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再苦也不應該回到城市裏去。有關這一點,劄嘎仁波切從實修角度給我們作了介紹,大家了知這樣的道理之後,就應該在實際行動當中如是行持。
(二)作爲擁有許多弟子的上師,無論做任何事都不要有自私自利之心,應該以無私奉獻舍己爲人的精神饒益他衆。
這一點在佛教中非常重要,每個修行人都應該經常關心別人。尤其是大管家、小管家,你們經常看一看哪些人在生活上、聞思上有困難,對他們一定要盡量幫助,不要把所謂的“我”牢牢地記在心裏,除此之外什麼都不管,最好抛棄一顆自私自利的心,一心想著利益衆生,這就是佛教的宗旨。
(叁)如果無有實地的修證,又不警惕罪業,那麼雖然對于佛法的道理有些了解,口中也說得有理有據、頭頭是道,但仍是沒有用的。因此,單單了知佛法還不足夠,而必須將所了達的法義付諸實踐,身體力行。
對于這部《山法》,我們不要只是口頭上說一說,聽過之後應該實地修持,比如此處所講的修行人的十大過錯,真正認識到它的過患之後,應該有一種實修實證的體驗,否則真的與鹦鹉學舌沒有什麼差別了。
(四)對于所獲得的菩提道之次第、大乘的修心法門以及密宗金剛乘等極爲深奧的竅訣應當全面理解通達。
有關道的次第、大乘深法以及密宗金剛乘的一切修法教言,必須通達一個甚深的竅訣,否則,很難趨入真正的修法。
(五)自以爲已經生起了善妙的證相,然而未曾調伏自相續,結果遇到小小的外緣時,煩惱就像波濤洶湧的大海一樣勢不可擋。若是真修實證的驗相,那麼身語意叁門就會像腳踩棉花一樣調柔。
有證相不見得是件好事,關鍵要看自己是否已經調伏了煩惱,如果以前煩惱特別嚴重,現在通過各種方法得到了調伏,那就是真正的神通、真實的證相。
真正的證相出現時,你的身口意會特別調柔。有人說自己生起了什麼什麼證相,確實,平時沒有任何事情的時候,行爲還是非常不錯的,但遇到煩惱、違緣的時候,他的痛苦可能比世間人還強烈,這說明生起的只是一種假的證相。
(六)有些人雖說已入了佛門,也自稱爲修行人,可是爲了父母兄弟姐妹以及親戚朋友的利益,貪嗔之心永不停歇,甚至比世間中的在家俗人還下劣,千萬不要做這樣的修行人,應當對親方他方無有偏袒、一視同仁,對一切有情念念不離父母想。
有些人說:“我已經入了佛門,是出家人了。”可是,他平時面對親朋好友和怨敵的時候,貪心嗔心比世間人還要下劣,根本不知道調伏自相續,只是任由貪嗔之心不斷蔓延。
(七)對于充饑之食、蔽體之衣雖然已經自然而得,卻仍然依靠維護施主的情面等種種手段來尋求好衣美食等財物,這也實在不是修行人所爲,身爲修行者理當具備知足少欲這一財産。
普通的世間人,爲了生活、爲了家庭必須四處奔波,但修行人具有一種不可思議的威力與加持,不需要像世間人那樣勤作,而且,這也不是修行人的作爲,修行人經常將知足少欲作爲生活的根本特別重要。
(八)對于自己的上師所恩授的教言本應視爲如意寶一般珍惜愛重,並實際修持,可有些人偏偏爲了衣食財産的微薄之利而隨意傳講,這是極不應理的做法,對甚深法義應當像啞人品糖味那樣獨自去體會。
雖然無常法並非密法,但以前噶當派的上師也從來不會隨便傳授,一旦傳給弟子,弟子就需要在寂靜地方一直實修。因此,不要說密法,顯宗當中比較甚深的教言也不應該隨便傳給沒有緣分的人。
大家對于已經聞受的教言,一定要像對待如意寶一樣百般珍視愛重。現在有些人爲了名聲、錢財給別人傳《上師心滴》,然而下面聽受的人,不要說大圓滿的灌頂,連普通的灌頂都沒有得到過,這是極不應理的做法。在自己還沒有得到真正攝受弟子的能力時,應該對上師所傳授的甚深教言獨自細心體會、精進地修持,如果隨意告訴其他人,不僅自己會失去殊勝的加持,而且對其他人也沒有太大利益。
(九)贊自毀他已經違犯了菩薩戒,它是其中的第一根本墮罪,過患極爲嚴重。因此,我們經常要想自己是一位充滿過患之人而反躬自責,並思維其他任何人都是具功德者而對之恭恭敬敬。
有些人一開口就是說別人的過失,這時的口才特別好、滔滔不絕,這對修行人來說是非常嚴重的過患。
對于這種過患應該對治,怎麼對治呢?平時經常思維:像我這樣的人,相續中充滿了各種各樣的過失,怎麼還能說別人的過失呢?其他人沒有一個像我一樣,他們都是具有很大功德的。就這樣經常對每個人作佛想、作菩薩想,漸漸地,你眼中所見到的、耳中所聽到的自然而然全部都是具有功德的人了。
(十)居住在寂靜聖地的修行人未離依怙上師,未離所修的正法,依靠化緣維生,胸懷寬廣,心情舒暢,這是最快樂不過的生活了。
在寂靜地方不離開上師、不離開正法,依靠化緣過一種簡簡單單的生活,心胸非常開闊,這樣的修行人無論如何都是特別快樂的。
