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樣。狗無論如何都不會咬主人,同樣,上師不論怎麼對待自己,做弟子的都應該恭敬承侍。但是現在的人對這類道理根本不懂,有些人即使懂也做不到。以前仲敦巴依止色尊者的時候,經常去放馬,連掃地以上的事情都會做,阿底峽尊者說:“仲敦巴是很勤快的人。”後來仲敦巴身邊來了一個叫庸敦西日的人,他帶了叁十多個弟子,非常傲慢,仲敦巴告訴庸敦西日說:“你還是謙虛一點兒,傲慢的山坡上不可能留下功德的水,因此你的步伐能不能慢一點兒!”可能傲慢的人,步伐跟別人也不太相同吧……
(六)道友不同:愦鬧中的閉關者交往的道友全部是舍不下今生的人,以致于自相續中對現世的貪執越來越增盛。住在寂靜處的閉關者共處的道友均是抛棄今生的修行人,從而自相續對世間欲妙以及名聞利養等的貪求越來越淡薄。從這一點來看也是勝過前者。
城市當中的修行人身邊全部都是愦鬧散亂的人,全部都是爲了世間瑣事忙忙碌碌的人,但住在寂靜處的閉關者,身邊都是抛棄今世的修行人。
在座各位應該都是抛棄今世的修行人,因爲大家放棄了家庭、財産來到了這裏,一心一意就是爲了修持正法。但世間人不是這樣,他們在聽法的時候人數確實不少,但真正能夠抛棄今世的又有幾個呢?他們聽完法之後又全部回去,繼續上班、造惡業,從來不思維所聽聞的法義,與寂靜處的修行人確實存在很大差別。
(七)受用不同:處于愦鬧散亂中的閉關者享受世間人的衣食財産,導致每一天都積累下彌天大罪。身居寂靜聖地的閉關者享用知足少欲這一聖財,結果每一日都自然增上善法,滅盡罪業。
住在城市裏的人們,每天享受的唯一是不善法,希求的也只是衣食受用,常常把請客吃飯當作最主要的事情來做。
(八)名聲不同:身心處于愦鬧中的閉關者,別人時而會贊評說:“他是一位好修行人,奉行善法非常精進。”可時而卻會挖苦說:“這個人爲了親朋好友才做這件事的,他對財物的貪執可大了,而且貪嗔之心十分強烈……”甚至于包括女人在內都瞧不起他。所以這種人根本不會成爲人們生信心的對境。一心一意住在寂靜處的修行人清淨奉行正法,人們也是一邊真心誠意地說“他是值得皈依的對境”,一邊到處傳揚他的美名,而沒有一個人說他不好。
這裏將名聲和施主的贊歎合在一起作了宣說。
這位修行人爲了家裏的人,念經時回向敵人遭遇失敗、親友獲得成功,爲了這樣的目的整天修大威德、金剛橛。一般念經時應該平等對待每一個人,如果爲了他方失敗、自方勝利而念經的話,不是一個真正修行人的做法。如此一來,這位身在愦鬧中的修行人,人們對他的說法也就各不相同,褒貶不一。
但修行特別好的人唯一修持的就是正法,人們也一直對他說:“加森且、加森且……”意思就是皈依他。對于住在寂靜山裏的修行人,人們都很願意皈依他;對于抓著世間法不放的修行人,他們雖然有眷屬、有人民幣,但是對他總感覺難以生起信心。薩迦班智達說:真正的修行人雖然住在寂靜地方,他的美名仍會遠播他方。因此,我們應該發願:生生世世成爲一個住在寂靜地方、抛棄今世的真正的修行人。
(九)最終所成就的果位不同:處于愦鬧中的修行人閉關期間一直念修本尊心咒等,于是成了人們所指望的對象,俗人家中出了什麼不順之事,就會說:“那位修行人已經念誦圓滿,具有較大的威力,快去喊他。”
住在城市裏的修行人,也許可以念誦很多咒語,但家裏人也會因此說:“他的念誦已經圓滿了,威力很大,這件事一定要找他幫忙。”于是紛紛前來找他。
這麼一來,他的禳解、厭勝焚燒等經忏的事業倒是格外興盛,而享用黑財的罪業也是格外深重,最終徑直墮入地獄。
這些住在城市裏的修行人,因爲很多人都會找他念經修法,所以在這方面確實比較精通,然而,他們最終的結果就是直接墮入地獄。
住在甯靜聖地的清淨修行人遠離今生的世間八法,精勤如理修持慈悲菩提心以及正見等善法,結果依次證得並現前十地的一切功德,最終獲得圓滿正等覺的果位。因此說真正的閉關者與名相的閉關者所獲得的果位也有如此差別。
格魯派特別重視慈悲菩提心和正見,法王如意寶也是特別注重宗喀巴大師的《叁主要道論》。
如是在各種愦鬧不斷出現的寺院以及城市等地閉關的人由于所住之處是惡劣的環境,因而非但不會增上善法,反倒很有可能破戒破誓言。
住在寂靜地方不會這樣的,而住在城市裏面,不但善法不會增長,反而很容易毀壞戒律。
大善知識博朵瓦的傳記《美麗的蓮花》中這樣寫道:“故鄉場合及寺院,城市鬧處五非處,不淨破戒毀誓境。”
《美麗的蓮花》中說:修行人不能去的有五個地方——故鄉、熱鬧的場合、散亂的寺院、城市以及愦鬧處,這些都是容易毀壞戒律和誓言的處所。
