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山法寶鬘論講記▪P58

  ..續本文上一頁進修行。

  有些修行人爲閉關做准備,而在所處的散亂寺院中或城鎮裏從自己房子的外面用木板圍起一個院子,又挂上一個門牌,上面寫著“閉關”的字眼。

  實際這種閉關是不可能究竟圓滿的,因爲在散亂的寺院和城鎮當中不可能做到真正的閉關。

  這裏“散亂的寺院”是指沒有聞思修行、每天搞世間法的寺院,如果是專門聞思修行的寺院,在那裏閉關也非常好。當然,如果自己的智慧等各方面都已經成熟,到其他寂靜的地方閉關也可以,但在智慧還未成熟之前,最好還是在學院的靜處閉關,這樣比較合理。

  可是你們在小屋的外面圍一個木板院子並挂上一個木牌究竟能起到什麼作用呢?雖說你們沒有與父母、親友以及熟人等相互碰面,然而卻經常能聽到一些關于他們苦樂的話語,剛剛閉關住一會兒,

  藏地也有這種現象,他們住在離自己家非常近的寺院裏,之後圍個院子便在裏面閉關。這樣一來,雖然沒有與家人接觸,但家裏的消息也會通過護關者傳遞過來,自己對家裏的大事小事也就沒有一件不知道的。

  親戚們發生了一件什麼事就會說:“快去讓那位護關者告訴我們閉關的修行人,說有重要事要問他。”

  這時,家裏出現任何事情都會馬上通過護關者去問你,由此可見,你的修行也就根本不可能成功了。

  我們有些人心裏不知道在想什麼,剛剛出家一兩年,就說:“我的丈夫在家裏專門准備了一個閉關房,我很想回去閉關。”她說:“我的戒律肯定會清淨,沒有問題,希望上師能夠開許。”但這一點你們還是自己看吧:你是閉關者、丈夫是護關者,戒律到底能不能清淨也不好說,恐怕不但閉關不成功,自己的戒律和修行也已經毀壞了。

  因此,自己片刻也得不到空閑,連續不斷地隨著貪嗔轉,身體雖然呆在房屋裏閉關,可是內心卻始終也沒有離開貪嗔,這樣的閉關者除了名稱之外還有什麼實際意義呢?

  名稱上可以稱之爲閉關者,但從真正修行的角度來說沒有任何意義。

  如果能夠在法王如意寶如此殊勝的道場中閉關是非常好的,因爲既聽不到家裏的瑣事也接觸不到貪著的親友與嗔恨的怨敵,而且學院安住的金剛道友都是希求解脫的,他們不會給你製造任何違緣,因此,就在學院或者寂靜的聖地閉關,不要到處亂跑。

  有些人一點兒也不考慮聞思修行、弘法利生,就是一心一意地想要回家閉關。你如果實在不願意住在學院裏,不如到一些散亂的寺院去,那裏畢竟有同修道友,你也就不好意思做非法的事情,但是在家裏面,整天接觸的是一般的凡夫,想要戒律清淨也就非常困難了。

  因此說,閉關也有真閉關與假閉關兩種。在自己所住的城鎮或散亂的寺院裏圍一個院子,只是想得一個閉關者的名稱罷了,根本不是真實意義的閉關。因爲他們盡管表面上閉關,實則不守護根門的緣故,身體沒有能禁止愦鬧,心怎麼能防護分別念呢?

  身體仍然處于散亂當中,心又怎麼會遠離分別念呢?

  所以,這些人僅僅是名相上的閉關者,根本算不上是真正的閉關。

  很多人都說要閉關,有些人確實不想接觸太多人,想在法義上作實修;但個別人有一定的目的,認爲在學院閉關非常了不起,以後做起事情來也很方便。如果是有目的的閉關,我們也不說什麼,但真正是爲了修行而閉關的話,就應該依止在上師身邊,在寂靜地方如理如法的修持,這樣比較合理。

  徹底抛棄今生的一切瑣事在寂靜的神山立志做到活到老修到老的人,

  真正想要閉關,就應該抛棄世間的一切瑣事,依止在上師身邊、住在寂靜的地方長時間地修行,並不是短暫時間當中修點兒法之後又回到喧鬧的城市裏去。

  由于身體遠離了愦鬧散亂、內心遠離了分別妄念,故而他們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閉關者。

  主要看能不能看破今世的瑣事,如果能夠看破今世,閉關才是具有大意義的。

  舍棄今生的閉關者與放不下今生的閉關者兩者雖然都是閉關,但卻有著本質的差別:

  有些人根本不明白這個道理,一心想著在城市裏閉關,不要說剛學佛的人,即使一個老修行人在吵吵鬧鬧的城市裏閉關也只能堅持一段時間,之後,閉關的屋子裏電視、電話、電腦、網線就已經全部都齊了。因此,對于城市裏的閉關與寂靜處的閉關二者的差別一定要清楚。

  他們二者的住處不同;住者的發心不同;居住的所行不同;修行的暖相不同;所依止的對境不同;依止的道友不同;所享的受用不同;人們傳揚的名聲不同;贊歎恭敬的施主不同;最終所成就的果位不同等等。一言以蔽之,真假閉關修行人的不同點說之不盡。下面對上述不同點稍作解釋。

  (一)住處不同:從前出世的諸佛以及曆代大德均是安住在寂靜神山一心一意地修行,最終獲得了殊勝成就的,而根本不是在喧嘩的城市村鎮以及散亂的寺院裏修行獲證殊勝悉地的。

  無論漢地還是藏地,很多《高僧傳》當中都記載了前輩高僧大德們的修行過程,除了極其特殊的人以外,大多數都是依靠寂靜地方修行成就的。

  (二)發心不同:在熱鬧的城鎮或喧囂的寺院裏裝模作樣閉關的修行人,完全是迎合貪圖現世利益之人的心理而以世間八法的意樂才閉關的。抛棄俗世居住在寂靜處的修行人不隨追求現世的人們的心態而轉,完全是爲了利樂後世以及饒益他衆想成就圓滿正等覺果位而閉關的。

