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样。狗无论如何都不会咬主人,同样,上师不论怎么对待自己,做弟子的都应该恭敬承侍。但是现在的人对这类道理根本不懂,有些人即使懂也做不到。以前仲敦巴依止色尊者的时候,经常去放马,连扫地以上的事情都会做,阿底峡尊者说:“仲敦巴是很勤快的人。”后来仲敦巴身边来了一个叫庸敦西日的人,他带了三十多个弟子,非常傲慢,仲敦巴告诉庸敦西日说:“你还是谦虚一点儿,傲慢的山坡上不可能留下功德的水,因此你的步伐能不能慢一点儿!”可能傲慢的人,步伐跟别人也不太相同吧……
(六)道友不同:愦闹中的闭关者交往的道友全部是舍不下今生的人,以致于自相续中对现世的贪执越来越增盛。住在寂静处的闭关者共处的道友均是抛弃今生的修行人,从而自相续对世间欲妙以及名闻利养等的贪求越来越淡薄。从这一点来看也是胜过前者。
城市当中的修行人身边全部都是愦闹散乱的人,全部都是为了世间琐事忙忙碌碌的人,但住在寂静处的闭关者,身边都是抛弃今世的修行人。
在座各位应该都是抛弃今世的修行人,因为大家放弃了家庭、财产来到了这里,一心一意就是为了修持正法。但世间人不是这样,他们在听法的时候人数确实不少,但真正能够抛弃今世的又有几个呢?他们听完法之后又全部回去,继续上班、造恶业,从来不思维所听闻的法义,与寂静处的修行人确实存在很大差别。
(七)受用不同:处于愦闹散乱中的闭关者享受世间人的衣食财产,导致每一天都积累下弥天大罪。身居寂静圣地的闭关者享用知足少欲这一圣财,结果每一日都自然增上善法,灭尽罪业。
住在城市里的人们,每天享受的唯一是不善法,希求的也只是衣食受用,常常把请客吃饭当作最主要的事情来做。
(八)名声不同:身心处于愦闹中的闭关者,别人时而会赞评说:“他是一位好修行人,奉行善法非常精进。”可时而却会挖苦说:“这个人为了亲朋好友才做这件事的,他对财物的贪执可大了,而且贪嗔之心十分强烈……”甚至于包括女人在内都瞧不起他。所以这种人根本不会成为人们生信心的对境。一心一意住在寂静处的修行人清净奉行正法,人们也是一边真心诚意地说“他是值得皈依的对境”,一边到处传扬他的美名,而没有一个人说他不好。
这里将名声和施主的赞叹合在一起作了宣说。
这位修行人为了家里的人,念经时回向敌人遭遇失败、亲友获得成功,为了这样的目的整天修大威德、金刚橛。一般念经时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个人,如果为了他方失败、自方胜利而念经的话,不是一个真正修行人的做法。如此一来,这位身在愦闹中的修行人,人们对他的说法也就各不相同,褒贬不一。
但修行特别好的人唯一修持的就是正法,人们也一直对他说:“加森且、加森且……”意思就是皈依他。对于住在寂静山里的修行人,人们都很愿意皈依他;对于抓着世间法不放的修行人,他们虽然有眷属、有人民币,但是对他总感觉难以生起信心。萨迦班智达说:真正的修行人虽然住在寂静地方,他的美名仍会远播他方。因此,我们应该发愿:生生世世成为一个住在寂静地方、抛弃今世的真正的修行人。
(九)最终所成就的果位不同:处于愦闹中的修行人闭关期间一直念修本尊心咒等,于是成了人们所指望的对象,俗人家中出了什么不顺之事,就会说:“那位修行人已经念诵圆满,具有较大的威力,快去喊他。”
住在城市里的修行人,也许可以念诵很多咒语,但家里人也会因此说:“他的念诵已经圆满了,威力很大,这件事一定要找他帮忙。”于是纷纷前来找他。
这么一来,他的禳解、厌胜焚烧等经忏的事业倒是格外兴盛,而享用黑财的罪业也是格外深重,最终径直堕入地狱。
这些住在城市里的修行人,因为很多人都会找他念经修法,所以在这方面确实比较精通,然而,他们最终的结果就是直接堕入地狱。
住在宁静圣地的清净修行人远离今生的世间八法,精勤如理修持慈悲菩提心以及正见等善法,结果依次证得并现前十地的一切功德,最终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因此说真正的闭关者与名相的闭关者所获得的果位也有如此差别。
格鲁派特别重视慈悲菩提心和正见,法王如意宝也是特别注重宗喀巴大师的《三主要道论》。
如是在各种愦闹不断出现的寺院以及城市等地闭关的人由于所住之处是恶劣的环境,因而非但不会增上善法,反倒很有可能破戒破誓言。
住在寂静地方不会这样的,而住在城市里面,不但善法不会增长,反而很容易毁坏戒律。
大善知识博朵瓦的传记《美丽的莲花》中这样写道:“故乡场合及寺院,城市闹处五非处,不净破戒毁誓境。”
《美丽的莲花》中说:修行人不能去的有五个地方——故乡、热闹的场合、散乱的寺院、城市以及愦闹处,这些都是容易毁坏戒律和誓言的处所。
