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山法寶鬘論講記▪P57

  ..續本文上一頁就是要成辦後世的離苦得樂這一大事。

  所要精進的,不是今世無有意義的瑣事,而是成辦來世離苦得樂的大事。

  因此要考慮有利于後世,就不能關心今生的利益。要想真正做到對現世漠不關心,必須了達今生的一切瑣事都是無常、無實質的本性。

  已經了知今生的一切所作所爲沒有一點兒實義,對來世的解脫和安樂就會非常重視。沒有觀察時,精進怎麼會與無常有這麼大的聯系?如果沒有觀修無常,就會對今生非常重視,自然也就不會對來世的解脫與安樂産生精進心。

  因此,所謂的無常,在修行的初中後叁個階段都非常重要,《大圓滿前行》中引用博朵瓦格西的一段話說:“如果想專心修行一法,無常最爲重要。倘若修行死亡無常,首先可以作爲進入佛法之因,中間可作爲勤修善法之緣,最後作爲證悟諸法等性之助伴。倘若修行無常,最初可作爲斷除此生繩索之因,中間可作爲舍棄貪諸輪回之緣,最後可作爲趣入涅槃聖道的助伴。又最初可作爲生起信心之因,中間可作爲精進之緣,最後可作爲生起智慧的助伴。如果觀修無常,並且能在相續中真正生起的人,起初可成爲求法之因,中間可作爲修法之緣,最後作爲證悟法性的助伴。倘若修行無常,並且能在相續中生起無常觀,則初始可作爲擐甲精進之因,中間可作爲加行精進之緣,最終可成爲無退精進的助伴。”

  作爲修行人不要對今生的名聲地位過于執著,在短暫的一生當中,應該爲來世的解脫努力,如果誰的無常觀比較好,他的精進、智慧、信心、出離心也就很容易生起來。現在世間上的人根本不知道所謂的身體、生活、錢財都是非常短暫的一種虛假現象,唯一在滾滾紅塵中忙忙碌碌,看到他們的一張張臉孔,真的覺得非常可憐。

  毅力也是如此,僅僅爲了成就自我了生脫死的果位,而不顧生身性命的小毅力,

  毅力非常重要,如果有了毅力,沒有飲食衣物無所謂、房子倒下去也無所謂;假設沒有堅定求法的毅力,即使房子沒有倒下去,對自己的修法也沒有什麼用處。

  或者由珍寶菩提心所引發成辦偉大的利他事業而舍棄身命也在所不惜的大毅力,無論是大毅力還是小毅力都必須來源于修無常觀。

  爲了自己了生脫死而精進只是一種小毅力,以菩提心引發、舍棄自己的一切也在所不惜,這才是大毅力。不論大毅力還是小毅力,它的來源都是無常觀。

  對于修持善法不具備吃苦的毅力,只是一味地散亂于今生瑣事中的人,拖延修法,懈怠懶惰。

  如果無常修得不好,就不會具備吃苦的毅力,這樣一來,整天散亂在無意義的瑣事當中,不僅不會精進反而會拖延修法。

  所以說,毫不耽擱、如救頭燃火般勇猛的精進心也必須通過憶念無常而發起。

  有些人特別精進,就好像頭上著火會馬上去撲滅一樣毫不耽擱,這就是觀修無常的作用。具有無常觀的人,時時刻刻都會想:不管發生任何事,都不應該中斷修行,不然死亡很快就會到來,以後再也不一定有機會修行了。

  現在既然有機會聞思修行,大家就一定要加倍珍惜,一定要努力修行,如果總是說:“明年再聽法吧,明年再修行吧……”你說是這樣說,但明年到底還有沒有這種機會誰也不敢保證,因此一定要觀無常。

  智慧也依賴于無常觀,智慧所要了達的內容就是善惡取舍,所謂的取舍善惡實際上就是叁門不違越包括佛製戒在內的一切戒律,不違戒律也依賴于細致思維進而再叁修持業因果,而非常重視今生的人不可能細致入微地思維業因果的道理。

  我們應該學會取舍因果、善惡,包括居士戒以上都不違犯。

  現在有些人,本來不願意做壞事,但是不做壞事就拿不到工資,這樣的話,他甯可拿工資也不願意放棄做壞事。這就是不懂得取舍善惡的結果,而導致這一後果的主要原因,就是無常法修得不好,如果無常法修得很好,無論如何都不會做壞事的。

  偉大的善知識博朵瓦曾在講經時著重強調地說:“你們要好好觀修無常,到時就像現在喝茶比較容易、不喝茶感到困難一樣,修無常法以後舍棄今生、成辦後世自然不難。”

  最初觀修無常時可能很困難,經常想不起來或者根本見不到萬法無常的本質,但是如此不間斷地觀想,到一定時候,無常觀會自然而然在腦海中顯現:奔波忙碌的人群是無常的、房屋住處是無常的、春夏秋冬的季節變化是無常的、虛空中的白雲是無常的,甚至金剛道友的心情和行爲也是無常的。一天當中一直都會處于無常的狀態當中。

  想要出家修行的人,如果無常觀比較好,就會馬上出家、馬上修行,但現在很多人說:“等我老了以後再修行,等兒子結了婚我再出家……”他們根本沒有想一想:等老了的時候、兒子結婚的時候,你到底還在不在這個人世間?他說:“我肯定會活很長時間的,八十歲、九十歲也不會死……”不一定吧,死主閻羅來的時候,他肯定不會對你手下留情的。

