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示了不同的法要。如果未能了知这一关要,不仅各宗派相违,甚至佛陀的很多经典也有相违之处,但是,真正明白什么是了义、什么是不了义的话,佛陀的一切教言都不会相违的。
比如《毗奈耶经》中说“补特伽罗存在”,但《般若经》中说“补特伽罗不存在”;戒律中讲到有关五种欲妙必须断除的道理,但《胜乐幻化续》中说:依靠幻化五欲可以获得成就。《楞严经》中说:女人、酒、肉等具有很多过失。而《女胜乐经》中说:女人、酒、肉等可以享用。
如果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可能认为佛陀的经典有许多相违之处,实际根本不会相违。就好像一个善巧的医师,首先对病人说“不能吃肉”,等病情好转时,告诉他“可以通过食肉恢复体力”,这个医生虽然对同一个人说可以吃肉和不能吃肉两种语言,却完全是针对不同情况而言的。同样,佛陀针对不同根基的众生已经宣说了不同的法。
现在正在劝大家戒肉的时候,却用吃肉来作比喻可能不太好。很多人说吃肉可以增强体力,这是不对的,尤其是吃生肉,现在很多病都是通过吃生肉得来的,尤其是藏族人,他们吃生肉是一种习惯,但这些细菌在身体里逐渐增长的时候,也会得一些非常可怕的疾病。有些汉族人到藏地以后不学佛法,专门学吃肉,现在很多人已经发愿一年当中不吃肉了,但是听说做梦的时候还在吃肉,醒来的时候,枕头边上还留着口水……
一般藏族人吃肉是高原气候造成的,不得不这样,但现在各方面条件已经好转了,不用再吃肉了。你们却有很多理由:“身体不行了、精神不行了……”其实都是一种借口,根本没那么严重。
这其中的意思是说,认识到一切佛法互不相违,相辅相成;理解到所有经教均是调伏众生心相续的教言;
所有经典、论典都具有一种对治烦恼的力量。
了达佛陀的一切密意都是直接或间接领引有情抵达佛地的宗旨;依靠此等甚至是舍弃妙法的弥天大罪也能自然灭尽。
在显宗,深重的罪业是指舍弃般若法,它的过患比五无间罪还大;密宗当中,深重的罪业就是舍弃金刚上师。如果通达《菩提道次第论》,舍弃金刚上师以及舍弃般若法门的深重罪业都可以断除。
确实,如果通达了《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可以断除一切深重罪业,甚至舍法罪也可以清净。
一般来说,舍法罪是很难清净的,但依靠《菩提道次第论》也可以遣除。
关于这种特性本来在《菩提道次第论》中有明确的阐述,可是无视闻思的人将菩提道次第略论、广论弃之一旁,而另外做些念诵、顶礼、转绕的善事,认为这是广大的善法,并想依此来调伏自相续进而获得佛果,这实在是痴心妄想,根本是不可能办到的。
这类人认为,像《大圆满心性休息》、《菩提道次第论》这样殊胜的论典没有什么意义,连看都不看,但仅仅依靠顶礼、转绕就想获得佛果,那纯粹是痴心妄想!
如若能够在闻思具有上述特性的菩提道次第之基础上,再进一步修持,如此上面所说的一切巨大功德自然而然就会获得。《别解脱经》中云:“多闻之人得安乐。”
广闻博学的人不会矛盾,因为在他相续中无有任何怀疑,许多功德已经圆满具足,这种修行人非常快乐。
又云:“多闻之人于林中,韶华已过安乐住。”
世间的很多人都害怕老,一直想尽各种办法希望延缓衰老——美容、拉皮等,但老了就是老了,你怎么拉也是没有用的。
至尊宗喀巴大师也曾亲口说过:“初时勤修瑜伽寡闻者,以及多闻不晓实修要,多数以偏见眼阅经论,无有以理分析教义力,见此离令智者欢喜道,圆满教义殊胜教言者,尔后我以无限欢喜心,宣说如此妙车之大道。”
宗喀巴大师为什么造这部《菩提道次第论》呢?因为有些人虽广闻博学却根本不实修,还有人只是实修却不闻思,另一些人以偏袒执著阅读经论,还有人不具足以理证分析教义的能力,由于见到他们这些人已经远离了令智者欢喜之道,宗喀巴大师以无限欢喜之心造了这部如同妙车一般的大论典。
正如他老人家所说,精进修持内在瑜伽而不具多闻以及声称多闻而不精勤实修这两种人是成就遍知佛果的最大障碍。
这句话大家应该牢牢记住,最好不要变成这样的人。
要想成就佛果,博学多闻与精进实修二者必须兼而有之,可惜的是,明白这一点的人非常罕见。也正是鉴于此种原因,宗喀巴大师才特意撰著了这部《菩提道次第论》。由此可见,要想做到广闻博学与内在勤修二者兼顾进行就必须刹那也不离开第二佛陀般的上师善知识,长期亲近,以清净的心行如理依止,始终不渝,就像蜜蜂享用甘美的蜂蜜那样,津津有味地品尝教言的甘露,闻思修行三者必须结合起来而身体力行,就像骏马吃草嚼草咽草同时进行一样。
现在真正明白这一点的人非常罕见。有些人心和行为不太一致,总是有一者不太如法,这样不好,应该心与行为如理如法地依止上师,闻思修行三者始终不离开,这才是修行人真正的行为。