如果想要做一位名副其实的闭关修行人,就应当依止幽静的圣地、知足少欲、心心念念不离上师、慈爱金刚道友、不违誓言、不离大悲心,自己恒时做自己的仆人,经常阅读中观、大圆满等殊胜论典,久而久之,相续中自然会生起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正见和自然本智,这样一来,坐也快乐、走也快乐,痛也快乐、病也快乐,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都是非常快乐的。
利众勿操之过急
利益众生不能过于着急,应该首先成就自相续,之后再去利益众生。
在寂静处修行,自心尚未真正现前甚深空性的实义之前切勿假借利他来欺骗众生。
这种行为对自己没有任何用处,对他人来说也没有利益。
在加行道获得缘起空性的止观双运等持而摧毁明显的实执,
加行道时,对于缘起空性的止观智慧可以生起定解,依此便可摧毁明显的实执,而细微的实执只能在一地以上断除。
虽然利根者有获得不退转相的可能性,
有些利根者在加行道就可以获得不退转相,按《经庄严论》的观点,钝根者只有在八地时才能获得不退转果位。
但仍然不应急于行利众事业,而需主要调伏自相续,这一点甚为关键。
已经在加行道获得不退转相的修行人,仍然不能急于利益众生,而应以调伏自己的烦恼为主,更何况作为凡夫的我们,什么功德都未得到,就这样灌个顶然后马上去利益众生是不现实的。
当然,所谓的利益众生对发菩提心的人来说非常重要,自发菩提心开始,就应该心心念念利益众生。但是,对于利益众生的方法应该辨别,想要依靠简单的灌顶、传法到城市中利益众生是不会成功的。
所以说,作为凡夫的我们,在自己尚处于重重束缚中时,暂且放下利益他众的念头,一心一意、孜孜不倦地修行,这一点至关重要。
处于加行道的圣者尚且需要调服自相续,那具有一切烦恼束缚的凡夫众生,就更应该把利益众生的事情先放下来,一心一意地修行,调伏自相续的烦恼。
有些人到学院没有两天,就口口声声说要到汉地去弘法利生。当然,弘法利生的名声非常好听,但在你的相续还未成熟之前就直接去利益众生还是有点儿困难。很多人根本不懂这个道理,认为自己换了一身衣服就非常了不起,可以去度化众生了。但是到最后,可能你没有度化众生,众生反而把你给“度化”了——本来没有邪见已经变成邪见者了。
昔日,三同门 请问著名的大善知识仲敦巴:“居于静处实修与以正法饶益众生,何者更为重要?”
如果自己还没有办法利益众生就应该安心住在寂静地方,否则即使给众生讲了一些佛法上的道理,对自他也不一定有很大利益。
作为大乘修行人,一定要发菩提心,但行为上不用立刻出去利益众生,这一点是宁玛巴、噶当派一致公认的。可是我们中的有些人,皈依不到三天,自己都没有修过加行,就跑到城市当中去给别人指导加行修法了,这样的话,你会不会几天之后就还俗了呀?对于这一点一定要谨慎。
仲敦巴格西答道:“自相续无有任何修行验相及证悟的初学者以正法饶益众生也不会有益,因为他们的加持犹如倾倒空器一般,谁也不会从他们那里得到任何加持,
他自己还没有一点证相验相,不要说菩提心、大圆满的境界,连小乘的出离心都不具足,又怎么能给别人加持呢?就好像空空的瓶子里根本无法倒出液体一样,没有办法实现。
他们的窍诀就像未经按压的酒糟酿出的薄酒一样无有任何纯酿的滋味;
一般酿酒的人都知道,要想酿造出香醇可口的美酒,必须长时间的按压酒糟,否则根本不行的。
虽已获得暖相然尚未达到稳固的胜解修行者也不能行持利益众生之事业,因为他们的加持好比倾倒满瓶之物一样,倒是能使别人满满充盈,自己却变成空空如也,
即使已经获得了少许暖相,但在境界没有稳固之前也不能急于利益众生。
尤其大圆满修法的境界和窍诀,如果自己还没有生起任何境界,当然也就不能给别人灌顶、传窍诀;即使已经生起了一些境界,也不能这样做,否则,别人虽然会获得一定利益,但从此之后,你自己的境界就会消失不见了,就像满满的一瓶水倒出去之后,自己就点滴不剩了。
窍诀则如将火炬传递给他人一般,使他人光明通亮,自己却成为漆黑一片;
真正如理如法的上师,在传窍诀方面是特别注意的。一般来说,自己相续中的证相、暖相只能对自己的根本上师说,随随便便传给别人是绝对不允许的。
得地的菩萨则是成办利益众生的标准,他们的加持就像妙瓶可满一切所愿般,能令他众相续得以成熟,而且自己也是始终盈满不会空无,窍诀好似酥油主灯一样,既能点亮其他油灯,而且自己也不会变暗。
《大圆满前行》中也说:“超度亡灵者必须是获得见道的菩萨。”这时,就如同妙瓶如意宝一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以满足所有众生的一切所愿;又犹如酥油主灯一般,不仅可以照亮自己也可以照亮别人。
现在正当五浊恶世之时,我们凡夫人应于寂静处修持慈悲、菩提心,如今不是直接饶益众生的时候,而是遣除自相续的烦恼之时。
有些人刚进佛门没几天就到城市中去利益众生了,但两三年之后,戒…
《山法宝鬘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