  就像博朵瓦格西所說,喝茶很容易不喝茶很困難,到了一定程度,觀無常非常容易,在哪兒都可以觀。所謂的無常法,表面看來只是個初入門的法要,其實這一法門非常非常深,噶當派、格魯派、甯瑪派等各大教派都如是重視無常法的原因就是這樣的,希望大家在現在分發“無常法的如意寶”的時候,每個人都應該得到一份,如果沒有得到實在太可惜了。

  同時,他對有關業因果、輪回的過患、菩提心以及空性的法理也作了簡明扼要的開示。後來,夏哦剛瓦尊者對普穹瓦格西講述這些內容時,普穹瓦立即摘帽深有感慨地說:“奇哉,我們覺沃的法實在太殊勝了。”

  覺沃是指博朵瓦格西。覺沃也有尊者的意思,拉薩一帶對比較尊重的人經常稱爲覺沃。

  又再次重複。格西之所以高度重視口中連連贊歎說“我們覺沃的法殊勝”,主要是由于無常觀是一切佛法的根本或源泉,必不可少的緣故。

  有些人雖然已經出了家,但對家裏各種各樣的事情一直放不下,這就是無常觀得不好。有些人不論別人怎麼勸:“你現在應該好好修行,到寂靜地方去聞思。”但是他無論如何都不想離開,就要呆在大城市裏。

  我們中的有些人心裏一直認爲無常的修法是對法理一概不懂的初學者所修的低劣法門,自己只需稍微觀修後棄之一旁即可。

  我們當中的有些人,一講到無常法就連聽都不想聽,法本更是不會看,一直說:“《大圓滿前行》裏講過了,怎麼一直講這個呢?”這些人確實聽過無常法,字面意思可能也懂,但是,真正懂得無常內涵的人又有幾個呢?

  一部分上師與僧人聚集一處進行研討時,所談的問題多數是針對空性、密宗觀修本尊的修法、密咒念誦的方式等高級的法門而展開討論的。

  這些人所討論的全部是中觀自續派與應成派之間的關系,或者觀修本尊時的顔色怎樣,“吽”字、“啊”字如何觀修,密咒怎麼念誦……

  其實,對無常法也可以這樣辯論,比如智慧的因爲什麼是無常?爲什麼無常是生起證悟的助伴?我傳法這麼多年了,沒聽到一個人說:“你可不可以給我傳一個無常法?”這說明你們對無常法根本不重視。

  這也是因爲他們對于下面淺顯的正道次第相續中還尚未生起之前,無論如何修上面高深的密宗道法相續中也無法生起證相即由淺入深的修道次第這一道理未懂得所導致的。

  很多人密宗修行不成功、中觀見解不知道,就是因爲無常法沒有修好,如果無常法修得很好,根本不會導致這種後果。

  真假閉關者

  有些修行人從來未曾依止一位如理通達道之次第的善知識,自作主張地閉關,其實,他們只不過是想依靠這種修行方式得到“這位是好修行人,這位是好上師”的贊譽等名聞利養而已。

  對于他們的目的,大家其實都很清楚。

  這類人經常住在自己的屋子裏,誰也不接觸,有一天出來時,連《入行論》、《大圓滿前行》都看不懂,這就是假修行人。噶當派非常反對這樣的盲修瞎練,法王如意寶也要求大家一定要聞思,如果沒有聞思的基礎就想到其他地方去閉關的話,上師是一律不開許的。

  他們的身體雖然在房子裏閉關,可是心裏卻全是現世的伏怨護親的貪嗔以及散亂外境等漫無邊際的紛飛妄念。

  他們的身體確實是在屋子裏面,門口上也貼著字條,上面寫著“閉關”,但在他的內心當中,執著伏怨護親的分別妄念卻此起彼伏,根本無法閉關。

  到了下午太陽落山時,一邊叮叮當當地搖起手鼓、鈴铛,一邊宣布說:“瑜伽修行者現在出關了。”

  藏地有這種情況,他們經常白天閉關,下午出關一會兒,然後再閉關。

  事實上,你這個瑜伽行者在沒有搖晃手鼓鈴铛之前就早已出關了,並且隨著分別妄念已經到漢地、印度以及父母親友所在的故鄉遊覽了許多次,搖晃手鼓鈴铛也是除了內心散亂之外再沒有其他的出關了。

  根本不用搖晃手鼓,其實你早已經出關了,因爲你正在屋子裏的時候,心裏一直想著到漢地去化一點兒緣,然後到印度、拉薩等聖地去朝拜,甚至你的內心早已經神遊到了這些聖地,根本沒有在屋子裏好好閉關。

  真正應該關上的分別念沒有閉關,那身體閉不閉關又有什麼太大意義呢?

  這樣的閉關修行人目的就是爲了在人前炫耀而已,實際對自心無有任何益處。

  如果是真正的瑜伽行者作閉關,可以說是斷絕了內外一切來往的閉關,斷絕外界的來往也就是說必須做到遠離親友、眷屬、熟人、施主等,這是外閉關,

  《竅訣寶藏論》中講到了外、內、密、上、中、下六種閉關 。

  斷絕內心的來往即必須做到遠離不好的起心動念。

  所謂的內閉關,是指斷除有關貪嗔癡的一切想法。

  如果不斷絕與外界的親友、熟人、施主等相互往來,就無法斷除內在分別妄念的往來。而斷除外界的一切往來,就要去一個聽不到他們的名字、看不見他們的身體的地方居住,如此一來,內在分別雜念的往返也就會自然中斷。

  沒有外界的嘈雜繁亂,內心也就很容易平靜下來。

  劄嘎仁波切對城市和寺院裏的閉關不太贊歎,當然,如果你的境界已經達到了如同日月一樣可以任意遨遊的時候,安住在哪兒都是可以的,在這之前,還是應該到一個寂靜的地方精…

《山法寶鬘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旅途腳印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