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示了不同的法要。如果未能了知這一關要,不僅各宗派相違,甚至佛陀的很多經典也有相違之處,但是,真正明白什麼是了義、什麼是不了義的話,佛陀的一切教言都不會相違的。
比如《毗奈耶經》中說“補特伽羅存在”,但《般若經》中說“補特伽羅不存在”;戒律中講到有關五種欲妙必須斷除的道理,但《勝樂幻化續》中說:依靠幻化五欲可以獲得成就。《楞嚴經》中說:女人、酒、肉等具有很多過失。而《女勝樂經》中說:女人、酒、肉等可以享用。
如果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可能認爲佛陀的經典有許多相違之處,實際根本不會相違。就好像一個善巧的醫師,首先對病人說“不能吃肉”,等病情好轉時,告訴他“可以通過食肉恢複體力”,這個醫生雖然對同一個人說可以吃肉和不能吃肉兩種語言,卻完全是針對不同情況而言的。同樣,佛陀針對不同根基的衆生已經宣說了不同的法。
現在正在勸大家戒肉的時候,卻用吃肉來作比喻可能不太好。很多人說吃肉可以增強體力,這是不對的,尤其是吃生肉,現在很多病都是通過吃生肉得來的,尤其是藏族人,他們吃生肉是一種習慣,但這些細菌在身體裏逐漸增長的時候,也會得一些非常可怕的疾病。有些漢族人到藏地以後不學佛法,專門學吃肉,現在很多人已經發願一年當中不吃肉了,但是聽說做夢的時候還在吃肉,醒來的時候,枕頭邊上還留著口水……
一般藏族人吃肉是高原氣候造成的,不得不這樣,但現在各方面條件已經好轉了,不用再吃肉了。你們卻有很多理由:“身體不行了、精神不行了……”其實都是一種借口,根本沒那麼嚴重。
這其中的意思是說,認識到一切佛法互不相違,相輔相成;理解到所有經教均是調伏衆生心相續的教言;
所有經典、論典都具有一種對治煩惱的力量。
了達佛陀的一切密意都是直接或間接領引有情抵達佛地的宗旨;依靠此等甚至是舍棄妙法的彌天大罪也能自然滅盡。
在顯宗,深重的罪業是指舍棄般若法,它的過患比五無間罪還大;密宗當中,深重的罪業就是舍棄金剛上師。如果通達《菩提道次第論》,舍棄金剛上師以及舍棄般若法門的深重罪業都可以斷除。
確實,如果通達了《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可以斷除一切深重罪業,甚至舍法罪也可以清淨。
一般來說,舍法罪是很難清淨的,但依靠《菩提道次第論》也可以遣除。
關于這種特性本來在《菩提道次第論》中有明確的闡述,可是無視聞思的人將菩提道次第略論、廣論棄之一旁,而另外做些念誦、頂禮、轉繞的善事,認爲這是廣大的善法,並想依此來調伏自相續進而獲得佛果,這實在是癡心妄想,根本是不可能辦到的。
這類人認爲,像《大圓滿心性休息》、《菩提道次第論》這樣殊勝的論典沒有什麼意義,連看都不看,但僅僅依靠頂禮、轉繞就想獲得佛果,那純粹是癡心妄想!
如若能夠在聞思具有上述特性的菩提道次第之基礎上,再進一步修持,如此上面所說的一切巨大功德自然而然就會獲得。《別解脫經》中雲:“多聞之人得安樂。”
廣聞博學的人不會矛盾,因爲在他相續中無有任何懷疑,許多功德已經圓滿具足,這種修行人非常快樂。
又雲:“多聞之人于林中,韶華已過安樂住。”
世間的很多人都害怕老,一直想盡各種辦法希望延緩衰老——美容、拉皮等,但老了就是老了,你怎麼拉也是沒有用的。
至尊宗喀巴大師也曾親口說過:“初時勤修瑜伽寡聞者,以及多聞不曉實修要,多數以偏見眼閱經論,無有以理分析教義力,見此離令智者歡喜道,圓滿教義殊勝教言者,爾後我以無限歡喜心,宣說如此妙車之大道。”
宗喀巴大師爲什麼造這部《菩提道次第論》呢?因爲有些人雖廣聞博學卻根本不實修,還有人只是實修卻不聞思,另一些人以偏袒執著閱讀經論,還有人不具足以理證分析教義的能力,由于見到他們這些人已經遠離了令智者歡喜之道,宗喀巴大師以無限歡喜之心造了這部如同妙車一般的大論典。
正如他老人家所說,精進修持內在瑜伽而不具多聞以及聲稱多聞而不精勤實修這兩種人是成就遍知佛果的最大障礙。
這句話大家應該牢牢記住,最好不要變成這樣的人。
要想成就佛果,博學多聞與精進實修二者必須兼而有之,可惜的是,明白這一點的人非常罕見。也正是鑒于此種原因,宗喀巴大師才特意撰著了這部《菩提道次第論》。由此可見,要想做到廣聞博學與內在勤修二者兼顧進行就必須刹那也不離開第二佛陀般的上師善知識,長期親近,以清淨的心行如理依止,始終不渝,就像蜜蜂享用甘美的蜂蜜那樣,津津有味地品嘗教言的甘露,聞思修行叁者必須結合起來而身體力行,就像駿馬吃草嚼草咽草同時進行一樣。
現在真正明白這一點的人非常罕見。有些人心和行爲不太一致,總是有一者不太如法,這樣不好,應該心與行爲如理如法地依止上師,聞思修行叁者始終不離開,這才是修行人真正的行爲。