  我們這裏有個修行人,他父母特別舍不得他,想盡各種方法把他帶回去了。據說這位修行人現在在自己家閉關,昨前天他的父母給我打電話,說他在家裏閉關還是很好的,附近的很多人都對他很恭敬。他這麼說的時候,我自然而然想起了劄嘎仁波切的這句話:“爲了世間八法的意樂才閉關的。”這位修行人會不會也是以世間八法的意樂閉關的呢?或者是爲了迎合世間人的心理呢?仔細觀察,其實就是這個原因導致的,他這樣隨順家人回去了,暫時倒沒聽說他破戒,但是以後能不能一直保持就不好說了。

  作爲修行人,沒有必要隨順世間人的心態,追求今生的利益沒有意義,應該一心一意爲了饒益一切衆生修行。依靠這種發心住在寂靜地方,對親戚朋友和家裏的事情一概不聞不問,就是爲了來世的利益精進努力,不然以後哪裏會有這樣的機會呢?

  這些教言非常殊勝,但關鍵看我們有沒有信心,如果有信心,就是對修行非常有幫助的佛法甘露;假如沒有信心,對你來說也就只是一種普通的文字而已,沒有很大意義。尤其對傳承上師的信心非常重要,如果沒有信心,不管上師的成就多麼了不起、所寫的法本多麼好,對你來說也沒有任何利益。以前格魯派的蔣揚迦巴,他一邊看宗喀巴大師的法本,一邊說:“世界上再沒有像宗喀巴大師這樣了不起的上師了。”他對宗喀巴大師的信心特別大,認爲所有法本中宗喀巴大師的法本最殊勝,經常把大師的所有法本用綢緞包起來,放在其他法本的最上層。以前夏冬格西也說:“宗喀巴大師說的即使一句話,也是非常殊勝的。”實際有些語句表面看來與其他教言沒有什麼差別,但是他自己對宗喀巴大師具有很大信心的緣故,從意義上來講,宗大師的每字每句也就具有非常不可思議的加持。所以,對傳承上師一定要有信心,如果你們對劄嘎仁波切有信心的話,這裏所說的內容會給你的今生來世帶來很大意義,但沒有信心的話,我在這裏怎樣宣說都是沒有用的。

  (叁)所做不同:在城區鄉村及寺廟等吵鬧的地方閉關者僅僅是形象的修行人,事實上他們主要忙碌的就是世間的瑣事,修行只是附帶而已。一心不亂地住在寂靜處的修行人主要就是修行有利于來世能任運自成自他二利的正法,世間的瑣事絲毫也不參與,由此也遠遠勝過前者。

  在城市和散亂的寺院當中,修行只是一種附屬品,世間瑣事才是最主要的。但寂靜地方的人,修行是最主要的事情,世間瑣事才是附帶來做的。

  前幾天在學院的幾位居士,他們回去以後,一開始特別想好好地修行,但是後來根本實現不了,特別苦惱!

  (四)修行暖相不同:處于愦鬧放逸中的閉關者修行的發心低劣、愦鬧的分別妄念多之又多,自心中的煩惱有增無減,相續調柔的暖相從未産生過。住在寂靜聖地的修行人意樂清淨,不染世間八法,愦鬧的分別妄念少之又少,每一天善法好似上弦月一樣蒸蒸日上,由于降伏了煩惱,自相續極爲調順的暖相快速生起。因此超勝前者。

  在城市裏,愦鬧的分別妄念特別多,一絲一毫的暖相也得不到,而住在寂靜地方的修行人,自己雖然不會有很大感覺,但從修行等各方面觀察,會發現比剛來時有很大的進步。

  但從另一方面說,修行的效果不會特別明顯,因爲無始以來的習氣非常嚴重,通過短暫的修行不可能從外相上看出什麼變化,但只要一直依止在上師身邊、住在寂靜地方,你的修行肯定會有所增長,這一點毫無疑問。

  (五)所依不同:散漫中度日的閉關者所依止的是親友、眷屬等,經常關注著他們的喜怒哀樂。在寂靜處專心致志修行的人所依止的唯有上師善知識,從而蒙受加持速得悉地,真是無可比擬。

  住在寂靜地方,唯一依止自己的根本上師善知識,而依止上師的過程中,最主要的就是恭聽妙法,這種機會非常難得。

  以前乾隆皇帝在章嘉國師面前聽勝樂金剛和喜金剛的時候連坐墊都不坐,只是坐在地上,非常恭敬。有些人雖然想依止上師但也沒有機會,以前有位盔丹國王,他很想依止薩迦班智達,但他知道依止上師前應該首先觀察,于是觀察了薩迦班智達很長時間,後來他對薩迦班智達說:“希望能夠給我傳法,我已經觀察了您很長時間,您現在已經可以稱得上是我的上師了。”薩迦班智達問他:“你觀察了多長時間?”他說:“已經觀察了六年。”當時薩迦班智達可能不太高興,對他說:“既然你觀察了我六年,那我也要觀察你六年。”可是沒到六年,薩迦班智達已經顯示圓寂了。因此薩迦派的部分修行人認爲,觀察上師的時間不能太長,否則不一定有依止善知識的機會。

  依止上師的過程中,應該畢恭畢敬地聽受上師教言,有句話說:作爲弟子,就應該像主人養的狗一…

《山法寶鬘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旅途腳印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