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起贪心,中等的会生痴心,不好的地方就是嗔恨心的来源,外境的一切都是生长贪嗔痴的因。
在滚滚的红尘中,色声香味触等形形色色的欲妙使得自相续中的烦恼毒海惊涛骇浪,翻腾不休,不但将以往所拥有的善法一并吞没,而且也不会再有重新积累的机会,这是后世投生恶趣的奠基之地。
在大城市里,曾经拥有的善法功德会被一下子吞没,新的善根和资粮也不会生起,这真是来世转生地狱的最佳处所。
依靠对亲友的贪恋、对怨敌的憎恨以及对不亲不怨者的麻木痴心而引发,以争论冲突、饱尝辛酸、饥寒交迫为代价再三忙碌复杂繁重的琐事,周旋在这些没完没了的事务中也难以有个好的结局。
在大城市中生活的人,每天就是为了亲友怨敌不断造作恶业,在这些无有意义的琐事中消磨时光。
就算是大功告成,也无有芝麻许的实义。
不管商业、工业还是农业,即使做出令人非常满意的成绩,也是连芝麻许的实义都没有,在你离开人间时一点一滴都带不走。
整天沉湎于这些琐事中,只会灭尽善法、增长罪恶、虚度人生、遭受老病的折磨,并且死后的去处也是恶趣。
作为修行人要尽量远离大城市,但所有人都远离红尘也不太现实,而且在座的除个别人以外,大多数还会回到城市当中。因此,衷心地劝诫你们:即使回到城市里去,也一定要抵挡住大城市的诱惑,应该像淤泥中的莲花一样,坚守自己的正见,保持一个修行人应有的作为。
修行人都希望自己的修行能够成功,但修行成功唯一需要依靠上师、金刚道友以及寂静的地方,按照《札嘎山法》从头到尾的内容来说,如果具足这三个要点,你的修行肯定会成功的。
对于具有如是大的过患而无有丝毫功德的世间之处与住宅理当看作是囹圄与蛇穴,然后就像罪犯逃离监狱般义无反顾地奔赴寂静处,父母、亲友谁的话也不听,毅然决然地走出俗家,这是诸佛以及前辈祖师们的做法。
应该将城市、家庭看作是监狱与毒蛇窝一样,即使他们以各种各样的理由诱惑你,也不应该上当受骗。一般凡夫人的心很容易改变,一旦听了他们的话回去,他们每天都会运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诱惑你、瞒骗你,渐渐地,你仅有的一点儿出离心已经消失殆尽了,这样就满足了他们的愿望。
修行人并非不讲人格,照顾父母当然非常重要,但在修行和出家这件事上,即使父母的话也不应该听。有些人说:“佛教的戒条里不是说父母不开许不能出家嘛,那我不开许他就不能出家……”其实释迦牟尼佛出家的时候,净饭王也是完全反对的,后来一天晚上,他面对王宫默默地说:“净饭王希望您开许我出家。”释迦牟尼佛都是这样的,作为佛的追随者,在出家的事情上自己做主有何不可!
我原来出家的时候,伯父对我说:“你如果出家,我一辈子不跟你说话。”但后来他也跟我说话了。一般万事开头难,大家的意志应该坚定,留在父母和亲友身边只是造恶业而已,不要随顺他们。
寂静的圣地是瑜伽行者与成就者们的住处,大智者吉恭巴曾经这样说过:“神山殊胜寂静处,三世诸佛成就地,成就瑜伽者住处,是故佛陀倍赞叹,幽静圣地之功德。除开老弱病残外,青年何不依神山?
这里说:老年人、生病的人依止寂静神山的比较多,你们这些年轻人为什么不去呢?
确实,很多人年轻的时候不想学佛,有人说“年轻的时候没时间,等年老了再学”,但人老了之后,真正学佛的时间可能已经没有了。
深山殊胜寂静处,无缘愚者不了知,具我执士生怀疑,随惑转者抛弃之,愦闹福报者拖延,
对于寂静深山的功德,无有缘分的人和愚笨的人根本不会了知。确实是这样,札嘎仁波切在这里已经讲了许多寂静山的功德,但前世没有缘分或对佛经教理不甚了了的愚笨人根本不会承认的。
有些我执特别强的人,对神山的功德产生怀疑;还有些人,随着自己的烦恼而转,根本不到寂静山林当中修行;喜欢愦闹散乱的人、具有世间大福报的人,他们虽然说明天就去神山,但却明日复明日,终究没有跨入寂静处一步,死亡就已经降临了。
居深山者虽罕见,过去圣者之遗地,如今大德之住处,未来具缘者去处,智者正士羡慕处,三世诸佛所赞叹,为何不住寂静山?”
能够真正居住在深山的人确实不多,有智慧的人,对这类人一定会非常羡慕的。对于这样幽静祥和的地方,三世诸佛都是齐声赞叹,我们又为什么不立刻前往寂静神山,还要沉溺在浊世的滚滚红尘当中呢?