如果想要做一位名副其實的閉關修行人,就應當依止幽靜的聖地、知足少欲、心心念念不離上師、慈愛金剛道友、不違誓言、不離大悲心,自己恒時做自己的仆人,經常閱讀中觀、大圓滿等殊勝論典,久而久之,相續中自然會生起出離心、菩提心、無二正見和自然本智,這樣一來,坐也快樂、走也快樂,痛也快樂、病也快樂,生活當中的點點滴滴都是非常快樂的。
利衆勿操之過急
利益衆生不能過于著急,應該首先成就自相續,之後再去利益衆生。
在寂靜處修行,自心尚未真正現前甚深空性的實義之前切勿假借利他來欺騙衆生。
這種行爲對自己沒有任何用處,對他人來說也沒有利益。
在加行道獲得緣起空性的止觀雙運等持而摧毀明顯的實執,
加行道時,對于緣起空性的止觀智慧可以生起定解,依此便可摧毀明顯的實執,而細微的實執只能在一地以上斷除。
雖然利根者有獲得不退轉相的可能性,
有些利根者在加行道就可以獲得不退轉相,按《經莊嚴論》的觀點,鈍根者只有在八地時才能獲得不退轉果位。
但仍然不應急于行利衆事業,而需主要調伏自相續,這一點甚爲關鍵。
已經在加行道獲得不退轉相的修行人,仍然不能急于利益衆生,而應以調伏自己的煩惱爲主,更何況作爲凡夫的我們,什麼功德都未得到,就這樣灌個頂然後馬上去利益衆生是不現實的。
當然,所謂的利益衆生對發菩提心的人來說非常重要,自發菩提心開始,就應該心心念念利益衆生。但是,對于利益衆生的方法應該辨別,想要依靠簡單的灌頂、傳法到城市中利益衆生是不會成功的。
所以說,作爲凡夫的我們,在自己尚處于重重束縛中時,暫且放下利益他衆的念頭,一心一意、孜孜不倦地修行,這一點至關重要。
處于加行道的聖者尚且需要調服自相續,那具有一切煩惱束縛的凡夫衆生,就更應該把利益衆生的事情先放下來,一心一意地修行,調伏自相續的煩惱。
有些人到學院沒有兩天,就口口聲聲說要到漢地去弘法利生。當然,弘法利生的名聲非常好聽,但在你的相續還未成熟之前就直接去利益衆生還是有點兒困難。很多人根本不懂這個道理,認爲自己換了一身衣服就非常了不起,可以去度化衆生了。但是到最後,可能你沒有度化衆生,衆生反而把你給“度化”了——本來沒有邪見已經變成邪見者了。
昔日,叁同門 請問著名的大善知識仲敦巴:“居于靜處實修與以正法饒益衆生,何者更爲重要?”
如果自己還沒有辦法利益衆生就應該安心住在寂靜地方,否則即使給衆生講了一些佛法上的道理,對自他也不一定有很大利益。
作爲大乘修行人,一定要發菩提心,但行爲上不用立刻出去利益衆生,這一點是甯瑪巴、噶當派一致公認的。可是我們中的有些人,皈依不到叁天,自己都沒有修過加行,就跑到城市當中去給別人指導加行修法了,這樣的話,你會不會幾天之後就還俗了呀?對于這一點一定要謹慎。
仲敦巴格西答道:“自相續無有任何修行驗相及證悟的初學者以正法饒益衆生也不會有益,因爲他們的加持猶如傾倒空器一般,誰也不會從他們那裏得到任何加持,
他自己還沒有一點證相驗相,不要說菩提心、大圓滿的境界,連小乘的出離心都不具足,又怎麼能給別人加持呢?就好像空空的瓶子裏根本無法倒出液體一樣,沒有辦法實現。
他們的竅訣就像未經按壓的酒糟釀出的薄酒一樣無有任何純釀的滋味;
一般釀酒的人都知道,要想釀造出香醇可口的美酒,必須長時間的按壓酒糟,否則根本不行的。
雖已獲得暖相然尚未達到穩固的勝解修行者也不能行持利益衆生之事業,因爲他們的加持好比傾倒滿瓶之物一樣,倒是能使別人滿滿充盈,自己卻變成空空如也,
即使已經獲得了少許暖相,但在境界沒有穩固之前也不能急于利益衆生。
尤其大圓滿修法的境界和竅訣,如果自己還沒有生起任何境界,當然也就不能給別人灌頂、傳竅訣;即使已經生起了一些境界,也不能這樣做,否則,別人雖然會獲得一定利益,但從此之後,你自己的境界就會消失不見了,就像滿滿的一瓶水倒出去之後,自己就點滴不剩了。
竅訣則如將火炬傳遞給他人一般,使他人光明通亮,自己卻成爲漆黑一片;
真正如理如法的上師,在傳竅訣方面是特別注意的。一般來說,自己相續中的證相、暖相只能對自己的根本上師說,隨隨便便傳給別人是絕對不允許的。
得地的菩薩則是成辦利益衆生的標准,他們的加持就像妙瓶可滿一切所願般,能令他衆相續得以成熟,而且自己也是始終盈滿不會空無,竅訣好似酥油主燈一樣,既能點亮其他油燈,而且自己也不會變暗。
《大圓滿前行》中也說:“超度亡靈者必須是獲得見道的菩薩。”這時,就如同妙瓶如意寶一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可以滿足所有衆生的一切所願;又猶如酥油主燈一般,不僅可以照亮自己也可以照亮別人。
現在正當五濁惡世之時,我們凡夫人應于寂靜處修持慈悲、菩提心,如今不是直接饒益衆生的時候,而是遣除自相續的煩惱之時。
有些人剛進佛門沒幾天就到城市中去利益衆生了,但兩叁年之後,戒…
《山法寶鬘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