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起貪心,中等的會生癡心,不好的地方就是嗔恨心的來源,外境的一切都是生長貪嗔癡的因。
在滾滾的紅塵中,色聲香味觸等形形色色的欲妙使得自相續中的煩惱毒海驚濤駭浪,翻騰不休,不但將以往所擁有的善法一並吞沒,而且也不會再有重新積累的機會,這是後世投生惡趣的奠基之地。
在大城市裏,曾經擁有的善法功德會被一下子吞沒,新的善根和資糧也不會生起,這真是來世轉生地獄的最佳處所。
依靠對親友的貪戀、對怨敵的憎恨以及對不親不怨者的麻木癡心而引發,以爭論沖突、飽嘗辛酸、饑寒交迫爲代價再叁忙碌複雜繁重的瑣事,周旋在這些沒完沒了的事務中也難以有個好的結局。
在大城市中生活的人,每天就是爲了親友怨敵不斷造作惡業,在這些無有意義的瑣事中消磨時光。
就算是大功告成,也無有芝麻許的實義。
不管商業、工業還是農業,即使做出令人非常滿意的成績,也是連芝麻許的實義都沒有,在你離開人間時一點一滴都帶不走。
整天沈湎于這些瑣事中,只會滅盡善法、增長罪惡、虛度人生、遭受老病的折磨,並且死後的去處也是惡趣。
作爲修行人要盡量遠離大城市,但所有人都遠離紅塵也不太現實,而且在座的除個別人以外,大多數還會回到城市當中。因此,衷心地勸誡你們:即使回到城市裏去,也一定要抵擋住大城市的誘惑,應該像淤泥中的蓮花一樣,堅守自己的正見,保持一個修行人應有的作爲。
修行人都希望自己的修行能夠成功,但修行成功唯一需要依靠上師、金剛道友以及寂靜的地方,按照《劄嘎山法》從頭到尾的內容來說,如果具足這叁個要點,你的修行肯定會成功的。
對于具有如是大的過患而無有絲毫功德的世間之處與住宅理當看作是囹圄與蛇穴,然後就像罪犯逃離監獄般義無反顧地奔赴寂靜處,父母、親友誰的話也不聽,毅然決然地走出俗家,這是諸佛以及前輩祖師們的做法。
應該將城市、家庭看作是監獄與毒蛇窩一樣,即使他們以各種各樣的理由誘惑你,也不應該上當受騙。一般凡夫人的心很容易改變,一旦聽了他們的話回去,他們每天都會運用各種各樣的方法誘惑你、瞞騙你,漸漸地,你僅有的一點兒出離心已經消失殆盡了,這樣就滿足了他們的願望。
修行人並非不講人格,照顧父母當然非常重要,但在修行和出家這件事上,即使父母的話也不應該聽。有些人說:“佛教的戒條裏不是說父母不開許不能出家嘛,那我不開許他就不能出家……”其實釋迦牟尼佛出家的時候,淨飯王也是完全反對的,後來一天晚上,他面對王宮默默地說:“淨飯王希望您開許我出家。”釋迦牟尼佛都是這樣的,作爲佛的追隨者,在出家的事情上自己做主有何不可!
我原來出家的時候,伯父對我說:“你如果出家,我一輩子不跟你說話。”但後來他也跟我說話了。一般萬事開頭難,大家的意志應該堅定,留在父母和親友身邊只是造惡業而已,不要隨順他們。
寂靜的聖地是瑜伽行者與成就者們的住處,大智者吉恭巴曾經這樣說過:“神山殊勝寂靜處,叁世諸佛成就地,成就瑜伽者住處,是故佛陀倍贊歎,幽靜聖地之功德。除開老弱病殘外,青年何不依神山?
這裏說:老年人、生病的人依止寂靜神山的比較多,你們這些年輕人爲什麼不去呢?
確實,很多人年輕的時候不想學佛,有人說“年輕的時候沒時間,等年老了再學”,但人老了之後,真正學佛的時間可能已經沒有了。
深山殊勝寂靜處,無緣愚者不了知,具我執士生懷疑,隨惑轉者抛棄之,愦鬧福報者拖延,
對于寂靜深山的功德,無有緣分的人和愚笨的人根本不會了知。確實是這樣,劄嘎仁波切在這裏已經講了許多寂靜山的功德,但前世沒有緣分或對佛經教理不甚了了的愚笨人根本不會承認的。
有些我執特別強的人,對神山的功德産生懷疑;還有些人,隨著自己的煩惱而轉,根本不到寂靜山林當中修行;喜歡愦鬧散亂的人、具有世間大福報的人,他們雖然說明天就去神山,但卻明日複明日,終究沒有跨入寂靜處一步,死亡就已經降臨了。
居深山者雖罕見,過去聖者之遺地,如今大德之住處,未來具緣者去處,智者正士羨慕處,叁世諸佛所贊歎,爲何不住寂靜山?”
能夠真正居住在深山的人確實不多,有智慧的人,對這類人一定會非常羨慕的。對于這樣幽靜祥和的地方,叁世諸佛都是齊聲贊歎,我們又爲什麼不立刻前往寂靜神山,還要沈溺在濁世的滾滾紅塵當中呢?