从真实圆满正等觉佛陀到至尊金洲上师、阿瓦呵德巴、香巴南玖巴、拉玛绕德达、无等至尊阿底峡尊者等历代大德全部都是居于如此寂静的圣处而获得了这般圆满功德,最后诣往清净刹土。
这里讲到了阿底峡尊者的传承,他们都是依靠寂静地方,最后往生清净刹土的。
同样,噶当派一脉相承的传人仲敦巴及其亲传弟子三同门、恰卡瓦、佛子无著、珠滚仁波切等等,噶当派所有前辈的高僧大德,还有新派的一代祖师宗喀巴大师及其八大眷属、文巴瓦罗桑敦哲等古往今来的一切大德,无一不是彻底舍弃今世而安住于如此的神山静处,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历尽苦行而获得五道十地的功德,并对佛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业,尔后前往清净刹土。
真正的修行人,就是依止寂静地方精进修行,最后获得成就,这样对佛教也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下面札嘎仁波切开始批评个别人的行为。
可是,除此之外的某些所谓的高僧大德完全将现世的利益作为主体,贪亲嗔敌、伏怨护亲,享用信财,到城中作经忏等所作所为都是迎合世间人。如此之人是否能获证地道之功德,是否能对弘法利生作出巨大的贡献,
他的所作所为就是为了迎合世间人,如此能否获得地道的功德?这一点确实值得怀疑。
请仔细认真地阅读一下前代大德的传记就会一清二楚。
前辈高僧大德的菩提心、修持方法都是什么样的,我们应该好好看一下,究竟怎样的行为才可以称得上高僧大德?这一点非常重要,尤其对于什么是邪知识、什么是善知识应该做到心中有数。
众所周知,现今住世的诸位高僧大德也同样居于寂静圣地,精进修行,行为举止不顺从世间人,也不与任何达官显贵等世间俗人会面,人们反而奔走相告某处有这样的大德,于是他们的名声远播十方,并成为众人应礼之处。
真正的高僧大德住在寂静地方,不与任何人接触,他的名声仍然会远播十方,受到众人的恭敬爱戴。
然而,如今到处传扬:某位上师游荡在城市里为人消灾祈福等作经忏,他对打卦、算命颇为精通,也善于维护施主的情面。
大城市里这种现象特别多,一方面,个别人依靠他们的因缘进入佛门,已经开始趋入解脱正道,也有一定的好处;但多数人都是被烦恼所缠绕,根本无法闻思修行,这样真的没有很大意义。
这些人虽然可能小有名气,可却与诸佛菩萨、前辈祖师们的准则完全背道而驰,实际上他的所谓名声只不过是恶名远扬各方而已。
札嘎仁波切说,他表面看来似乎小有名气,但由于他的行为已经完全与佛经教典背离,其实早已恶名传遍十方,受到了众多人的唾弃。
与佛陀以及前代大德的行为规范相背离,终生都是在作经忏,整个人生在城市里度过的人不必说是高僧大德,就连修行人的名称也配不上。
整天在城市中散乱的这些人,连修行人的名称都不配。
真正的修行人还是要住在寂静地方,法王如意宝也说:“你们不论堪布还是活佛,都不要到城市里面去,不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过患。”当然真正的堪布活佛倒不一定会在城市中受到什么违缘,但对自己的修行确实没有好处。
漫游在城市里,全部精力都耗费在作经忏以及在愦闹散乱中虚度光阴的做法如果是高僧大德的行为,那往昔依次现世的先哲们也应当这样为之,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他们都是唯以安住静处而利益众生的。难道说断绝与世间人的牵连是大错特错的行为吗?
有篇文章的题目是这样的——《藏地高僧大德的眼光为什么都望向了汉地?》确实,现在这已经成了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有时候看起来,这些高僧大德们到汉地去,即使在一个人的相续中种下善根也有不可思议的功德,但反过来说,自己修行等各方面的损失肯定更大。
以前的高僧大德都是着重讲经说法和修行,但现在很多人就是往外面跑。按照札嘎仁波切的说法:如果在大城市中散乱是修行人的作为,以前的高僧大德和佛陀为什么不这样做呢?是不是“以前诸佛菩萨们的行为已经错了,现在改革开放,修行人必须住在城市里……”?这是不可能的吧!
难道诸多经典中说寂静处是往昔诸圣者们成就的地方并予以褒扬只是无据可依的吹嘘之词不成吗?
他们的赞叹难道没有一点儿依据,完全是凭空吹嘘吗?这也不可能吧!高僧大德之所以赞叹寂静处而不是大城市,还是有一定原因的,因此,我们应该听从诸佛菩萨和高僧大德的金刚语,尽量依止寂静地方。
寂静处是现在的诸位高僧大德们的住址,而且未来的有缘者也会踏着往昔出世的大德们的足迹继往开来实践他们的行为唯一安住在清静的圣地而修持正法。
作为修行人,应该遵循前辈高僧大德的足迹,好好地修持诸佛菩萨加持的正道。
神圣的静处是所有的智士以及获证成就的高僧大德们都赞美歌颂并发愿居住的地方,也是三世一切诸佛不断高度赞叹的地方,世间上的地区与住宅等却是诸佛菩萨严厉呵责的对境,并且明确地说:应当想方设法从喧嚣的俗世中解脱出来。如果实在无法摆脱,那么只好毫不留情地违逆亲友眷属,在他们哭成一团的哀嚎声中强行离开。
如果家里的亲戚朋友实在不同意,也只好在他们的哀嚎声中强行离开。
格西金厄瓦罗珠嘉村尊者说过:“虽然行为上弃离亲友,但是心里绝对不能舍弃众生,应当对他们生起大悲心,而必须断绝身体、受用的牵连。
行为上虽然必须舍弃他们,但心里不能舍弃,应该发菩提心,尤其对自己的修行和出家造成障碍的这些人,应该为他们多作回向。
否则,修法不可能成功。要斩断亲戚朋…
《山法宝鬘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