马吃草和牦牛吃草还是有一点儿差别,马的上唇特别长,它一般在吃的同时就边咀嚼边咽下去了,但是牦牛不同,它是白天吃完草之后,晚上回来才开始咀嚼,嚼得细细地再吞下去。
这个比喻非常有意思,希望你们记住,我们应该边闻边思边修,不要说:“我现在是闻思的时候,先不修……”没有必要闻思修脱离,对这个比喻应该好好思维。
闻思修行如果相互脱离则不能获得佛果。因此,在修持下面每一修法的同时,也要闻思上上的修法。
比如要修正行的时候,首先应该修加行;要修不共加行之前,共同加行也应该好好修持。
只是闻思根本不实修是一种极端错误的行为,但这种现象在当今时代可谓多得数不胜数。
下面对只是闻思根本不修行的人进行驳斥。
有些修行人已经到了白发苍苍、牙齿脱落、满面皱纹的垂暮之年,仍旧一门心思地用在与别人的口头辩论上,虽然被人们美其名曰为智者,实际上他们的修行境界甚至连最起码的对现世的厌离心也没有,
有些老格西确实是这样的,他们的牙齿早就脱落了,却整天是“如果白马是白色,那海螺是白色的缘故,海螺也应该是白马……”,就这样用因明的辩论作言词上的争论。
札嘎仁波切可能对这种人不太满意,所以在这里作了非常严厉的批评。
竟然自高自大、傲气十足,唯一追求的就是大上师、大堪布、大方丈的显赫高位,于是在城里为俗人家作经忏,到处招摇过市,名闻利养倒是十分昭彰显著,
这些人唯一追求很高的名声,只知道对世间人不断奉承,他们得到的名闻利养确实如他们所愿,非常的丰厚。
经常被一些喜爱罪业的眷属层层围绕,坐的时候要妙高的法座;走的时候要驯良的好马;
以前是坐一些好马,现在的上师们都坐豪华轿车。
吃的时候恣意享用信财亡财;穿的时候要最讲究的哔叽氆氇衣裳,注重打扮;说的时候,本来自己无有真修实证的境界,却滔滔不绝、振振有词地讲些空洞的说法;想的时候唯是贪图现世幸福快乐的方法,而饶益他众方面的大事丝毫也不考虑,只求现世利益的此类修行人的种种劣迹显然是佛菩萨们心不喜悦的对境,因此,应当如毒药般舍弃。
如果是利益众生的心,那享受这些物质受用也可以,戒律里说:没有自私自利心而享用可以开许。但现在一些所谓的“高僧大德”们想要做到这一点非常困难。
对于喜欢名闻利养、注重打扮、整天辩论的这些人一定要舍弃,不应该依止他们。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所住的地方是寂静圣地、所依止的是殊胜上师、所闻思的是正道次第、所修持的是所闻法义、所行的威仪是知足少欲,那么必定会令诸佛菩萨满心欢喜,慈悲摄受。
所修持的应该是上师面前听闻过的法义,对既没传承也未听闻的法义进行修持无有任何实义,因此所修持的应该是真正得过教授的教言。
如果我们的行为越来越如法,诸佛菩萨会非常欢喜,这样一来,也就很容易得到他们的摄受与加持。住在寂静地方的人相续中容易生起功德的原因就是如此,在大城市或不寂静的地方,行为经常很不如法,这样无法得到诸佛菩萨的摄受与加持,即使修持正法也很难生起证相。
也就是一定能获得《现观庄严论》中所说的修加行十四种功德中的诸佛垂念关照这一功德。因此意义颇巨。
《现观庄严论》中说:修持加行 会获得十四种功德。其中有一种功德就是诸佛菩萨垂念。获得诸佛菩萨垂念非常重要,如果经常依止寂静地方,那“诸佛菩萨垂念”这一功德一定会得到的。
总而言之,闻思修行必须齐头并进、相辅相成。
闻思修行必须结合起来,我们当中有些人:“我现在只想修行,不用闻思。”有些人说:“我现在是闻思的时候,不用修行,到老的时候再修。”但是闻过之后,应该再再地思维,思维过后在自相续中不断串习,这就是所谓的修行。闻思修行脱节非常不合理。
如果闻法越多,那么思所生慧产生的定解也就相应多,思所生慧产生的定解多,所修的法门也就有多种多样,如此就不会出现对修法的道理茫然不懂的弊端。
闻、思、修三者越来越增长时,所断除的障碍也会越来越多。有些人说:“如果闻法越来越多的话,会不会障碍我的修行啊?”这种想法非常荒谬。无垢光尊者在《胜乘宝藏论》中说:“真正闻思修行的人才能通达我的大圆满的究竟密意。”
现在有很多人对修法的道理根本不懂。一般广闻多学的人,在修行时不会出现很大歧途;但是从来没有闻思过的这些人,今天矛盾、明天痛苦,经常怀疑重重,会出现很多违缘。为什么会出现违缘呢?因为他在修行过程中见到一些景象时非常高兴,却根本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产生的,然后出现一点点违缘时,心里就痛苦不堪,这就是不懂闻思修行之间的联系造成的。
希望大家最好不要闻思修行脱离,如果脱离的话,暂时来说可能会成功,但长期来说很难获得真正的成就。一般真正的高僧大德的传承弟子不会出现痛苦,但是现在没有善知识摄受的人,修行起来非常困难,着魔的、遭遇违缘的、生邪见的…
《山法宝鬘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