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山法寶鬘論講記▪P60

  ..續本文上一頁律、見解全部消失得無影無蹤,甚至你自己都已經無法見人了。因此在凡夫位,還是應該精進斷除煩惱,在寂靜地方修持慈悲心、菩提心。

  例如,不是折斷名貴藥樹之苗芽的時候,而是保護其成長之時。”

  名貴的藥樹在苗芽時期應該盡量保護,同樣,自相續稍微生起一點菩提心的時候,應該精心地守護,好好地修持,否則,暫時利益衆生的事業似乎很廣大,但長久來說,對自他相續都沒有太大利益。

  因此,我們平日裏以修習珍寶菩提心爲主,這實際就是在利益衆生,如果在此時直接去饒益他衆,只會喪失自相續的功德,所以不可急躁而行。在未得見道之前,一直堅持活到老修到老的原則十分重要。

  這裏講得非常清楚,在沒有得到見道之前,應該一直呆在寂靜地方精進不懈地修持。所以說,發了菩提心以後安心地住在寂靜地方修持,這就是真正的利益衆生。

  《藍色手冊》中也說:“自續尚未全成熟,初學主要自修行,利衆爲主未開許,當依勸發淨心行,除心利生外無有,身語不必直接行,無神通前利有情,如盲聽名射野獸,故勿草率主修行。”

  自己的相續沒有完全成熟之前,應該依照上師教言努力修行,以勸他人發心爲主,實際上,除發心以外再也沒有其他的利益衆生。

  因此,初學者不應該像盲人僅僅聽到聲音就想射擊野獸一樣草率地做出任何事情,還是要以修行爲主,努力調伏自相續。

  這裏的意思是說,自相續尚未完全成熟的初學者不能直接去饒益他衆,就像初生小鳥不能模仿雄鷹飛到空中一樣,如果初學者親自去利益衆生,結果不但利益不到他衆,反而成爲毀壞自身之因。

  翅膀已經成熟的雄鷹,可以毫無畏懼地任意翺翔在虛空中,剛剛出生的小鳥雖然對雄鷹百般羨慕,也不應該妄圖效仿雄鷹,輕易地飛到空中。同樣,剛進入佛門就裝作大成就者一樣出去利益衆生,不但對自他無有利益,反而會成爲毀壞自身的因。

  在法王如意寶的加持下,學院當中有些人一直安心地在寂靜地方修持,他的修行一直非常穩固,見解等各方面也在不斷增上。但有些人住在這裏還沒兩天,就以弘法利生爲借口跑到城市裏去了,現在的下場也是非常可憐。很多人根本不懂這個道理,還認爲自己利益衆生的發心非常廣大;有些人雖然懂,但以業力現前,根本沒辦法把握住自己。

  如《勸發淨心經》中雲:“不攝眷屬、遠離孤陋寡聞凡愚之友,居于偏僻之處寂靜調柔,勤修寂止瑜伽。”我們應當依此而行。

  作爲初學者的你們,首先既不應該攝受弟子,也不應該在自己的周圍聚集一些孤陋寡聞、愚笨的凡夫朋友,唯一要做的就是在寂靜地方好好修持,祈禱釋迦牟尼佛。

  乃至能取所取未消于法界之前,都需要依靠各種方便精進修持。《大圓滿心性休息》中說:“中下根者精勤修,乃至我執我所執,尚未滅于法界前,當依各種方便修。”一般相似地利益衆生,其他人暫時會對你恭敬供養,你也感覺像是在歡樂的海洋中暢遊一樣,但與此同時,有關今生來世的解脫與安樂,很可能已經隨著水流自己漂走了。

  一般說來,要利益衆生之人必須具有神通。如果沒有神通盲目地饒益他衆,必將像天盲者僅僅依靠別人說有膘肥體壯的野獸便拉弓射箭一樣徒勞無益。

  沒有能力的時候,即使利益衆生也沒有絲毫用處。

  在世間人的眼裏,這種心急如焚、冒冒失失的行爲也應該良言勸告。

  即使世間人看到這種冒然的舉動,心裏也會替這位出家人著急,希望他還是盡快回到寂靜處修行;他的上師與道友更是替他著急,非常希望他能夠早一點醒悟過來,再不要走入歧途了。

  這種不能穩重地安住在靜谧的聖地調伏自心的人,從施主那裏收集許多物品來發放布施、造佛像、印經書、供養僧衆等,這些若說不是善法又好像是,若說是善行又算不上是,

  依靠造佛像、印經書等方式化緣,雖然具有一定功德,但無垢光尊者說:依靠不好的方式獲得錢財,即使做所謂的善事也不合理。如《叁十忠告論》中說:“雖從貧衆收取高賦稅,塑造佛像發放布施等,然依善法成他積罪因,自心修善即是吾忠告。”這些所謂的善事其實並不是善事,因爲不僅修行人自身非常散亂,施主們也會因此誹謗佛法和出家人,從而造下了很多不善業。

  依靠這些似是而非、摻雜世間八法的善業,只會成爲自相續的出離心、菩提心以及正見的實修半途而廢不能究竟之因。

  在上師正在宣講有關出離心、菩提心和正見方面的道理時,你卻說:“某某上師要建寺院、造佛塔,我要跟他一起去。”結果不僅自己的出離心、菩提心等修法全部半途而廢,戒律完全失壞,別人也會由此生起邪見。

  有些人一次又一次地出去,到最後,在寂靜地方再也不想呆下去,但是他相續中的煩惱根本沒有得到調伏,修法的功德一絲一毫也沒有生起,只是還沒有脫下身上的僧衣,這是因爲脫下這身僧衣就化不到緣,好像演戲的人需要戲服一樣,他們只是把僧衣作爲化緣的一種工具。