大城市當中的人,經常爲了生活奔波忙碌,由于沒有善知識的引導,不知道取舍因果,他們的生活確實是非常痛苦的。我們有些人說:“這裏雖然有點兒冷,但是每天聞思修行,金剛道友們也非常和善,而且每個人都在行持善法,自己不行持善法也不好意思,每天過得非常有意義、非常快樂。可是大城市裏的人們,每天上班下班、上車下車,這樣的生活想一想都是特別痛苦的。”這確實是智者的一種觀察,大城市當中的生活不會快樂的。
可是有些人在擁有的時候不加珍惜,反而經常與親友施主們不斷聯系,從而不由自主地掉入了貪嗔散亂的陷阱中,這就是所謂的沒有福分享受佛法的快樂。
有些人沒有福報,雖然很想住在寂靜地方,知道離開上師、離開佛法不應理,但是在寂靜的地方就是無法安住。
有些人雖然住在寂靜地方,但既不聞思修行也不調伏自相續,最後很想離開。而且離開時系解脫和法本都沒有帶,只是帶了一個厚厚的電話本,裏面全部是一些大施主、大老板的名字和電話,可是他們對你的幫助也不會很大,因爲貪心越大的時候,錢財也會漸漸遠離你,如果沒有貪心,錢財反而會主動來找你。
沒有福報的人,整天就是與親人朋友還有施主們聯系,他認爲住在大城市當中非常快樂,就好像白色的蛆蟲在糞便當中爬行卻認爲自己正在享受自由自在的快樂生活一樣,這些都是沒有福報的人。
還有的修行人爲了正法,僅僅經曆一點缺衣少食的苦行,或者出現頭痛腦熱等輕微小病時便驚駭不已,承受不了痛苦這也是修行人的一大過錯。無論遭遇任何不幸,我們都要轉爲道用。
《竅訣寶藏論》中說:遭遇疾病、痛苦、違緣的時候,應該把它轉爲道用,不要讓它障礙自己的修行,這時的修法更應該精進。
遭遇違緣的時候,修行、聞思不僅沒有間斷反而更加精進,這樣的話,違緣也會成爲順緣。因此,希望你們不要因爲這樣那樣的小事中斷自己的聞思修行。
不可缺少之五法
作爲修行人來講有不可缺少的五種法要。
大尊者吉恭巴又說道:“作爲修行人有必不可缺五法,即深深的厭離心與穩固的信心是必不可缺之一法;
非常有名的大格西吉恭巴說:修行人不可缺少的有五種法要:首先,應該對世間産生強烈的厭離心和穩固的信心。信心應該在強烈厭離心的前提下具足,否則,信心不穩固,修行也就不可能成功。
指引解脫道的上師是必不可缺之一法;
上師應該具足上師的法相,如果上師都是糊裏糊塗的,根本不懂解脫道,還怎麼給別人指引解脫道呢?
相續中具有取舍智慧是必不可缺之一法;
自相續應該具足能夠取舍的智慧。
一般世間人的邪知邪慧不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智慧應該是了知取舍的智慧。有些人智慧不高,但基本上知道哪些是善法、哪些是惡法,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這樣也是可以的。
具有毅力盔甲之精進是必不可缺之一法;
修行正法的時候,必須具有一種比較堅定的毅力。
了悟萬法實相的正見是必不可缺之一法。”
這一點有點兒困難。有些人可能已經證悟了這樣的正見,但有些人對萬法如幻如夢的道理都不明白。
這五法對于修行人而言是恒時不可或缺的。
作爲修行人,自己相續中到底具不具足這五法,希望你們觀察。
信心與出離心是佛法的基礎;
對上師的信心是修行的依處。
上師善知識是修道的依處;
想要獲得成就必須依靠上師。
智慧是防護非法深淵的眼睛;
沒有智慧的眼目,就很容易墮入非法的深淵當中。
精進與毅力是刹那也不拖延修行的助伴;
如果具足精進與毅力,對聞思修法就刹那也不會拖延,遇到任何違緣也不會阻擋自己修行的腳步。
正見是斬斷煩惱之網的最有力武器。
若能具足了知空性的正見,遇到煩惱時也會很容易斷除。
此五法是修行人不可缺少的。
劄嘎仁波切的智慧確實非常了不起,上面只有幾句話的教證,依靠他老人家的智慧已經從各個方面詳詳細細地作了分析。有些人胡言亂語的時候,口才、智慧非常不錯,但是像這樣真正具有智慧的語言,看一看你們的口中能不能說出來?
信心、精進與智慧等之因就是觀修無常,如果一個人的相續中沒有生起無常的概念,那麼就不可能具有信心,因爲信心的對境是叁寶與業因果,雖然說需要對此深信不疑,但如若是一個未能舍棄今生並將現世的一切瑣事看得至關重要的人,就不會生起虔誠的信心,不看重現世並能放下今生必須通過觀修無常才能做到。
上面所說的五種法必須通過觀無常才能得到,爲什麼呢?首先是信心,一般信心的對境是上師叁寶、業因果,但是對今世特別執著的人,即使對上師叁寶有信心也不會很堅定。
確實這樣,如果觀修無常,就會覺得一切都是特別短暫、沒有意義的,只有上師叁寶和業因果是真實不虛的,業因果是長遠的事情,而今生只是短暫的一個瞬間。了知這一點之後,就不會將精力用在今生的瑣事上,由此也會精進努力地聞思修行。
同樣,精進也需要由無常觀而得,精進的人所要精進的對境…
《山法寶鬘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