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山法宝鬘论讲记▪P60

  ..续本文上一页律、见解全部消失得无影无踪,甚至你自己都已经无法见人了。因此在凡夫位,还是应该精进断除烦恼,在寂静地方修持慈悲心、菩提心。

  例如,不是折断名贵药树之苗芽的时候,而是保护其成长之时。”

  名贵的药树在苗芽时期应该尽量保护,同样,自相续稍微生起一点菩提心的时候,应该精心地守护,好好地修持,否则,暂时利益众生的事业似乎很广大,但长久来说,对自他相续都没有太大利益。

  因此,我们平日里以修习珍宝菩提心为主,这实际就是在利益众生,如果在此时直接去饶益他众,只会丧失自相续的功德,所以不可急躁而行。在未得见道之前,一直坚持活到老修到老的原则十分重要。

  这里讲得非常清楚,在没有得到见道之前,应该一直呆在寂静地方精进不懈地修持。所以说,发了菩提心以后安心地住在寂静地方修持,这就是真正的利益众生。

  《蓝色手册》中也说:“自续尚未全成熟,初学主要自修行,利众为主未开许,当依劝发净心行,除心利生外无有,身语不必直接行,无神通前利有情,如盲听名射野兽,故勿草率主修行。”

  自己的相续没有完全成熟之前,应该依照上师教言努力修行,以劝他人发心为主,实际上,除发心以外再也没有其他的利益众生。

  因此,初学者不应该像盲人仅仅听到声音就想射击野兽一样草率地做出任何事情,还是要以修行为主,努力调伏自相续。

  这里的意思是说,自相续尚未完全成熟的初学者不能直接去饶益他众,就像初生小鸟不能模仿雄鹰飞到空中一样,如果初学者亲自去利益众生,结果不但利益不到他众,反而成为毁坏自身之因。

  翅膀已经成熟的雄鹰,可以毫无畏惧地任意翱翔在虚空中,刚刚出生的小鸟虽然对雄鹰百般羡慕,也不应该妄图效仿雄鹰,轻易地飞到空中。同样,刚进入佛门就装作大成就者一样出去利益众生,不但对自他无有利益,反而会成为毁坏自身的因。

  在法王如意宝的加持下,学院当中有些人一直安心地在寂静地方修持,他的修行一直非常稳固,见解等各方面也在不断增上。但有些人住在这里还没两天,就以弘法利生为借口跑到城市里去了,现在的下场也是非常可怜。很多人根本不懂这个道理,还认为自己利益众生的发心非常广大;有些人虽然懂,但以业力现前,根本没办法把握住自己。

  如《劝发净心经》中云:“不摄眷属、远离孤陋寡闻凡愚之友,居于偏僻之处寂静调柔,勤修寂止瑜伽。”我们应当依此而行。

  作为初学者的你们,首先既不应该摄受弟子,也不应该在自己的周围聚集一些孤陋寡闻、愚笨的凡夫朋友,唯一要做的就是在寂静地方好好修持,祈祷释迦牟尼佛。

  乃至能取所取未消于法界之前,都需要依靠各种方便精进修持。《大圆满心性休息》中说:“中下根者精勤修,乃至我执我所执,尚未灭于法界前,当依各种方便修。”一般相似地利益众生,其他人暂时会对你恭敬供养,你也感觉像是在欢乐的海洋中畅游一样,但与此同时,有关今生来世的解脱与安乐,很可能已经随着水流自己漂走了。

  一般说来,要利益众生之人必须具有神通。如果没有神通盲目地饶益他众,必将像天盲者仅仅依靠别人说有膘肥体壮的野兽便拉弓射箭一样徒劳无益。

  没有能力的时候,即使利益众生也没有丝毫用处。

  在世间人的眼里,这种心急如焚、冒冒失失的行为也应该良言劝告。

  即使世间人看到这种冒然的举动,心里也会替这位出家人着急,希望他还是尽快回到寂静处修行;他的上师与道友更是替他着急,非常希望他能够早一点醒悟过来,再不要走入歧途了。

  这种不能稳重地安住在静谧的圣地调伏自心的人,从施主那里收集许多物品来发放布施、造佛像、印经书、供养僧众等,这些若说不是善法又好像是,若说是善行又算不上是,

  依靠造佛像、印经书等方式化缘,虽然具有一定功德,但无垢光尊者说:依靠不好的方式获得钱财,即使做所谓的善事也不合理。如《三十忠告论》中说:“虽从贫众收取高赋税,塑造佛像发放布施等,然依善法成他积罪因,自心修善即是吾忠告。”这些所谓的善事其实并不是善事,因为不仅修行人自身非常散乱,施主们也会因此诽谤佛法和出家人,从而造下了很多不善业。

  依靠这些似是而非、掺杂世间八法的善业,只会成为自相续的出离心、菩提心以及正见的实修半途而废不能究竟之因。

  在上师正在宣讲有关出离心、菩提心和正见方面的道理时,你却说:“某某上师要建寺院、造佛塔,我要跟他一起去。”结果不仅自己的出离心、菩提心等修法全部半途而废,戒律完全失坏,别人也会由此生起邪见。

  有些人一次又一次地出去,到最后,在寂静地方再也不想呆下去,但是他相续中的烦恼根本没有得到调伏,修法的功德一丝一毫也没有生起,只是还没有脱下身上的僧衣,这是因为脱下这身僧衣就化不到缘,好像演戏的人需要戏服一样,他们只是把僧衣作为化缘的一种工具。