從真實圓滿正等覺佛陀到至尊金洲上師、阿瓦呵德巴、香巴南玖巴、拉瑪繞德達、無等至尊阿底峽尊者等曆代大德全部都是居于如此寂靜的聖處而獲得了這般圓滿功德,最後詣往清淨刹土。
這裏講到了阿底峽尊者的傳承,他們都是依靠寂靜地方,最後往生清淨刹土的。
同樣,噶當派一脈相承的傳人仲敦巴及其親傳弟子叁同門、恰卡瓦、佛子無著、珠滾仁波切等等,噶當派所有前輩的高僧大德,還有新派的一代祖師宗喀巴大師及其八大眷屬、文巴瓦羅桑敦哲等古往今來的一切大德,無一不是徹底舍棄今世而安住于如此的神山靜處,以堅韌不拔的精神曆盡苦行而獲得五道十地的功德,並對佛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豐功偉業,爾後前往清淨刹土。
真正的修行人,就是依止寂靜地方精進修行,最後獲得成就,這樣對佛教也作出了非常大的貢獻。
下面劄嘎仁波切開始批評個別人的行爲。
可是,除此之外的某些所謂的高僧大德完全將現世的利益作爲主體,貪親嗔敵、伏怨護親,享用信財,到城中作經忏等所作所爲都是迎合世間人。如此之人是否能獲證地道之功德,是否能對弘法利生作出巨大的貢獻,
他的所作所爲就是爲了迎合世間人,如此能否獲得地道的功德?這一點確實值得懷疑。
請仔細認真地閱讀一下前代大德的傳記就會一清二楚。
前輩高僧大德的菩提心、修持方法都是什麼樣的,我們應該好好看一下,究竟怎樣的行爲才可以稱得上高僧大德?這一點非常重要,尤其對于什麼是邪知識、什麼是善知識應該做到心中有數。
衆所周知,現今住世的諸位高僧大德也同樣居于寂靜聖地,精進修行,行爲舉止不順從世間人,也不與任何達官顯貴等世間俗人會面,人們反而奔走相告某處有這樣的大德,于是他們的名聲遠播十方,並成爲衆人應禮之處。
真正的高僧大德住在寂靜地方,不與任何人接觸,他的名聲仍然會遠播十方,受到衆人的恭敬愛戴。
然而,如今到處傳揚:某位上師遊蕩在城市裏爲人消災祈福等作經忏,他對打卦、算命頗爲精通,也善于維護施主的情面。
大城市裏這種現象特別多,一方面,個別人依靠他們的因緣進入佛門,已經開始趨入解脫正道,也有一定的好處;但多數人都是被煩惱所纏繞,根本無法聞思修行,這樣真的沒有很大意義。
這些人雖然可能小有名氣,可卻與諸佛菩薩、前輩祖師們的准則完全背道而馳,實際上他的所謂名聲只不過是惡名遠揚各方而已。
劄嘎仁波切說,他表面看來似乎小有名氣,但由于他的行爲已經完全與佛經教典背離,其實早已惡名傳遍十方,受到了衆多人的唾棄。
與佛陀以及前代大德的行爲規範相背離,終生都是在作經忏,整個人生在城市裏度過的人不必說是高僧大德,就連修行人的名稱也配不上。
整天在城市中散亂的這些人,連修行人的名稱都不配。
真正的修行人還是要住在寂靜地方,法王如意寶也說:“你們不論堪布還是活佛,都不要到城市裏面去,不然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過患。”當然真正的堪布活佛倒不一定會在城市中受到什麼違緣,但對自己的修行確實沒有好處。
漫遊在城市裏,全部精力都耗費在作經忏以及在愦鬧散亂中虛度光陰的做法如果是高僧大德的行爲,那往昔依次現世的先哲們也應當這樣爲之,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他們都是唯以安住靜處而利益衆生的。難道說斷絕與世間人的牽連是大錯特錯的行爲嗎?
有篇文章的題目是這樣的——《藏地高僧大德的眼光爲什麼都望向了漢地?》確實,現在這已經成了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有時候看起來,這些高僧大德們到漢地去,即使在一個人的相續中種下善根也有不可思議的功德,但反過來說,自己修行等各方面的損失肯定更大。
以前的高僧大德都是著重講經說法和修行,但現在很多人就是往外面跑。按照劄嘎仁波切的說法:如果在大城市中散亂是修行人的作爲,以前的高僧大德和佛陀爲什麼不這樣做呢?是不是“以前諸佛菩薩們的行爲已經錯了,現在改革開放,修行人必須住在城市裏……”?這是不可能的吧!
難道諸多經典中說寂靜處是往昔諸聖者們成就的地方並予以褒揚只是無據可依的吹噓之詞不成嗎?
他們的贊歎難道沒有一點兒依據,完全是憑空吹噓嗎?這也不可能吧!高僧大德之所以贊歎寂靜處而不是大城市,還是有一定原因的,因此,我們應該聽從諸佛菩薩和高僧大德的金剛語,盡量依止寂靜地方。
寂靜處是現在的諸位高僧大德們的住址,而且未來的有緣者也會踏著往昔出世的大德們的足迹繼往開來實踐他們的行爲唯一安住在清靜的聖地而修持正法。
作爲修行人,應該遵循前輩高僧大德的足迹,好好地修持諸佛菩薩加持的正道。
神聖的靜處是所有的智士以及獲證成就的高僧大德們都贊美歌頌並發願居住的地方,也是叁世一切諸佛不斷高度贊歎的地方,世間上的地區與住宅等卻是諸佛菩薩嚴厲呵責的對境,並且明確地說:應當想方設法從喧囂的俗世中解脫出來。如果實在無法擺脫,那麼只好毫不留情地違逆親友眷屬,在他們哭成一團的哀嚎聲中強行離開。
如果家裏的親戚朋友實在不同意,也只好在他們的哀嚎聲中強行離開。
格西金厄瓦羅珠嘉村尊者說過:“雖然行爲上棄離親友,但是心裏絕對不能舍棄衆生,應當對他們生起大悲心,而必須斷絕身體、受用的牽連。
行爲上雖然必須舍棄他們,但心裏不能舍棄,應該發菩提心,尤其對自己的修行和出家造成障礙的這些人,應該爲他們多作回向。
否則,修法不可能成功。要斬斷親戚朋…
《山法寶鬘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