  這部《山法》當中,在平平淡淡的字裏行間講到了非常深奧的一些道理,希望大家一定要細心體會。

  因此,我們暫時應當將這些表面上的善法放下,精進修行內在瑜伽。

  無常的重要性

  實修內在瑜伽的一部分修行人一開始就追求密宗的瑜伽修法等許多高高的大法,輕視無常因果等法門,這是自相續生起證相功德的一大障礙。

  修持內在瑜伽時,一部分修行人心高氣傲,首先就要修密宗最高深的法要,比如大圓滿、大威德、本來清淨、任運自成等,他們對一般的輪回因果法門一律不重視,認爲自己高高在上,學修這些低層次的法簡直就是降低身價。可是,即使你是世間上某某高等學府的研究生、博士生,但佛教基礎沒有打好的話,你就連佛教的小學生都算不上。

  當下我們這些人修法未能成功主要是由未能斷除對壽命的貪執所導致的,即未曾如理修無常觀所造成的。

  現在很多人說:“我皈依很多年了,一直在修行,怎麼就是見不到任何證相呢?”唯一的答案就是,你根本沒有認識到壽命無常這一道理,你的修法只是一種表面功夫,或者僅僅是圍繞世間八法在修,這樣也就不可能獲得絲毫證相。

  這裏講到了一個非常甚深的竅訣,很多人修行不成功、對修行沒有興趣,根本原因就是無常觀得不好,如果無常法觀修得很好,一定會對修法生起興趣,修行肯定會成功的。

  之所以不修無常,也是由于我們很多人認爲無常的修法僅是一種簡單法門而慕求高深莫測的法門這一過患所致。事實上,如同登堂入室首先必須從門而入一樣,不修無常而妄想生起密宗的生圓次第等高法的功德是絕對辦不到的。

  如果想要進入一座房子,必須從門進去,一般從窗戶進去是很困難的,尤其是人比較胖一點兒、窗戶比較小一點兒的話,可能無論如何都是進不去的……

  同樣道理,開始修任何法之前,首先就是要觀修無常。以前很多人對修無常不太重視,我最初對無常法也不是很重視,後來看到了《修行入門》以及噶當派有關無常方面的一些教言,才覺得無常法真的非常重要,《修行入門》雖然是一種加行法,但是其中的內容特別殊勝。

  有些人特別喜歡修《上師心滴》,希望你們還是首先觀修無常法,不然你相續中暫時生起的證相、神通可能會很快消失的。

  修無常觀與開始即修高法二者在證道快慢、證悟深淺、實修過程中有無違緣、修行究竟與否等方面都有明顯的差別。

  如果無常法修得很好,你也會在很快時間當中證悟,證悟的程度也會很深,而且修行過程中不容易出現違緣,修法也會圓滿究竟的。

  希望大家對上面這些話好好思維。

  爲何這麼說呢?如果一開始就實修生圓次第等高見法門而不修無常觀,由于沒有放下今世的緣故,一切修行必然全部圍繞著世間八法這一中心,相續中當然不可能生起任何證悟的功德。

  雖然一開始修行的法很高,但是沒有放下世間八法、沒有放下相續中的常見,也就不可能生起任何證相功德。

  因爲要想在修行過程中生起證悟,沒有對輪回與惡趣的痛苦生起厭離心以及斷除痛苦之因集谛肯定無法如願。

  雖然急于證悟,但既沒有對輪回生起厭離心,也未能斷除痛苦之因的集谛,那麼你的修行也就不可能如願以償。

  如果未能生起厭離心,那麼也就不會生起擺脫輪回、獲得解脫的願望。

  如果沒有修行無常法,既不會對輪回生起厭離心,也不會生起希求解脫的願望。

  如雲:“何者未生厭離心,怎能獲得寂滅果?”如果沒有從心坎深處産生斷除輪回、了生脫死的希求,就不會對修道生起強烈的歡喜心。

  如果沒有生起厭離心,就無法生起對修法的歡喜心,對修法沒有歡喜心,也就不可能精勤斷除煩惱障礙。

  因爲未曾生起強烈的歡喜心,就無法獲得盡除煩惱的滅谛。

  一般無常修得特別好的話,很多痛苦也會隨之消失的,因此希望大家不要心隨境轉,一定要穩定下來,精進努力地修行,把修法放在第一位,對外界的任何事情都沒必要重視。

  觀修無常在所有修法中最爲重要,經常觀修無常的人,修行不會半途而廢,很多人無常修得不好,遇到違緣就一蹶不振,再也爬不起來了。希望所有的金剛道友一定要在觀無常方面下功夫,首先應該明白觀無常的重要性,之後精進地觀修無常,這樣在面對社會、面對世間人、面對自己的生活時就會覺得輕松自在,自己的修行也會出現很大進步,最終一定會圓滿成功的。

  大家應該明白,我們生存在世間的時間不會很長,世間的一切萬事萬物也只是眼前暫時的一種幻象,只是因緣聚合時出現的一種無常法,了知這一點之後,就不會去苦苦地追求、執著,既不會因爲追求不到而痛苦萬分,也不會因爲離自己遠去而痛哭流涕,對于一切現法都很容易面對,因此修行無常非常關鍵。

  當然,修持密法的功德確實非常大,即使精進修持一個引導,它的功德也不可思議,但是真正想要修法究竟、成功,就必須打好無常的基礎,否則,可能用不了兩叁年,你的修行已經沾滿了世間的習氣,變得汙穢不堪了。

  要想對輪回和惡趣的…

《山法寶鬘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旅途腳印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