  这部《山法》当中,在平平淡淡的字里行间讲到了非常深奥的一些道理,希望大家一定要细心体会。

  因此,我们暂时应当将这些表面上的善法放下,精进修行内在瑜伽。

  无常的重要性

  实修内在瑜伽的一部分修行人一开始就追求密宗的瑜伽修法等许多高高的大法,轻视无常因果等法门,这是自相续生起证相功德的一大障碍。

  修持内在瑜伽时,一部分修行人心高气傲,首先就要修密宗最高深的法要,比如大圆满、大威德、本来清净、任运自成等,他们对一般的轮回因果法门一律不重视,认为自己高高在上,学修这些低层次的法简直就是降低身价。可是,即使你是世间上某某高等学府的研究生、博士生,但佛教基础没有打好的话,你就连佛教的小学生都算不上。

  当下我们这些人修法未能成功主要是由未能断除对寿命的贪执所导致的,即未曾如理修无常观所造成的。

  现在很多人说:“我皈依很多年了,一直在修行,怎么就是见不到任何证相呢?”唯一的答案就是,你根本没有认识到寿命无常这一道理,你的修法只是一种表面功夫,或者仅仅是围绕世间八法在修,这样也就不可能获得丝毫证相。

  这里讲到了一个非常甚深的窍诀,很多人修行不成功、对修行没有兴趣,根本原因就是无常观得不好,如果无常法观修得很好,一定会对修法生起兴趣,修行肯定会成功的。

  之所以不修无常,也是由于我们很多人认为无常的修法仅是一种简单法门而慕求高深莫测的法门这一过患所致。事实上,如同登堂入室首先必须从门而入一样,不修无常而妄想生起密宗的生圆次第等高法的功德是绝对办不到的。

  如果想要进入一座房子,必须从门进去,一般从窗户进去是很困难的,尤其是人比较胖一点儿、窗户比较小一点儿的话,可能无论如何都是进不去的……

  同样道理,开始修任何法之前,首先就是要观修无常。以前很多人对修无常不太重视,我最初对无常法也不是很重视,后来看到了《修行入门》以及噶当派有关无常方面的一些教言,才觉得无常法真的非常重要,《修行入门》虽然是一种加行法,但是其中的内容特别殊胜。

  有些人特别喜欢修《上师心滴》,希望你们还是首先观修无常法,不然你相续中暂时生起的证相、神通可能会很快消失的。

  修无常观与开始即修高法二者在证道快慢、证悟深浅、实修过程中有无违缘、修行究竟与否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别。

  如果无常法修得很好,你也会在很快时间当中证悟,证悟的程度也会很深,而且修行过程中不容易出现违缘,修法也会圆满究竟的。

  希望大家对上面这些话好好思维。

  为何这么说呢?如果一开始就实修生圆次第等高见法门而不修无常观,由于没有放下今世的缘故,一切修行必然全部围绕着世间八法这一中心,相续中当然不可能生起任何证悟的功德。

  虽然一开始修行的法很高,但是没有放下世间八法、没有放下相续中的常见,也就不可能生起任何证相功德。

  因为要想在修行过程中生起证悟,没有对轮回与恶趣的痛苦生起厌离心以及断除痛苦之因集谛肯定无法如愿。

  虽然急于证悟,但既没有对轮回生起厌离心,也未能断除痛苦之因的集谛,那么你的修行也就不可能如愿以偿。

  如果未能生起厌离心,那么也就不会生起摆脱轮回、获得解脱的愿望。

  如果没有修行无常法,既不会对轮回生起厌离心,也不会生起希求解脱的愿望。

  如云:“何者未生厌离心,怎能获得寂灭果?”如果没有从心坎深处产生断除轮回、了生脱死的希求,就不会对修道生起强烈的欢喜心。

  如果没有生起厌离心,就无法生起对修法的欢喜心,对修法没有欢喜心,也就不可能精勤断除烦恼障碍。

  因为未曾生起强烈的欢喜心,就无法获得尽除烦恼的灭谛。

  一般无常修得特别好的话,很多痛苦也会随之消失的,因此希望大家不要心随境转,一定要稳定下来,精进努力地修行,把修法放在第一位,对外界的任何事情都没必要重视。

  观修无常在所有修法中最为重要,经常观修无常的人,修行不会半途而废,很多人无常修得不好,遇到违缘就一蹶不振,再也爬不起来了。希望所有的金刚道友一定要在观无常方面下功夫,首先应该明白观无常的重要性,之后精进地观修无常,这样在面对社会、面对世间人、面对自己的生活时就会觉得轻松自在,自己的修行也会出现很大进步,最终一定会圆满成功的。

  大家应该明白,我们生存在世间的时间不会很长,世间的一切万事万物也只是眼前暂时的一种幻象,只是因缘聚合时出现的一种无常法,了知这一点之后,就不会去苦苦地追求、执著,既不会因为追求不到而痛苦万分,也不会因为离自己远去而痛哭流涕,对于一切现法都很容易面对,因此修行无常非常关键。

  当然,修持密法的功德确实非常大,即使精进修持一个引导,它的功德也不可思议,但是真正想要修法究竟、成功,就必须打好无常的基础,否则,可能用不了两三年,你的修行已经沾满了世间的习气,变得污秽不堪了。

  要想对轮回和恶趣的…

《山法宝鬘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旅途脚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