趣的劇烈痛苦。我們應當發願不要轉生爲今生也苦、來世也苦的這種人。
舍利子曾經發這樣的願:不要轉生在非常富裕的家庭,不要轉生到非常窮困的家庭,一定要轉生在中等家庭中,生生世世做出家人。應該發這樣的願,因爲財産原本應該對人們有利,但是太多的話,不一定有利反而會非常苦惱。
不同的苦行
如果說世間中上上下下各個層次所有的人爲了應有盡有的衣食受用等有漏的幸福快樂也務必付出一定的代價、經曆一定的苦難才能如願以償的話,那麼成辦生生世世究竟圓滿無漏的大樂之因,暫時生活上忍受些許的困難也該是情理之中的事。
不管怎麼樣,生活在這個世間的大大小小各個層次的人,經常會爲了世間的有漏法付出一定代價。既然如此,想要獲得生生世世真正的快樂,修持苦行也是非常合理的。
世間上的人們曆經苦難而獲得有漏的快樂與自己苦行成就無漏的大樂這兩者雖然都是苦行,但是苦行的方式、時間的長短以及所受的苦難是否有意義這些方面卻迥然不同。
世間人從穿衣吃飯到工作奮鬥,其實都是一種苦行;我們這裏的修行人,克服自身與外在的種種困難,也是從早到晚的一直苦行。二者雖然都是苦行,但其中苦行的方法、時間的長短以及所包含的意義卻完全不同。
這裏講到了世間人與修行人之間苦行的不同意義。我已經再叁說過:不管學習哪一部論典,不要在文字上跑,只是執著在表面文字上解決不了任何問題,應該在自相續有一種切身體會。因此,一方面不能不依靠文字,但另一方面也不能耽著在文字的表面詞句上。
世俗上的人們的苦行是在有生之年的春夏秋冬周而複始的四季裏永不停息地承受若幹的磨難。而我們修行人只是在最初修法的一年左右由于生活資具缺乏而作些苦行罷了,到後來生活用品毫不緊缺之時,就會舒心自在了。
在座的很多人,剛開始出家時,家人、單位都不同意,法本看不懂、修也不知道怎麼修,這時在生活上確實有很大困難,但過一段時間之後,你的生活資具以及在法義的理解上都會有所改善。
大德向那南多吉旺修說:“修行人數日住于山中尚未饑餓之前,牧童就會跑來給你送口糧,隨後回到城裏告訴人們,人們也前來供養。”
修行人雖然住在了無人迹的深山之中,但在你還沒有出現饑餓的狀態之前,就會有人前來供養飲食,之後他也會轉告其他施主,結果施主們便會紛紛前來供養。就像前面所說的,這些不成爲你的違緣就該慶幸了。
而且世尊也曾在《呵責破戒經》中說:“舍利子,我之教法以罪業不能毀滅,我之諸聲聞永不缺少法衣、齋食。舍利子,當精進修持佛果。舍利子,切莫愛重世間財物。舍利子當觀,我說此言,瑜伽行之諸比丘蒙成千俱胝天人依威力精勤賜予一切安樂。舍利子,人類不能做到如此供養與承侍。”佛接著又說:“舍利子,若爲得善逝果位而出家,並精進修法,則少欲之諸天人、少欲之衆人及少欲之衆生均供養瑜伽行比丘衣缽。”
此處的聲聞是廣義來講的,凡是聽受釋迦牟尼佛教言、持守戒律的人都可以稱爲聲聞。釋迦牟尼佛說:“假使飲用一滴酒,則他不是我的聲聞,我不是他的本師。”這裏的聲聞也不是指阿羅漢,應該是指弟子的意思。
一般如理修行的人,即使天人也會對他作大供養,這種大供養,一般凡夫人根本無法做到。當然,這裏的天人並不是像佛經中所說放射無量光芒來到人間,天人具有各種各樣的威力,也可以依靠各種各樣的方式進行供養。
我們這裏有那麼多的修行人,他們既不用奔波忙碌,也不用四處打工,除了一些前世業力導致很困難的之外,每個人都吃得飽、穿得暖,但如果是一個世間的團體,他們天天這樣呆著,那不餓死才怪了呢!
《悲華經》中雲:“我等本師大慈大悲尊主因地曾如是發願:我之教法中身著法衣、肩披四寸袈裟者若不能遂意而得飲食,則我已欺惑如來,故願我不得成佛。”
這在釋迦牟尼佛的五百個大願中有,確實,我們很多人如果到處打工,可能解決溫飽問題也很困難,但在這裏,大家每天聞思修行,沒有做什麼事情,卻根本不用擔心吃穿,這就是釋迦牟尼佛發願的加持力所致。
又雲:“所有在家衆,指甲上耕種,我之出家衆,生活無貧窮。”
這個教證在《贊戒論》中引用過。這裏說,假設人們的生活特別貧困,在家人只是在指甲上耕地,出家人也不會貧窮、不會餓死。當然,只在指甲上耕田的情況是不可能的,這裏只是一種假設句。
自古以來,出家人餓死的情況是沒有的,以前藏地受到一些災難的時候,很多出家人不敢在外面穿僧裝,當時的情況非常艱苦,雖然有很多人餓死,但出家人也沒有出現餓死的情況。
如果大悲本師都親口說了如理如法修行內道瑜伽的聲聞們的生活資具不可能貧乏,不僅不會貧乏,而且人所不能做到的成千俱胝天衆親自供養百味神馐,那麼自己如理如法修行,今生也會安樂無比,並能成辦來世利益,…
《山法寶鬘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