馬吃草和牦牛吃草還是有一點兒差別,馬的上唇特別長,它一般在吃的同時就邊咀嚼邊咽下去了,但是牦牛不同,它是白天吃完草之後,晚上回來才開始咀嚼,嚼得細細地再吞下去。
這個比喻非常有意思,希望你們記住,我們應該邊聞邊思邊修,不要說:“我現在是聞思的時候,先不修……”沒有必要聞思修脫離,對這個比喻應該好好思維。
聞思修行如果相互脫離則不能獲得佛果。因此,在修持下面每一修法的同時,也要聞思上上的修法。
比如要修正行的時候,首先應該修加行;要修不共加行之前,共同加行也應該好好修持。
只是聞思根本不實修是一種極端錯誤的行爲,但這種現象在當今時代可謂多得數不勝數。
下面對只是聞思根本不修行的人進行駁斥。
有些修行人已經到了白發蒼蒼、牙齒脫落、滿面皺紋的垂暮之年,仍舊一門心思地用在與別人的口頭辯論上,雖然被人們美其名曰爲智者,實際上他們的修行境界甚至連最起碼的對現世的厭離心也沒有,
有些老格西確實是這樣的,他們的牙齒早就脫落了,卻整天是“如果白馬是白色,那海螺是白色的緣故,海螺也應該是白馬……”,就這樣用因明的辯論作言詞上的爭論。
劄嘎仁波切可能對這種人不太滿意,所以在這裏作了非常嚴厲的批評。
竟然自高自大、傲氣十足,唯一追求的就是大上師、大堪布、大方丈的顯赫高位,于是在城裏爲俗人家作經忏,到處招搖過市,名聞利養倒是十分昭彰顯著,
這些人唯一追求很高的名聲,只知道對世間人不斷奉承,他們得到的名聞利養確實如他們所願,非常的豐厚。
經常被一些喜愛罪業的眷屬層層圍繞,坐的時候要妙高的法座;走的時候要馴良的好馬;
以前是坐一些好馬,現在的上師們都坐豪華轎車。
吃的時候恣意享用信財亡財;穿的時候要最講究的哔叽氆氇衣裳,注重打扮;說的時候,本來自己無有真修實證的境界,卻滔滔不絕、振振有詞地講些空洞的說法;想的時候唯是貪圖現世幸福快樂的方法,而饒益他衆方面的大事絲毫也不考慮,只求現世利益的此類修行人的種種劣迹顯然是佛菩薩們心不喜悅的對境,因此,應當如毒藥般舍棄。
如果是利益衆生的心,那享受這些物質受用也可以,戒律裏說:沒有自私自利心而享用可以開許。但現在一些所謂的“高僧大德”們想要做到這一點非常困難。
對于喜歡名聞利養、注重打扮、整天辯論的這些人一定要舍棄,不應該依止他們。
如果我們能夠做到:所住的地方是寂靜聖地、所依止的是殊勝上師、所聞思的是正道次第、所修持的是所聞法義、所行的威儀是知足少欲,那麼必定會令諸佛菩薩滿心歡喜,慈悲攝受。
所修持的應該是上師面前聽聞過的法義,對既沒傳承也未聽聞的法義進行修持無有任何實義,因此所修持的應該是真正得過教授的教言。
如果我們的行爲越來越如法,諸佛菩薩會非常歡喜,這樣一來,也就很容易得到他們的攝受與加持。住在寂靜地方的人相續中容易生起功德的原因就是如此,在大城市或不寂靜的地方,行爲經常很不如法,這樣無法得到諸佛菩薩的攝受與加持,即使修持正法也很難生起證相。
也就是一定能獲得《現觀莊嚴論》中所說的修加行十四種功德中的諸佛垂念關照這一功德。因此意義頗巨。
《現觀莊嚴論》中說:修持加行 會獲得十四種功德。其中有一種功德就是諸佛菩薩垂念。獲得諸佛菩薩垂念非常重要,如果經常依止寂靜地方,那“諸佛菩薩垂念”這一功德一定會得到的。
總而言之,聞思修行必須齊頭並進、相輔相成。
聞思修行必須結合起來,我們當中有些人:“我現在只想修行,不用聞思。”有些人說:“我現在是聞思的時候,不用修行,到老的時候再修。”但是聞過之後,應該再再地思維,思維過後在自相續中不斷串習,這就是所謂的修行。聞思修行脫節非常不合理。
如果聞法越多,那麼思所生慧産生的定解也就相應多,思所生慧産生的定解多,所修的法門也就有多種多樣,如此就不會出現對修法的道理茫然不懂的弊端。
聞、思、修叁者越來越增長時,所斷除的障礙也會越來越多。有些人說:“如果聞法越來越多的話,會不會障礙我的修行啊?”這種想法非常荒謬。無垢光尊者在《勝乘寶藏論》中說:“真正聞思修行的人才能通達我的大圓滿的究竟密意。”
現在有很多人對修法的道理根本不懂。一般廣聞多學的人,在修行時不會出現很大歧途;但是從來沒有聞思過的這些人,今天矛盾、明天痛苦,經常懷疑重重,會出現很多違緣。爲什麼會出現違緣呢?因爲他在修行過程中見到一些景象時非常高興,卻根本不知道是什麼原因産生的,然後出現一點點違緣時,心裏就痛苦不堪,這就是不懂聞思修行之間的聯系造成的。
希望大家最好不要聞思修行脫離,如果脫離的話,暫時來說可能會成功,但長期來說很難獲得真正的成就。一般真正的高僧大德的傳承弟子不會出現痛苦,但是現在沒有善知識攝受的人,修行起來非常困難,著魔的、遭遇違緣的、生邪見的…
《山法寶鬘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